《大腦修復術》3:學習也能上癮嗎?

2020-12-22 橘南讀書

人是怎麼上癮的?

多巴胺的作用作用於獎賞系統,讓我們產生做某事的欲望讓大腦預期獎賞,指導我們做出相應的行為多巴胺獎賞迴路被過度激發,會使人出現成癮症狀。

多巴胺跟快樂的關係很大嗎?多巴胺其實和欲望有關。

理想和欲望的區別,前者想到時候會快樂,後者想到時候會痛苦。

上癮行為形成過程

上癮行為由基因和環境因素共同決定,其中40%由基因決定。大量的多巴胺不會增加主觀感受的快樂,卻會讓人極度苛求上癮行為,並且剝奪人感受快樂的能力。

以吸毒上癮為例:隨著吸毒次數的增多,大腦會逐漸適應大量多巴胺的存在,變得越來越不敏感,需要越來越多的多巴胺刺激才會有反應。吸毒者的大腦獎賞系統和前額葉皮質之間的連接會變弱,讓吸毒者無法控制他尋求毒品的念頭和行動。

多巴胺的分泌會增強我們做事的動機,分泌量的峰值出現在我們做一件想做的事之前。

多巴胺出現的時機;

一件事取得成功時「接近成功」的失敗狀況下。賭博過程中,每次的成敗為隨機事件,並不會隨著練習更加接近成功。賭博激勵的結果是:接近成功的失敗。比如:賭博時骰子點數差一點點就能贏的情況會引起多巴胺大量釋放——會讓人更想再賭一把。做一件事,獎賞超過預期,多巴胺神經元活躍程度就會增加,讓你下次更想做。特別容易讓人上癮的獎賞方式:「高頻出現的隨機獎賞」,遊戲,賭博都充分利用了該獎賞方式。

多巴胺分泌相關行為

原始生存直接相關:吃飯,性愛和手機行為及時反饋:遊戲如何對學習上癮?

把接觸新知識本身看作獎賞,而不把學習結果看作獎賞,就比較容易對學習本身上癮。因為學習新的知識技能在生存進化上對個體是有益的,學習和了解新事物本身就會促進多巴胺的分泌,有很大的上癮潛力。

如果某個知識技能對你毫無吸引力,甚至痛苦,那麼可能是因為你嘗試學習的難度與你的實際能力或者你對知識的期望相距太遠。剛學英語時候,新單詞等需要在大腦中建立全新的迴路。新迴路建立過程非常艱難,學完還會忘,所以不容易堅持。然而,如果你的大腦已經建立了相對穩固的英語迴路,之後再往上添磚加瓦就相對容易。

這時,你的學習速度和你的期望越來越接近,獎賞的預期偏差變小,多巴胺分泌量增加,甚至會對學習上癮。

「本來可以更好」的大腦原理。比如你買了一個掃地機器人,後來發現忘記使用一個可以省很多錢的折扣碼,大腦的獎賞程度就會下降。而當你生活很糟糕的時候,看一些處於戰亂或者貧窮之中的人的故事,感覺會好些。

「延遲折扣現象」:

兩個選擇:「今天可以拿到1千塊,或者選擇一個月之後拿到1.5千,你會選哪一個?」

很多人會選擇今天拿到一千塊。因為大腦中,一個月後拿到的錢的價值被打了折扣。比起未來比較大的獎賞,人們更傾向於馬上可以得到的不那麼大的獎賞。

因為在時間感知上遙遠的獎勵在大腦中激發的多巴胺分泌,遠不如馬上可以得到的獎勵激發的多巴胺分泌那樣多。

上癮是好還是壞?

看行為的長期性質看是否過度解決不良上癮行為

給自己找一個有益的獎賞行為來替代它。

替代原則:替代行為的難度不要太大,抱持的期望也不要太高,並且最好能比較快地獲得獎賞反饋。

相關焦點

  • 聽書:《大腦修復術》
    通過深度閱讀本書,你將知道如何正確應對生活中的壓力、情緒和認知方面的困擾,如何通過掌握正確的思維和生活習慣來提升學習和工作表現。學會如何隨時地修復大腦,從而擁有更具「免疫力」的強壯大腦,遊刃有餘地應對人生中層出不窮的挑戰。3.睡眠和注意力之間有關係嗎?
  • 3種方法,巧用孩子大腦多巴胺,讓孩子「上癮」似地愛上學習
    當時我們班有同學玩遊戲上癮,我用他們玩遊戲的狀態學習——在學習上癮:一是成天到晚滿腦子想的都是學習;二是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不弄明白不罷休;三是吃飯睡覺的時間被壓縮到最小,就為了能有更多時間學習。」這狀態,是不是真的和玩遊戲上癮的孩子一樣?
  • Science:研究發現大腦上癮中心中的新機制
    生物谷報導:最近,研究人員發現了身體用來減弱大腦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中的突觸響應的一個獨特方法,大腦的該區與愉快和上癮有關這項基礎研究也許能幫助更好地了解毒品上癮。突觸是神經系統中的連接,它們在神經細胞間建立聯繫,也涉及諸如學習和記憶等功能。
  • 被多巴胺綁架的大腦:是什麼讓我們上癮
    上癮:一塊腦區的瘋狂  一部手機、一杯咖啡、一雙鞋子、一款APP……為什麼能讓人迷戀和依賴,讓人慾罷不能地想要獲得?因為人們對它們上癮了,但能做到這點的寥寥無幾。所有讓人成癮的品牌、產品、觀念,其實都符合了人們大腦中的一套讓人上癮的神經機制。這套機制類似於對菸酒和毒品上癮的大腦機制。只要你掌握了它,就可以打造出讓人上癮的品牌和產品。
  • 孩子玩手機上癮怎麼治?大腦強迫的原因,了解方法全家鬆口氣
    新一代上癮被稱為行為上癮,不同於物質上癮,行為上癮並不攝入物質卻能獲得和物質上癮相同的快感。行為上癮又被稱為精神毒品,因為其所具有的難以抵擋和主流的特點,已經逐漸使得許多正常人成為行為上癮的「癮君子」。
  • 人為何會上癮?專家:上癮與道德無關,而是大腦在作祟
    上癮如此常見,年輕人喜歡的吃雞遊戲,消費狂熱愛爆買,一刻離不開手機的上網達人,還有那些菸鬼、酒鬼和總愛躺在被窩裡一個人手淫的癮君子們……時代所引發的成癮現象越來越普遍,是我們的自制力變得越來越差,還是大腦中的某種物質改變了我們?上癮背後,究竟是什麼讓「癮」欲罷不能?1,上癮,大腦在作祟自然科學家對成癮問題的研究已經持續了一個多世紀。
  • 英語學習的上癮方法?
    不知是不是有很多小夥伴同我一樣曾幻想著,無痛學習,乃至學習上癮,體味如饑似渴、腦內ASMR的感覺,沒錯,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學習不能同刷抖音、玩王者一樣,及時反饋、永遠期待、迅速成長呢?經過6年來的努力研究,我發現了一個簡單不能再簡單的方法,我稱之為英語三步法,正所謂大道至簡,那就是第一步,聽中文,看英文;第二步聽英文,看中文;第三步聽英文,看英文。什麼?一頭霧水?
  • 拯救失控的大腦:上癮是一種病 與道德無關
    拯救失控的大腦  文/王璐  不管人們是否樂意承認,我們的大腦都正在被形形色色的「癮品」劫持。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上癮是一種腦部疾病,它與道德無關。  21年前,美國國家藥品濫用研究所主任阿蘭·萊什納在《科學》雜誌上,第一次完整地闡述了這一觀點。
  • 陰道前、後壁膨出(脫垂)修復術
    3.組織萎縮、鬆弛 絕經後盆底組織萎縮和鬆弛。   [症狀]   尿失禁、尿瀦留、大便失禁或頑固性便秘。   一、陰道前壁膨出修復術   [適應證]   1.單純陰道膨出,有症狀者。   2.子宮脫垂合併陰道前壁膨出者。
  • 巧用「上癮」原理,及時給予孩子反饋,提高孩子學習興趣
    於是很多家長都感嘆:要是孩子學習能像玩手機一樣上癮就好了02那麼,學習真的能像玩手機一樣上癮嗎遊戲為什麼能讓許多孩子上癮?因為遊戲的「升級」、「過關」會讓孩子感到快樂——玩遊戲的獎勵。當孩子再次看到或想到這種遊戲時,就想起了遊戲「升級」或「過關」後的快樂,大腦開始分泌多巴胺,促使孩子準備去玩遊戲。這就是上癮。在上癮的過程中,快樂、誘髮帶來快樂的行為的刺激、多巴胺三者缺一不可。
  • 老師眼裡的神級學霸,不上課也能考上清華
    合理的學習計劃,需要勞逸結合,找到自己專注時長的峰值,確保在這個時間內的高效學習和全情投入,之後立刻放下學習去玩耍,這樣做能避免大腦把「學習」和「痛苦」聯繫起來。在痛苦感受快要產生的時候立刻停止學習去玩耍,容易誘導大腦學習「上癮」。
  • 你對負面情緒上癮嗎?這個簡單的練習讓你的大腦切斷負面轉向正面
    我見到大多數人都有負面情緒上癮傾向,他們習慣於某些負面思想負面情緒,有些人自己知道他們有這些傾向;但有一些人是不知道的。一個簡單的練習,能夠讓你的大腦切斷負面並轉向正面。人們把下面這三種常見的狀態變成了習慣:1.與憤怒相關的狀態。如焦躁、沮喪或怒氣。2.與恐懼相關的狀態。如緊張、壓力、焦慮或甚至是恐慌。3.與悲傷相關的狀態。如孤獨、無聊、不安或抑鬱。
  • 巧用大腦多巴胺給予孩子學習驅動力,2個方法讓孩子對學習上癮
    因為,來自外界的過分擔心和焦慮會阻礙孩子的大腦發育,影響他們專注力的發展!在經歷以上這些事情的過程中,我們會受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多巴胺的影響,讓我們能體會到完成後帶來喜悅的報償性體驗,給我們帶來幸福、自由和能力充沛的感覺,讓人心情愉悅。
  • 孩子對手機上癮,影響學習生活,3個方法讓他們戒掉手機
    好處是孩子可以通過手機看世界,也能更快更方便的和親人朋友進行聯繫,這樣交流比較方便。但是孩子年紀小,控制不住自己容易沉迷於手機裡,導致孩子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遊玩,還會出現上癮,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平時小樂在放學後都會拿手機翻閱資料,幫助孩子更好的了解知識,小樂的學習成績也長的很快。前段時間由於放暑假,朋友看手機對於小樂學習幫助還挺大。就全天給小樂使用,但是沒有想到的是,朋友忙於上班,不能時刻的看著小樂,小樂導致遊戲上癮。天天吃飯睡覺都不及時,甚至出現說髒話的行為,朋友真是悔不當初。
  • 心理學:網絡搜索改變人類大腦獎賞機制,上癮成為新的情感體驗
    又是怎樣的設計讓用戶深陷「搜索上癮」而無法自拔呢?本期《心理學簡報》時評專欄(Psychological Bulletin Opinions)特邀作者Bear將從心理學角度為讀者們剖析網絡搜索是如何改變人類大腦的獎賞機制,並解密人們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將「搜索上癮」替代成為現代生活的情感體驗新模式。
  • 從第一次吃甜食到上癮,大腦的變化竟只用了 12 天……
    然而,真正讓我們對其上癮,達到依賴水平的,歸根結底則是大腦中出現的一些細微變化。 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到底是什麼讓我們對糖上癮?糖上癮究竟會有多嚴重? 此外,糖還會通過激活大腦獎勵機制來使我們上癮。通常情況下,每當我們習得新的技能或是經歷使人愉快的事情,我們的大腦獎勵系統就會被激活。
  • 打通「行為上癮」臺前幕後,生活中輕鬆避坑,更點燃孩子學習熱情
    為什麼會這樣,一碰手機,身體和意志好像就是發生了詭異的分離,上癮了般,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然道真如我同事所言,就是自己意志力太差了才導致的嗎?在我讀了行為設計心理研究者和踐行者何聖君的心理類實用新作《行為上癮》後,才找到了背後的邏輯,找到了突破點。什麼是行為上癮?
  • 孩子遊戲上癮,你會怎麼做?| 了解上癮背後的原理
    快樂容易,上癮也很容易最近為了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定了這樣的娛樂規則:8:30以前作業都做完可以玩一局遊戲,9:00前寫完就只能領登陸獎勵。開始執行時,孩子風一樣去寫作業了。一切很自覺。這個時代,快樂容易,上癮也很容易。而他正在從快樂到上癮的路上。作為一個心理學愛好者,我知道克服「上癮」對意志力薄弱的孩子極難,而對家長更有很大的挑戰性。我要不要從源頭上就不許孩子玩遊戲了呢?我開始反思自己。後來我決定了解一下,人為什麼會上癮?這背後的心理機制是什麼?畢竟,面對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 「行為上癮」的時代,我們真的可以擺脫嗎?
    當今世界不論是技術,交通還是商業,已經少有節奏緩慢的東西了,所以大腦會更狂熱地做出響應,也就導致,在「笨鳥」的遊戲中,人們大腦將會更加敏銳,直至陷入其中。而這款遊戲的影響也只是行為上癮中的一個小小例子。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判斷我們是否被行為上癮糾纏住了呢?首先,上癮的根源是心裡痛苦。
  • 多半是上癮機制在背後搗鬼,3個方法幫孩子歸正途
    網絡科技的發達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便捷之處,但是我們也能看到那些電子產品、電子APP高度使用的背後,也暗藏著一些弊處。比如孩子使用手機的頻率過高,導致玩手機上癮現象,讓孩子誤入網絡歧途。但是如果孩子從玩手機變成了上癮,那性質就會發生改變。 沉迷手機背後的本質原因是上癮機制首先,何為上癮機制?上癮機制其實是與我們的大腦多巴胺密切相關的,如果產生的多巴胺適量,那會給我們帶來比較良好的情緒。但是如果多巴胺上癮,大腦就會的多巴胺的需求量增大,從而讓我們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去尋求更多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