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研究發現大腦上癮中心中的新機制

2020-12-19 生物谷

    生物谷報導:最近,研究人員發現了身體用來減弱大腦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中的突觸響應的一個獨特方法,大腦的該區與愉快和上癮有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這項基礎研究也許能幫助更好地了解毒品上癮。

突觸是神經系統中的連接,它們在神經細胞間建立聯繫,也涉及諸如學習和記憶等功能。在大腦的大多數區域中,突觸的強度由AMPA受體(AMPARs)家族的穀氨酸受體數量控制, AMPARs家族管理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突觸傳遞。Manuel Mameli和國際同事用小鼠做試驗,發現腹側被蓋區中的突觸突觸強度能被下調。這個下調不是大腦多數區域中常見的通過減少AMPARs 數量實現的,而是已有的AMPARs被新的取代,新受體有不同的子單位使其變弱。研究人員還發現這個穀氨酸受體子單位是在該過程中由神經細胞新產生出來的。

 

原文出處:

Science    27 July 2007     Vol 317, Issue 5837

    Rapid Synthesis and Synaptic Insertion of GluR2 for mGluR-LTD in the Ventral Tegmental Area

Manuel Mameli, Bénédicte Balland, Rafael Luján, and Christian Lüscher
Science 27 July 2007: 530-533.
A decrease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synapses in a particular brain region is caused by replacement of one glutamate receptor subtype with a less efficient one.

Abstract »
|   Full Text »|   PDF »|   Supporting Online Material »|  

 

 

相關報導:

Neuron:大腦儲存記憶的生物化學機制可能與上癮有關 

Nature:神經激發、抑制及藥物上癮的機制被發現

神經激發、抑制及藥物上癮 [

抗氧化劑止痛具有上癮風險

 

相關焦點

  •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研究顯示手機使用上癮會對大腦造成危害 | 互聯...
    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新的調查,約有77%的美國人擁有一部智慧型手機,並且46%的人表示他們的生活無法離開智慧型手機。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來自韓國首爾大學的科學家們對19名網絡或智慧型手機上癮的青少年用磁共振波譜(MRS)進行了腦部掃描。和另外19名沒有對手機上癮的同齡人相比,這些上癮的青少年大腦前扣帶皮層中的γ-氨基丁酸(GABA)和穀氨醯胺(Glx)的比例明顯升高。同時這些青少年還表現出較高程度的抑鬱和焦慮,同時還有失眠、煩躁和易怒。
  • Science:揭示大腦中關鍵電學開關的結構
    2019年4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大腦中和學習、記憶、行為和心情有關的關鍵受體的結構。這項新研究發表在《Science》上,研究人員第一次揭示了AMPA受體處於天然狀態下的結構。這項發現將為揭開一系列神經系統障礙和疾病背後的機制帶來新思路。
  • Nat Neurosci:大腦長期記憶形成新機制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2017年2月22日 生物谷BIOON/ --最近,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的神經元細胞相互交流以調節學習以及長期記憶的方式。事實上,這一種久未被發現的新的大腦運作機制能夠對我們理解大腦工作方式起到幫助作用,以及能夠幫我們進一步理解神經推行性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等的發病機制。人類的大腦中含有數千億個神經元細胞,每一個細胞與其它細胞之間都存在一萬個左右的突觸連接。而這些連接之間的信號強弱都取決於多種多樣的大腦工作機制,而這些機制則是長久以來科學家們試圖去解釋的。
  • Science:重磅!你的直覺可能就是你的第六感!新研究發現腸道和大腦...
    之前的研究已發現涉及消化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信號傳遞的腸道-大腦連接(gut-brain connection)是以激素轉運為基礎的,這種基於激素的信號傳遞大約需要10分鐘。但是,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腸道與中樞神經系統之間可能存在著更加直接的連接---迷走神經(vagus nerve)。
  • J neurosci:大鼠模型揭示大腦上癮新機制
    2018年12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根據最近發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雜誌上的對雄性大鼠的研究,大鼠腦部前島葉皮質(涉及藥物濫用的大腦區域)的激活能夠預測在禁酒一個月後復發飲酒行為。這一結果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有可能出現戒酒後復發的情況。
  • Science:發現Rho讓RNA聚合酶失活終止轉錄新機制
    DOI: 10.1126/science.abe8863Science:最新IF:41.0372.Science:發現Rho讓RNA聚合酶失活終止轉錄新機制2020年11月26日,來自德國柏林自由大學Markus C.
  • 科學家發現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新機制 —新聞—科學網
    乙醯膽鹼生理功能示意圖(抑制海馬高頻ripple振蕩,確保theta節律的主導地位) 5月6日,記者從華東師範大學獲悉,該校腦功能基因組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林龍年教授團隊在最新研究中闡述了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的新機制
  • Science:多巴胺如何引發古柯鹼上癮?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西奈山Icahn醫學院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化學物質多巴胺在大腦中的新作用,這種化學物質除了發揮神經遞質作用之外,新的作用似乎對長期接觸或濫用古柯鹼相關的基因表達變化至關重要。相關結果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
  • Science:研究揭示大腦與眼睛神經元再生機制
    2020年10月6日訊/生物谷BIOON/---神經元的死亡,無論是在大腦還是在眼睛中,都會導致許多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包括失明以及帕金森病。目前對這些疾病的治療只能減緩疾病的進展,因為一旦神經元死亡,就無法替代。
  • 被多巴胺綁架的大腦:是什麼讓我們上癮
    上癮:一塊腦區的瘋狂  一部手機、一杯咖啡、一雙鞋子、一款APP……為什麼能讓人迷戀和依賴,讓人慾罷不能地想要獲得?因為人們對它們上癮了,但能做到這點的寥寥無幾。所有讓人成癮的品牌、產品、觀念,其實都符合了人們大腦中的一套讓人上癮的神經機制。這套機制類似於對菸酒和毒品上癮的大腦機制。只要你掌握了它,就可以打造出讓人上癮的品牌和產品。
  • 拯救失控的大腦:上癮是一種病 與道德無關
    賓夕法尼亞大學癮症研究中心臨床神經科學家安娜·羅斯·柴爾德,曾經通過核磁共振等方式追蹤腦部神經活動。她掃描了22名古柯鹼吸毒成癮者的大腦,在他們面前以每幀畫面33毫秒,大約是眨眼所需時間的十分之一的速度展示吸毒用具,「他們並沒有有意識地『看見』任何東西,但這些圖像卻和毒品一樣激活了大腦中的獎勵路徑。」  古老的獎勵系統就像滾雪球一樣沒完沒了。
  • 2020年11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揭示Rho讓RNA聚合酶失活終止轉錄新機制doi:10.1126/science.abd1673在轉錄過程中,一種稱為RNA聚合酶的酶將自身包裹在DNA的雙螺旋周圍,使用一條DNA鏈與核苷酸匹配以形成遺傳物質的副本---一條新合成的RNA鏈,該RNA鏈的合成在轉錄完成後會釋放出來。
  • 2017年12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隨著我們衰老,大腦中的突變逐漸積累doi:10.1126/science.aao4426圖片來自MA Lodato et al., Science Dec. 7, 2017, doi:10.1101/221960。
  • 研究發現阿倫單抗在免疫系統中作用新機制
    Provide Immune Protection in Alemtuzumab-Treated CTCL Patients」的文章,發現一種用於治療皮膚T細胞淋巴瘤的藥物:抗CD52單抗(阿倫單抗,Alemtuzumab)在免疫系統中的作用新機制,這項研究不僅證明了抗CD52單抗不會影響到皮膚組織中的T細胞,而且還是一項重要的,在人體中進行免疫研究——之前的免疫學研究主要是在小鼠中進行的。
  • 研究發現自閉症新機制及潛在治療靶點,與維生素A代謝物有關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胡榮貴帶領的研究小組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發表論文,報告了自閉症發生的一種新機制及潛在的治療靶點——一種泛素化連接酶UBE3A蛋白和維甲酸。使用小鼠進行的動物實驗表明,相關治療措施可有效緩解小鼠模型的自閉症特徵行為。
  • 2019年12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一部分γδT細胞結合到MHC樣分子的下面來識別有害細胞 doi:10.1126/science.aav3900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先進分子成像卓越中心和墨爾本大學多赫蒂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重新定義了過去20年來我們對T細胞識別的認識
  • 人為何會上癮?專家:上癮與道德無關,而是大腦在作祟
    上癮如此常見,年輕人喜歡的吃雞遊戲,消費狂熱愛爆買,一刻離不開手機的上網達人,還有那些菸鬼、酒鬼和總愛躺在被窩裡一個人手淫的癮君子們……時代所引發的成癮現象越來越普遍,是我們的自制力變得越來越差,還是大腦中的某種物質改變了我們?上癮背後,究竟是什麼讓「癮」欲罷不能?1,上癮,大腦在作祟自然科學家對成癮問題的研究已經持續了一個多世紀。
  • Science:新研究揭示哺乳動物大腦的交流機制
    2019年3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通過研究來自哥斯大黎加的老鼠吟唱的「歌曲」,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大腦實現快速交流的方式。研究作者稱,哥斯大黎加的這類老鼠中的雄性個體通過輪流唱歌挑戰競爭對手。這一現象在實驗室小鼠身上是看不到的。
  • Science:鞘氨醇磷酸酯調控機制的研究
    上海藥物研究所藥物發現與設計中心(DDDC)羅成副研究員參與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醫學院Sarah Spiegel教授「鞘氨醇磷酸酯(sphingosine-1-phosphate, S1P)調控機制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研究論文於2009年9月4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Science 2009, 325:
  • Science:人類大腦是如何聽出說話韻律的
    2017年8月24日 訊 /生物谷BIOON/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者發現人類大腦中對講話語調變化發生反應的神經元,語調是人類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情緒的重要基礎。這項研究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