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新研究揭示哺乳動物大腦的交流機制

2020-12-22 生物谷

2019年3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通過研究來自哥斯大黎加的老鼠吟唱的「歌曲」,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大腦實現快速交流的方式。研究作者稱,哥斯大黎加的這類老鼠中的雄性個體通過輪流唱歌挑戰競爭對手。這一現象在實驗室小鼠身上是看不到的。


因此,由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採用一種新的哺乳動物模型來檢查聲音快速輪轉背後的大腦機制。


「我們的工作直接表明,這些小鼠和人類都需要一個稱為運動皮層的大腦區域進行聲音交互,」高級研究作者,紐約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副教授Michael Long博士說:「我們需要了解我們的大腦如何使用近百種肌肉快速進行「發聲」回應,這一機制對於自閉症或創傷事件,導致的語言交流障礙具有積極的意義」。


(圖片來源:www.medicalxpress.com)


該研究在3月1日在線發表於《Science》雜誌,並作為封面故事展示,研究發現,除了能夠指示肌肉創造音符的大腦區域外,運動皮層中的獨立電路還可以實現快速啟動和停止,從而形成夥伴之間的對話。


作者稱,儘管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地存在著「音樂」交流行為,但在神經科學領域中沒有合適的哺乳動物模型。在此之前,研究這類問題的主要模型是猴子。然而,由於該物種對話轉速比人類語言慢得多,因此難以反應人類的真實情況。


社交歌曲不同


研究小組發現,小鼠歌曲會隨著社交場合的不同發生變化。歌曲模式和肌電圖讀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繫,當大腦產生肌肉收縮時捕獲電信號,使團隊能夠確定大腦中心和歌曲肌肉組織之間的關係,同時兩隻老鼠協調他們的反應。


與過去研究的結果相反,研究人員發現功能性「熱點」位於運動皮層前部的一側 - 口面運動皮層或OMC調節的歌曲時間。


為了研究這些專門的腦迴路對社交歌唱的貢獻,該團隊使用多種技術幹擾了小鼠的皮質區域,包括在歌曲期間冷卻OMC的設備。 Long幫助開發了與言語相關的人腦電路研究中的冷卻技術。


研究作者說,這種稱為局部冷卻的方法是一種安全的方法,可以在不改變單個音符的音高,音調或持續時間的情況下減慢發聲速度。他們認為,在聲音生成和計時功能(這種等級)之間觀察到的大腦功能分離是使社會相關交換成為可能的原因。


展望未來,研究人員已經在使用他們的小鼠模型來指導人腦中語音電路的相關探索。通過了解有助於讓兩個大腦參與對話的活動,他們可以尋找在疾病幹擾溝通時出錯的過程,從而可能刺激許多疾病的新療法的開發。(生物谷Bioon.com)


資訊出處:Study of singing mice suggests how mammalian brain achieves conversation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哺乳動物高溫保護機制—新聞—科學網
    RPV1熱失活的分子機制及其對哺乳動物高溫耐受的生物學意義(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 5月14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賴仞、楊仕隆團隊聯合浙江大學教授楊帆團隊及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鄭劼團隊在《
  • Science:研究揭示大腦與眼睛神經元再生機制
    2020年10月6日訊/生物谷BIOON/---神經元的死亡,無論是在大腦還是在眼睛中,都會導致許多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包括失明以及帕金森病。目前對這些疾病的治療只能減緩疾病的進展,因為一旦神經元死亡,就無法替代。
  • 七年終登Science封面:馬普所揭示迄今哺乳動物最大神經線路圖
    所以這究竟是一項怎樣的突破性研究?首次揭秘哺乳動物大腦神經元連接哺乳動物的大腦皮層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神經過程網絡:又長又薄,有分支,而且非常密集。這種高堆積密度讓皮層神經網絡的重建工作具有相當大的挑戰性。
  • 科學家揭示哺乳動物大腦感知味覺的通路
    科學家揭示哺乳動物大腦感知味覺的通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6:49:50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harles S. Zuker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Science:揭示哺乳動物卵母細胞中的非中心體紡錘體組裝機制
    2019年7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哺乳動物胚胎經常異常發育,從而導致流產和遺傳性疾病,如唐氏綜合症。胚胎發育異常的主要原因是卵子減數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分離錯誤。與體細胞和雄性生殖細胞不同的是,卵子通過一種缺乏中心體的特化微管紡錘體分離染色體。
  • Science:揭示大腦中關鍵電學開關的結構
    2019年4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大腦中和學習、記憶、行為和心情有關的關鍵受體的結構。這項新研究發表在《Science》上,研究人員第一次揭示了AMPA受體處於天然狀態下的結構。這項發現將為揭開一系列神經系統障礙和疾病背後的機制帶來新思路。
  • 睡眠不足,會對大腦有何影響?Science文章揭示答案!
    然而對晝夜節律在大腦調控中的分子機制研究並不深入,這些因素在我們睡著之後是如何相互作用以使大腦恢復活力的,我們仍然還不清楚。 2019年10月,國際頂刊《Science》上發表的兩篇論文將焦點放在了神經元之間的突觸上。
  • 研究揭示植物免疫受體功能發揮機制
    研究揭示植物免疫受體功能發揮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3 13:56:51 近日,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取得一項新進展。
  • 生命學院揭示人類神經祖細胞增殖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覆蓋哺乳動物大腦半球表面的大腦皮層控制各種感覺知覺信息輸入、運動控制、學習記憶以及抉擇認知等行為。相比其他哺乳動物,人類大腦皮層發生顯著擴增,其表面形成複雜的溝回結構,從而容納數量更多的神經細胞,形成更為複雜的神經網絡。大腦皮層的擴增被認為與人類智力的演化密切相關,但背後的遺傳和分子細胞機制卻不清楚。
  • Science:重大突破!揭示哺乳動物抵抗真菌肺部感染機制
    2017年9月1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國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員發現小鼠能夠抵抗真菌肺部感染的原因在於它們的免疫系統導致真菌孢子死亡。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描述了他們發現小鼠如何能夠抵抗真菌肺部感染的機制,以及他們的發現對患者而言可能意味著什麼。真菌就在我們的周圍,如此之多以至於大多數人每天吸入大約1000個真菌孢子。但是人體抵抗真菌肺部感染的機制仍未得到理解。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研究了小鼠以便更好地理解它們如何抵抗它們的肺部中的真菌感染。
  • 研究揭示RNA甲基化修飾調控哺乳動物精原幹細胞微環境維持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楊其恩課題組以小鼠為模型,揭示RNA甲基化修飾調控哺乳動物精原幹細胞微環境維持的新機制。成體幹細胞命運決定受到特殊微環境調控,在大多數組織中,微環境的形成和維持機制並不明確。精原幹細胞是一類經典的成體幹細胞,是哺乳動物精子發生的基礎。精原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間的精準平衡依賴於體細胞信號,尤其是支持細胞分泌的生長因子,如GDNF、FGF2和CXCL12等。精原幹細胞命運決定異常引起的生殖細胞枯竭導致不育,而生殖細胞過度增殖導致腫瘤的出現。
  • 中國科研團隊研究大中型哺乳動物滅絕機制獲突破性進展
    圖1.我國公元前905年到2006年11種大中型哺乳動物種群衰退和生存率變化(存活網格比例)。中新網哈爾濱9月6日電(記者 史軼夫)東北林業大學6日下午發布消息,該校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國內外科研機構合作,重建了包括虎在內的中國11種大中型哺乳動物種群長期時空動態數據,揭示了人為幹擾和氣候變化共同對哺乳動物種群衰退和區域滅絕的驅動效應。目前,全球範圍內的生物多樣性仍在快速下降,物種滅絕速度明顯加快。
  • Science:揭示催產素促進社交能力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澳大利亞弗洛裡神經科學與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始提供一種答案:通過當社交發生時提供愉悅的感覺,準確地查明大腦中促進社交的區域和過程。這些發現指出了潛在地有益於人們(比如那些患有自閉症或精神分裂症的人,這些人非常討厭社交)的方法。
  • Science背靠背 | 施一公等揭示剪接體核酶活性中心有序摺疊的機制和後續重塑的動力機制
    雖然剪接體Bact complex的電鏡結構揭示了活性中心U6 snRNA的摺疊結構【5-7】,但它是如何正確摺疊形成的、以及後續狀態轉換的動力機制細節,目前並不清楚。電鏡結構解析得到了兩個pre-Bact complex的結構,為B complex轉變到Bact complex間的兩個連續中間體,從而能夠從蛋白組成、新加入蛋白的結合部位以及snRNA結構的變化,直觀推斷出剪接體的蛋白組分如何幫助U6 snRNA正確、有序的摺疊成剪接活性中心(下圖)。
  • J Neurosci:研究揭示大腦結構發育過程
    2019年6月27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最近發表在《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揭示了大腦的基本結構形成的過程。人類的大腦由神經元組成。大腦皮層是大腦大部分功能的所在地,也是大腦的最大組成部分,它被分成無數的微柱。
  • 國防科技大學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揭示微重力條件下先天性免疫新機制
    該論文建立了地基模擬微重力下先天性免疫研究的動物模型,揭示了TRIM25介導的正反饋免疫調節環路受阻是模擬微重力下先天免疫功能失調的關鍵因素。人類通過使用空間運載器進行太空飛行和對宇宙深處的探索已經有許多年的歷史。
  • 研究揭示新生蛋白質組裝機制
    研究揭示新生蛋白質組裝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3 15:56:48 德國海德堡大學(ZMBH)分子生物學中心和DKFZ-ZMBH聯盟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Günter
  • 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核小體依賴性的cGAS抑制機制
    2020年9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員首次確定了先天免疫系統中一種名為cGAS的關鍵DNA感應蛋白與核小體結合在一起時的高解析度結構,其中核小體是細胞核內最重要的DNA包裝單位。
  • Science 研究揭示心理壓力導致發熱的生理機制
    通過神經元激活標記物 Fos,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被壓力激活的神經元投射主要來源於 mPFC 的前邊緣皮質 (PrL),邊緣下皮層(IL),背側大腦腳皮質(DP)和背外側縱紋(DTT)。沒有其他前腦區域在壓力組中出現明顯的激活,這意味著 mPFC 的這些區域與壓力誘導的生理反應有關。
  • iScience:果蠅模型幫助揭示病原體感染機制
    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生物學家正在從新開發的普通果蠅模型中尋找艱難梭菌感染的機制,以幫助開發對抗病原體的新療法。他們相關結果發表在《iScience》雜誌上。文章作者,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Ethan Bier教授說:「艱難梭菌感染給住院患者帶來了嚴重風險。這項研究揭示了這種病原體如何通過產生毒性因子而在於其他益生菌的競爭中取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