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哺乳動物大腦感知味覺的通路

2021-01-10 科學網

科學家揭示哺乳動物大腦感知味覺的通路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6:49:50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harles S. Zuker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研究揭示了調控哺乳動物大腦對味覺感受的通路。2021年1月7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確定並表徵了腦幹中從舌頭到皮層傳遞甜味和苦味信號的神經元。隨後,研究人員探究了大腦如何調節腦電路以控制味覺行為。研究人員發現苦味是誘發甜味抑制的基礎,並發現味覺皮層和杏仁核對腦幹中傳入的苦味和甜味信號產生了強烈的正反饋和負反饋。

最後,研究表明阻止該反饋會顯著改變對味覺相關刺激的反應。這些結果說明了如何通過自上而下的調控來精確調節電路連接,並揭示了動物必不可少行為反應的神經基礎。

據介紹,編碼先天反應的電迴路是哺乳動物大腦的基本特徵。甜味和苦味引起了相反的行為。甜食可增加食慾,並消耗能量豐富的食物;而苦味則可防止有毒化學物質的攝入。

附:英文原文

Title: Top-Down Control of Sweet and Bitter Taste in the Mammalian Brain

Author: Hao Jin, Z. Hershel Fishman, Mingyu Ye, Li Wang, Charles S. Zuker

Issue&Volume: 2021/01/07

Abstract: Hardwired circuits encoding innate responses have emerged as an essential featureof the mammalian brain. Sweet and bitter evoke opposing predetermined behaviors. Sweetdrives appetitive responses and consumption of energy-rich food sources, whereas bitterprevents ingestion of toxic chemicals. Here we identified and characterized the neuronsin the brainstem that transmit sweet and bitter signals from the tongue to the cortex.Next we examined how the brain modulates this hardwired circuit to control taste behaviors.We dissect the basis for bitter-evoked suppression of sweet taste and show that thetaste cortex and amygdala exert stro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edback onto incomingbitter and sweet signals in the brainstem. Finally we demonstrate that blocking thefeedback markedly alters responses to ethologically relevant taste stimuli. Theseresults illustrate how hardwired circuits can be finely regulated by top-down controland reveal the neural basis of an indispensable behavioral response for all animals.

DOI: 10.1016/j.cell.2020.12.014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1684-6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感知觸摸和疼痛的脊髓通路
    研究揭示感知觸摸和疼痛的脊髓通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1:37:40 近日,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David D. Ginty及其研究組揭示感知觸摸和疼痛的脊髓通路。
  • 科學家首次揭示烏鴉大腦也有主觀意識 打破神經生物學局限性
    科學家首次揭示烏鴉大腦也有主觀意識 打破神經生物學局限性 2020-10-03 20:42:00 來源:DeepTech深科技 研究人員通過同時記錄行為和大腦活動
  • 科學家揭示果蠅產卵地選擇行為機制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果蠅通過機械力感受機制選擇「產房」的秘密。  喜軟怕硬,憑什麼?  「一直以來,研究動物嗅覺和味覺的工作很多,而研究觸覺的則比較少。」論文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後張立偉告訴《中國科學報》。
  • 科學家揭示果蠅選擇「產房」的秘密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果蠅通過機械力感受機制選擇「產房」的秘密。喜軟怕硬,憑什麼?「一直以來,研究動物嗅覺和味覺的工作很多,而研究觸覺的則比較少。」論文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後張立偉告訴《中國科學報》。
  • 科學家揭示人眼如何感知亮度!
    日本科學家正在揭示處理視覺信息的視網膜中光敏細胞的重要性。研究人員分離了黑視素細胞的功能,並證明了它們在視覺環境感知中的關鍵作用。這引發了對眼睛生物學以及如何處理視覺信息的新理解。這些發現可能有助於更有效地治療與眼睛有關的併發症。它們還可以作為開發照明和顯示系統的基礎。
  • 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Pathway Gates Novelty-Induced Contextual Memory Format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地利科學技術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記憶形成的新基石,文章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腦中海馬體區域的特殊信號通路,同時還揭示了該通路如何控制機體經歷新環境時形成的新記憶。
  • 「氧感知通路」或形成新的風口!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這3名從今年外界五花八門的猜測聲中摘冠獲獎的科學家,發現了對人類以及大多數動物的生存而言至關重要的氧氣感知通路,在基礎研究和臨床運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他們將獲得金質獎章、證書及數百萬瑞典克朗的獎金
  • 顛覆|美國科學家發現,眼睛的視覺感受器也能夠用於感知味覺!
    撰文 | XZ責編 | 雪月像許多動物一樣,沒有視蛋白這種蛋白質是無法感知光的,它存在於眼睛的感光細胞中該研究首次揭示,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視覺必需的多種視蛋白,也起著味覺感受器的作用。在該研究中,作者想確定視蛋白(opsins)是否在味覺中起作用。具體來說,就是果蠅是否用它們來檢測一種它們不喜歡的苦味分子。研究人員針對未經基因修飾的果蠅以及基因修飾後不能合成視蛋白的果蠅進行了味覺測試。
  • Neuron|唐世明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大腦中顏色感知的調色板機制
    該研究利用內源性信號光學成像、雙光子成像和電生理記錄等手段,詳細描繪了等級化的不同視覺腦區的色調圖結構,揭示了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18世紀就意識到,光波是電磁波,它本身並不具有顏色。我們能感知數千種不同的色調,是因為大腦中存在編碼不同波段可見光的神經元(選擇性反應)。
  • 科學家發現部分鳥類大腦結構與靈長類相似,可...
    科學家發現部分鳥類大腦結構與靈長類相似,可產生初級意識  CHEN • 2020-09-30 10:02:11 來源:前瞻網
  • 重磅級文章深入解析人類大腦的奧秘!
    【1】Science:揭示大腦中關鍵電學開關的結構doi:10.1126/science.aaw8250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大腦中和學習、記憶、行為和心情有關的關鍵受體的結構文章中,科學家們一起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和質譜揭示了嚙齒類動物體內AMPA受體的結構和亞基排列。AMPA受體由神經遞質穀氨酸鹽激活,形成可滲透的離子通道,在整個神經系統的細胞間傳遞信號。通過揭開嚙齒類動物體內這個受體工作結構的組成,科學家們能夠從死亡人體的大腦中分離出相同的結構並進行比較,可能因此找到健康人的AMPA受體和患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人的AMPA受體的結構和組成之間的差別。
  • 人才強校 | 我校在mTOR信號通路研究中獲得新進展
    本網訊 日前,我校食品營養與人類健康高精尖創新中心崔煒、羅永挺課題組在mTOR信號通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生長因子誘導mTORC2活化的全新調控模型。高精尖中心首席科學家崔煒教授和崗位科學家羅永挺博士為共同通訊作者,博士後徐文藝和博士生滑慧娟為共同第一作者。細胞的增殖和代謝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哺乳動物雷帕黴素靶蛋白(mechanistic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是一種在進化上高度保守的非典型絲/蘇氨酸激酶,在細胞增殖和穩態維持中發揮核心作用。
  • 人類大腦中的語言通路至少有2500萬年的歷史
    2020年5月8日訊 /生物谷BIOON /——科學家們在大腦中發現了人類語言通路的早期起源,將其進化起源至少向前推了2000萬年。在此之前,許多科學家認為語言通路的前驅體是最近才出現的,大約在500萬年前,猿類和人類共同的祖先。
  • 七年終登Science封面:馬普所揭示迄今哺乳動物最大神經線路圖
    最新Science雜誌封面,發布了知名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的最新腦科學成果:他們七年磨一劍,重建了非常複雜的大腦皮層神經網絡,揭示了迄今為止最大哺乳動物神經線路圖。首次揭秘哺乳動物大腦神經元連接哺乳動物的大腦皮層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神經過程網絡:又長又薄,有分支,而且非常密集。這種高堆積密度讓皮層神經網絡的重建工作具有相當大的挑戰性。
  • 腦科學日報:循環代謝物通量的定量檢測方法;一種新型味覺細胞
    3,王曉群課題組發現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和細胞特徵 來源:細胞 該工作系統闡明了哺乳動物下丘腦發育過程中神經前體細胞的形態特徵、分裂模式、譜系發育特點,並利用單細胞測序手段進一步揭示人胚胎下丘腦的神經前體細胞具有多樣性,並對不同細胞類型及其關鍵的分子及調控網絡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探究。
  • 香味對味覺也有一定的交互作用
    人類有400多種「嗅覺感受器」,不同種類的感受器表面有著不同的凹凸形狀,當空氣中的某些分子與嗅覺感受器的凹凸形狀剛好吻合的時候,嗅覺細胞就會將這些分子的味覺信息傳遞給大腦。什麼是嗅覺揮發性的物質刺激鼻腔的嗅覺神經,而在中樞神經引起的一種感覺,嗅覺細胞在感知到氣味後,會直接將信息傳遞給大腦,距離嗅覺細胞最近的大腦區域,叫做「嗅球」,它就位於嗅覺細胞所在的嗅上皮組織的正上方,隨後嗅覺信號傳遞至嗅皮層,由嗅皮層對氣味進行識別,識別後的氣味信息會傳遞到管理記憶的
  • 與恐龍共存的哺乳動物
    谷歌首次演示量子優越性;俄羅斯科學家啟動"CRISPR嬰兒"研究項目;阿爾茲海默病藥物「復活」。本期內容還包括《自然》插畫師的冷冷冷笑話,以及與恐龍共存的遠古哺乳動物。| 圖片來源:Andrey Rudakov/Bloomberg/Getty 生物學家Denis Rebrikov表示,他已經開始對人類卵子進行基因編輯——或將成為第二個製造基因編輯嬰兒的科學家。今年早些時候,Rebrikov稱自己想步首位編輯抗愛滋病基因的科學家的後塵。
  • 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哺乳動物高溫保護機制—新聞—科學網
    RPV1熱失活的分子機制及其對哺乳動物高溫耐受的生物學意義(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 5月14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賴仞、楊仕隆團隊聯合浙江大學教授楊帆團隊及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鄭劼團隊在《
  • Science:新研究揭示哺乳動物大腦的交流機制
    因此,由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採用一種新的哺乳動物模型來檢查聲音快速輪轉背後的大腦機制。「我們的工作直接表明,這些小鼠和人類都需要一個稱為運動皮層的大腦區域進行聲音交互,」高級研究作者,紐約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副教授Michael Long博士說:「我們需要了解我們的大腦如何使用近百種肌肉快速進行「發聲」回應,這一機制對於自閉症或創傷事件,導致的語言交流障礙具有積極的意義」。
  • 辣椒明明是一種痛覺而非味覺,為什麼還要那麼多人喜歡「受虐」
    為什麼辣味不是味覺之所以說辣味不是味覺,原因就是科學家發現辣味本身並不能被味覺細胞感覺,而是在舌頭上被化合物辣椒素所激活的痛覺纖維而感受到的。我們的舌面上分布有不同的味覺區,分別是酸、甜、苦、鹹,不同的區域能讓我們感受到不同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