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種已經公認為基礎味覺的酸、甜、苦、鹹、鮮,還有被排除在味覺之外的辣味以及有爭議的肥味等,而實際上人們對於食物的認同除了味覺感受以外,嗅覺也是決定人們選擇食物的很重要屏障,「吃貨」們除了要有發達的舌頭,對天下所有的美食都有良好的品鑑能力以外,好的鼻子也很關鍵。
比如一個飢腸轆轆的「吃貨」,只需要在樓下做一次深呼吸,就能夠判斷出誰家做了紅燒肉,誰家燒了排骨,誰家蒸了粉蒸肉,誰家做了酸菜魚,誰家開了一瓶82年的可樂等等,好的鼻子就像雷達一般能夠形成一張地圖,尋找美食的方向。比酸、甜、苦、鹹、鮮,這些味道更早被感知的是遠處食物的香味。
香味不是味覺,而是一種嗅覺
空氣中飄散著各式各樣的分子,大多數都是看不見的,而我們的鼻子之所以能夠聞到氣味,就是感受到了這些空氣中的分子,在我們的鼻子深處,有一個名為「嗅上皮」的組織,這裡排列著嗅覺細胞,它的表面有一種名叫「嗅覺感受器」的蛋白質,專門負責氣體中的各種分子,專門負責識彆氣體中的各種分子。
人類有400多種「嗅覺感受器」,不同種類的感受器表面有著不同的凹凸形狀,當空氣中的某些分子與嗅覺感受器的凹凸形狀剛好吻合的時候,嗅覺細胞就會將這些分子的味覺信息傳遞給大腦。一般認為,人類能夠識別出上萬種氣體分子,聽到這裡你可能會有疑問,那就是我們剛才所說人只有400多種嗅覺感受器,那麼如何品鑑出上萬種氣體分子的呢?
自然界有各式各類的化學物質,理論上它們的種類是無窮無盡的,而且聰明的人類還在高速製造著各式各樣的化學物質,熟牛肉所散發的香味物質超過300種,而隨隨便便一瓶香水或者一杯咖啡,就有好幾百種化學物質,嗅覺想要發揮功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儘可能採取更多的化學物質,這也就是為什麼對哺乳動物來說,有幾百種甚至是幾千種嗅覺感受器是非常的事情了。
聽覺,視覺,觸覺和味覺的感受器,最多也不過就幾十種遠遠不及嗅覺哺乳動物的基因組DNA,有差不多20~30分之1的空間,都是給嗅覺感受器準備的,只有嗅覺受體多了才能儘可能地保證更多的氣味被感受到,但是僅僅有幾百個甚至上千個嗅覺感受器也還是不夠用,如果一個嗅覺感受器只能探測一個氣體分子的味道的話,那麼想要識別出上萬種氣體分子,就要有上萬個嗅覺感受器,這很難實現怎麼辦呢?
我們的身體採用了一種排列組合的方法,那就是每一類嗅覺感受器都只會與某些特定的化學結構相結合,大多數的氣體分子都能夠與多個受體相結合,每個受體都能夠得到該物質的一部分信息。
舉例說明:
如果某類動物只有一個嗅覺感受器,根據它是否被激發,這種動物就能夠區分兩類氣體分子,如果它有兩個嗅覺感受器就相當於有兩個開關,根據它們是否被激發就會有2×2,4種狀態,就能夠分辨出4種不同的氣體分子,而如果嗅覺感受器的數量達到20的時候,理論上能夠被檢測到的化學分子的種類就已經能夠達到100萬了,當然這只是理論的最大值,我們的嗅覺系統也沒有那麼厲害,可是採用這種排列組合的方法,同時能夠檢測出上萬種氣味,當然也就不在話下了。
一般來說,一種動物的嗅覺感受器種類越多,能夠區分的氣味也就越多,我們都知道狗鼻子靈敏,經過良好的訓練,狗是可以當警犬來使用的。這是因為狗的嗅覺感受器有800多種,是人的兩倍,許多人類無法區分的味道,而狗就能輕易地區分。
一山還比一山高,狗800多種嗅覺感受器在動物中並不是最多的,老鼠、馬、牛等在地面上生活的動物都有上千種嗅覺感受器,我所知道的最厲害的哺乳動物是大象,它有2000種嗅覺感受器,它們甚至能夠區分外界的威脅。
相比於在地面生活的動物,大多數靈長類的嗅覺感受器要少得多,黑猩猩、紅毛猩猩、恆河猴這些動物它們的嗅覺感受器甚至比人類還要少,這是因為靈長類動物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是在樹上生活的,它們更加依賴視覺,嗅覺的作用不像在地面那麼明顯。
而到了海裡,嗅覺就更是沒有什麼作用了,鯨魚和海豚等海洋哺乳動物幾乎已經完全喪失了嗅覺感受器的功能。
這裡可能還會有一種誤導,好像嗅覺感受器越多動物的嗅覺就越靈敏似的,這當然也不完全正確,實際上嗅覺感受器種類的多少,決定的是它們能夠識別出氣味數量的多少,但是靈敏程度卻是嗅覺細胞的數量所決定的,總體而言要評價某一類動物的嗅覺總能力,應當把嗅覺感受器種類的數量和嗅覺細胞的數量全部都考慮進去。
「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有些氣味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可以聞到,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似乎就感覺不到了,這種情況在我們上學的時候經常遇到,從外面剛進入宿舍的時候,那些腳臭味實在太難聞了,而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雖然空氣中的那些臭味物質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但對於我們而言,似乎已經很難聞到腳臭味了。我國古代也有:「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的說法,又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當嗅覺細胞產生傳導氣味的電信號的同時,會一直傳遞氣味,酶的產生,因此嗅覺細胞長時間接觸同一種氣體物質時,就會停止該信號的傳遞,這種現象就叫做「脫敏」,長時間待在同一場所的時候,人的嗅覺就會變得遲鈍,直到新的氣味出現時,才能夠被更好的激發。
正是有了脫敏現象,動物們才能夠更容易、更敏感的發現周圍環境的變化,所以一般人是很難聞到自己的體味的,幾天不洗澡並不是因為身體不臭,而是因為聞不到這些臭味了,因此經常洗澡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不要因為自己不覺得自己有味道,就真的以為別人也聞不到了。
什麼是嗅覺
揮發性的物質刺激鼻腔的嗅覺神經,而在中樞神經引起的一種感覺,嗅覺細胞在感知到氣味後,會直接將信息傳遞給大腦,距離嗅覺細胞最近的大腦區域,叫做「嗅球」,它就位於嗅覺細胞所在的嗅上皮組織的正上方,隨後嗅覺信號傳遞至嗅皮層,由嗅皮層對氣味進行識別,識別後的氣味信息會傳遞到管理記憶的「海馬體」。從而讓人回憶起這是否是曾經聞過的氣味,這些信息也會傳遞到管理情感的「杏仁核」,使人們產生對氣味喜愛或者厭惡的情緒。
嗅覺有兩種途徑:
1、氣體分子從鼻孔進入到達嗅覺細胞。
2、由嘴裡到達嗅覺細胞。
它們分別叫做鼻前嗅覺和鼻後嗅覺。
鼻後嗅覺,一般產生於我們吃東西的時候,植物所散發的氣味分子,從嘴後面與鼻子相連的小通道進入,嗅覺是進食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當感冒導致嗅覺不暢通時,吃東西就會變得沒有味道,這並不是因為感冒的時候味覺變得遲鈍了,而是因為嗅覺減弱,當我們形容某種東西吃起來特別香的時候,指的也並不是它所帶來的味覺,而是指食物中揮發的物質所帶來的香氣。它們不是通過舌頭,而是通過鼻子中的嗅覺感受器傳遞到我們的大腦中。
氣味有兩種,分別叫做鼻前嗅覺和鼻後嗅覺,無論是從前面進來還是從後面進來的氣味,當它們為我們帶來愉悅的感覺的時候,我們的大腦都會把它們標記為香味,我們對食物的記憶不僅只包括它們的味道,也包括它們所揮發出來的香氣。
味覺與嗅覺,不是兩套獨立的系統
雖然從生理學上講,味覺與嗅覺是兩套獨立的系統,有著嚴格的區分,但由於咀嚼食物時會產生氣味與滋味的互相結合,這是一種複雜的聯合感覺。吃東西的時候,舌頭上的味蕾和鼻內的嗅覺細胞一同將信號傳遞至大腦,整合後便形成了人們的主觀體驗,所以食物的風味整體認知是包括嗅覺和味覺的,是一個整體。
香味還是我們吃飽了的提示,這個怎麼來理解呢?
香味,在影響食慾和食物攝入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香味會刺激飢餓感,有時候大家會有這樣的感受,那就是工作了一上午,雖然很累,但是也不太覺得餓,可是一旦路過食堂聞到飯菜的香味,立馬就會覺得肚子空蕩蕩的。
與飢餓感覺相對應的感覺是飽腹的感覺,這是一種吃飽了的感覺,可以在下次產生飢餓的感覺之前防止進一步進食,嗅覺分兩種,分別叫做鼻前嗅覺和鼻後嗅覺。
簡單而言,鼻前嗅覺刺激了對含有這種香氣的食物的特定食慾,而鼻後嗅覺則會增加吃飽的感覺,防止進一步進食,這也就是說,同樣是嗅覺,同樣是香味,氣味來源的方向不同,對人體產生的感覺是完全相反的。我們用鼻子靠近食物時,所產生的香味會刺激我們吃的多一些,而真正吃東西的時候,食物所揮發出來的香味則會抑制我們想要繼續吃下去的衝動。
眾所周知,現如今普遍的肥胖問題首要原因,就是因為吃得太多了,制體重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食物的攝入,從食物中所散發的香味會增加,保護的感覺,會讓我們吃得少一些。
香味對味覺也有一定的交互作用
味道能夠影響人們對香味的感知,在我們嚼「口香糖」的時候,其中的薄荷酮會揮發進入鼻腔,被感知成為香味,而嚼了一段時間以後,口香糖中的糖分急劇下降,而薄荷酮的含量則變化不大,但是我們會明顯地感覺到口香糖中的香氣不如剛進嘴時那樣濃烈了,這是糖分濃度的改變對我們大腦感覺嗅覺的一種影響。
還有一個例子是零度可樂,其中含有的甜味成分是阿斯巴甜是一種甜味劑,阿斯巴甜加熱會被分解為沒有甜味的物質,這個時候如果再喝零度可樂就會發現,不僅甜味被抹去,就連香味也不翼而飛了。
氣味也能夠影響味道
剛才說的是味覺影響嗅覺,而反過來氣味也能夠影響味道,特別是甜味和鹹味,有人曾經做過實驗,讓受試者聞一些沙丁魚的香氣,而這個時候他們會感覺口中的鹹度增加,這種現象叫做氣味誘導作用。現在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醒我們要減少鹽的攝入,減少糖的攝入,可是人們又非常喜愛甜味和鹹味。
健康食品不好吃,好吃的不健康,這樣的矛盾似乎可以從氣味的角度來解決一下,科學家就曾經使用草莓氣味和醬油氣味分別增強甜味和鹹味,在一定程度上低鹽、低糖的健康食品的味道損失可以由草莓氣味和醬油氣味來進行彌補。
此外還有更加神奇的事情,那就是想像中的氣味也能夠影響人們的味覺,比如我們在吃淡而無味的東西的時候,想像一下草莓的甜味芬芳和醬油的鹹味四溢,同樣可以增加食物的甜味和鹹味。需要說明一下的是,這種效應儘管有,可是十分微弱,再大的想像力也不可能會實現的。
黃姤結語·香味與嗅覺對食物總體感知
香味來自於我們的鼻上皮組織,嗅覺細胞的嗅覺感受器,它是我們對食物總體感知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在刺激飢餓感和飽腹感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我們吃好吃的東西的時候,一部分揮發性物質進入到我們的鼻子,使我們感受到香味,於是這些氣味就會標記在我們的大腦中,這是一種迷戀的感覺,因為當你下一次聞到同樣的香味時,你就知道美食就在身邊,是該到了大飽口福,暢快淋漓地大吃一通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