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感知通路」或形成新的風口!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2020-12-14 騰訊網

藥圈兒

知行業 知發展 知產品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當地時間10月7日上午11時30分(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時30分)宣布了今年諾獎的第一個獎項:2019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為美國哈佛大學醫學教授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英國細胞和分子生物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Peter J. Ratcliffe)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

這3名從今年外界五花八門的猜測聲中摘冠獲獎的科學家,發現了對人類以及大多數動物的生存而言至關重要的氧氣感知通路,在基礎研究和臨床運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他們將獲得金質獎章、證書及數百萬瑞典克朗的獎金。

這也意味著基礎研究和臨床運用將進入高光時刻。每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之所以備受社會高度關注,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截至目前,人類尚有80%的疾病仍無藥可治。換句話說,「有病無藥」是當前人類健康面臨的共同挑戰,科學界的每次新突破都會為人類健康發揮革命性作用。

眾所周知,包括人類在內,絕大多數的動物離不開氧氣。但對氧氣的需求卻又必須達到一個微妙的平衡。為此,生物也演化出了諸多精妙的機制,來控制氧氣的平衡。如對於深埋於組織深處的細胞來說,紅細胞能為它們送上氧氣。而一旦氧氣含量過低,機體就會促進紅細胞的生成,保持氧氣的濃度在合理的範圍內。

經過多年的研究,前述科學家通過反覆研究並揭示了生物氧氣感知通路,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其價值,還有望帶來創新的療法。如倘若能通過調控HIF-1通路,促進紅細胞的生成,就有望治療貧血。而幹擾HIF-1的降解,則能促進血管生成,治療循環不良。另一方面,由於腫瘤的生成離不開新生血管,如能降解HIF-1α或相關蛋白就有望對抗惡性腫瘤。目前,已有類似的療法進入早期臨床試驗階段。

去年這一諾獎獲得者分別是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教授(James P.Allison)與日本京都大學免疫學家本庶佑教授(Tasuku Honjo),他們在免疫學領域引發了近乎颱風效應的風潮。過去一年,腫瘤免疫療法PD-1抑制劑火遍全球。通過應用抗CTLA-4和抗PD-1/PD-L1分子的單抗藥物,可解除腫瘤組織對T細胞功能的抑制,從而發揮治療腫瘤的作用。

目前,這兩種免疫檢查點的抑制性單抗藥物均已上市,並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僅在中國,多個PD-(L)1產品先後上市,銷售額迅猛增長。據業內人士透露,歐狄沃、可瑞達、拓益、達伯舒2019年上半年銷售額累計達到20.68億元,首個獲批上市的國產PD-1抑制劑今年上半年交出了銷售額3.09億元的成績單。據悉,百濟神州的替雷利珠單抗,阿斯利康的Durvalumab,羅氏的阿替利珠單抗預計將陸續獲批上市,除手術、化療和放療這三種傳統治療腫瘤的「三板斧」,腫瘤免疫治療給患者帶來明顯的生存獲益,正在改寫腫瘤治療的歷史。

今年剛頒布的生理學或醫學獎聚焦基礎研究及臨床應用領域。他們對生物感知氧氣通道的精妙揭示具有裡程碑意義,如此來看或將形成新的風口。因為每年諾獎獲得者的研究領域,會很大程度影響研究人員尤其是年輕科研人員接下來的研究取向。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首次出現中國本土科學家的身影,屠呦呦掀起了新一輪的中醫藥風潮。國慶長假的最後一天在醫學領域豎起新標杆,在可期的未來,基礎研究將更加受到重視。

相關焦點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雙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娛樂英語>影視英語>影視資訊>正文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雙語) 2019-10-08 09:54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三位科學家獲獎
    原標題:剛剛,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據諾貝爾官方網最新消息,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時30分,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William G. Kaelin Jr.、Sir Peter J.
  • 「血與氧」才是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主角!
    來源:DeepTech深科技10 月 7 日下午 5 點 30 分,2019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結果揭曉——諾貝爾委員會宣布,將此獎項頒發給 William G。Semenza 教授,以表彰三人對生物氧氣感知通路的研究。在眾多基礎醫學研究中,人體內部的氧氣調節機制一直是重點,儘管呼吸氧氣是每個人都習以為常的事情,但人的細胞和組織究竟如何調節和適應氧氣水平的變化,直至這三位科學家的研究,我們才得以一窺一二。今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揭示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這一生命中最重要的適應過程之一的機制。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這三個獲獎人有何來歷?
    全文3868字,閱讀約需7.5分鐘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獎項授予了美國醫學家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英國醫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 三位科學家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他們揭開細胞與氧的秘密
    獲得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科學家的研究為我們揭示了這一秘密。 10月7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琳斯卡醫學院,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現場。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盤點近10年得主及成就
    中新網10月5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5日,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和查爾斯·賴斯(Charles M. Rice)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共同獲得該獎項。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細胞氧感應機制發現者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時32分,在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一間中等大小的階梯教室裡,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了它的得主: 氧傳感甚至被證明在胎兒發育過程中,控制正常血管的形成和胎盤發育;
  • 20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公布,到底是什麼黑科技摘得桂冠?
    10月7號,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正式公布,讓我們看看花落誰家。諾貝爾獎大家都不陌生,是偉大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他發明了硝化甘油炸藥,對世界的工業社會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結果出人意料
    最先揭曉的是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三位科學家共同獲得,獲獎理由是因為他們在C型肝炎病毒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附過去5年得主名單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點34分許,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和英國科學家Harvey J.Alter、Michael Houghton、Charles M Rice獲獎,以表彰他們「發現C型肝炎病毒。
  • 3位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北京時間10月5日17點30分許(瑞典當地時間11點30分許),諾貝爾大會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為以下三位科學家,獎勵他們在細胞領域做出的貢獻。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背後的科學:細胞是如何感知氧氣的
    新浪科技訊10月7日晚間消息,2019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已經宣布,今年的獎項授予兩位美國科學家和一位英國科學家:授予威廉·凱林(William G.Kaelin),彼得·拉特克利夫爵士(Sir Peter J.Ratcliffe)以及格雷格·薩門扎(Gregg L.Semenza),以表彰他們在「生物在分子層面上如何感知氧氣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獲得者簡介資料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北京時間5日傍晚率先公布。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5日17時30分正式揭曉,由分別來自美國、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哈維·阿爾特(Harvey J.
  • 屠呦呦等人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5日電(記者付一鳴 和苗)瑞典卡羅琳醫學院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揭曉 這些「氧氣感知」概念公司受關注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重要發現相比與前幾年諾獎生理醫學獎均關注較為寬泛的領域,本次諾獎頒獎項目則主要集中於「氧氣感知通路」,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學術界非常關注這一領域。氧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諾貝爾獎官方新聞稿總結到,這三位諾獎獲得者為我們了解氧氣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此外他們的發現也為抗擊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鋪平了道路。有業內人士認為,今年諾貝爾獎實際上就是揭示了細胞在不同的氧濃度下通過VHL、HIF-1α等來使細胞調節並適應不同氧濃度情況下的代謝。
  •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Yoshinori Ohsumi今年三月在北京 張宏供圖 北京時間10月3日下午5點30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比利時科學家Christian de Duve就因為發現這種溶酶體而獲得197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到了60年代,科學家們在溶酶體中有時可以找到大量的細胞組成物質甚至是完整的細胞器。因此,科學家們認為細胞內存在著一種過程——將細胞內的「大型貨物」送到溶酶體那兒。進一步的生化和顯微分析也顯示,一種新的囊泡會將細胞成分打包送到溶酶體處進行降解(圖一)。
  • 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印證德國Active Air原理:優化細胞利用...
    2019-10-09 16:25圖文來源:德得租微信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點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獲獎人為:威廉·凱林(William
  • 2019首個諾貝爾獎:解密細胞如何「感知」氧氣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2019諾貝爾獎揭曉》專題報導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點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從1901年到2018年,共頒發了109項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有216人被授予該獎項,有12位是女性,包括2015年獲獎的屠呦呦。
  • 2019首個諾貝爾獎揭曉!揭秘血與氧關係,抗擊腫瘤和癌症
    導讀: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點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獲得者有三位,他們分別是來自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凱林( William G. Kaelin, Jr.),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