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圈兒
知行業 知發展 知產品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當地時間10月7日上午11時30分(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時30分)宣布了今年諾獎的第一個獎項:2019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為美國哈佛大學醫學教授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英國細胞和分子生物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Peter J. Ratcliffe)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
這3名從今年外界五花八門的猜測聲中摘冠獲獎的科學家,發現了對人類以及大多數動物的生存而言至關重要的氧氣感知通路,在基礎研究和臨床運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他們將獲得金質獎章、證書及數百萬瑞典克朗的獎金。
這也意味著基礎研究和臨床運用將進入高光時刻。每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之所以備受社會高度關注,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截至目前,人類尚有80%的疾病仍無藥可治。換句話說,「有病無藥」是當前人類健康面臨的共同挑戰,科學界的每次新突破都會為人類健康發揮革命性作用。
眾所周知,包括人類在內,絕大多數的動物離不開氧氣。但對氧氣的需求卻又必須達到一個微妙的平衡。為此,生物也演化出了諸多精妙的機制,來控制氧氣的平衡。如對於深埋於組織深處的細胞來說,紅細胞能為它們送上氧氣。而一旦氧氣含量過低,機體就會促進紅細胞的生成,保持氧氣的濃度在合理的範圍內。
經過多年的研究,前述科學家通過反覆研究並揭示了生物氧氣感知通路,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其價值,還有望帶來創新的療法。如倘若能通過調控HIF-1通路,促進紅細胞的生成,就有望治療貧血。而幹擾HIF-1的降解,則能促進血管生成,治療循環不良。另一方面,由於腫瘤的生成離不開新生血管,如能降解HIF-1α或相關蛋白就有望對抗惡性腫瘤。目前,已有類似的療法進入早期臨床試驗階段。
去年這一諾獎獲得者分別是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教授(James P.Allison)與日本京都大學免疫學家本庶佑教授(Tasuku Honjo),他們在免疫學領域引發了近乎颱風效應的風潮。過去一年,腫瘤免疫療法PD-1抑制劑火遍全球。通過應用抗CTLA-4和抗PD-1/PD-L1分子的單抗藥物,可解除腫瘤組織對T細胞功能的抑制,從而發揮治療腫瘤的作用。
目前,這兩種免疫檢查點的抑制性單抗藥物均已上市,並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僅在中國,多個PD-(L)1產品先後上市,銷售額迅猛增長。據業內人士透露,歐狄沃、可瑞達、拓益、達伯舒2019年上半年銷售額累計達到20.68億元,首個獲批上市的國產PD-1抑制劑今年上半年交出了銷售額3.09億元的成績單。據悉,百濟神州的替雷利珠單抗,阿斯利康的Durvalumab,羅氏的阿替利珠單抗預計將陸續獲批上市,除手術、化療和放療這三種傳統治療腫瘤的「三板斧」,腫瘤免疫治療給患者帶來明顯的生存獲益,正在改寫腫瘤治療的歷史。
今年剛頒布的生理學或醫學獎聚焦基礎研究及臨床應用領域。他們對生物感知氧氣通道的精妙揭示具有裡程碑意義,如此來看或將形成新的風口。因為每年諾獎獲得者的研究領域,會很大程度影響研究人員尤其是年輕科研人員接下來的研究取向。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首次出現中國本土科學家的身影,屠呦呦掀起了新一輪的中醫藥風潮。國慶長假的最後一天在醫學領域豎起新標杆,在可期的未來,基礎研究將更加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