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源於我自己前一段時間的心態問題。最近兩個月,我發現自己脾氣越來越差,對老公、對孩子幾乎沒有一句話是好好說的,也沒對他們和顏悅色過。從早上一睜開眼睛就開始生氣,好像老公和孩子的每一個舉動都不對,稍有和我想法不一致的時候,我就大發雷霆。好在最近我已經得到了解脫。所以,在一個天氣還算不錯的夜晚,孩子和老公睡了以後,我開始寫這篇文章,一是想梳理一下曾經自己出現的問題,二是總結經驗,列出克服心理問題的方法,幫助遇到同樣問題的媽媽們,讓大家可以找到捷徑,少走彎路,減少對孩子內心的傷害。
我的小寶貝已經一歲快八個月了。隨著身體和心理的發育,小傢伙的破壞力與日俱增。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一切都充滿好奇,什麼東西都要動一動。會在你打掃衛生的時候要抱抱,會在你上廁所的時候要抱抱,會在你做飯的時候j要抱抱,會在你搬東西的時候要抱抱。除了抱抱,還會對一切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包括一些危險的東西。
而且小傢伙開始有了「自我」的概念,很多時候她不再願意聽媽媽的話,想要反抗,想要自己做主。一方面是日漸提高的行動力,一方面是逐漸下降的順從感。有過帶娃經驗的媽媽們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更多的耐心、包容心、關心,更多的愛。意味著媽媽們體力的消耗和自我空間的壓縮。
下面我提幾個問題,大家可以自問一下看看這種情況下你是否會打罵孩子或者做更過激的舉動,比如把孩子關小黑屋。
也許有的人會說這些事兒算什麼呀,不至於對孩子打罵吧?但是要知道,這些事情不是一天一件或者一個月發生一兩次,而是每個問題一天都要出現很多次,並且很多情況同時發生。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想確實有人會忍不住發怒。試想一下,面對一個怎麼都無法溝通的小傢伙,而且一直哭鬧的小傢伙,媽媽會生氣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了。
上面的這種情況每天都在我的家裡上演著,這兩個月來,我發現我越來越能用威脅的語言去面對孩子。之所以選擇做全職媽媽,我的初心是想做好孩子的心理引導,幫助她更健康地成長。而那段時間,我幾乎每個晚上都坐在沙發上問自己,我這樣的陪伴是不是還不如不陪伴。我沒有讓孩子變得更開心快樂,反而一直在給孩子施加不好的影響。雖然每個晚上都在反省,但是當第二天遇到同樣的狀況,我還是止不住的情緒爆發。
我想這可能是自戀型氣質作祟。說到自戀型氣質,我想先普及一下「自戀型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障礙是一種常被誤解的複雜人格障礙,基本特徵是對自我價值感的誇大。
說得直白一點就是覺得世界是圍著我轉的,對自我的關注度過高,把自己凌駕於一切人和事物之上。然而自戀型人格障礙是非常難被確診的。即使是心理學上專業的《自戀人格量表(NPI)》也無法100%的確診自戀型人格障礙。
而我之所以說自戀型氣質,是因為大部分人只是有一些症狀,但還沒有達到病態的地步,是可以通過自我發現,自我調整或者通過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而擺脫這種氣質的。
尤其對於有女兒的媽媽們來說,要格外警惕自身的自戀給女兒帶來的傷害。為什麼強調有女兒的媽媽呢?是因為媽媽更容易把女兒當成是自己的投射。媽媽對女兒的各種要求,實際是她對自己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媽媽其實是把女兒作為自己的延伸,並沒有把女兒當成一個獨立的人。所以自戀型母親對於女兒控制和影響要遠遠大於那些有兒子的母親。
這也是為什麼我要寫一篇文章來單獨說說母親和女兒之間的那些可能存在的傷害與治癒的辦法。因為這對母親和還沒有長大的女兒來說都是一次艱難的成長。我們要在自己這一代終結「自戀」的遺傳。這篇文章有點長,我將拆分成兩篇文章去講解什麼是自戀型人格,以及如何擺脫自戀型人格對生活的影響。今天我們先來從兩個方面來了解一下自戀型人格的表現以及為什麼我們會自戀。下一篇文章我將著重談一談自戀對下一代有哪些傷害,還有如何治癒自戀帶來痛,終結「自戀」遺傳。
①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孩子面前發飆,大聲吼叫,摔東西,甚至打孩子。
為什麼看起來是對孩子的暴力傷害,卻被歸納到自戀行為裡呢?這要從行為的背後去尋找原因。就是因為母親把自己的情緒放在一切之上,覺得我的情緒最重要,其他的都是次要的。所以才會為了自己的情緒得以發洩而去破壞周圍的一切。
有好幾次,只要我拿出砧板,一開始切菜,女兒就站在旁邊拉住我的衣角一直要抱抱。我開始還能拿玩具分散一下她的注意力,可沒兩分鐘,小傢伙又開始鬧了。言語上的安撫對她來說似乎一點用處都沒有。有時候我會放下手裡的活兒去抱抱孩子。可是午飯總是要做的,五分鐘十分鐘的抱抱還是不能滿足孩子,她會開始大哭。
每到這個時候,我的情緒就會非常不好,內心似乎有一個聲音在說「你哭什麼哭,你不高興,我還不高興呢?你哭我就吼你,再哭沒準兒我還會打你。」雖然每次有這種想法的時候,我心裡都會一驚。痛恨自己為什麼要和小孩子計較。但每次我都被孩子哭鬧的聲音攪得心煩意亂,最終還是選擇用大吼大叫來解決問題。看著孩子不知所措的樣子,眼睛裡透露著恐慌,我都覺得自己是個十足的壞媽媽。
這就是典型的把自我的情緒擺在最高位置的表現。每次看到女兒可憐兮兮的樣子,我都似乎看到了當年那個小小的自己。我曾經也是被我的媽媽這樣對待,儘管我知道媽媽是愛我的,但小時候的陰影到現在仍然會經常籠罩我。讓我不斷的將過去受到的傷害一次又一次的投射到我女兒身上。
②缺乏對孩子的同情心,不能設身處地的理解孩子的感受。
我們經常能在生活中看到這樣的情形,一個孩子摔倒了,爸爸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沒關係,不疼不疼。」這就典型的沒有共情,沒有理解孩子的感受。摔倒了怎麼會不疼呢?當你說不疼的時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呢?是一種你不理解我,你不懂我的感受。
就像上一個故事裡我提到,只要我一開始做飯,女兒就過來癟著小嘴,皺著眉頭,可憐兮兮帶著哭腔的說「媽媽,抱抱。」而那個時候我只顧埋怨孩子不懂事兒。這就是缺乏同情心的一種典型表現。實際上所謂的同情就是要明白你的孩子正在表達感受。她看到媽媽要去做飯了,自己一下子沒有了玩伴,要抱抱只是表達自己渴望被關注的一種感受。想想看,如果我們能做到同情,能夠理解孩子的感受,是不是就不會那麼生氣了呢?
③愛挑毛病,以自己為中心,無法對孩子做到愛和讚許。
說的直白一些,就是你是一個無法取悅的母親。無論孩子做了多大的努力,母親給出的評價永遠是這有什麼了不起的。如今做了母親的你是否曾經在年少的時候和你的母親大吵過,說過「怎麼我做什麼你都不滿意,我多努力你都不滿意。」
我小的時候,似乎那時的家長總把鼓勵和驕傲劃等號,覺得只有嚴厲,只有批評才會讓你成長,做的比別人更好。我從青春期一直到結婚前都還經常和母親爭吵,就是因為我做什麼,我的母親都能挑出毛病。結婚以後,也許是因為有了自己的家庭,離開母親身邊了,爭吵就少了。有了孩子以後越發覺得爭吵是一件很沒意思的事情。即便如此,我還是時常因為母親一些挑剔的話而難受,只不過不再像年輕時那麼衝動,用大吵大鬧來解決我和母親之間的問題了。
有一次,母親來我家看外孫女。母親來的時候,我正和孩子在小區裡玩兒。母親看到我們的第一句話就是和我女兒說「看你媽媽,也不懂給孩子帶個遮陽帽。」起初我還沒太在意,因為那個時間點太陽不是很大,等曬得厲害的時候,我們基本就已經回家了。
回到家之後,我給孩子準備午餐,那天做西蘭花蝦仁細面。母親好久沒見到孩子,就主動承擔給孩子餵飯的工作。就一會兒的功夫,不是說我的蝦仁煮老了,就是嫌麵條太長了,我煮的時候時候應該把面掰成四段而不是三段。然後又說我的蛋花打得不散。可我看孩子的樣子,也並沒有食不下咽的感覺,一碗麵沒幾分鐘就吃幹抹淨了。
整整一天,從穿衣打扮到家庭衛生,從鍋碗擺放作息安排,全部都有所謂的毛病。其實跳出母女的身份想一想,那些問題真的那麼重要嗎?真的是「毛病」嗎?也不見得,只能說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做事方法不一樣,不代表就有問題。我母親對於周圍的鄰居朋友都很包容,唯獨在面對我的時候,只要我做的和她不一樣,她就會覺得這是問題,得改。即便我真的做到和她一樣的標準了,我媽留給我的一句話也是「這點事兒要是還做不好,那你還能做成什麼?」總之想聽到一句「做得不錯」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④不願交流,不接受孩子的自我表達。
曾經我還覺得,或許我和母親的矛盾不應該選擇爭吵,而應該選擇和母親談一談心。或許她就不會那麼生氣,或許她會有所改變。可交流是雙向的,要對方願意接受才可以。
好幾次,我都試圖把我的感受告訴母親,可母親不是氣的「一病不起」就是說「我為了這個家做了那麼多,你們誰理解過我?你們全是好人,就我是壞人,反正我在這個家裡就是個外人。」這樣的情況遇到幾次之後,我就放棄了,不再期待母親有所改變。
不過我也能理解我母親,畢竟她也曾經是別人的女兒,她或許從我姥姥哪裡就沒有得到過的表達與理解的機會,又如何給予我呢?
⑤不尊重孩子的隱私。
有多少孩子曾經被媽媽偷看過日記?偷聽過電話?又有多少孩子經歷過媽媽進自己的房間不敲門,隨意翻自己的書包和抽屜的事情?這對於孩子們來說都是一種侵犯。而且這類事情在母女之間發生的機率遠遠大過母子之間發生的機率。在媽媽眼裡,女兒不是一個獨立的人,更像一間屬於自己的物品。認為自己對女兒有絕對的掌控權,並且完全入侵女兒的生活。
當女兒試圖反抗的時候,媽媽都會用「你是我的女兒,你是我生的,你有什麼是我不能看不能知道的?」久而久之,在重壓之下,孩子會逐漸喪失獨立的人格。
前面總結了很多自戀型人格的具體表現。但總的來說可以歸納為情感的匱乏和強烈的自我關注。情感匱乏來源於強烈的自我關注。因為她只關注自我,只考慮自己的感受,而無法對周圍人的感受做到共情。強烈的自我關注則意味著所有的事情都這麼從自我的角度出發,想要掌控一切,唯我獨尊。
①自戀與養育有關,大部分自戀型人格的人都在童年有過「自戀創傷」。
很大一部分自戀型的人都有著同樣自戀的父母。正是因為上一代對孩子缺少關注,缺乏同情,讓孩子覺得冷漠。孩子會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忽視中,強化自我關注的本領,最終也成長為一個有著強烈自我關注的人。
而且因為從上一代那裡就缺失的同理心的愛,所以這一代人在成年為人母之後也沒有辦法傳達到孩子身上。
②自戀的背後是孤獨與恐懼。
自戀的人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覺得孤獨,覺得沒人愛自己。因為在童年時期,這個人所接受到的都是控制,她體會不到母親的愛。長時間的控制會影響孩子接受愛的能力。自戀的人都有一種假裝者心態,就是其實這個人很優秀了,但是她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還要用更高的目標去激勵自己,證明自己。她缺乏對本我的愛,用事業,成就來體現自己的價值。
結語:看了上面的文章,自戀型人格帶給下一代的傷害不言而喻。下一篇文章我將著重寫一寫如何擺脫自戀型人格,讓我們的下一代不再收到荼毒。讓孩子在一個有愛的,相對健康的環境下成長,我相信這是每一個做媽媽的人最大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