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又是一個周六,在之前的講座裡面,跟大家分享了很多的育兒問題,有的時候並不局限在某一個年齡階段,因為兒童本身就是從0-18歲,從聯合國對兒童的定義是這樣劃分的,具體又分為0到3、3到6,然後6到12、12到18這些年齡階段。根據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發展特性,會有一些很具體的問題和很具體的應對的方案。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共性的問題,在我們之前的課堂裡面,也跟大家,挑一些諮詢度非常高,家長非常關心的有關孩子未來成長特別密切相關的話題。那我們今天選擇的話題,也是家長問得特別多的,而且看起來跟學習並不相關,但是與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與家人相處,與朋友相處都高度相關的,就是能不能很好的關愛他人。
我們經常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是,反過來,己所欲,是不是就能施於人?我們是不是能夠看到別人需要什麼,能夠給予對方特別需要的關心,有一些實際的幫助行動。
在這個方面,我們今天跟大家分享幾個案例,同時也給大家分享幾個理論。其中一個案例,是一本暢銷書的作者,這本書叫做《坐在路邊鼓掌的人》,作者寫她女兒在學習成績上非常的平平,無論怎麼努力,一直都是處在班級23名的位置,她是真的非常的焦慮。到了初中階段,有一次,女兒的班主任老師給她打電話,她非常的驚訝,因為老師跟她說的內容是她沒想到的。
老師說的什麼內容呢?有一次考試結束後,班主任給大家布置了一道特別的題目,「在全班的同學裡面,你最敬佩的人是誰?」結果呢?班主任發現全班同學清一色的都選擇了她女兒。為什麼呢?大家的理由驚人的一致,就是因為她女兒關心同學。
同學舉例說,大家一起出去野餐,坐公交車時,有一個同學當時手裡拿著特別多的東西,還要一隻手把礦泉水的瓶蓋兒打開,就很麻煩,很費勁,這時候,她女兒就看到了,上前默默的幫助把瓶蓋兒給打開,然後,還幫著給蓋上。其實在這些細微的小事中,體現出她女兒是一個能夠帶給別人關心溫暖,讓人體會到幸福感的人。這樣一個孩子的成長經歷,提醒我們,在家庭教育中重視培養孩子關心他人的好品格。
為什麼這個品格是需要我們刻意的去加以幹預的呢?那就是因為每一個孩子,在早期發展中,都有一個必然的階段,就是自我中心。像新生兒處於的一個狀態裡面沒有這個是我,那是他人這樣的一個分別,到了兩三歲的時候,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了,他開始把我和他人區分開來,比如我們看孩子兩歲以前,他就會說了想要這個了,想要那個,等到兩三歲之後,他就開始學著使用了,我要怎麼樣,這個時候,他的自我意識就到了一個自我中心階段。
那自我中心階段的特點是什麼呢?就是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去觀察這個世界,他做什麼想什麼判斷什麼,都是從自我的角度考慮的,而不太考慮其他人的想法。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會對一個孩子他關愛他人的品格加以幹預,因為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決定了他是非常典型的自我中心,隨著孩子年齡不斷的增長,他逐漸的能夠認識到我和他人之間的不同,那到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去給孩子做一些從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方面的教育呢?心理學研究證明,到了四五歲的時候就可以啦。
那如果不加以幹預,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呢?孩子到了五六歲,甚至年齡更大的時候,他還停留在這種自我中心階段,把注意力過分集中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上面,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感受,採納別人的意見,只想我想要幹什麼。看起來好像說孩子是不是有點兒任性,但實際上我們要對它進行區分,你會發現它實際上是嚴於律他人,而寬以待己,什麼是嚴於律他人呢,就是我對別人要求的特別的苛刻,然後呢,只要他和我想的不一樣,那我就去磨他,使勁的磨他。再往下去就會發現他很難去考慮別人此時此刻的感受,我只考慮我自己,我快不快樂,我現在順不順心,至於你被我磨成什麼樣兒了,我不負責任啊,我不會去看我,也不去想怎麼對待家人。這樣的自我中心,如果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沒有改善,慢慢的到了上小學,還是自我中心,與老師或者是與社會的方方面面的人群相處,還是這樣自我為中心,一直延續到工作崗位,那麼我們簡單說,孩子的人緣兒就不容易好。比如說像我大兒子現在上小學二年級,他們班有一個女孩兒,我知道她學習成績是非常的好,但是每到期末,班主任全班同學進行投票,想本學期做的最好的同學,按投票數量的多少排次序,每次這個女孩兒都沒有進過前20名。我就很納悶兒,我大兒子就跟我說:媽媽,大家都覺得她太橫了,而且她也不愛幫助人。這其實就是來自於孩子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的案例,但也提醒我們,就是如果一個孩子不能夠去關心考慮他人的利益,,他即便是在學習方面有特別突出的表現,也很難有好的發展。
那我們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幾個繪本,這幾個繪本對於幫助孩子從這種自我中心慢慢的過渡到能夠去關心他人是有很大幫助的,因為我們知道兒童這種過度的自我中心,不能關心他人,往往是和我們的教養方式有關的,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育中沒有重視這一點,那麼孩子的這種很正常的自我中心發展階段,就會一直慢慢的擴大,沒有進行一個正常的健康的過渡,所以我們需要用繪本給他做一個過渡,比如說我們今天選了一個繪本《莫蒂默的野餐》。
這個繪本的主人公是一個小兔子,畫面一開始,就是這個莫蒂默小兔子有一個野餐的籃子,他準備了很多好吃的,他要和他的好朋友奧格一起去野餐,就我們作為讀者也充滿期待地看著這個小籃子,心想這倆好朋友的野餐會有多美好,就在這個時候,小兔子收到了好朋友的來信,信上說:我生病了,來不了了。那這個時候其實也是考驗我們小朋友的時候,因為有的時候在家裡面,跟孩子商量好了一個計劃,但是如果因為我們大人突然時間有變,或者有什麼情況,包括下雨,我們工作臨時有一個安排,那麼孩子有的時候可能會不高興,甚至會鬧一鬧。
我們說這個時候,也往往是培養孩子能夠去關心他人的需求,關心他人的處境的一個很好的機會,就是你的注意力是只放在自己身上,比如小兔子莫蒂默只放在自己身上,那可能就很生氣,心想說,這個奧格,我們已經說好了,今天一起去野餐,生了個病就不去了,怎麼就不能帶病去野餐呢?他如果這樣去想的話,那就需要去做引導教育,所以這個繪本當然不會讓小兔子這麼去想,那讓他怎麼去想呢?這個小兔子想到,我的好朋友生病了,那現在肯定特別需要陪伴,特別需要照顧啊。
所以在這裡,就看到小兔子關心朋友的行為啟動了。其實培養孩子關心他人的行為,是有三方面的:就是第一,你能夠發現你的朋友需要幫助;第二,你能夠換位思考,想像你的朋友此時需要哪些幫助;第三就是你能付出行動,而不僅僅是口頭關心。那這三方面的內容在我們今天選擇的這個《莫蒂默的野餐》繪本裡面,恰好都具備。所以我們看到,第一方面就是當他收到朋友的來信,朋友生病不能去了,他沒有去責備朋友,而是開始想我的朋友需要幫助,那接下來就是看他能不能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什麼呢?就是想像一下我的朋友現在需要哪些幫助呢?那我們看這個莫蒂默是怎麼做的?在這個繪本裡面,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去觀察這個莫蒂默,他在家裡翻箱倒櫃的找東西,找什麼呢?為什麼要找這些東西呢?給誰準備的呀?一看都找了哪些東西呀?有感冒藥,有書,還有愛心賀卡,那小兔子為什麼要找這些東西呢?就是因為他換位思考,他想像,我自己如果生病的時候,我會需要哪些東西呢?我得吃那種很靈很靈的感冒藥,然後,我還希望得到一張祝福自己能夠早日康復的賀卡,還有,我躺在床上動也動不了了,那肯定得看一本兒特別有意思的書,來打發一下無聊的時光,所以莫蒂默換位思考之後想像出來的這些東西,他就把它們都找了出來。
未完待續,其他部分請參看《用繪本培養孩子關愛別人的好品質(中)》、《用繪本培養孩子關愛別人的好品質(下)》
寒門和貴子之間只差一個懂童書的好媽媽,
我們希望通過「童書育兒法」的推廣和實踐,
實現「打破階級固化,填平教育鴻溝、美育未來人生」的目標。
如果喜歡,可以關注我或給我一個贊,有什麼想告訴我的可以在下方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