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扛不住了,心已經碎了」
「我僅僅是希望我在學校受了委屈,我回家以後給他們傾訴,他們能聽,能去理解,能去安慰安慰我就行了,我只是希望有一個突破口,因為這是家」這是一個9歲男孩面對心理老師,說出的知心話。
9歲孩子一上學就嘔吐,各種頭疼,肚子疼,而家長認為孩子是裝的,量體溫,上醫院檢查不出來。可孩子卻信誓旦旦,並說學校保安可以作證,自己真的很痛苦。那這到底誰說的是真的呢?
可當聽到孩子自己的說法時,我們才明白,原來學校有一個女同學經常無緣無故的掐他,跟爸爸爺爺奶奶說了,並沒有引起重視,而爸爸媽媽一直以為他撒謊逃學厭學,找不到原因。
再加上媽媽是個急脾氣,遇到孩子找各種理由就以為撒謊,孩子就不吭,媽媽就窩火,然後動手打,形成了連鎖惡性循環。
「每次遇到一問他,不說話的時候我就很著急,心裡就有一種發不出來的火,忍不住就打他」。
為此大人和孩子就這樣僵持著,互相煎熬著。
這就是節目一開頭小孩內心真實的狀態,在外面受欺負,不知道怎麼解決,回到家裡又沒有得到及時的回應,自己不想上學,然後又得不到家裡的理解和支持,反而進一步產生了誤解,自己內心崩潰,「已經扛不住了,內心碎了」。
在孩子身上,每個奇怪的表現,都會從家庭教育和壓力方面找到答案,有些表面上學校和教育方面的問題,也會求根溯源,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因。
曾經有個小女孩也是這樣子的。
不願意上學,甚至出現幻覺,說自己屋裡有怪影,把父母嚇得不輕,找了好多家醫院,最終才確定,是因為自從父母有了二胎後,冷落了小女孩,孩子沒有安全感,就整天纏著媽媽,產生了同胞競爭障礙這個問題。
所以在家庭裡面,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好不好,關鍵在於溝通是不是順暢,家庭是孩子的港灣,也是孩子在外面,面對世界的支撐,就像本文一開始那個孩子所說的,希望有一個傾訴的地方能被傾聽,被安慰,被理解,大人和孩子關係不好,溝通不暢的家庭,最終受傷害的都是孩子。
那麼親子相處中,如果和孩子有個良好的溝通呢?
1、擺正好雙方的位置,尊重孩子,作為大人不能端著,不能居高臨下,要經常俯下身子,平視和孩子交流。
2、20法則,在孩子年齡之上加上20歲,這樣我們對孩子,就不會動不動打罵,咄咄逼人指責批評打壓等等教育方式,用理性平和,溫柔而堅定的方式給孩子講規則。
3、高質量的陪伴,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提高溝通質量的基礎。經常和孩子在一起,像玩伴那樣,注意觀察,認真對待孩子的感受和情感,多點鼓勵和表揚,孩子自然就會給你親,說實話說心裡話。
以下3種場合要注意,不宜溝通
1、場景不對不溝通
人多的場合,公眾場合,雙方都會有面子,都會有顧忌,就會產生誤會,不適宜溝通。
2、氣氛不對不溝通
溝通技巧很注意,一個前提就是氣氛問題,就是所謂的說話注意場合,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和孩子溝通也是這樣。
3、情緒不對不溝通
例如正在輔導作業,眼看孩子都被訓哭了,或者自己正在氣頭上,這個時候最好暫時離開,做15分鐘家務,轉一下注意力後再過來。
特別有時候大人孩子槓上了,賭氣的時候更不適宜溝通,這時候該做的是緩和情緒,離開當時那個環境和空間。
另外有條件的每周進行一次家庭會議,在會議上暢所欲言,大人要有容人之量,這樣才能聽到真實的聲音,不至於讓誤會和負面信息日積月累。
其次有時間的話,帶著孩子做些體育運動,大汗淋漓之後,那些開始無聊,浪費時間,其實都在默默的滋養孩子的成長,融合家庭氣氛,家和才能萬事興。
溝通讓情感升華,溫暖彼此,潤滑親子關係,勤於溝通,勇敢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愛,做一個有情有義有趣的大人和孩子,大人和孩子都開心。
願天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父母享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