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法院引用假法規判案 最高法:該法律依據不存在

2020-12-14 手機鳳凰網

近日,一自媒體發布的一篇關於指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糾紛案件中涉及刑事犯罪若干程序問題的處理意見》(下簡稱「意見」)系「 假法規」的文章,引發業界人士和網友關注討論。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通過中國裁判文書網等渠道核實發現,上述文章指出的情況屬實。澎湃新聞在裁判文書網檢索發現,最高人民法院曾在少數幾篇裁定書中明確提出上述法律依據不存在,如(2018)最高法民申5608號民事裁定書:「……其作為法律依據所援引的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糾紛案件中涉及刑事犯罪若干程序問題的處理意見》第2條,本院沒有出臺過該處理意見,其所援引的法律依據不存在。」以及(2017)最高法民申1891號民事裁定書:「陽泉公司援引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糾紛案件中涉及刑事犯罪若干程序問題的處理意見》的規定錯誤。」

澎湃新聞在梳理中發現,不少上訴人在上訴意見中引用了該意見,不同法院判決裁定出現了截然不同的處理意見。有的直接指出該意見不存在,有的未提出該意見存在問題也未引用該意見,有的案件在原判決基礎上進行了糾正,但未否定該意見,還有的直接指出該意見存在並對案件進行了維持。

澎湃新聞注意到,多個地方法院發布的民事判決書、裁定書中直接引用過《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糾紛案件中涉及刑事犯罪若干程序問題的處理意見》做出案件判決。

2019年10月8日山西省長治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晉04民終1910號民事裁定書:「一審法院認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糾紛案件中涉及刑事犯罪若干程序問題的處理意見》之規定,本案涉嫌刑事犯罪,應由有關機關先行處理……本院認為:……一審裁定駁回起訴並無不當,上訴人郭某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裁定如下:駁回上訴,維持原裁定。」該案中,山西省長治市中級人民法院未糾正其下級法院在裁定中錯誤引用了「 假法規」,裁定維持原一審裁定。

2016年3月30日,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2015)陝民一終字第00284號民事判決書:「……本案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糾紛案件中涉及刑事犯罪若干程序問題的處理意見》第一條第2款規定的移送條件,曾博關於原審法院事實認定不清、程序運用不當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本案中,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並未指出上訴人引用的是「假法規」,而是就這一「 假法規」做出了「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的決定。

有法律人士指出,所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糾紛案件中涉及刑事犯罪若干程序問題的處理意見》是經由《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糾紛案件中涉及刑事犯罪若干程序問題的處理意見》(滬高法[2007]395號 二○○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演變轉化而來。

上海高院的原司法文件指出:「民事案件審理中,法院發現案件的全部或部分事實涉嫌刑事犯罪,或者案件所涉的犯罪事實已經法院刑事判決,由於實踐中具體運用的標準不統一,致使當事人的民事訴訟權利得不到應有的保護。為此,對有關問題提出以下處理意見……」

那麼出現此類法律依據衝突和烏龍事件的原因何在?相關法律人士指出,這多與法官自身素質不高、業務信息更新不詳、面對自媒體信息衝擊自身辨別能力不強等有關,且多數法院系統內部也並未設立自查的環節,全國範圍內目前也並未建立起統一的法律法規知識庫等相關平臺。

河北省一基層法院法官吳革(化名)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所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糾紛案件中涉及刑事犯罪若干程序問題的處理意見》肯定是不存在的,「可以說這就是法官的素質問題,如果稍微認真一些,可能就清楚了。」吳革表示,這個子虛烏有的「司法解釋」主要會給一些刑民交叉的案子帶來影響,刑民交叉的問題本身存在複雜性。

吳革表示,相關當事人如果發現自己的案子引用了這個不存在的司法解釋作為定案依據,可以向法院提出上訴或申訴,很有可能啟動再審甚至改判。

相關焦點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等規範性法律文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等規範性法律文件的規定》已於2009年7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70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9年11月4日起施行。
  • 公序良俗用於判案了,習慣也可判案
    法官判案引經據典,即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但文本法律存在滯後性的缺陷,也有與社會道德標準的相矛盾,有時候法律常常為一些不良分子鑽空子,而法院卻表現的無能為力,達不到法律應有的實質正義。民法總則的出現,可能改變這一情況。在民法總則中,公序良俗成為了一條法律原則。看案例,李某在婚姻續存期間與章某非法同居,幾年後李某病故。
  • 《〈婦保法〉上海實施辦法》成判案依據
    日前,徐匯區法院在審理一起民事案件時,首次直接引用新修正的《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辦法》有關規定,並依法作出判決。據悉,這也是這個《實施辦法》施行以來,首次成為本市法院判案的依據。   這起民事糾紛案,涉及婦女財產權益。在本案中,原告馬某與被告張某於去年底離婚。
  • 一個不存在的規定:《民事糾紛案件中涉及刑事犯罪程序問題意見》
    但稍加注意就會發現該「假規定」與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2007年12月18日實施的《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糾紛案件中涉及刑事犯罪若干程序問題的處理意見》內容一致,結論就是:經過百度上各類法律營銷網站的「改編」,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的意見竟成為了「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意見」,而這個連最高人民法院文號都沒有的「假規定」,竟然真的在多地法院的裁決中具備了法律效力,甚至包含多地的高級人民法院!
  • 薛軍:多則金融糾紛案以24%為判案依據,是否具有信號意義?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2日電 題:《薛軍:多則金融糾紛案以24%為判案依據,是否具有信號意義?》今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正式發布新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為《新規定》),明確了以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4倍作為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政策的初衷是,通過降低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降低市場主體的資金使用成本,促進民間資本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
  • 羅書平 高強:法律衝突 圍繞對最高法院《答覆意見》的不同解讀
    羅書平 高強:「職業打假,路在何方」系列評論之二法律衝突 圍繞對最高法院《答覆意見》的不同解讀筆者實證研究中發現,幾乎在所有的職業打假案件中(無論刑事案件還是民事案件),其適用的法律依據基本上都有一個熟悉的司法文件
  • 國家法律法規資料庫正式開通,下一步是否該統一公開地方性規範性文件、各級法院辦案指導文件了?
    ,一個最高法院從未頒布過的《關於審理民事糾紛案件中涉及刑事犯罪若干程序問題的處理意見》「司法解釋」正在全國各地各級很多法院被適用判案,事件還引起了很多媒體公開報導。這意味著法律法規數據可以及時方便地「飛入尋常百姓家」。
  • 律師持調查令調流水被銀行懟:「法院文件不屬法律法規範疇」
    揚州一位律師拿著法院開的調查令,到一家銀行調取銀行流水,不料卻被「懟」了回去——銀行不認調查令的法律效力,直接拒絕了律師的請求。該事件經傳播引發關注。據開具調查令的法院、揚州廣陵區法院相關法官透露,該院第一次遇到這種「銀行不配合取證」的情況。正常情況下,法官開具調查令,律師持「令」調查取證,相關單位基本會給予配合。
  • 「憲法能否成為裁判依據」為什麼會成為問題?
    ——2009年10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等規範性法律文件的規定》(法釋〔2009〕14號)。開宗明義第一條規定:   人民法院的裁判文書應當依法引用相關法律、法規等規範性文件作為裁判依據。
  • 法院引用虛假的司法解釋作判決,反映了我們在法律公布上的瑕疵
    近期「法律學堂的自留地」頭條號發布了一個匪夷所思的文章:一個虛假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糾紛案件中涉及刑事犯罪若干程序問題的處理意見》,被多省的最高審理機關在多個裁定、判決中引用,並作出了實質性裁決,對案件當事人的程序或實體權利產生了影響,如四川、湖北、安徽、黑龍江、吉林、西藏等,其下的中級人民法院、基層人民法院的情況更加多。
  • 最高法叫停法院介入強拆始末 來自浙江高院請示
    王才亮說,其實最高法近年來對此類案件態度也十分明朗。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曹建明曾在2004年12月全國高級法院院長會議上明確表示,「法院不得以任何形式參與拆遷,原則上不允許先予執行」。  王才亮回憶,後來有人提問,「這個講話是曹副院長的個人意見還是最高法的態度?」曹建明斬釘截鐵地回答,這是最高法對此類案件的明確態度。
  • 最高法案例 :有職權者,並不必然是行政訴訟的適格被告
    王春紅申請再審的主要事實和理由為:青山湖區政府系本案適格被告,應當對其房屋違法被拆承擔法律責任。1.涉案房屋是在集體土地上建造的房屋,應當由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具體實施部門無權獨立擔責,故應由被申請人承擔最終責任。2.湖政辦發[2015]17號文並非法律、法規、規章之明確授權行為,不得作為判案的法律依據。
  • 最高法判例:因法律法規出臺導致行政協議解除的責任承擔
    裁判要旨由於法律法規或政策出臺導致當事人籤訂的合同不能履行,以致一方當事人締約目的不能實現,該方當事人請求法院判決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鑑於合同當事人對於因法律、法規及政策出臺導致合同不能履行均無過錯,人民法院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十七條的規定,僅判決返還支付的價款及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同期活期存款利率計算的孳息;對於一方當事人為履行合同而支付的契稅損失,可由雙方當事人基於公平原則平均分擔;對一方當事人請求對方當事人賠償其他損失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 衛留成:法官判案不能以領導眼色為依據為準繩
    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委書記衛留成在發言時指出,法官判案不能以領導的眼色為依據、為準繩。  衛留成強調,進入司法程序的事,黨委領導、行政領導最好誰也不要幹預,就應該按司法程序走。即使領導轉了一篇東西去,也只是讓司法部門了解一下信訪情況。「判案的時候一定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不能以領導的眼色為依據、為準繩。」
  • 最高法明確:非司法解釋文件不能作為裁判文書的依據
    4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問答口徑(一)(法〔2020〕105號),其中第二條明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等規範性法律文件的規定》第四條規定,民事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或者司法解釋。
  • 構建「法律地圖」,尋找裁判文書的法律依據
    (裁判文書說理不充分,因為法律思維不完備)原告散養的牛誤食垃圾致死;在此期間,被告恰好在原告家附近的草甸子上堆放垃圾。原告認為牛是因為誤食被告堆放的垃圾而死亡,就向法院起訴被告,要求賠償損失。本案歷經法院一審、二審、再審,各級法院都裁判原告敗訴,主要理由是原告沒有提供確切的證據證明是被告堆放的垃圾導致原告散養的牛死亡。
  • 最高法院案例 :有職權者,並不必然是行政訴訟的適格被告
    【裁判文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行 政 裁 定 書(2020)最高法行申2169號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王春紅,女,1970年12月26日出生,漢族,住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被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被上訴人):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人民政府。住所地:江西省南昌市南京東路699號。
  • 第一個用儒家經典判案的法官
    當法官得多看看《春秋》  董仲舒開判案風氣之先,成為漢朝以後法官判案方式的典範,他的判案方式被稱為「春秋決獄」。  所謂「春秋決獄」,就是以《春秋》的精神和其中所載的事例、判例作為分析案情、定罪量刑的依據。
  • 探析行政審判依據的「適用」與「參照」
    按照此種理解,行政審判依據僅指行政實體法規範和行政程序法規範,而不包括行政訴訟法規範。因為評價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依據只能是行政實體法規範和程序法規範,它無法包容行政訴訟法規範。  第三檔:規章以下的規範性文件;《行政訴訟若干問題解釋》第62條第2款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可以在裁判文書中引用合法有效的規章及其他規範性文件。」  上述檔次的法律規範層級依次降低,其對人民法院的約束力也依次降低:第一檔次的法源,是法院必須適用的;第二檔次的法源,是法院可以參照適用的;第三檔次的法源,是允許在行政判決書中引用。
  • 哺乳時間假「折現」沒有法律依據
    小龔的這個要求,是否有法律依據呢?筆者借本文來為廣大讀者朋友們做一個簡單介紹。一、哺乳期婦女可享受哺乳時間假。《上海市女職工勞動保護辦法》第十五條規定:「女職工生育後,在其嬰兒一周歲內應照顧其在每班勞動時間內授乳兩次(包括人工餵養)。每次單胎純授乳時間為三十分鐘,亦可將兩次授乳時間合併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