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之後,困擾臺灣人的,不僅有兩岸關係的走向,還有不少身邊小事,比如,電價到底漲還是不漲。
在去年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的時候,蔡英文的一番關於能源問題的表態,被外界理解為「10年內不會漲電價」。
不用多掏錢自然讓選民叫好。但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如今民進黨的「風向」也開始變了。當局經濟部門候任負責人李世光上月末就表示,未來臺灣的基本電價不漲,但現在要說多少年不漲,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說法。
反核
在談電價之前,有必要說說臺灣人對核電的複雜感情。因為這同電價漲還是不漲,有著密切關係。
上世紀70年代,為了解決臺灣電力不足的「瓶頸」,當局先後開建了「核一(第一核電廠)」、「核二」、「核三」。三座核電廠竣工發電,為臺灣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能量」,助力「亞洲四小龍」臺灣的騰飛。
但這只是問題的一面。
先「快進」到2014年。當年4月下旬,在經歷了激烈的「反核四」遊行後,馬英九當局被迫宣布「核四」暫時停工封存。於是乎,這個早在1980年就批准建設、歷經30多年、耗費3000多億新臺幣巨款、即將運轉發電的核電廠,就這麼淪為擺設了。
讓「核四」歇菜的導火索,就是2011年的日本福島核事故。當年3月11日太平洋地震海嘯,導致福島兩座核電站出現嚴重放射性物質洩漏。之後,東京關閉了全國的40多個反應堆。同處島嶼環境,又是隔海鄰居,對核安全的擔憂被放大,島內反核運動進入高潮。
當然,如果從更遠視角而來,自「核四」呱呱墜地起,特別經歷了1986年車諾比核事故後,臺灣民眾對核能安全的質疑,就被一點點在累積。「核四」從無到有的30多年,也是在建設與擱置之間徘徊的30多年。即便到了2014年「臨門一腳」那一刻,還是沒能頂住島內反核壓力。
基於島內反核民意高漲,藍綠陣營對建立「非核家園」的大方向一致。國民黨的做法相對務實,等四座核電廠先後到期「退役」後,自然實現「非核家園」的目標;而民進黨則更為激進,「核四」停用,並把最後「退役」的「核三」2號機組的設計年限2025年,定為建成「非核家園」節點。
如今,蔡英文當局即將上臺,離2025年臺灣徹底「廢核」,似乎又進了一步。
缺電
「廢核」看起來政治正確,也得到了相當數量臺灣民眾的支持。那麼現實的問題來了,核電站陸續停轉後,電從哪裡來?
從能源結構上來看,核電僅次於氣電與煤電,為臺灣第三大電力來源。2014年的數據顯示,核電佔全島總發電量的16.3%。
蔡英文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到2025年讓再生能源達總發電量的20%;現在火力發電則會持續更新機組,並翻轉用煤、用氣發電的比例。目前,臺灣島內再生能源發電比例約佔2%到3%,如果真能達到20%的話,或許真可以填補核電「謝幕」後的缺口。
這就是蔡英文在參選時提出,「民進黨『執政』之後,臺灣絕對不會缺電,而且會逐步達成2025年非核家園理想」的底氣所在。
但問題是,島內開發再生能源的難度不小。一方面,無論水力、風力還是太陽能發電,對自然條件的要求較高。即便是符合建設要求,不少也因為民眾和環保團體反對而作罷;另一方面,再生能源發電效益不如化石能源。以單位土地面積來看,風力與太陽能發電的效率較低。
可見,用再生能源來補充核能,不會一帆風順。縱觀全球,再生能源更多的是一種傳統能源的有益補充。這也就是為何儘管遭受福島核事故的影響,日本政府在停運核電站僅兩個月後,依然頂住巨大的反核聲浪,決定結束「零核電」的狀態。
其實,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已對民進黨潑過冷水了。他說,再生能源發電量接不上3個核電廠除役(退役)後的缺口。馬英九估計,到2030年,臺灣將缺電400億度,工商界須做好心理準備。
漲價
「廢核」之後造成的缺電問題,要從供需兩側解決。一種是增加天然氣發電量,以此彌補核電退出以及再生能源發電不足的缺口,前提是要進口更多的天然氣;另一種是控制島內用電量。
無論使用哪種方式,都會傳導到電價上來,因為天然氣發電的成本要比核電高;提高電價能引導民眾節約用電。
長期以來,臺灣實行較低的基本電價。當局經濟部門今年3月底宣布,自4月起平均電價由每度2.8181元新臺幣(合0.57元人民幣)降至2.5488元新臺幣(合0.51元人民幣)。較低的電價,已讓臺灣民眾習慣大手大腳,如今要提高電價節約用電,由奢返簡難。
之前有民調顯示,雖然有超過一半民眾贊成停建「核四」,但反核民眾中也有超過四成並不願接受高電價。況且電價是重要的經濟指標,電價上漲會直接導致物價上漲等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
考慮到牽一髮而動全身,民進黨團隊對漲電價的說法不統一。行政機構原子能委員會候任主委謝曉星認為,廢核後,民眾要有缺電和漲電費的心理準備;而他的老闆、行政機構候任負責人林全卻說,「非核家園」不一定必然意味著電價上漲。
有學者對林全的模糊觀點不以為然。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經濟學教授柏雲昌在《中國時報》上發表《天下沒有白吹的冷氣》一文提出,何必為了面子而不願務實解決長久扭曲變形的公用事業問題,林全出身財經學家,必然了解價格機制是兩面刃,不能一味討好任何一方,「何不趁此一生只有一次的機遇做一個真正的經濟政治家,解決臺灣遍地白食主義的問題」。
他提出,為了本世代和下一代臺灣人的長遠幸福,言教不如身教,採綠稅政策,要享受冷氣的人就請付高電費,政府收了高價電費和綠稅後就轉而支持發展綠電、補貼低收入戶及社會福利。時間久了,電價自然就會健康均衡發展,未來世代也會給負責任的新當局一個公平公正的評價。
當然,這個道理的前提是,民進黨能否頂住民眾漲電價後的罵聲,以及是否擔憂因此失去選票。
(編輯郵箱:shzhengq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