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每次讀起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泊秦淮》,都會情不自禁地讓我想起南京的秦淮河,想起它朦朧的月光和朦朧的水面上船來船往。
夜晚的秦淮河很美,百看不厭。來南京遊玩的人們都喜歡到這裡走走。
但對於南京人來說,他們更喜歡去秦淮河和運糧河圍合形成的溼地公園去。
因為那裡被譽為「南京最具有生機和野趣的溼地公園」,且佔地一千多畝。
不僅如此,它還因為擁有六百多年前的明代古橋而倍受世人關注。開園至今一直免費開放,成為了當地人休閒遊憩的必選之地。
它,就是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的七裡甕溼地公園。
早晨的溼地公園內,空氣很清新,晨練的人們很早就來到了這裡。有的圍著河邊慢跑,有幾位老人打起了太極拳,還有幾名中學生在一起不知排練著什麼。
一條木棧道彎彎曲曲地,伸向了溼地公園的深處。人行其上,見有小鳥在樹上跳來跳去,耳邊不斷傳來清脆的鳥叫聲。
林中的小渠內,長滿了浮萍和水草,綠綠的,水面上像鋪了一層毯子。
高大的水杉樹在水邊的高地上生長著,枝幹挺拔。楊柳樹一如既往的細枝低垂,隨風搖曳。
河中的蘆葦也開啟了蘆花,在水中密密麻麻的,與岸上的灌木叢都連成了一片。粗粗的頸杆,高高的個子顯得格外茂盛。
恣意生長的青草、藤蔓和樹木交織在一起,在棧道兩旁形成了一個個小型密林。好奇的人們走到這裡,總喜歡多待一會兒,希望能有什麼驚奇發現。
沿著棧道繼續前行,夏日裡漲滿水的小河,此時也變成了一條潺潺的小溪流。
河灘上布滿了鵝卵石,大小不一。有的已經裸露出河面,被陽光曬得白白的。
淺淺的水中,留不下大魚的身體,只剩下一群群小魚兒還在無憂無慮地遊著。不知那一天,它們便會成為鳥兒們的午餐。
有的地方,河水退去後便剩下了軟軟的河床,有點像沼澤一樣。長在河邊的水草失去了水的滋潤和保護,很快便會被太陽曬乾。河床也會被曬得裂開一個個龜紋。
沒有來得及退到深水區的魚兒,還在那裡不斷地掙扎。不一會兒,一群水鳥飛來,落在了它們的身邊。淤泥中留下了一串串美麗的腳印……
一叢蘆葦生長在沼澤地的高處,被風吹得東倒西歪,看上去有種夕陽武士的悲壯。
在一處河叉處,石頭砌成的堤岸,兩邊長滿了柳樹。幾位釣友在那裡靜靜地坐著,眼睛緊盯著水中的魚標,生怕錯過什麼。一陣輕風吹過,水面起了皺紋,魚標也跟著晃動起來。
看到有人釣到了一條大一點的魚,趕緊過去。魚還在岸上的草叢裡翻騰,是一條大鯽魚。
「這種鯽魚回家燉湯可好了」,我也不禁眼饞,心裡泛起了嘀咕。
清清的河水中,不知養育了多少這樣的鯽魚。釣魚是一種樂趣,看釣魚其實也是一種樂趣。
帶著這種樂趣,我們又漫步來到公園內有名的明代古橋。它是一座七孔石拱橋,歷經三四百年,橋身依然堅固如初。
仔細端詳,在水中和橋身之上都有一種石雕的飾物,似乎是能鎮住河妖之類的吧。
走上橋去,橋面平坦,兩旁是精美的石雕欄杆。多少年的風雨侵襲,欄杆上的花紋仍然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不得不佩服當年工匠們的精湛技藝。
從橋這邊走到那邊,似乎有種穿越的感覺。
橋屹立在這裡三四百年,小河從它身旁流過也有三四百年。
終將成為七裡甕溼地公園中的一段傳奇,在熱愛這裡的人們之間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