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用作動詞:識別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方法(上)
識別一個名詞是否活用作動詞了,主要是從具體的上下文來分析。因為漢語中詞的排列順序是比較固定的,根據詞序我們大致可以判定句子的各種成分。同時,充當句子成分的詞都不是孤立的,它要與它前後的詞語構成各種關係,我們就從這些關係中辨別某一個名詞是否具備了動詞的語法特點。如果具備了動詞的語法特點,那麼,這個名詞便活用作動詞了。
古漢語中名詞活用作動詞,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考慮:
第一,當兩三個名詞排列在一起,卻能夠表達一個比較完整的意思,這幾個名詞之間,既不是並列關係,也不是偏正關係時,那麼,便可以考慮它們是主謂關係,或者動賓、動補關係。這樣這幾個名詞中就有活用作動詞的詞了。
例如:
孟子曰:「許子必種慄而後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許子衣禍。」「許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請注意這兒句話:
1、許子「衣」褐。(「褐」是毛編織物)
2、許子「冠」乎?
3、曰:「「冠」。」
4、「冠」素。(「素"是生絲織成的絹帛。)
在例1中沒有動詞,卻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即「許子穿著用粗毛編織的衣服」。由此可以斷定,這三個名詞("許子」.「衣」、「褐」)中有一個名詞活用作動詞了。又經過分析它們的關係,排除了並列關係和偏正關係,也不是動補關係,它們是主謂關係(「褐」作賓語)。於是我們就知道名詞「衣」活用作動詞了,它的詞義也隨之產生變化,由名詞義變為動詞義,可譯為「穿"。
例2與例3同理,不過,例3中的「冠」本該是「許子冠",由於上文已經出現了主語「許子」,因此在這裡便省略了。
例2、例3都是兩個名詞排列在一起的,但能夠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所以不是並列關係,也不是偏正關係,而是主謂關係,是「許子戴帽子」的意思。名詞「冠」活用作動詞,它的詞義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由名詞義變為動詞義,可譯作「戴帽子」。
例4中的「冠素」,是兩個名詞排列在一起,根據上下文意分析,它們之間的關係既不是並列關係、偏正關係,也不是主謂關係、動補關係,而是動賓關係,「冠」活用為動詞,「素」在這裡是名詞,充當賓語。「冠素」就是「戴生絹做的帽子」,「冠」的詞義隨著詞性的變化而發生了變化。
5、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列子·說符》)
這裡的「衣素衣」和「衣緇衣」是結構相同的動賓詞組,「素」和「緇」分別作後面「衣」的定語,前面的名詞「衣」都因為處在動詞的位置上而活用作動詞,可譯作「穿」。後面的兩個名詞「衣」,分別作前面的兩個動詞「衣」的賓語。「天雨」,也是兩個名詞排列在一起,表示「天下雨」這樣一個完整的意思,名詞"雨"活用為動詞,可譯為「下雨"
6、不居關中而都彭城。(《史記·淮陰侯列傳》)
「都」和「彭城」是並列的兩個名詞,它們的關係卻不是並列關係,也不是偏正關係,根據上下文意分析,它們又不是主謂關係和動賓關係,而是動補關係,即名詞「都」活用為動詞,是「建都」的意思,名詞「彭城」表示處所,充當動詞「都」的補語。「都彭城"可譯作「在彭城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