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不同的意義和語法特點,詞可分為實詞和虛詞。有些詞有比較實在的意義,能夠單獨用來回答問題,叫實詞。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
名詞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稱。名詞的主要用途是作句子的主語、賓語和定語。例如「永州之野產異蛇」(柳宗元:《捕蛇者說》):「永州、野、蛇」都是名詞,「野(郊外)」是主語,「永州」是「野」的定語,「蛇」是「產」的賓語。這是名詞的常用法。在一定的上下文裡,名詞還可以活用為動詞(作謂語)、活用為副詞(作狀語),這是名詞的非常用法。
名詞用作動詞
1把名詞放在賓語的前邊充當動詞,表示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事物成為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事物,這個名詞就用作動詞(使動)。如:
①文王以百裡之壤而臣諸侯。(《史記·毛遂自薦》
——周文王憑著方圓百裡的一塊土地就使諸侯(向他)稱臣。「臣」本來是名詞,把「臣」放在動詞的位置上,而且給它帶上賓語「諸侯」,「臣」用作動詞。「臣諸侯」是使賓語「諸侯」成為「臣」、是主語使「諸侯」向他「稱臣」的意思。「臣」用作動詞(稱臣),但這個動作的施行者不是主語「文王」,而是「文王」使賓語「諸侯」施行這個動作。
②然得而臘(xi)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瘻、癘。(柳宗元:《捕蛇者說》)
——可是捉到這種蛇,殺了,使它變為肉乾兒,製成藥餌,可以治好大風、瘻、癘等惡病。「臘(肉乾兒)」本來是名詞,「臘之」是動賓結構「臘」用作使動詞。「臘之」的意思是,使「之(蛇)」成為「臘(肉乾兒」這種東西
③明君不官無功之臣。(曹操:《論吏士行能令》)
——賢明的君主不讓沒有功勞的臣子做官。「官」本來也是名詞,這裡給它帶上賓語「臣」(「無功」是「臣」的定語),「官」用作使動詞。「不官無功之臣」是「不使(讓)無功之臣做官」的意思。
2.把名詞放在賓語的前邊充當動詞,表示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就是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事物,這個名詞也用作動詞(意動)。如:
④糞土當年萬戶侯。
——把當年的萬戶侯看作糞土。「糞土」本來是名詞,把「糞土」放在動詞的位置上,給它帶上賓語「萬戶侯」(「當年」是「萬戶侯」的定語),「糞土」用作意動詞。和名詞的使動用法不同:「糞土當年萬戶侯」,不是「使萬戶侯成為糞土」,而是「以(認為)萬戶侯是糞土」,表示思想上(主觀上)認為「萬戶侯」是「糞土」。
⑤孟嘗君客我。(《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孟嘗君把我當作客人。「客」本來也是名詞,把「客」放在動詞的位置上,給它帶上賓語「我」,表示主語主觀上認為「我」是真正的「客」。「客我」不是「使我為客」(「我」早就是孟嘗君的一個門客了),而是「以(認為)我為(是)客」。
⑥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柳宗元:《封建論》)
——真把他管轄的地方當作自己的土地而盡心治理,把自己統治下的人民當作子女而加以愛護,這樣的諸侯一百個裡也沒有一個。「子」本來也是名詞,把「子」放在賓語「人」前,表示「以(認為)人為(是)子」。
3.用一個名詞表示和這個名詞有關的動作或變化,既不是使動、也不是意動。這是名詞用如一般動詞。如:
⑦以叔隗妻趙衰,生盾。(《左傳·晉公子重耳出亡》)
——把叔隗嫁給趙衰,生子叫盾。「妻」本來是名詞,這裡用作動詞。但「妻趙衰」,既不是「使趙衰成為妻」(使動),也不是「認為趙衰是妻」(意動)。「妻」用作一般動詞,當「給……做妻子」講。
⑧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史記》)
——就用丹砂在綢子上寫了「陳勝王」三個字。「王」當「稱王」講。
⑨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唐代和尚慧褒原來就住在它(華山)的腳下。「舍」當「居住」講。
普通名詞可以用作動詞,方位名詞也可以活用為動詞。如:
⑩江水又東。(《水經注·江水》)
——長江又向東流去。「東」本是方位名詞,這裡用作動詞,意思是「向東流」。
⑪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馬中錫:《中山狼傳》)
——東郭先生又喜又驚,撇開狼迎上前去。「前」本來也是方位名詞,這裡用作動詞,意思是「向前去」。
辨別名詞用作動詞,一是從全句的意思著眼,二是注意句子的結構。名詞用作動詞一般具有結構上的特點:
第一,副詞和介詞結構(介詞和它的賓語組成「介詞結構」)後邊的名詞用作動詞,如「不官」、「又東」「以叔隗妻」(「以叔隗」是介詞結構),因為副詞和介詞結構不能修飾名詞。
第二,代詞前邊的名詞用作動詞,如「臘之」,因為名詞不能修飾代詞。
第三,兩個名詞連用,如果它們之間不是聯合關係或偏正關係,其中必有一個用作動詞:在主謂詞組裡後一個名詞用作動詞,如「陳勝王」;在動賓詞組裡前一個名詞用作動詞,如「妻趙衰、臣諸侯、子人」。
第四,名詞前邊沒有動詞,而後邊有介詞結構作補語,這個名詞也用作動詞,如「舍於其址」(「於其址」是介詞結構)。
第五,「而」字連接的兩個部分,如其中一部分是動詞或動詞性詞組,而另一部分是名詞,這個名詞一般也用作動詞,如「得而臘之」、「舍狼而前」。
未完待續……
這裡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歷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
閱讀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關注起來,一起來讀書養性。
本號是一個傳播傳承純文學的平臺,提倡閱讀純文學,拒絕網絡爽文小說!我們也不提倡聽書,漢字的博大精深與艱深晦澀,只靠「聽」,能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