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清熱燥溼的的藥,善於清肺熱,治少陽,要預防燥傷正常津液

2020-12-24 古今醫案研讀

今天開始我們來連續講幾篇清熱燥溼的中藥。

這類藥祛溼熱力度強,但苦寒之性及燥性偏強。

所以用的時候,那種寒溼的需要配合溫藥。燥易傷陰,對於陰虛的要適當養陰。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黃芩,出自《神農本草經》。

是採集一種叫黃芩的草的根部來入藥。主產於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春秋二季採挖生用、炒用或酒炙用。

野生黃芩

性苦,寒。歸肺、脾、胃、肝、膽、大腸、膀胱經。

看這個歸經就多了,說明它治療的範圍廣,可治肺,可治脾胃,可治肝膽,可治腸道膀胱。

具體的功效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涼血止血。

怎麼來運用它呢?

從它的功效來入手,我們分四種情況下用它。

第一個就是溼熱比較重的情況,能清洩脾、胃、肝、膽、大腸及膀胱諸經的溼熱,因其既可清熱燥溼,又善人肺、膽經以清氣分實熱,並退壯熱,故溼溫及暑溼病,溼熱鬱阻氣分,身熱不揚,胸脘痞悶,噁心嘔吐,舌苔黃膩等證,本品較其他清熱燥溼藥多用。

常與化溼、行氣藥及利水滲溼藥配伍,清熱與除溼並施,兩解膠結之溼熱邪氣。

《溫病條辨》黃苓滑石湯,治熱蘊結中焦,其與豬苓、白豆蔻等同用。

《重訂通俗傷寒論》篙芩清膽湯,治溼熱鬱阻少陽膽經,其與茯苓、枳殼、陳皮等藥同用。

治溼熱淋證,可與木通、竹葉等利尿通淋藥同用,如《本事方》火府丹。

治溼熱瀉,可助黃連,以增強清熱燥溼、解毒的效果,如《傷寒論》葛根黃芩黃連湯。

治溼熱黃疸,可作茵陳、梔子等利溼退黃藥的助藥。

第二個就是用於瀉火,黃芩善於清上焦的火氣,所以常用於肺熱咳嗽及外感熱病邪在少陽,用於肺熱壅,清肅失司,咳嗽痰黃等證。

單用有效,如《丹溪心法》清金丸。

與膽南星、瓜仁、杏仁等清瀉肺熱藥或止咳、化痰藥同用,以增強作用,如錄自《醫方考》清氣化痰丸。

黃芩長於清半表半裡之熱,常配伍柴胡以疏透外入少陽之邪、共收和解少陽之效,如《傷寒論》小柴胡湯。

第三個就是用於解毒了。常用於癰腫、咽痛,且多與解毒消癰或解毒利咽藥同用,如《萬病回春》清涼散、其與山豆根、連翹、桔梗等同用,主治熱毒壅結所致的咽喉腫痛。

第四個就是它的涼血止血功效了,一般是用於熱證引起的出血。

除了上述的功效,黃芩還有清熱安胎之效,可用於妊娠熱盛,下擾血海,迫血妄行,或熱傷胎氣而胎漏下血,胎動不安者。

與白芍、沙參、地骨皮等養陰清熱藥同用,如《揣摩有得集》安胎飲。

血虛而有熱者,與當歸、白芍、白朮等養血安胎藥同用,如《壽世保元》安胎丸。

現代的藥理成分研究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黃芩含黃類化合物,並含苯乙糖酸、揮髮油、苯甲酸、B-谷甾醇胺基酸、糖類等。

水煎劑在體外對多種致病菌、流感病毒、鉤端螺旋體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黃芩和黃素能抑制被動皮膚過敏反應,對實驗性氣喘有效,有抗組織胺、抗膽及罌鹼樣作用;並有解熱、消炎、降血壓、鎮靜、利膽、保肝、抗氧化、降低血清膽固醇及毛細血管通透性、抗血小板案集、抗凝血解痙、抗氧化、利尿等作用。

好了,今天的中藥科普就到這裡了,有收穫,體會歡迎留言,歡迎一起每日打卡。

相關焦點

  • 歌訣速記解表、清熱、瀉下3章,背中藥就是這麼快|學霸攻略
    發散風熱藥發散風熱辛苦涼,利咽疏肝薄荷香;蔓荊輕浮利頭目,解毒透疹用牛蒡;豆豉除煩宣鬱熱,蟬蛻息風除翳障;桑葉清肺抑肝陽,菊花清肝明目良;葛根解肌生津液,柴胡疏肝解少陽;升麻解毒善昇陽,浮萍利尿止瘙癢。
  • 清肺排毒湯中的四個方劑
    如有條件,每付藥服用後服大米湯半碗,舌幹津液虧虛者可多服至一碗。3付一個療程。(注意:如果患者不發燒則生石膏的用量要小,發燒或壯熱加大生石膏的用量。)【功用】 辛涼疏表,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身熱不解,有汗或無汗,咳逆氣急,甚則鼻扇,口渴,舌苔薄白或黃,脈浮而數。【證治機理】本證是表邪入裡化熱,壅遏於肺,肺失宣降所致。
  • 2019年藥考生看過來!《中藥二》歷年高頻考點匯總
    >●考點:密蒙花清熱養肝、明目退翳(楊冪:養肝 密蒙花)●考點:黃芩清熱燥溼 瀉火解毒 止血安胎【主治】1.溼溫、暑溼、溼熱胸悶、黃疸、瀉痢、淋痛、瘡疹;2.熱病煩渴,肺熱咳喘,少陽寒熱,咽痛,目赤,火毒癰腫;3.血熱出血證;4.胎熱胎動不安●考點:黃連
  • 四聖心源.牙痛.黃芩石膏湯的理解.
    厥陰傷寒,脈遲,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小柴胡湯,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凡脈遲,腹痛,心下悸,小便少者,忌之。二、石膏的要點:清肺胃之熱。味辛,氣寒。入手太陰肺、足陽明胃經。清金而止燥渴,瀉熱而除煩躁。
  • 中藥學止血藥各種相關知識總結
    既善洩熱涼血、收斂止血,為治血熱出血特別是下焦出血之佳品;又能瀉火解毒、收斂,為治水火燙傷之要藥。【功效】 涼血止血,解毒斂瘡。【主治病證】①血熱咯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痔血、崩漏及月經過多。燙傷,溼疹,皮膚潰爛。【配伍】地榆配槐角:地榆微寒,善清下焦血分之熱而涼血止血;槐角微寒,善清大腸之火而涼血止血。
  • 《本草綱目》故事:黃芩善治肺熱咳嗽
    遍服柴胡、麥門冬、荊瀝諸藥,月餘益劇皆以為必死矣,先君偶思李東垣治肺熱如火燎,煩躁引飲而晝勝者,氣出熱也,宜一味黃芩湯,以瀉肺經氣分之火,遂按方用片芩一兩,水二錢,煎一鍾,頓服。次日身熱盡退而疾嗽皆愈,藥中,如鼓應桴,醫中之妙,有如此哉。
  • 中藥外治痤瘡,防治瘢痕方面療效顯著——妙方巧治痤瘡的臨床體會
    筆者按:素體肺經蘊熱,復感風熱,燻蒸面部,發為痤瘡,治宜疏風清熱。六味疏風清熱湯中桑白皮主入肺經,清瀉肺火兼瀉肺中水氣;枇杷葉清肺止咳;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疏散風熱;金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黃芩清熱燥溼,瀉火解毒;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溼通淋。
  • 溼熱治法:經方 VS 時方
    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苦降辛開,調理氣機,寒熱並用,以寒清熱,苦溫燥溼,而達恢復脾胃健運之功,對於溼熱中阻,症見心下痞滿為主者,均可酌情選用。如《溫病條辨》治陽明溼溫,「嘔甚而痞者」,以半夏瀉心湯去人參、乾薑、大棗、甘草加枳實、生薑主之。
  • 黃芩苦寒燥溼,解熱抗應激,水產養殖常備動保用品
    黃芩含有黃芩黃酮Ⅰ、黃芩黃酮Ⅱ、黃芩苷、漢黃芩素、漢黃芩苷、木蝴蝶素A、7-甲氧基黃芩素、二氫木蝴蝶素A、白楊素、半枝蓮種素、β-谷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等。黃芩味苦性寒,入肺、脾、膽、大腸、小腸五經,功能主治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用於溼溫,暑溫胸悶嘔惡,溼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 國醫大師梅國強:活用《溫疫論》,新冠肺炎也能治!
    治法方藥 大凡治凝結之症,必開豁氣道。」 俞根初遺著《重訂通俗傷寒論》記載「柴胡陷胸湯」,多用於治療外感病證,由半夏、黃連、瓜萎、柴胡、黃芩、枳實、枯梗、生薑組成,此方兼備二方之長,具有和解開降之效,能洩能開,能降能通,有清熱祛溼、化痰消痞、寬胸開膈、和解少陽之功。
  • 黃芩的功效和作用 黃芩的功效和作用禁忌症
    黃芩的功效和作用炒黃芩的別名為山茶根,具有清熱燥熱、涼血安胎等功效,然而炒黃芩是有食用宜忌人群的。1、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的人群;2、涼血安胎、治療胎動不安的孕婦們;3、治療溼溫、暑溼的人群;4、治療肺熱咳嗽,高熱煩渴的患者。
  • 中藥學殺蟲燥溼止癢藥各種總結
    【含義】凡以攻毒殺蟲、燥溼止癢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殺蟲燥溼止癢。【性能功效】本類藥寒溫不一,大多有毒,以外用為主,兼可內服。具有攻毒殺蟲、燥溼止癢的作用。【適應範圍】本類藥適用於疥癬、溼疹、癰腫瘡毒、麻風、梅毒及毒蛇咬傷等,兼治瘧疾、腎陽虛弱等。
  • 全面解析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第六版)中的清肺排毒湯
    在臨床上被廣泛用來治療邪熱壅肺所致的肺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蕁麻疹等病症。五苓散:澤瀉、豬苓、白朮、茯苓、桂枝(依次為:澤瀉、豬苓、白朮、茯苓、桂枝)五苓散是利水滲溼劑的代表方。主要用以治蓄水證及痰飲、水溼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