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友是否知道微信公眾號規則又進行了調整,吾等 也不得不跟大家求個三連,希望大家多多點擊「在看」,喜歡的話也點個「分享」和「贊👍」
這樣我們的推送才能繼續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裡
不然的話你我就要相忘於江湖了🐟
詳情:專業聚焦,同頻共振---北京大學醫療產業領軍人才研修班報名中
一、經方治溼熱之法
《傷寒論》是闡述多種外感熱病證治的專書。
《素問·熱論》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難經》指出:「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
有關溼熱證治,《傷寒論》中內容雖較簡略,但其有關論述,對溼熱的辨證與治療卻很有指導意義,現歸納六法,分析如下。
1、宣暢上焦法
溼熱為患,隨其病變部位之異,而有治法之別,治者必審病於何經何髒何腑,採取相應之法。
外感溼熱之初,病於肌表,症見頭痛,身重疼痛,惡寒,午後身熱,面色淡黃,胸悶不飢,舌白不渴,脈浮而濡。
由於肺主皮毛,且主一身之氣,故治當宣暢上焦肺氣,肺氣得降,肌表疏達,氣機化行則溼化熱散。
《傷寒論》的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證,雖言治療「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乃溼熱內蘊,外不得汗越,下無小便滲洩,遏阻膽汁,外漬肌膚所致。
疸病屬溼溫範疇,以麻黃、杏仁宣肺以暢上焦,連翹、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熱利溼,姜棗調和營衛。
因此,對溼熱在表、壅閉肺氣者,可以輕宣上焦,暢通氣機,外透溼濁,兼清裡熱,使內外分解。近人治療皮膚溼疹亦常應用。
或問:溼溫有忌汗之禁,「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冥不欲言」,何以更用汗法?
溼溫禁汗乃忌純用辛溫,因辛溫助熱,蒸騰溼濁,蒙蔽清竅,故當禁用。
然在表之溼熱,又必以「微微似欲汗出」方能解除,不得微汗,病必不除,對於溼熱在表,既有不可純用辛溫發汗之禁,又有得汗始解之治,臨證當知變通。
《金匱要略》麻杏苡甘湯治風溼在表,「一身盡痛,發熱,日晡所劇者」,亦用宣肺化溼之法,與《溫病條辨》治上焦溼溫之三仁湯實有相似之處。
輕宣肺氣,暢達上焦,乃治療溼熱初期,在上、在表之大法,故吳鞠通指出「凡通宣三焦之方,皆扼重上焦,以上焦為病之始人,且為氣化之先。」
2、升降中焦法
溼熱之邪,由上焦下傳,最易迫及脾胃,使中焦升降失司,氣機滯塞。
溼熱為病,中焦居多,其由上焦下傳中焦的過程中,可以阻遏胸膈氣機,出現心中懊憹。
治療虛煩不眠之症,《傷寒論》用梔子豉湯,用梔子之寒以清熱,苦以燥溼洩降,豆豉芳香化溼,辛散宣達,透溼外出,乃為可行之方。
《溫病條辨》之三香湯,在本方基礎上,加鬱金、降香、瓜蔞皮、桔梗、枳殼,宣上清熱,化溼開鬱,治療溼熱之邪,「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飢不食,機竅不靈」,既能宣暢上焦,使「邪從上焦來,還使上焦去」,又可升降中焦,調理脾胃。
溼熱之邪,阻於中焦,滯於胃腸,中軸失運,可致心下痞滿,胃氣失降而嘔,脾失健運而瀉。
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苦降辛開,調理氣機,寒熱並用,以寒清熱,苦溫燥溼,而達恢復脾胃健運之功,對於溼熱中阻,症見心下痞滿為主者,均可酌情選用。
如《溫病條辨》治陽明溼溫,「嘔甚而痞者」,以半夏瀉心湯去人參、乾薑、大棗、甘草加枳實、生薑主之。
對陽明暑溫,脈滑數,不食不飢不便,濁痰凝聚,心下痞者,以半夏瀉心湯去人參、乾薑、大棗、甘草加枳實、杏仁主之。
於「滯下溼熱內蘊,中焦痞結,神志昏亂」者,亦用瀉心湯法。
由是可見該方加減在溼熱病中應用廣泛。
其他如黃連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均可用於中焦溼熱交阻,或為腹痛、或為下利、或為嘔吐。
溼痰同類,溼熱鬱阻,水不運行,亦可痰熱互結。
治療痰熱互結,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見浮滑之小陷胸湯,亦可用於溼熱結聚心下之證。王旭高曰「胃居心下」,故心下屬中焦。
《溫病條辨》陽明暑溫有「脈見洪滑,面赤身熱,頭暈,不惡寒,但惡熱,舌上黃滑苔,渴欲涼飲,飲不解渴,得水則嘔,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閉者」,則為溼邪中阻,痰水結聚,致上逆作嘔,胃和失降,便閉不調,以小陷胸湯加枳實主之。
是方苦降辛通,引水下行,清熱化痰,燥化溼濁,甚為合宜。
除此以外,臨床上可用小陷胸湯加味治療溼熱黃疸,尤其對重症黃疸,常可取得較好的退黃效果,可知其治療溼熱的作用不可忽視。
3、滲利下焦法
溼熱為病,有偏於熱重者,有偏於水溼為甚者。
溼為陰邪,其性重濁,易趨下焦,此時治當滲利膀胱,使水溼下洩而安。
所謂五苓散治太陽蓄水,症見小便不利,微熱消渴,汗出,脈浮,或渴欲飲水,水入即吐,或嘔吐而利,兼頭痛、身痛者,即是溼熱之證初期偏於溼重者的表現。
凡外見太陽表證,內有水溼停留者,皆可用本方以通陽化氣、淡滲利溼,亦可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治之。
在溼熱病中,五苓散常與他藥加減用之,如仲景治諸黃疸,見小便短者,以茵陳五苓散主之,即以是方加茵陳而成,宣通表裡,清利溼熱,具有退黃之功。
水腫為病,可由溼熱引起,劉河間曰「諸水腫者,溼熱之相兼也」。
我們在臨床上治療溼熱水腫,用大橘皮湯,即以五苓散加木香、檳榔、滑石、甘草、陳皮、生薑組成,常可取得較好的療效。
有人會問:溼熱相兼之病,何以用五苓辛溫之劑?
此因溼熱有偏甚,對熱甚者固不可獨用,然於溼重者,不予溫化滲溼之法,水溼何以得去?
但臨床運用,又當依病情而酌,水溼甚者,或可暫用,先利溼於下,使熱勢孤立,繼而改用清利之法;
或於是方加減運用,權溼熱之偏甚,對溼熱並重,或熱較偏甚者,當酌加清熱之品施治。
如劉河間治暑熱挾溼洩瀉的桂苓甘露飲,以五苓散加六一散甘寒淡滲利溼,再加三石清熱解暑即是。
又《溫病條辨》治「自利不爽,欲作滯下,腹中拘急,小便短」的四苓合芩芍湯,也是以五苓散減桂枝,白朮易蒼朮,加白芍、黃芩、廣皮、木香、厚樸組成。
對於「溼溫下利」尚有以五苓散加寒水石之法,皆是該方靈活之運用。
溼熱蓄積下焦而津傷陰虧者,當予利溼清熱兼滋陰之法。
治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的豬苓湯,以二苓、澤瀉淡滲利水,滑石利溼清熱,阿膠滋陰潤燥,標本兼顧,為治療下焦水溼熱結兼陰虛之良方。
若下焦氣化失常,溼熱壅滯,膀胱不洩,腰以下積水為腫,兼陰虛津虧者,《傷寒論》用牡蠣澤瀉散方。
以牡蠣軟堅行水,且可存陰,澤瀉滲利水溼,蜀漆祛痰逐水,葶藶子宣肺行水,商陸攻逐水邪,海藻軟堅化痰,復以瓜蔞根止渴生津,潤而不膩,亦為治下焦溼熱可鑑之法。
由上亦知,對溼溫忌用滋陰之說,也當具體分析。
溼溫與陰虛雖皆有午後身熱,但必察全身症狀細加辨識,絕不可混淆,如溼溫兼陰虛者,則當配用滋陰之品,然選藥當注意用滋而不膩之味。
4、疏達三焦法
三焦為水液代謝的通道,三焦與膽分屬於手足少陽。
疏達少陽有利於三焦水道之暢通,為治療溼熱,注重宣通氣分的又一重要方法。
《傷寒論》230條提到服小柴胡湯後,可致「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就提示了這一問題。
對於「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肋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則有先用針刺,繼用小柴胡湯之法,以疏達少陽,調暢氣機,使氣化復,腠理開,小便通,溼化熱解。
另外,柴胡桂枝幹薑湯常用於溼溫之證,已有案例報導。
目前,臨床治療肝炎及膽系感染而辨證屬溼熱者,多用柴胡類方加減治療,也是這一治法的運用。
5、苦寒清燥法
痢疾及黃疸多屬溼熱為病,《傷寒論》對下利及黃疸的治療,亦為溼熱證治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苦寒清燥則是其一。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為溼熱下利初期兼表熱之常用方,乃苦寒清燥兼解肌之法。
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用黃芩清熱燥溼,芍藥斂陰和血,草、棗調中。
後世治溼熱痢疾,常在此基礎上加減化裁而用,如張潔古之芍藥湯即是。
《溫病條辨》治「滯下已成,腹脹痛」的芩芍湯,以是方減草、棗,加黃連、厚樸、木香、廣皮而成,苦寒清燥,行氣芳化,疏利腸間溼熱。
對溼熱下利偏於熱甚,症見下重、便赤者,《傷寒論》用白頭翁湯,苦寒清燥之功更著。
《溫病條辨》在此基礎上加黃芩、白芍,加強清燥之功,斂陰和血,緩急止痛,皆為治熱痢所常用。
其治陽明溼熱內瘀發黃之茵陳蒿湯,苦寒清燥,且用大黃導火下行,兼行通腑之法。提示了溼熱為病,其在腑者,皆當通利。
病在三焦、在膽、在腸都應適時而用,所謂溼溫禁下,亦當具體分析,脾虛者,自不可下,然於溼熱積滯腸道膽腑者,氣機阻滯,不予通下,邪無出路,病何能愈?
臨床實踐證明,茵陳蒿湯之用大黃,小陷胸湯之用瓜蔞,對於黃疸的消退是有積極作用的。
痢疾滯下不暢,早用大黃、檳榔通下,對於蕩滌溼熱,避免閉門留寇,是很有益處的。
6、剛柔相濟法
《傷寒論》所載烏梅丸,可治「蛔厥」之證,為人們所熟知。
是方「又主久利」,既有大苦大寒之味清熱燥溼,又有大辛大熱之品溫陽化溼,兼以益氣補血,酸斂收澀,對於洩瀉日久,虛實並見,寒熱錯雜,兼有溼熱未盡者甚宜。
如《溫病條辨》治久痢傷及厥陰,上犯陽明,氣上撞心,飢不欲食,乾嘔腹痛,即以本方主之。
治「暑邪深入厥陰,舌灰,消渴,舌下板實,嘔惡吐蛔,寒熱,下利血水,甚至聲音不出,上下格拒者」,以椒梅湯主之。
方由黃連、黃芩、乾薑、川椒、人參、烏梅、白芍、枳實、半夏組成,即仲景烏梅丸之法,皆是苦酸辛甘,剛柔相濟,柔以救陰,剛以扶陽。
從而啟示我們,溼熱久羈,溼以傷陽,熱以傷陰,可致氣血兩虧,故溼熱日久之疾,又必須注意救陽護陰,調補氣血。
然又不可純補,避免溼熱殘留之邪未盡,纏綿難愈,必須繼續酌加清熱燥溼之味,以利根除。
總之,仲景於溼熱病,記載雖然簡略,但就有關論述與方藥運用來看,其治療溼熱之原則與大法已備。
結合後世醫家所論,驗之臨床實踐,足資啟悟,甚有補益,值得認真探討。
二、時方治溼熱之法
溼熱證一般分為:溼阻、涼遏、寒凝、冰伏四個階段治療,這是趙老家傳的獨到經驗。
溼阻為初起階段,溼邪偏盛,阻滯於中上二焦,尚未化熱,或雖熱而不盛。治之當以芳香宣化,以展氣機,氣化則溼亦化,此治療溼阻於肺之要訣也。
若溼阻於中焦,困阻脾胃,則當以運脾氣為主,用辛開苦降法,辛開氣機,以化溼邪,苦以燥溼洩熱,則溼熱分消而去。
具體治療方法如下:
(一)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熱之襲於外,溼熱穢濁蘊於中。
證見:頭暈身熱,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氣塞,脘悶咳嗽,小便黃赤,舌苔白膩而滑,脈濡滑。
此溼溫初起之證,宜芳香宣化之法,趙老基本方用:
鮮佩蘭10克(後下),大豆卷10克,鮮藿香10克(後下),嫩前胡3克,川鬱金6克,白蒺藜10克,姜竹茹10克,制厚樸5克,川黃連3克(研衝),通草3克
(以上數種藥物為鮮品,其實這也正反映了中藥運用的一個重點問題,鮮嫩、輕靈之品善於走上焦,其在治療表證、衛分症候的時候是幹品無法比擬的)
(二)芳香疏解法(上焦)
暑熱外受,表氣不暢。
證見:形寒頭暈,周身酸楚,身熱肌膚乾澀,中脘滿悶,噁心嘔吐,腹中不舒。舌苔白膩,脈濡滑,按之濡軟略數。
宜芳香疏解,退熱定嘔:
佩蘭葉12克(後下),廣藿香(10克)(後下),陳香薷5克(後下),大豆卷10克,制厚樸6克,白蔻仁5克,煨生薑3克,杏仁6克,太乙玉樞丹1克研細末分衝。
(三)芳香化濁法(上、中焦):
暑熱溼滯、互助中焦。
證見:身熱泛惡,嘔吐痰水,心煩急躁,兩目有神,口乾不欲飲水。胸腹中陣痛,大便欲解不得。舌苔白膩,脈象濡數,按之弦滑且數。
應以芳香化濁法定嘔降逆折熱:
佩蘭葉10克(後下),藿香6克(後下),制厚樸6克,半夏曲12克,川連3克,佛手10克,大腹皮10克,煨鮮姜3克,保和丸12克(布包),赤芍12克,焦麥芽10克。
沉香末1克、白蔻仁末1克二味共研裝膠囊分兩次湯藥送下。沉香末以降其氣逆,蔻仁化開溼鬱。治若不當,即可轉痢。
(四)輕揚宣解法(上、中焦)
暑溫蘊熱,互阻肺胃。
症見:身熱頭暈,咳嗽痰多,胸脘痞悶。舌紅苔白膩,脈弦滑略數,右脈濡滑且數。
熱在肺胃,法宜宣解;溼濁中阻,又當輕揚。
香豆豉12克,炒山梔6克,嫩前胡3克,象貝母10克,杏仁泥10克,枇杷葉12克(布包),保和丸15克(布包),鮮蘆根30克。
(五)宣肅疏化法(上、中焦)
暑溼熱鬱,蘊阻肺胃
證見:咳嗽痰多,胸中滿悶,大便不通,小溲赤黃,舌苔黃垢而厚,脈象濡滑,右關尺滑而有力。
宜宣肅上焦,疏化暢中法。
前胡3克,象貝母12克,杏仁泥10克,香豆豉12克(布包),山梔子3克,炙杷葉12克,黃芩10克,保和丸15克(布包),焦麥芽10克,枳殼3克。
(六)輕宣清化法(上、中焦)
暑熱偏多,溼邪略少。
證見:身熱咳嗽,汗出口乾,意欲涼飲,胸脘少悶。舌紅苔黃,脈滑數略濡,右部有力。
宜清解暑熱,輕宣化濁。
薄荷細枝2克(後下),佩蘭葉10克(後下),連翹12克,炙杷葉12克,白蒺藜12克,前胡3克,杏仁10克,川貝母 5克(研衝),鮮西瓜翠衣30克,鮮荷葉一角,益元散12克(布包),竹葉6克,黃芩6克。
【注】益元散:滑石600g 甘草100g 硃砂30g 【製法】以上三味,硃砂水飛成極細粉;滑石、甘草粉碎成細粉,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即得。
(七)辛開苦降法(中焦)
溼熱病,熱鬱中州,溼阻不化。
證見:頭暈且脹,胸悶而周身酸楚,漾漾泛惡,大便不暢,小便赤黃,苔白滑膩,脈濡滑而沉取有力。
宜辛開其鬱以利三焦,苦降其熱以燥溼濁,少佐淡滲分消。
白蒺藜10克,佩蘭葉12克(後下),白芷3克(後下),半夏10克,黃芩10克,黃連3克(研衝),炒苡米12克,白蔻仁12克,赤苓12克,滑石12克。
(八)宣化通腑法(中、下焦)
暑夾溼滯,互阻不化。
證見:噁心嘔吐,腹脹矢氣,大便不通,小溲艱澀。舌苔白膩,根部垢厚,脈濡滑,關尺有力。
宜宣化降逆,展氣通腑,一方兩法,兼顧胃腸。
鮮佩蘭12克(後下),鮮藿香6克(後下),香豆豉12克,山梔5克,,老陳皮5克,佛手片10克,檳榔10克,杏仁10克,前胡6克,通草3克,煨姜2克,酒軍0.5克,太乙玉樞丹1克共研末,裝膠囊,分兩次用佛手片10克,煨姜3克煎湯送下,先藥服(此定嘔法)。
(九)洩化餘邪,輕通胃腸法(中、下焦)
溼溫後期,身熱已退,症狀大輕,餘熱未除,溼熱積滯退而不淨。
證見:大便不通,腑氣不暢,腹中不舒,舌苔膩根黃厚,脈象濡滑,右側關、尺滑且有力。
宣洩化餘邪而通胃腸。
白蒺藜10克,粉丹皮6克,香青蒿1克,枳實3克,鮮杷葉12克,保和丸15克(布包),全栝樓30克,知母6克,炒苡仁12克,山楂炭12克,杏仁10克,茵陳12克,白蔻仁末0.6克,生熟大黃末各1克,上三味共研末裝膠囊,分兩次湯藥送下。
(十)洩化餘邪、甘潤和中(中、下焦)
溼溫初愈,邪退不淨,中陽未復,陰分亦虛,運化欠佳。
證見:胃納不馨,周身乏力,舌胖而淡,脈濡滑緩弱,按之弱而無力。
宜洩化餘邪,甘潤和中,以善其後。病勢向愈,飲食寒暖切當留意。
川石斛12克,丹皮6克,香青蒿0.5克,甜杏仁10克,建曲12克,雞內金10克,冬瓜子20克,茯苓皮15克,生熟谷麥芽各12克,香砂枳術丸12克(布包)
本文時方部分來自:趙紹琴
文源:醫品閣
▲
END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 版 | 權 | 聲 | 明 |
轉載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文章內容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未經核實,僅供讀者參考。
依據《網際網路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第12條,《信息網絡傳播權力保護條例》第14條/23條,即「避風港原則」,本文中部分圖片及文字信息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行為請及時聯繫客服刪除,本公眾號不對內容傳播行為承擔行政法律責任。不承擔與著作權或相關權有關的信息審查義務。
公眾號合作,交流,諮詢
請聯繫以下電話微信同號
18016247306
加不進的朋友可以加群主個人微信:
lushiyl(陸醫生)
記得複製暗號:
藥膳養生調理群
我們歡迎您和您的小夥伴的加入
俗話說:「冬令進補,來年打虎」,現正值秋轉冬的時節,氣溫逐漸下降
前幾日有專家報導秋冬可能會有第二波的疫情高峰期,中醫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疫情讓我們每個人意識到「正氣」 「健康」的重要性
童青堂現已開通膏方門診
由資深中醫坐診
為每位應診者量身定做
一人一方
醫生詳情表請見下圖。
地址:上海市青浦老朱青路15號童涵春堂二樓童青堂中醫
交通:地鐵17號線青浦新城站轉
青浦1路、青浦11路、青浦2路
電話: 021-39726766 021-39726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