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聽音頻請直接拉至文末【點擊】「閱讀原文」即可進行收聽。
一般來說,學習四小經典是要求大家背《湯頭歌訣》的,但是我的習慣是讓學生背誦《時方歌括》,因為《時方歌括》比《湯頭歌訣》更有內涵,《湯頭歌訣》的作者沒有《時方歌括》的作者水平高,陳修園既是《醫學三字經》的作者,同時也是《時方歌括》的作者,是清代的大醫,他的水平一般人是比不了的,所以我就要求學生背誦《時方歌括》。 另外還有一本書叫《醫方集解》,也可以作為參考。如果你很喜歡學很多內容,那麼除了要背《時方歌括》之外,還要去讀《醫方集解》。《醫方集解》引用了很多名醫對方子的解釋。如果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也不喜歡看太多書,那就看這一本《時方歌括》,把這些方子的方歌背下來,作為打基礎也夠了。 《時方歌括》裡面講的都是時方,也就是唐朝以後出現的那些藥方,也就是我們現在最常用的方子,一共是108首,如果能把這108首方歌都背下來,都理解了,在生活中就可以運用無窮了。
我們都知道時方跟經方是相對的,為什麼現在不直接學經方呢?因為經方一定要等到學《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時候再學,經方是和《傷寒論》、《金匱要略》密不可分的,經方指的是《黃帝內經》、《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方子,如果不研究經典,就不容易理解這些方子。《黃帝內經》的方子比較少了,經方主要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方子,作為打基礎來說,我們先要好好學習一下時方,把時方學明白了,在生活中我們就可以運用了,所以這個課還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要重點學習《時方歌括》,別以為這本書比較薄,但是這本書非常重要。大家看一下《醫道傳承叢書·時方歌括》小引第一頁,第一句話就說:「經方尚矣!」如果要談到方子,經方是最高的,是上古傳下來的,不是我們後世人能編的出來的,其實經方也不是張仲景編的,是從上古傳下來的,唐宋以後始有通行之時方。
主要歸納為十劑:宣、通、補、洩、輕、重、滑、澀、燥、溼,後來加入寒、熱,共十二劑。 時方是怎麼來的?都來自於經方。所以時方、經方本來是不該分家的,因為時方都是從經方變過來的,所以每一個時方都能找到經方的依據。 比如: 輕可散實這一類的方子,仿效的是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 宣可決雍這一類的方子,仿效的是梔鼓湯、瓜蒂散。 通可行滯這一類的方子,仿效的是五苓散、十棗湯。 洩可去閉這一類的方子,仿效的是陷胸湯、承氣湯、抵擋湯。 滑可去著這一類的方子,仿效的是膽導、蜜煎。 澀可固脫這一類的方子,仿效的是赤石脂、桃花湯。 補可扶弱這一類的方子,仿效的是附子湯、理中丸。 重可鎮怯這一類的方子,仿效的是禹餘糧、代赭石。 溼可潤燥這一類的方子,仿效的是黃連阿膠湯。 燥可去溼這一類的方子,仿效的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寒可勝熱這一類的方子,仿效的是白虎湯、黃連湯、瀉心湯。 熱可制寒這一類的方子,仿效的是白通湯、四逆諸湯。 後來的聰明人他們仿效經方創造了時方,做學問就是應該這樣,要學會舉一反三,就可以衍生出很多東西出來,所以時方比經方多很多,陳修園老先生是一位經方學家,但是他的可貴之處就是他喜歡做一些科普工作接引後學。
因為經方不好學,所以他就給你講《時方歌括》、《醫學三字經》,而一般的經方學家都沒有做這件事,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叫《真方歌括》,講的就是經方的歌訣,書還沒有印,已經有很多人開始傳抄了,為什麼他後來還要寫《時方歌括》這本書呢?嘉慶年間辛酉年,他在直隸當縣令的時候正好下大雨,大災之後必有大疫,瘟疫流行,他奉天子之命去鎮災,因為太勞累得病了,脈脫而厥,病重到什麼程度呢?按照今天來說就是休克了,脈摸不著了,請了很多當地的大夫,都不知道是什麼病,諸醫無一得病情者,到了半夜幸虧陳修園老先生自己醒了,陽氣稍回,神識稍清,自己給自己摸了脈,自己給自己開了方子,一吃好了,幸虧陳修園老先生自己懂醫,不然陳老先生就完了。 一個人自己得了病以後,對醫藥這個事情就會有深刻的體會,在座的可能都是年青人,可能沒有得過什麼病。你可以想想自己感冒的時候多難受,你就知道了人如果得了比較嚴重的病會有多麼難受,所以要推已及人。陳老先生自己得病以後看見瘟疫流行,大家都不知道怎麼治,甚至於亂吃藥,所以陳修園老先生感慨:誤於藥者堪憫焉!
醫學本來是讓大家生活的更好的生命之學,但是一旦醫學上有錯誤的話,就是殺人了,本來醫學是生人,結果卻殺人了。陳修園老先生說自己的醫學造詣雖然是濫竽充數,勉強算一個大夫,但是自己還是很有志向,想把醫道弘揚。他覺得自己以前做的經方工作,其中不是關於《內經》就是關於張仲景,大家都覺得這個有點太難了,所以畏難,講比較高的學問,人家害怕,不敢學,怎麼辦?乾脆就把大家比較容易學習的時方拿出來,大概不下3000首。本來陳修園老先生看不上這些方子,但是覺得如果大家能夠學會這些方子來治病,不也是很好嗎?不要畫虎不成反類犬,高不成低不就,起碼把時方學會還是可以治病救人的,所以他就挑選了一些比較精純的,而且是大家都知道的時方,這樣就容易推廣,總共108首,做成歌訣,就是方歌,分成十二劑,便於大家查閱,而且採集了很多醫家的論述,再加上陳老先生自己二十多年臨症,自己體會到的一些妙處都寫在這些方歌后面,命名為《時方歌括》。
智力在中等以上的人就可以讀懂這本《時方歌括》,陳修園老先生自己說,這本書就是為他們寫的,不要求對方有太高的智商,徐可引以語上之道也,慢慢把你引到很高的醫道上來,就是把你引到經方經典上來,所以《時方歌括》這本書是由淺入深引導大家的書。 本來陳修園為了推廣《時方歌括》這本書,不寫自己的名字,寫的是葉天士的名字。大家知道,清代第一高手是葉天士,名氣太大了,雖然當時葉天士已經去世了,但是還是託葉天士的名,其實葉天士這輩子沒有寫過什麼書,但是陳修園託名葉天士就是為了使這本書能夠廣泛流傳。古代的人有意思,自己花錢印書,然後還寫上別人的名字,就是為了能讓書廣泛流傳,既不要版權,也不要稿費,自己還搭錢印書。如果不是好東西,幹嘛要自己搭錢印呢?
雖然《時方歌括》講的是時方,但是它治什麼病、治的方法都是遵循古訓,沒有誇誇其談,而且他還把時法列於前,仲師法列於後,把咱們容易接受的寫在前邊,把張仲景最經典的方法寫在後頭。《醫學三字經》也是這麼寫的,大家讀《醫學三字經》就會有這個體會,前面都是給你講時方,後面給你講的都是經方,陳修園老先生就是用這種方法來引導你一步一步走上醫道正軌。如果一下子就給你講經方,估計你理解不了,因為中醫這門學問確實是很深的。 一般的書陳修園看不上,比如市面上流行的《萬病回春》、《古今醫統》,大家平常愛看的這些流行書、暢銷書,中醫保健這些書,陳修園覺得這些書雖然列的很詳細,但是真正得了病去查,又對不上。大家讀現在的中醫藥大學教材也有同等的感覺,講得非常詳細,但是真正遇到病了,又手足無措。在座的可能有中醫藥大學畢業,你們上學的時候,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覺得講的挺詳細的,一個病分多少種類型、開什麼方,講的特詳細,以為背下來就會看病,結果到臨床上一看,沒有一個病人跟自己學的一模一樣,然後就迷茫了,不知道該怎麼治病了。很多學醫的人都有這種迷茫的感覺,實際上古人也有,什麼原因?因為沒學經典,只有學習了經典,才能抓住疾病的規律,所以《內經》、《難經》、《傷寒》、《金匱》就這麼幾句話,何所不包?所以有人就感嘆病人怎麼就照著《傷寒》、《金匱》得病的呢?他得病怎麼還跟1800年前的《傷寒》、《金匱要略》講的一樣呢?因為經典抓住了疾病的規律了,所以萬病不離其宗,而我們現在很多書寫得很複雜,實際上根本沒抓住規律。所以《時方歌括》這本書雖然很薄,但是它是本著經典來的,而且還概括的非常詳盡,但是《時方歌括》一涉及到《傷寒》、《金匱》的方子,陳修園就不講了,為什麼?留著以後讀原典再去理解。
請點擊下面」閱讀原文「進行跳轉,然後在跳出的頁面中選擇如下圖所示的「節目」選項即可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