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就像是旅行一樣,當你做出決定並邁出第一步的時候,最困難的那部分其實就已經完成了
文章類型|旅行見聞
文章字數|1436,閱讀約3分鐘
拋開建築的歷史,就像走馬觀花,你也許能看到好,卻不知道好的原因,你也許能看到價值,卻說不出價值的來源。一座建築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持續而緩慢的變化過程,這是它們的吸引力所在。
經過幾百年的修葺,不同時代的人們,不同時代的審美,糅合在一起卻沒有違和感,反而成為一種風情。一扇門可以講述一個故事,一片瓦有幾代人的風風雨雨,一條胡同是一個時代的金戈鐵馬,一個院落自有一番滄桑。這就是皇家庭院,留給人們看得見、摸得著、感知得到、沉澱在歷史中的最大建築。儀門上面寫著"規矩方圓","矩"字特意寫得多一點,規矩多一點,麻煩少一點。
王家大院位於山西省晉中靈石縣靜升鎮,是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家族在明清時期修建的,至今已有300多年。王家大院依山而建,層層遞進,建築古樸。這座城市的城牆散發著昔日商業大家族的敬畏與威嚴。與其說它是一座庭院,不如說它是一座城堡。山西民居的特色在這裡盡顯,每個院子中心都放著兩個大缸,原因有三:儲水、防火、聚財。
王家大院共有100多個院落、1000多間房屋,是山西省保存完好的最大建築群,被譽為"三晉第一宅"、"民間故宮",入選《中國民族建築典藏漢北民居》一書,為山西省唯一。
歷史上,王氏家族靠賣豆腐起家,到了清代,因為吳三桂的謀反作亂,走上了仕途之路,並傳承了700多年。鼎盛時期,家族有40多人在任,可以說是富甲天下,高官滿朝。與普通的晉商不同,王氏家族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與皇權抗衡的大家族。
舊時王謝堂前燕。如今,王氏家族已經沒落,從清末經過幾十年的戰亂,王家大院也遭到破壞,至今還剩下四五千平方米,分為東、西兩區,兩區之間有一座空橋相連。
東院俗稱高家崖,建於清嘉慶年間。也許是因為家族歷史上有多位高官,整個建築布局與官式建築相似。由三個大小不等的長方形院落組成,中間的三條街道為主院,兩側分布著書院、廚房等配套設施。主體部分有35個院落,340多間房屋。城堡兩邊各有四個門。
西院俗稱紅門堡,始建於乾隆年間,整個布局以中路為軸線貫穿三條橫巷,形成一個巨大的"王"字,共有88個院落700餘間房屋。西院只有一個城堡大門,正對著城堡的主街。主街由鵝卵石鋪成,南北走向,將西院分為東、西兩區。
北晉商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他們想的是為自己的家族建造房屋,光宗耀祖。在他們眼裡,金錢、名利不過是過眼雲煙,只有房子才是留給後人的唯一財富,沒有必要隨波逐流,有房子就有家。
這種情懷也體現在樓片瓦有致、寸石有生的情懷中。王家院子裡的樹木、磚石,顯然是主人精心設計的。王家大院以"三雕"著稱,木、石、磚陳於一院,其數量和技藝世所罕見。走在院子裡,仿佛置身於一個民間雕刻博物館,只要留心,中國古代所有的雕刻技藝都可以在這裡看到。
與江南園林的萬種風情相比,王家大院顯得略顯單薄,更注重防禦與平戰結合。層層高大的牆體,時而狹窄時而空曠的對比,空間的遞進感渲染出一種威嚴,這種威嚴不是用金銀堆砌,而是通過空間的壓力。建築寓意長幼有序,有的院落分為內外兩進、三進甚至五進,前廳後寢,等級森嚴。
歷史慢慢合上了這一頁,如今的王家大院空曠繁華不再。唯有這座靜默的院落,引導著人們去探尋和感知關於晉商的故事和傳說。恍惚間,時光倒流了百餘年,王家大院內,人頭攢動,建國交錯。
許多人都憧憬有一段任性的旅行,最好在青春飛揚的時光裡,最好有個遙遠美麗的目的地,最好,迎著明媚陽光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