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SISU 上海外國語大學
編者按:美好家園永遠是人類共通的夢想和追求,「諾瑪阿美」就是哈尼人嚮往美好生活的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孫儉作為教育部第一批滇西邊境山區掛職幹部之一,赴雲南墨江縣任副縣長,踏上了與當地人民一起追尋「諾瑪阿美」之路,也開啟了上外協助滇西脫貧的悠長篇章。至今,上外已連續七年派教師赴滇西掛職幫扶。
「扶貧菜」背後的滇西情緣
金黃色澤的黃豆豬腳、香辣誘人的蒜苔小炒肉、營養豐富的野生黑木耳……春季學期的上外食堂,多了一個人頭攢動的扶貧菜窗口。在雲南麗江農副產品展臺旁,後勤的工作人員正忙著招呼來往師生,讓他們品嘗一碗升騰著誘人香氣的燉土雞湯。
滇西的優質農產品和米、面、油等原材料,從一家家貧困戶手中匯聚起來,到達了上外師生熱氣騰騰的餐盤裡,不僅色、香、味俱佳,還帶有一份特別的情誼牽掛。
2020年5月,孫儉代表上外後勤工作管理處
與麗江消費扶貧企業達成專項採購協議
「這個學期我們一直致力於公益銷售扶貧農產品和菜品,希望更多師生體驗到貧困地區優質食材的魅力所在。」對於上外後勤工作處處長孫儉來說,幫助滇西貧困地區產品銷售,不僅是他職責所在,更是作為滇西掛職幹部的一份情感所系。
「我是教育部第一批前往滇西扶貧的幹部之一,當時的縣領導班子對我委以重任,讓我直接分管全縣教育,這意味著我要真正對全縣千家萬戶、36萬人口的教育工作完全負起責任來,這對掛職幹部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孫儉依舊感受到當時肩上責任之重。
邊境山區教育攤子大、底子薄、頭緒多,通過深入調研,精準把握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來完善貧困地區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掛職這一年,孫儉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路上、在現場、在基層。
孫儉下鄉調研
「有的教室沒有課桌椅,有的食堂沒有廚房設備,有的宿舍沒有床架,甚至經常出現幾人共睡一張床的現象,有的學校資金甚至支付不起食堂員工的工資,有的教師待遇不高……這些方方面面都是需要弄清楚的。」每一次調研,孫儉都堅持深入群眾最困難、問題最多的地方,不走過場,不走形式。
當地學校的學生宿舍
一堂特別音樂課帶來的感動
一堂特別的音樂課,是孫儉腦海裡揮之不去的調研記憶。孫儉還記得,在一個活動板房搭建的教室裡,沒有樂器伴奏,黑板上沒有五線譜,只有一個40多歲兼任音樂課的男老師正全情投入地為孩子們演唱。
在很多人聽來,他的歌聲並不動聽,但課堂裡無論是老師還是孩子們的表情卻都是興奮和專注的,「在他們眼裡這就是世界上最動聽的旋律,一想到這樣的場景,時常令我感動不已。」
「如果你也到那裡實地調研過,你一定更能理解國家提倡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分管教育工作使我能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艱苦地區教育的現狀,從一個更深的層次去了解墨江教育的問題,從一個更高的高度去考慮墨江教育的發展。」孫儉感慨道。
當地學校的閱覽室
地方財政的能力有限是墨江教育發展水平不完善的重要原因,孫儉努力協調多方力量,向國家教育基金會募得惠及全縣13個鄉村校點改善辦學條件的雨潤項目資金142萬元;向上海慈惠基金會募得每年3萬元的貧困大學生資助;向上外為墨江雅邑學校募得了10萬元的捐資;還募得約合85萬元人民幣的圖書、影像資料等物資。各類的募捐合計高達240餘萬元,為墨江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助力。
讓當地教師們津津樂道的,是一直以來困擾教師多年的教師公寓房產證問題和績效工資問題在孫儉掛職期間得到了切實妥善解決,教師上訪數量顯著下降。孫儉通過廣泛的實地調查,聽取一線教師的改革意見,在調研的基礎上參與了《墨江縣教育系統關於實施獎勵性績效工資的指導意見》的修訂與完善工作,相關方案在縣長辦公會議上順利通過,並讓教師們受惠至今。
掛職期間,孫儉也遇到不少棘手問題。某次,雅邑學校學生發生集體腹瀉事件,起源是學生們習慣喝從山間流向學校的生水,而這一渠生水蜿蜒曲折數公裡,在過程中受到動物糞便等汙染。通過連續3天的晝夜奮戰,現場指揮,該突發應急事件得到了及時、有效、妥善處理。事後孫儉更在全縣校長會議中要求各校嚴格飲食安全管理、排除隱患,保障開水供應,確保師生飲水安全,並要求各校重視改變學生的不良飲食習慣。
「從長遠來說,我覺得優良習慣的養成比知識的灌輸更重要。」他也常常與校長們為一些觀念而爭論,比如當地一些校長們覺得學生光腳上學、喝生水、不洗漱等習慣無可厚非,而孫儉認為要為孩子們走出大山接觸社會做好準備,應該養成良好的社會文明習慣。通過觀念的碰撞和磨合之間,雙方也更加理解了對方的處境和憂慮。
墨江當地孩童
在與同事們的合作中,孫儉也漸漸熟悉了醫療衛生、勞動資源開發、社會公共服務、社會治安管理、城市規劃與設計等更多領域的工作內容,他更感悟到,校園之外的基本民生問題錯綜複雜,如何調節與群眾的關係是一門更難的學問。
「群眾對你的態度有時既能讓你感動的熱淚盈眶,也能讓你感到無限的落寞彷徨,而這一切完全取決於你的工作作風與工作方法。」孫儉很有感觸,「必須時刻站在群眾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工作細節,也時刻要求我們用整個全局觀去看待民生問題,這樣的思維方式讓我至今受益。」
引水方知開源不易
萬事開頭難,作為上外的第一位教育部援滇幹部,孫儉在常規工作外,不斷探索加強校地合作,努力做好縣裡和上外的橋梁。
2013年8月,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領導帶隊赴墨江調研並與墨江縣籤署了校地合作備忘錄,雙方約定在師資培訓、幹部培訓、招生、文化交流、研究生支教等方面建立合作關係。
上外與墨江籤署合作備忘錄
此後,孫儉積極著手推進相關項目的實施,在上外和上海各界的支持下,從硬體、軟體以及資金上都給予了墨江縣力所能及的幫助——3名研究生到崗墨江二中支教,4名高中骨幹教師前往上外參加為期3周的學習培訓,上外附中骨幹教師來墨江對高中語文、英語、數學、物理教師開展集中培訓與交流……從上外到墨江,再從墨江到上外,在不斷的培訓交流中,校地間的關係更加的密切。
「每一次校領導、學校師生,以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支持,都會讓身在異鄉的我感到溫暖和踏實,是大家的愛心共同託舉起了貧困地區孩子們的夢想與希望。」
孫儉與少數民族群眾在一起
如今,包括普洱墨江縣、麗江永勝縣等在內的一批上外幫扶過的滇西地區已經脫貧摘帽成功,但是校地共建的步伐並沒有停止。食堂的扶貧菜、師生的網絡愛心帶貨、麗江教師和基層幹部的「雲培訓」等等,都是很好的見證。
孫儉與扶貧的邂逅也並沒有終結,7年來他始終在關注著墨江的發展。「一年的掛職也結識了很多的好朋友,有時我這像個駐滬辦事處了,但凡雲南朋友來滬,我總會見見面,聊聊墨江的發展情況,也常常會為墨江的發展而興奮不已,尤其有時候有縣領導來,我們甚至會在滬論墨發展大計」。「不能『抱著金磚找金磚』,縣政府要理念先行,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有序協調一二三產業,找到可持續的支柱產業,形成產業閉環,發揮縣域經濟的比較優勢」等工作理念常常在朋友間坦率真誠的交流中達成共識。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比幫助銷售扶貧菜更重要的,也許是對這些地區的產業扶貧。」從食堂扶貧菜到「產業扶貧餐」,孫儉與雲南的情緣還在續寫,上外與滇西的故事仍在繼續……
「層疊梯田、綺麗流光,紫米飄香、紫膠之鄉,三江五河孕育智慧的土壤……昨夜夢回,阿牙哼唱著阿尼託,我是她懷中的嬰孩睡得香甜……夢回墨江。」在孫儉自創的小詩中,我們得以一窺「諾瑪阿美」的神秘,也在暢想中回味這份滇西脫貧答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向上滑動
《夢回墨江》
孫儉
昨夜夢回
極目遠望
層疊梯田 綺麗流光
紫米飄香 紫膠之鄉
三江五河孕育智慧的土壤
掬一杯清醇封缸米酒
啜一口琥珀色的迷帝茶湯
墨江——是個讓人沉醉的地方
昨夜夢回
憑山俯瞰
土掌房上 炊煙嫋嫋
萬畝桫欏 傲然時光
通關金馬踏破了雲海
茶馬古道上鈴聲叮噹
水墨素繪的碧溪啊
已安然靜默等了你六百年
墨江——是個讓人懷想的地方
山頭阿茨曲調高亢
然米比唱出幸福的淚光
田間阿迷車旋律悠揚
洛奇洛耶與扎斯扎依的愛情哈巴
都——入了夢鄉
朝霞滿天 暮色蒼茫
萬燕紛飛 燕聲繞梁
共譜一曲秘境墨江
昨夜夢回
阿牙哼唱著阿尼託
我是她懷中的嬰孩睡得香甜
夢回墨江……
採寫 | 錢俊妮 梁文慧
編輯 | 梁文慧
相關閱讀
683個日日夜夜:一位上外教師的麗江情懷
□
□
□ 十裡茶花香正濃:一首「實幹」寫就的墨江之詩
□
□
□
□
□
□ OMG!SISUer們買起來!你一單,我一單,滇西脫貧不孤單
●●●●●
閱讀上外多語種資訊,歡迎訪問
http://global.shisu.edu.cn
© 上海外國語大學微信公眾平臺
服務號:SISUers / 訂閱號:sisu1949
原標題:《情系「諾瑪阿美」:一份七彩雲南的脫貧答卷》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