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2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杜沂蒙)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由共青團中央出品、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承制的文化產品《頭條裡的青春中國》微電影於9月27日正式上線。
本片從《中國青年報》和《中國青年》雜誌歷年報導的若干頭條中精心篩選,最終敲定以鄧稼先、袁隆平、張海迪等曾經出現在報刊上的「頭條人物」為線索,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人民不懈奮鬥的光輝歷程。
在微電影整體籌備製作過程中,總導演全程跟進把控、精益求精,對片子的細節精雕細琢。
今年5月,接到任務後,導演史劍,執行導演司格、高天昱以及負責演員統籌的母澤良就投入到本片資料搜集篩選的工作中,花費3個月打磨腳本。「在總導演的指導下,腳本前前後後改了30多次。」司格介紹,除了查閱大量相關資料、翻閱近70年的報紙頭條,中國青年出版總社也提供了不少頭條裡的人物素材。「最終呈現在大家眼前的女拖拉機手梁軍的故事及相關素材,就出自中國青年出版總社。」
新中國成立以來湧現出的各界典型人物激勵和引導廣大青年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各個領域的報導,《中國青年報》從未缺席。此次微電影製作,中國青年報社副總編輯董時擔任監製,從前期選題到拍攝、後期製作,她全程參與,提出不少關鍵的指導意見。
《頭條裡的青春中國》涉及場景時間跨度長達70年,涵蓋9位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行業領域出現的重要人物、近20個年代場景。如何在短短幾分鐘呈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不同時期、不同行業青年的精神風貌、展現新中國人民的不懈奮鬥?總導演帶著主創團隊集思廣益,「頭腦風暴」一輪接著一輪。最終,大家決定用「歷史的記錄者」將不同時期的人物故事串聯起來。於是,在眾多人物、不同時期之間,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記者就出現了。由周冬雨扮演的記者,出現在不同事件的第一現場,與這些重要人物進行對話,從而記錄、報導他們的故事。
微電影以此作為人物主線,用記者的鏡頭,串起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新時代;通過記者的文字,與梁軍、鄧稼先、袁隆平等頭條人物產生互動。而這背後,則是一個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人物的傳奇故事,通過這些故事,凸顯各個時代的精神與特質,全方位體現國家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變遷,講述一個個中國故事。
在演員陣容方面,此次主創團隊邀請朱一龍、董子健、白敬亭、萬茜、袁姍姍等加入,扮演這些在時代發展中書寫下重要一筆的人物,運用專業電影級拍攝與製作模式,用青年喜歡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
執行導演高天昱告訴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這部微電影作為致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每一處細節都傾注創作團隊的大量心血。
導演姚偉提到一個細節,道具和美術負責人拿到腳本後以為拖拉機、水稻、房子都只需後期合成,但是跟導演溝通才發現根本不是,都要實景拍攝。「為實現與歷史情況吻合,僅攝影棚內置景就有10餘個,拍攝之前,攝製組尋找並製作了大量不同年代的服裝和道具。」值得一提的是,在拍攝袁隆平在稻田中拉小提琴的場景時,為更好地呈現效果,製作團隊在拍攝當天一早,特意將水稻從河北運至北京。
後期製作中,團隊從北京跑到上海,連續幾天只睡4個小時,一直在錄音、調色棚間奔波。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甚至還重新製作一部分道具進行補拍。總導演也來到現場和後期人員一起進行最後的細節調整。直到上線前一天晚上,片子還在做最後的打磨。
9月24日,《頭條裡的青春中國》沉浸式預告片在共青團中央微博上線,僅1個小時,微博閱讀量超過70萬。
「這次的產品我們最核心的創作思路是『老人新故事』,鄧稼先的暗號,袁隆平的小提琴,張海迪克服病痛後再患癌,都不是大眾耳熟能詳,卻恰恰最能體現這些時代楷模精神的故事。」導演史劍說,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用作品回顧歷史、展現70年來各個時期不同青年的奮鬥精神,既是對國慶的獻禮,也希望能夠通過這些故事激勵更多新時代青年不忘初心、砥礪奮鬥。
【責任編輯:姜繼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