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總和我對著幹」——這幾乎是家長共同的抱怨。
有的時候,是孩子的問題;但更多的時候,是家長的思維方式問題。孩子尤其是幼兒,思維方式和成年人是截然不同的。
用成年人的思維方式,去對待小孩子,難免出問題。
01故事一:「無聊」的誤會
國外一家幼兒園,家長埋怨校方:「課程是不是太枯燥了,一點挑戰性也沒有!」
老師很奇怪:「你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
「連續好幾天了,每次回家,孩子都對我說,『學校裡太無聊了!』」
老師十分困惑。這個孩子活潑、積極,在幼兒園看不出她有什麼消極、無聊的地方。
似乎也不能用自己的主觀判斷去和家長辯論,幼兒園只好「觀察觀察再說」。
一天,孩子來到幼兒園,和以往一樣,快樂而興奮。幼兒園一位老師忽然想起家長的埋怨,問小女孩:「寶寶,『無聊』是什麼意思呀?」
小女孩開心地回答:「就是說,屋子裡太熱了!」
老師恍然大悟。原來只是一個誤會而已。
學校的暖氣有點問題,溫度比較高。有一次,同學在邊上說,他「覺得學校裡很無聊」。小女孩於是不自覺地把「熱」和「無聊」聯繫起來,誤解了這個詞的含義。
這件事沒有什麼深刻的原理,只是一個小誤會而已;但它實實在在地提醒家長:要多從孩子的感受去考慮問題,而不是他的詞彙。
幼兒階段,孩子對很多詞彙的確切含義,並不清楚,尤其是「我」和「你」這兩個詞。
一個兩三歲的孩子,面對一塊誘人的奶糖,你問他:「你吃嗎?」
他會根據自己掌握不多的語法常識,回答:「你吃,你吃!」其實意思是「我吃」。
因為你問的是「你」要吃嗎,他自然就「按慣例」回答「你吃」,而不會根據詞性,把「你」轉換為「我」。
為了避免這種誤會,很多家長乾脆迴避「我」和「你」,而是用「寶寶吃」「爸爸吃」代替。這無可厚非,但到了一定年齡,還是要努力讓他明白這些代詞的真正含義。
02故事二:媽媽什麼時候回來?
很多孩子有「分離焦慮」,爸爸尤其是媽媽一旦離開,就哇哇大哭。
這是正常現象,也是孩子發展過程中需要經歷的一個階段,只要問題不是特別嚴重,不必在意。
需要提醒的是,很多「分離焦慮」,是家長的溝通方式欠妥造成的。
媽媽要上班了,對孩子說:「寶寶聽話,媽媽4點就回來。」
或者說:「媽媽兩個小時後回來。」
這只會加重孩子的焦慮感,因為媽媽的話,給他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
孩子之所以有分離焦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確定性:他不確定媽媽走了是否還回來,思維停留在「媽媽不見了」這個階段。
在孩子眼中,媽媽走了=媽媽不見了。
如果給孩子一個確定的信號,他就會摒棄這種「等式」,從而知道「媽媽走了=媽媽到了另一個地方,還會回來」。
有條件的父母,可以帶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看看,讓孩子知道「媽媽從家中消失」之後,出現在什麼地方。這會大大減輕孩子心中的不確定感。
「4點回來」「兩小時後」則會加大他的不確定感,因為他這個年齡,還沒有時間的概念。
換一種說法,比如:
「等你肚子餓了,媽媽就回來了。」
「你完成這個拼圖,媽媽就回來了。」
他對「小時」沒有概念,但對玩遊戲有概念。
03故事三:布娃娃就是「親妹妹」
幼兒園階段,孩子充滿了童真。家長也要學會「童真思維」,才容易說服孩子。
我非常佩服一個爸爸的做法。
有一天,要去幼兒園了,女兒非要帶著自己的洋娃娃去,因為那是「她妹妹」。
但幼兒園有規定,不準帶洋娃娃。怎麼勸也不聽。
爸爸出馬了。他問女兒:「寶寶,『妹妹』幾歲了呀?」
女兒剛4歲,既然自己叫她「妹妹」,只好回答:「3歲了。」
「3歲了呀。爸爸問過幼兒園老師了,老師說,3歲的孩子還太小,不能上幼兒園。要不咱把它留在家裡,讓奶奶好好照顧它,好嗎?」
女兒想了一會兒,同意了。
為什麼一開始勸她她不聽,爸爸勸她,她就聽了?原因很簡單,爸爸尊重了孩子的思維方式,用孩子的方式去和她對話。
如果用成年人的語言,無論你如何解釋「幼兒園的規定」,孩子都不聽,因為他根本無法理解這種語言方式。
04成人會過濾噪音,兒童卻很難
為什麼很多兒童注意力不集中?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最主要一點,與兒童發展的生理規律、心理規律有關。
注意力不集中,是一個正常階段;如果很小就特別專注,反倒不太正常了。
生理、心理因素也有很多方面。有一點,大家很容易忽視,就是兒童大腦還沒有成熟的「經驗系統」。
這個「經驗系統」聽上去有點複雜,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你工作的時候,外邊有個卡車,發出低沉的噪音,剛開始你很煩,但過了一會兒,你似乎就聽不見了。因為大腦把這些噪音過濾掉了。
經常出現類似情況,成年人就會「習慣性失聰」。比如,你家住在飛機場附近,整天有飛機噪音;除非聲音特別強烈,你的大腦就會把這些噪音自動過濾掉。
但兒童不行。他們的經驗系統還不成熟,做不到這一點。卡車在那裡轟鳴,家長聽不到了,他卻一直能感受到。
這樣一來,他需要忍受的各種幹擾就會更多,也就更難集中注意力。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家長首先要客觀分析、查找原因,尤其要從幼兒的生理、心理特徵去考慮問題,用兒童的思維方式去考慮問題,這樣才能和他們形成統一戰線,而不是釀成「成人和兒童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