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中考作文的命題整體上是穩定的,在形式異彩紛呈,各具特色的背後,卻也正是穩中求變。
從變的這一面來理解,我覺得學有餘力的同學,可以嘗試著在備考的過程中準備寫寫議論文。
為啥要寫記敘文?
首先來講,議論文是大家上高中必過的一關。
現在你把它搞得明白,有了一定基礎,到了高中的時候,議論文寫作會很從容。這當然有一點詩和遠方的意思,有一點兒為未來打算的想法。
第二,就是我們從實際出發比較講求功利的話,寫好議論文也是比記敘文有競爭力的。
因為多年來大家中考的備考,都是比較注重寫記敘文,如果在文體不限的情況下,大家的首選依然記敘文,就是簡單去想,你也能意識到,如此選擇,必然面臨眾多的競爭對手。
然後換一個角度,如果你寫議論文的話,很可能物以稀為貴,讓閱卷老師擺脫審美疲勞,高分很可能會容易許多。
第三點,是要講命題的趨勢,所謂的穩中求變,穩的一方面是比較關注自我的成長,這是中考命題一貫的主題;而變的方面,就是越來越重視思辨能力。
十幾歲的年齡,敘事抒情的能力固然不可少,但如果能夠鮮明地表達自己的態度,並會進行巧妙精當的論證,方更符合新時代對於人才的要求。
兩種文體的差別。
想寫好議論文,必須先搞清楚兩種文體的差別。
記敘文顧名思義是以記敘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體,其六要素我們早就掌握: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 經過 結果)事情的來龍去脈是要交代清楚,敘述也要講求生動和詳細。
而議論文呢?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
從名稱上來看,其主要的表達方式一定是議論,三要素則是論點論據和論證,當然也有固定的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或者說引論、本論和結論。
議論文入門注意事項。
各位同學想寫好議論文,首先要追尋上面所講的文章的基本結構。
這基本結構如何體現呢?
首先來說在引論的部分,要提出論點,也就是各位對生活中的現象和事情的看法與認識;
本論部分,就是要努力地去證明論點的正確,具體論述的過程中,要選擇有代表性的論據,無論是事實論據還是理論論據,都是如此;
在具體的論述過程當中,最常用的論證方法就是舉例論證法,當然,如果舉兩個例子,可以是正反對比的論證,效果會更好;
那麼最後的結論部分呢?
應當是歸納全文強調論點,呼應一下開頭。
這裡務必強調一個大的事項,講一個故事可以含蓄一點,但議論文的寫作,絕對不能這樣,你主張什麼反對什麼,務必態度鮮明清清楚楚,模稜兩可,含糊不清是要不得的,否則就是觀點不明確,觀點不明確的議論文,是不可能得高分。
看例文你就會明白。
下面我們來看幾段文字:
很顯然的,這是在敘事,是比較經典的記敘文的寫法,而下一段,還是寫的是記敘文。
我們看下文,這一段就有些不一樣的地方,是在繼續的基礎上生發出來的議論,
通過這一篇文章,前後兩部分語感上的對比,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議論文和記敘文的不同。
從這篇記敘文可以看出,兩件性質相同的事,再加以簡短的議論,議論就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如果在結構上,稍微變化一下,它就會「變」成議論文。
如何變呢:把結尾部分的議論,提前在文章開頭;再把兩件事放在議論的後面,就在形式上,構成了一篇「簡單」的議論文了。
從結構上,開頭的議論部分是論點;兩件事是論據;舉例子去證明論點,就是所用的論證方法。
但是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這兩個例子作為論據,不夠典型。一定要舉名人名言或者名人的故事,再就是第1個例子不要寫得那麼生動具體,議論文一般不要求生動具體,不追求細節的生動,這一點大家在不斷的實踐中一定能體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