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拉美最早獨立的國家,為什麼卻淪為了西半球最窮國?

2020-10-18 環球情報員
    西半球最窮國
    作者|潘兆偉
    責編|Thomas

    拉丁美洲從15世紀開始就淪為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地。自18世紀末開始,拉美各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獨立戰爭,眾多新興國家先後建立。首先獲得獨立的,是位於加勒比海地區面積僅為2.78萬平方公裡的國家-海地。

    拉美獨立後,在20世紀正面躲過了兩次世界大戰。因此與歐洲和亞洲相比,拉美獲得了較為穩定的發展環境。直到現在,拉美絕大多數地區儘管沒有發展成為發達國家,但都屬於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儘管拉美國家紛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但經濟不算特別貧困

    但令人意外的是,早在1804年就率先獨立的海地,現在卻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人均GDP僅800多美元,經濟發展水平甚至還不如一些非洲國家。而同在一座島嶼上的多米尼加,人均GDP達8000美元,是海地的十倍。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海地的位置,與多米尼加同在一個島嶼



    一、拉美獨立第一槍

    海地所在的海地島,是哥倫布1492年在美洲最早發現的海島之一,不久海地島便成為西班牙在美洲的第一個殖民地,此後該島還被稱為「西班牙島」,戰略地位之重要,從名字便能看出來。

    ▲哥倫布的第一次航行就發現了海地島

    新大陸被發現的初期,由於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激烈反抗,西班牙隨即以海地島為跳板,向加勒比海周邊島嶼和美洲大陸展開了瘋狂的入侵。隨著西班牙對美洲大陸的了解日益深入,其依靠著強大的武力,滅亡印第安人建立的部落和帝國。此後西班牙在美洲的統治重心逐漸轉移到了大陸。

    作為西班牙前進基地的海地島開始喪失了原有的戰略地位,西班牙人試圖把海地島打造成一個歐洲農產品、原料的供應基地。

    在西班牙剛抵達海地島時,島上的原住民大約有一百萬,西班牙鎮壓了原住民反抗之後,便開始了瘋狂奴役原住民。由於殖民者帶來的天花等疾病的肆虐,島上的印第安人絲毫沒有抵抗力,不久後印第安人便全部絕跡。

    原住民絕跡後,海地島西部利用價值下降,西班牙人失去了對西部海島的興趣,逐漸減少了在海地島西部的軍事存在,海地島西部不久便荒廢,並成為了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國海盜的殖民據點。到了16世紀末,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國以農民、商人、獵人為主的新移民也湧入海地島西部。

    ▲海地島西部多山,東部多平地,因此條件較差的西部逐漸被西班牙忽視

    在海地島西部的移民當中,以法國人的數量佔大多數,不久法國人便取得了在海地島西部的優勢地位。由於有山脈的屏障,東邊的西班牙人並沒有察覺到異常。

    到了1665年,法國人宣布佔領該地,並改名聖多明克。同年,英國人也攻佔了屬於西班牙的牙買加。西班牙默認了英法的軍事佔領。

    英法七年戰爭之後,法國把在北美的大部分殖民地移交英國,喪失了北美大陸的統治權,這就迫使法國不得不全力經營其他為數不多的殖民地,包括聖多明克。

    ▲海地首都太子港的空拍

    原住民滅絕後,島上嚴重缺乏勞動力,為此法國大規模引入黑人奴隸,直接改變了島上的人口比例。到了海地獨立前夕,島上的黑人數量已經達到50萬。而島嶼東部當時僅有約20萬人。
     
    在法國的努力下,聖多明克的種植園經濟空前繁榮,到了18世紀末,聖多明克供應了整個歐洲40%的蔗糖和60%的咖啡,法屬聖多明克成了加勒比海最為富庶的地區之一。

    然而,聖多明克的繁榮是非洲奴隸暗無天日的高強度工作所創造的,是黑人奴隸遭受殘酷壓榨的結果。黑人奴隸終日從事體力勞動的同時,基本的生存條件都得不到保障,病死率極高。黑人奴隸和白人農場主的矛盾一觸即發。

    ▲1791年黑奴起義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法國陷入亂局,對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力下降。1791年,聖多明克北部地區爆發黑人起義,起義軍很快便佔領北部平原。而聖多明克西部沒有爆發黑人起義,卻爆發了混血人同白人的戰爭,最終西部被混血人佔領。而南部黑人數量少,白人農場主為求自保,也把黑人奴隸武裝起來。就這樣,聖多明克分裂成三股勢力,頓時亂作一團。

    起義爆發後,在法國本土卻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因為此時法國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法軍也就無法支援聖多明克。在這個時刻,被後世稱為海地共和國國父的杜桑·盧維杜爾也登上了歷史舞臺。

    ▲法國僱傭軍鎮壓海地奴隸起義

    聖多明克黑人起義爆發後,西班牙趁勢欲重新佔領整個海地島,於是在1793年,派軍介入戰爭。在西班牙的支持下,起義軍很快便擊敗了在聖多明克的法軍。
     
    但是,事情卻發生了轉機,西班牙人在戰爭快勝利之時卻背棄了當初廢除奴隸制的承諾,而法國此時又宣布在殖民地廢除奴隸制,杜桑轉而同法軍合作。1794年,杜桑與法軍將西班牙的勢力驅逐出了聖多明克。

    1795年,西班牙退出第一次反法同盟,為了確保本土領土完整,與法國籤訂和約,把西屬聖多明克割讓給法國,法國由此確立了在整個海地島的統治。

    1798年,實力已經今非昔比的杜桑軍隊,向法國殖民者發起了挑戰,很快便將海地島西部的法軍驅逐出境。即使這樣,杜桑也沒有停止進軍的步伐,最終在1801年,統一了整個海地島。

    英軍攻佔太子港後,卻始終不能消滅杜桑的反抗軍,僵持之下,損失日益嚴重,不得不在1798年撤出聖多明克。英軍撤出不久,杜桑趁勢向南和向西進軍,很快便獲得整個聖多明克的統治權。

    海地獨立戰爭的領導人杜桑·盧維杜爾

    1801年,杜桑召開制憲會議,宣布海地島脫離法國統治。此舉引起了拿破崙的強烈不滿,如果承認海地島獨立,法國將永遠失去它在西半球最富庶的殖民地。拿破崙很快命令查爾斯·勒克萊爾率三萬精銳法軍,遠徵海地島。
     
    法軍勢如破竹,很快佔領海地島大部分地區,海地革命的領導人杜桑也死於獄中。但是,起義軍並沒有被徹底擊敗,他們四處出擊,襲擾法軍,給法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

    法軍在起義軍的攻擊下,後勤補給面臨崩潰,險惡的環境又導致軍中疫病流行,戰鬥力下降嚴重。法國本土又激戰正酣,根本無力支援陷入困境的海地島。另一方面,起義軍在杜桑繼任者的領導下,逐漸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開始向法軍發動了反攻,並取得了最終勝利。
     
    1804年1月1日,讓-雅克·德薩林將軍宣布廢除聖多明克的地名,成立海地共和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黑人共和國。

    由法國新移民為代表的白人群體,曾經還佔有一定比例的人口數量,但他們部分在黑奴起義中被屠殺,部分逃到海地島東部和其他法國殖民地,因而黑人成為海地島東部的絕對主體,海地也因而成為美洲唯一的以黑人為主的國家。

    ▲黑奴屠殺法國移民,海地的白人群體基本消失



    二、政局不穩,錯失發展先機

    海地獨立戰爭儘管獲得成功,但這是一次具有很大局限性的奴隸起義戰爭,它是一場類似「官逼民反」的戰爭,起義參與者具有極大的目的性和自身的局限性。沒有正確的政治綱領作為指導,從而沒有從根本上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穩固統治。
     
    海地第一位統治者讓-雅克·德薩林將軍,在海地制憲之後,反而自封為皇帝,號稱雅克一世,這就說明了革命的不徹底。

    海地建國不久,雅克一世便以軍事手段幹預國家的生產建設,並將國家的農業收入進行分配。這項政策在北方大受歡迎,在南方卻遭到強烈反對。對於南方的反抗,雅克一世進行武力鎮壓,這反而激化了矛盾。雅克一世在位兩年便被刺殺,原本就尚未建立穩固統治的國家再次分裂,政局開始陷入動蕩。

    海地分裂的局面直到1820年才宣告結束,但是各個政治勢力之間的關係卻沒有彌合,這也就成了海地政局動蕩的根源。

    海地總統府(2010年海地地震中倒塌)

    從19世紀中後期到20世紀初,海地的軍事政變反而愈演愈烈,短短幾十年間海地共更換了22位統治者,國家陷入長期的動蕩之中。一直到二戰後,海地也沒有建立起穩定的政治局面,軍事政變似乎成了海地政治的一大特色。

    政局的不穩,首先衝擊的就是本國的種植業,海地獨立以後經濟作物的產量反而逐年下降。一直到二戰後,海地的種植園經濟也沒有恢復到18世紀的水平。海地工業的發展也不盡如人意。由於缺乏能源,海地直到1960年才建立了第一個火力發電廠,基礎工業嚴重薄弱。

    海地的第一個火力發電廠

    放眼其他拉美國家,當地的獨立運動主要西班牙裔或混血人種為主,佔有財富和資源的大地主、大農場主是獨立戰爭的領導者,具有徹底性和顛覆性,屬於資產階級性質的獨立戰爭,所以大部分拉美國家在戰後都建立起了穩固的統治基礎,並能效仿西方一些國家的民主政治體制,為獨立以後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同樣在海地島的多米尼加,在1844年宣布獨立建國(海地曾經在1822年統一海地島,持續22年,後多米尼加獲得獨立)。多米尼加當地以拉丁裔和混血人為主,地理環境也優於海地島西部地區。

    多米尼加獨立後的基礎工業發展很快,甚至建立起了規模不小的出口導向型的經濟;政治局勢雖然偶有動蕩(與海地一樣,均有近20年被美國佔領的時間),但總體比較平穩,因此得益於較為安定的環境,旅遊業發展得有聲有色,是加勒比海國家裡,外國訪客最多的國家。

    多米尼加的度假勝地



    三、新興列強侵略

    作為拉美第一個獨立的國家,海地獨立後就沒少受到歐洲列強的敵視,美洲的新興的列強又把魔爪伸向海地。美國建國不久,國力雖然孱弱,但顯示出了極強的擴張野心。美國獨立後的半個世紀後,1823年美國出臺「門羅主義」,粗暴地把整個拉美看作自己的勢力範圍,加勒比海地區也不例外。但由於19世紀初期的美國實力弱小,對南美的政治事務只能聽之任之。

    一戰前夕,美國國力增強,為了樹立美國在南美的威信,美國頻繁入侵拉美,搶佔戰略要地。1903年,美國入侵哥倫比亞,並策劃巴拿馬從哥倫比亞獨立。同年,又搶佔古巴關塔那摩,以充當美軍控制加勒比海的基地。一戰時,美國又藉口防止德國向海地滲透,出兵佔領海地。

    1919年,美軍搜索海地反美武裝

    為了控制海地,美國先是把持海地的海關稅收,控制了國民經濟命脈,加劇了海地的經濟危機。與此同時,美國在海地大力扶持親美勢力,服務於自己的本國利益。在經濟方面,向海地傾銷商品,然後再低價獲取原料,把海地打造成了自己的原料供應基地

    雖然美軍在1934年就撤出了海地,但是一直到二戰以後,美國依然強烈地影響著海地。1971-1986,美國扶持的親美勢力上臺,美國農產品在近乎零關稅的狀態下湧入海地,徹底摧毀了海地原本就十分脆弱的農業產業,使得數十萬農民成為破產農民,國家經濟進一步被摧殘,自主發展的能力被進一步削弱。
     
    ▲海地(左)和多米尼加(右)交界的地貌,可見明顯的差別

    1994年,美國為了幹預海地政治進程,公然派出2.1萬軍隊,入侵海地,然後扶持親美的阿里斯蒂德總統回國執政,這在二戰後的歷史中是前所未有的,進一步暴露出美國對海地的野心。



    四、生態惡化下爆發人口危機

    動蕩的政局,制約了國家的自主發展,而生態環境的惡化,又讓海地陷入了無盡的深淵。自從殖民地時期,殖民者為了擴大種植園的面積,罔顧生態,大量砍伐樹木。

    2010年,海地地震引發的房屋倒塌

    而到了現在,由於海地政局長期混亂,基礎工業的建設滯後,沒有實現產業升級,以致錯過了現代化和工業化,海地人主要的燃料來源還是樹木,破壞森林的情況還是普遍存在。

    森林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下降,又嚴重地影響了海地的農業,農業歉收,又加劇了海地的貧困。

    海地森林被破壞由此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

    人口的爆炸性增長,更使海地面臨的情況雪上加霜。海地獨立以後,黑人成為自由人,生存條件大為改善,對人口增加起了促進作用。截至2017年,海地的總人口已經達到1200萬,而同時期的多米尼加,國土面積是海地的兩倍之多,人口不到1000萬

    ▲2010年發生在海地的大地震,首都太子港的大多數建築被毀

    2010年海地的大地震造成20多萬人死亡,除了經濟水平欠佳(導致房屋結構簡陋)之外,海地島人口密度之高也是傷亡如此慘重的重要因素。

    雖然海地人民率先獨立,但是政治動蕩、經濟危機、生態惡化又讓這個國家陷入無盡深淵,地震帶來的創傷更是雪上加霜重重危機下的海地,整個國家已經處於了崩潰的邊緣。

    海地貧民區

    作者|潘兆偉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法律畢業|歷史愛好者
    責編|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本文系 「網易新聞 · 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

    籤約帳號「環球情報員」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你可能錯過

相關焦點

  • 海地:拉美最早獨立的國家,卻淪為了西半球最窮國之一?_世界_澎湃...
    原創 環球情報員 環球情報員 收錄於話題#北美洞察22個作者|潘兆偉責編|Thomas拉丁美洲從15世紀開始就淪為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地。自18世紀末開始,拉美各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獨立戰爭,眾多新興國家先後建立。
  • 拉丁美洲獨立始末,為什麼同是殖民地,拉美比北美落後這麼多?
    最早發起獨立運動的是海地。1791年,法國大革命之風颳到了南美,海地的黑人奴隸發起了大規模起義,而此時的西歐各國,要麼江河日下,要麼忙於戰爭,根本無暇派兵幹預。1801年,起義軍把殖民者徹底趕出了海地島。1802年,由於這次起義極大觸及到了法國在拉美的利益,拿破崙派出了兩萬多人的遠徵軍前往海地。
  • 分屬兩個國家的島嶼之「海地島」:分屬多米尼加和海地兩國所有
    全球島嶼數量眾多,總數在5萬個以上,世界上有許多國家是島嶼國家,有的國家擁有數萬個島嶼,比如印度尼西亞被稱為「千島之國」,擁有島嶼數量超過1.7萬個以上,另外也有一些國家的國土只有一個島嶼,比如諾魯。世界上有很多島嶼並不是一個國家獨有,而是分屬好幾個國家,其中亞洲的加裡曼丹島就分屬汶萊、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三國共同擁有,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 「蜂鳥之國」千里達及托巴哥:一個油氣資源豐富的熱帶島嶼國家
    今天我們把目光從亞歐大陸深居內陸的中亞地區,往西南方向穿過地中海,進入廣闊的大西洋,一直往西橫跨大西洋,來到北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區,來介紹第37個國家,「蜂鳥之國」千里達及托巴哥:一個油氣資源豐富的熱帶島嶼國家。
  • 「蜂鳥之國」千里達及托巴哥:一個油氣資源豐富的熱帶島嶼國家
    上一期的「國家系列文章」,我們介紹了:「高山之國」塔吉克斯坦:深居內陸資源豐富,中亞五國最小的國家。今天我們把目光從亞歐大陸深居內陸的中亞地區,往西南方向穿過地中海,進入廣闊的大西洋,一直往西橫跨大西洋,來到北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區,來介紹第37個國家,「蜂鳥之國」千里達及托巴哥:一個油氣資源豐富的熱帶島嶼國家。
  • 中國國家主席訪拉美始於23年前 中拉關係迅猛發展
    「當時很多拉美國家願意和中國發展關係,但是要看美國的動向。只要發現美國有鬆動,就會跟上去。」  拉美一些大國,如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都在上世紀70年代與中國建交。改革開放前,與中國建交的拉美國家達12個。  目前,仍有12個拉美國家與中國沒有外交關係,大部分在中美洲。
  • 「拉美作為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讀拉美?
    我在這裡引用他的話,不是為了王婆賣瓜,我主要是想說拉美對當代中國的影響這一話題,已經越來越重要,據我所知有最近幾年這方面的課題、報告雨後春筍一般,當大家要展開這個話題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搜索到我從十幾年前一直延續到今天的研究。所以我的書才在今天有了「翻紅」的機會。我在《邊境之南》當中處理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拉丁美洲文學曾經對中國文學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
  • 「火山之國」薩爾瓦多:地處熱帶地區,也是中美洲人口最密集國家
    上一期的「國家系列文章」,我們介紹了:「庇里牛斯山國」安道爾:歐洲四大公國之一,一個發達的避稅天堂。今天我們把目光從歐洲西南部的庇里牛斯山脈地區,向西穿過伊比利亞半島,進入大西洋,往西南方向橫穿大西洋,穿過西印度群島和加勒比海,來到中美洲地區,來介紹第35個國家,「火山之國」薩爾瓦多:地處熱帶地區,也是中美洲人口最密集國家。
  • 足球地理——西半球第一大聯賽「尼加拉瓜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當全世界的聯賽都畫上「休止符」的時候,卻有一些國家依然擔任了「逆行者」的角色。其中,位於中北美的一個國家尼加拉瓜成為了西半球唯一一個聯賽依然運行的國家之一。是西半球唯一的逆行者。
  • 獨家:「一帶一路」與拉美十國調研報告
    實地採訪完成後,記者又進行了封閉式後期研究和專題寫作,最終形成《拉美十國調研報告》系列,預計將有一個總報告和十個拉美國家的專題,本報將陸續刊發,敬請關注。本文系拉丁美洲十國調研的總報告。主題聚焦「一帶一路」在拉美的延伸與拉美的發展問題。僅六年時間,「一帶一路」已經延伸到拉美19個國家,佔拉丁美洲34個國家的56%,展現了「一帶一路」建設的未來前景。
  • 滕威 張偉劼:「拉美作為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讀拉美?
    我在這裡引用他的話,不是為了王婆賣瓜,我主要是想說拉美對當代中國的影響這一話題,已經越來越重要,據我所知有最近幾年這方面的課題、報告雨後春筍一般,當大家要展開這個話題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搜索到我從十幾年前一直延續到今天的研究。所以我的書才在今天有了「翻紅」的機會。我在《邊境之南》當中處理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拉丁美洲文學曾經對中國文學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
  • 這個小小島國,直面美國威脅,在西半球最先與中國建交……
    拉美國家高度肯定「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的友好合作不僅使古巴受益,還應該向廣大拉美和加勒比國家拓展。對華合作廣泛惠及拉美地區北京日報客戶端:中古友誼源遠流長。「一帶一路」倡議下,兩國的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 嶽雲霞:拉美形勢與前景:再陷「失去的十年」?
    在拉美33國中,僅有1/3國家經濟增長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其餘國家表現均弱於世界平均,且有8國為IMF統計涉及的194個經濟體中增長最慢的20%的國家(底部第一五分位),有7國增長率處於底部第二五分位區間。地區前七大經濟體中,除了哥倫比亞外,其他國家表現均弱於世界平均水平,特別是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前三大經濟體的增長率拖累地區整體表現。
  • 全球十大擁擠監獄國家:海地第一美非國家居多
    【據美國《時代》周刊8月5日消息,國際監獄研究中心近日公布了全球監獄最為擁擠的10個國家,十國的監獄佔用率均在230%以上。其中大部分國家位於美洲及非洲,監獄擁擠多源於社會秩序混亂或法律程序缺失。其中,海地囚犯人數為監獄額定數的335.7%,使之成為這一排行榜之首。
  • 中國成第二富國家 盤點世界最窮國家排名
    這個國家是世界著名恐怖分子賓·拉登的出生地,很多人也許不知道,賓·拉登稱呼這個國家的名字為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在歷史上阿富汗從來沒有在戰爭中失敗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他們也許是世界上最窮的人,但是他們很懂得怎麼去打仗。他們常用小股的遊擊隊而非正規軍將敵人拖得無可奈何。大概超過70%的阿富汗人每天的消費不超過2美元。為了賺錢很多人在做著非法的交易。阿富汗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洛因輸出國。
  • 宋偉:拉美國家的落後是美國造成的嗎?
    宋偉(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我想強調一點,國家與國家間的關係,並不是我們在電視上老看到的那樣——美國就能為所欲為,這是不可能的。現在是主權國家機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主權。拉美國家在「二戰」以後,他們都可以跟蘇聯進行自由的交往,只要他們願意。所以蘇聯跟一些拉美國家有比較多的經貿往來,經貿關係、正常的外交關係,美國不能阻止。
  • 海地在美國家門口,為何這麼窮?
    2018年,海地總人口1200萬的海地,GDP總額只有84億美元,人均761美元。作為海地在伊斯帕尼奧拉島的鄰居,多米尼加人均6772美元,是海地人均的近9倍。海地為什麼會這麼窮?由於海地的印第安土著基本被殺光,海地的人口主要是非洲販賣來的黑奴。這些黑奴來到海地,在白人控制的種植園裡打工,等到1804年海地獨立時,遇到兩個麻煩問題。
  • 從海灘到瀑布海地國家公園
    去到那兒,純粹是為了造訪海地國家公園。海地國家公園成立於1976年,面積達826平方公裡,但遊客可到達的範圍很小,主要靠幾個山洞內的巖刻和象形圖為賣點。在泰諾人的語言裡,「海地」指的是高原或山脈,但公園內的山丘只不過三、四十米高而已。舢舨在小河上滑行,兩岸儘是紅樹林,高高拱出水面的浮根密密麻麻編織成一面圖案優美的大網,覆蓋著泥碳沼,抵禦海水的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