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測量星系間的距離?物理學教授:哈勃定律是一個強大工具

2020-12-14 天文在線

1948年,我獲得了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博士學位。現居住於加州雷德蘭茲的一個退休社區裡。應社區邀請,我每兩周會做一次關於天文學的講座。有人問過一個問題:如何確定宇宙的年齡,又如何確定宇宙到遙遠星系的光年(或公裡)距離呢?對此我也有些疑惑。

我知道紅移決定了衰退速度,但我不明白它與距離的關係

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和一個複雜的答案。

簡單的答案是:人們已經知道,到一個星系的距離與它的後退速度成正比。這就是所謂的哈勃定律,20世紀20年代末,哈勃望遠鏡的觀測實現了對它的論證。事實證明,如果假設宇宙是均勻和各向同性的(我們認為確實如此),那麼哈勃定律也可以通過理論來預測距離。

星系後退速度與星系距離的比例常數稱為哈勃常數。自從「哈勃常數」這個術語被創造出來以來,天文學家們就一直試圖測量它: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觀察星系的後退速度,而星系的後退速度是通過其他方法來得知的(比如觀察變星的周期)。目前對哈勃常數的最佳估計是每秒20公裡,所以一個後退速度為每秒2000公裡的星系距離100百萬光年,依此類推。

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哈勃定律,通過簡單地測量星系的紅移來確定星系的距離,這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情,即使對於非常遙遠的物體也是如此。我們還可以估算宇宙的年齡:你會注意到哈勃常數的單位實際上是1/時間,所以1/哈勃常數一定是宇宙的特徵年齡。根據上面的哈勃常數,我們計算出宇宙大約有140億年的歷史。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複雜的答案:事實證明,對於「非常」遙遠的物體(比如紅移為2或更大的物體)來說,哈勃定律並不適用。因為在非常遙遠的距離上,我們必須開始考慮宇宙的(四維)曲率。一個更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在大多數宇宙學中,哈勃常數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常數:它實際上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所以它的值在紅移5的星系中與今天不同。

圖解 :質量龐大的星球上所發出的光遠離星球時,會發生紅位移——從藍色偏到紅色。

所以,得到的估計距離星系和宇宙的年齡,天文學家必須假設宇宙的一組宇宙學參數(例如,它所包含的「正常」物質的總量)和模型其年齡和距離的星系紅移的函數通過整合宇宙進化的運動方程。他們得到的答案與我們之前估計的沒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對於了解高紅移的星系是很重要的(例如,提取它們的大小線性地取決於它們的距離,它們的質量取決於距離的平方)。

圖解:上圖右側為遙遠的星系在可見光波段的光譜,與圖左側太陽的光譜比較,可以看見譜線朝紅色的方向移動,即波長增加(頻率降低)

然而,從所有的意圖和目的來看,哈勃定律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工具,可以從速度推算出距離(課堂上對這個問題的講解可能也就到此了)。

圖解:光源相對觀測者的運動導致紅移和藍移

相關知識閱讀

後退速度指一個天文物體離開某個星球的速度,這個星球通常是指地球。它可以通過譜線的移動來測量,也可以通過星系光譜的普遍變紅來估計。

我們星系外的星系經常用相對於宇宙微波背景的後退速度的來進行推算。

圖解:宇宙的最終命運和宇宙的年齡,可以取決於測量現今的哈勃常數和推斷減速參數的觀測值,此參數特具密度參數值(Ω)的特徵。所謂的「封閉宇宙」(Ω>1)即將在一次「大緊縮」(Big Crunch)後結束,比哈勃年齡年輕。「開放宇宙」(Ω≦1)永遠都在擴張且具有較接近哈勃年齡的年齡。我們所居住的宇宙為「加速宇宙」(accelerating universe),其年齡正巧非常接近哈勃年齡。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astro-Hope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類星體宇宙學距離:光學幹涉測量
    Leavitt, 在20 世紀第1 個10 年發現了造父變星和周期-光度關係,奠定了宇宙學研究的觀測工具;(b)周期-光度關係動畫圖;(c) 存在兩類造父變星,兩者的相關性 然而,造父變星這一測距工具帶來的震撼遠不止於此。當哈勃利用造父變星測量更多河外星系的距離時,他發現幾乎所有的星系都正在遠離我們。
  • 哈勃定律下的宇宙膨脹理論
    在大辯論的過後幾年,哈勃在仙女座大星雲中觀測到造父變星,測定了距離,發現比我們銀河系的邊界還要遠,從而為這次大辯論敲定了結果:渦狀星雲是類似銀河系的獨立星雲,而人們對宇宙大小的認識也因此得到解答。哈勃定律哈勃在當時是怎樣測量距離的?
  • 新哈勃常數測量,讓宇宙膨脹率又多一層迷霧!到底哪個是準確的?
    這一修正後的測量結果來自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成為天體物理學中一個備受爭議問題的核心。這個問題可能會導致對宇宙基本性質的新解釋。近一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宇宙正在膨脹,這意味著宇宙中星系之間的距離每秒鐘都在變得越來越大。但是,空間究竟在以多快的速度擴張,這一被稱為哈勃常數的數值,仍然難以捉摸。
  • 兩次哈勃常數測量結果不一致,如何計算宇宙隨時間膨脹的速度?
    如何計算宇宙隨時間膨脹的速度想要計算出宇宙隨著時間膨脹的速度,天文學家們的計算需要涉及到三個基本步驟,然後得出一個被稱為哈勃常數的值,這些步驟的終極目是建立一個強大的「宇宙距離階梯」。測量附近星系的準確距離是首先需要進行的步驟,然後以此類推的移動到更遠的星系。
  • 宇宙當中的星系距離,動輒就是數十億光年,到底是如何測量的?
    宇宙當中的星系距離,動輒就是數十億光年,到底是如何測量的? 現在的宇宙距離概念,我們都是可以憑著科學家的科學理論和測量從而得知的,宇宙當中的星系距離,動輒就是數十億光年,科學家到底是怎麼測量星系之間的距離的呢?
  • 最古老和最遙遠的星系的距離被算出,它處於可觀測宇宙的邊緣
    相信許多人都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宇宙有多大?或者星系是在何時產生的?對於普通人來說,我們除了想之外也沒啥辦法。但是,天文學家非常認真對待這些問題,並用出色的工具完成技術突破,來試著解答這些問題。一組天文學家使用望遠鏡觀測古代星系。
  • 哈勃常數之爭 宇宙膨脹研究引領物理學新方向—新聞—科學網
    但基於若干天文臺的測量,宇宙學家得以預測年輕宇宙將如何進化,包括在歷史的任意時間節點上膨脹得有多快。多年來,這些預測同針對當前宇宙膨脹速度的直接測量結果(被稱為哈勃常數)並不一致。 哈勃常數得名於發現了宇宙在不斷膨脹的卡內基天文臺天文學家Edwin Hubble。而通過觀測附近星系以多快的速度遠離銀河系,利用被稱為「標準燭光」的已知恆星固有亮度,科學家便能計算出哈勃常數。
  • 最新「哈勃常數」測量表明:宇宙「標準模型」本身可能出了問題!
    哈勃常數 布拉茨領導著Megamaser宇宙學項目,該項目通過尋找具有特定屬性的星系來測量哈勃常數,這些星系有助於產生精確的幾何距離。 哈勃在1929年首次通過測量到星系的距離和後退速度來計算宇宙的脹率(哈勃常數)。
  • 科普:從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出發對哈勃定律的推導!
    儘管我們對廣義相對論的理解還極其的淺顯,還僅僅停留在數學推導的層面,距離從哲學或者物理學層面去接受廣義相對論,還極其的遙遠。但這不妨礙我們通過廣義相對,去驗證或者去推算一些已經存在了超過半個世紀的天文觀測結果,比如今天要討論的哈勃定律。
  • 科學家是怎麼計算一個恆星或一個星系離地球的距離的?
    圖註:太陽系最近的恆星,三重星系半人馬座阿爾法(α)A星,半人馬座阿爾法(α)B星和比鄰星,距離我們的距離大約40.7萬億公裡。宇宙浩瀚無比,為了方便計量星系間距離,天文學用光年來衡量星系間的距離。什麼是光年?
  • 現代人必須知道的十大科學定律
    哈勃的宇宙膨脹定律哈勃證明除了銀河系之外還有其他星系,他還發現這些星系正在遠離我們而去。為了量化這一星系運動的速度,哈勃提出了哈勃宇宙膨脹定律,也就是哈勃定律,即速度=H×距離。速度表示的是星系的後退速度,H是哈勃常數,距離是兩個星系之間的距離。
  • 哈勃最新數據解釋暗物質缺失星系成因
    原標題:哈勃最新數據解釋暗物質缺失星系成因 自2018年起,科學家曾發現兩個暗物質缺失星系,它們引發了天文學界關於天體性質和引力定律的激烈爭論。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近日消息稱,NASA與歐洲空間局(ESA)利用哈勃望遠鏡的最新數據,解釋了為什麼星系中會有大部分暗物質「失蹤」。
  • 改變世界的十大物理學定律及理論!
    標準釋義:來自遙遠星系光線的紅移與它們的距離成正比。該定律由哈勃和米爾頓·修默生在將近十年的觀測之後,於1929年首先公式化,Vf=Hc×D(遠離速率=哈勃常數×相對地球的距離),其在今天經常被援引作為支持大爆炸的一個重要證據,並成為宇宙膨脹理論的基礎。這裡涉及一個前文提到的人,埃德溫·哈勃。此人對宇宙學的貢獻值得讓人來回溯下他的事跡:在20世紀20年代呼嘯掠過、大蕭條蹣跚而至的歲月裡,哈勃卻演繹了突破性的天文研究。
  • 您真正應該知道的10條科學定律和理論
    哈勃宇宙膨脹定律當1920年代大蕭條時代逐漸過去,哈勃正在進行開創性的天文學研究。哈勃不僅證明了銀河系之外還有其他星系,而且他還發現這些星系正在遠離我們自己的星系,他稱之為衰退。為了量化銀河系運動的速度,哈勃提出了哈勃宇宙膨脹定律,又名哈勃定律,該方程表示:速度=H×距離。
  • 星系從何而來?銀河系孤單嗎?哈勃發現了什麼?
    我們需要巨量的引力來解釋星星的運動和能量噴發現象,正基於此,天文學家們推斷,銀河系的中心是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其他一些星系是橢圓形的,還有幾個星系是不尋常的牙籤形或環形。而哈勃超級深空場的影像(HUDF)卻顯示出另一番景象。
  • 天文學家發現約是134億年前形成星系,距離大爆炸僅4億年
    因此,天文學家不斷開發其儀器的極限,以查看最早的星系何時形成。多虧了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的新研究,我們發現了迄今為止在我們的宇宙中觀測到的最古老和最遙遠的星系GN-z11。該研究小組的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該研究小組由卡夫裡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研究所的Linhua Jiang和東京大學的Noshinari Kashikawa教授領導。
  • 一生必知的10大科學定律及理論,掌握它們就像掌握了全世界
    標準釋義:來自遙遠星系光線的紅移與它們的距離成正比。該定律由哈勃和米爾頓·修默生在將近十年的觀測之後,於1929年首先公式化,Vf=Hc×D(遠離速率=哈勃常數×相對地球的距離),其在今天經常被援引作為支持大爆炸的一個重要證據,並成為宇宙膨脹理論的基礎。 這裡涉及一個前文提到的人,埃德溫·哈勃。
  • 地球般大小的白矮星發出五十億倍太陽的光,告訴我們距離有多遠
    通過測量某一天體因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相對於遠處背景所發生的位置變化,科學家們就能估算該天體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它所牽涉到的幾何學早在二千二百年前的歐幾裡得就已經知道了。對於短距離的估算——比如,銀河系內的距離,它的效果極好。但對於星系間距離的估算,這個方法就顯得力不從心。因為星系們離我們實在太遠了。
  • 一生必知的10大科學定律及理論,你知道幾個?
    標準釋義:來自遙遠星系光線的紅移與它們的距離成正比。該定律由哈勃和米爾頓·修默生在將近十年的觀測之後,於1929年首先公式化,Vf=Hc×D(遠離速率=哈勃常數×相對地球的距離),其在今天經常被援引作為支持大爆炸的一個重要證據,並成為宇宙膨脹理論的基礎。 這裡涉及一個前文提到的人,埃德溫·哈勃。此人對宇宙學的貢獻值得讓人來回溯下他的事跡:在20世紀20年代呼嘯掠過、大蕭條蹣跚而至的歲月裡,哈勃卻演繹了突破性的天文研究。
  • 科學家是如何知道天體距離我們有多遠呢?
    經常聽到各種關於天文的報導,動輒距離上千上萬光年,對於如此遙遠的距離,科學家又是如何得知的呢。簡單一個字概括,就是「看」,用啥看?用望遠鏡看。不過,測量地月距離就不需要利用望遠鏡了,由於距離很近,直接採用電磁波測距就行了,由於電磁波的速度是光速,一來一回就可以計算地月距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