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王的奶奶去世了,從她奶奶患了老年痴呆,一直到去世,至今已經有15年的時間了,在這段時間裡,小王一家人一直悉心照顧好臥病在床的老人,即使老人已經失去了自我的意識,身上插滿了管子,家人也沒有想過要放棄,不過最後還是因為出現了感染,導致最後沒有搶救過來去世了。
生活中像小王這樣的家庭或許有很多,即使老人一直臥病在床也不會放棄治療,相反歐美的國家卻沒有這種現象,究竟是為什麼呢?是它們的醫療水平更發達嗎?具體什麼原因讓我們來看一下。
相較於我們的的看法,認為不管怎麼樣,人活著就好,歐美發達國家則不是這麼想。這種活著就好的想法早就被他們拋棄,他們認為活著就要精彩的活著,當患有絕症沒辦法治好的時候,不妨痛痛快快地走完最後一段時光,而且在國外一般情況下,當老人患有絕症後,家屬都不會選擇一些插管的方法來延緩老人的生命。在瑞典的一家養老院中甚至老人的日常飲食中還有酒!
他們覺得人生應該「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樣的人生才是值得的,而不是臥病在床後,失去意識,即使或者也不會感受到什麼。我們沒有辦法決定自己的出生方式,但是在生命的最後,至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離開的方式。
不過在我們國家則完全不是這樣,許多患病老人即使自己有想過要放棄治療,安安穩穩地離開,家屬也不會放棄,不僅因為有孝道束縛著他們,我們國人一直對長壽執念很深。著名的文化家巴金萬年就是在這樣的日子中度過,全身遍布各種管道,氣管被切開,那就用鼻飼,痰太多,那就用導管來吸,一度讓巴金出現脫臼,等到後來還要使用呼吸機等等,這樣延續生命的方式無一不使得巴金感到痛苦,即使是想要安樂死,周圍的人往往也是拒絕。
所以在生活的最後時候,巴金也寫下了,「我是為你們而活」、「長壽對我是折磨」這樣的話語,其實,我們身邊的老人又何嘗不是這樣,許多臥病在床的老人,自己的意識尚且清醒,可能還能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不過等到失去意識後,連自己的想法都沒辦法表達出去,只能這樣痛苦的「活」著。
其實像瑞典以及歐美那樣的生死觀,其實更多的體現的都是一種「臨終關懷」,醫學上有一句名言:「治癒畢竟少數,緩解也常有,但是寬慰是不可或缺」,所以歐美等國家宣傳的「緩和治療」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逐漸成為醫學的大方向。不讓患者在追求徒勞的治癒中遭受折磨,也不會讓人想「安樂死」自暴自棄,對患者來說,要以最小的傷害帶來最大的治療效果。
雖然說延緩生存的時間很重要,不過最終的一段時間患者的生命質量也需要我們我們多注重,把最後一段時光選擇的權利交還給患者自己吧,不要讓他們無法選擇出生的方式,也沒有辦法選擇怎麼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