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Q》公映,穩佔票房榜C位。
日票房在兩千萬搖擺,贏得不風光。
口碑方面,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萬餘人打7分。
看完《小Q》,最大的感受是,它太想讓我哭了。
目的是達到了,刻意煽情也讓人不適。
真可惜啊,影片犯了刻意煽情的毛病,喪失了成為佳作的機會。
比如,小Q養成後,陳芷喬告別小Q。
就在它乘著西蒙的車遠去時,陳芷喬想把玩具送給小Q。
然後,她跑回家中取玩具,一路狂奔,摔倒在地上,也沒有追上小Q。
其實,送出玩具很簡單,給西蒙打個電話,停車就可以了。
即便陳芷喬是傻白甜,想不到打電話(雖然這種可能性很低),她媽媽總可以想到吧。
影片沒有這樣處理,就是想要營造苦難敘事,讓觀眾看著陳芷喬摔倒的樣子。
尷尬的還在後面,追車煽情戲後面又出現了。
任達華飾演的李寶庭心臟不好,要去美國做手術。
離別期間最不放心的就是小Q。
臨行前,他叫來西蒙,用扔球來一手調虎離山,果斷坐車絕塵而去。
發現被設計的小Q一路狂奔,一個西蒙根本攔不住。
它抄近道,差點被車撞死,讓李寶庭的妹妹林寶兒淚流滿面,依舊沒有追上它的主人。
這段戲實在太討厭了。
李寶庭真愛小Q,應該妥善安排它去新的住處,比如陳芷喬家。
在大馬路上玩兒調虎離山 ,不怕小Q有危險嗎?
林寶兒看到瘋狂追車的小Q就知道流淚,她想不到西蒙沒鎮住小Q,有走丟的風險嗎?
後來小Q患上髖關節炎,一條腿不能正常走路。是職業病使然,也因為李寶庭照顧不周。
人狗情之所以動人,因為彼此都能為對方著想,能站在對方角度做事。
李寶庭算什麼主人啊?口口聲聲說離不開小Q,卻在離開前都沒安頓好它。
看完影片,我最佩服羅永昌的勇氣,一部電影用兩次追車戲,第一場是人追車,第二場是狗追車,一次比一次拙劣。
他真的不怕觀眾說他黔驢技窮?
我覺得出現這種設定,很可能是羅永昌對電影有誤會,認為能讓人哭,就是好電影。
可怕的是 ,當下很多導演貌似都有這樣的誤解。
僅在2019年,我見過太多導演為了刻意煽情,不惜敗壞影片的品質。
前段時間,票房一路逆襲的《烈火英雄》。
口碑平平無奇,票房出人意料,輕鬆10億+。
刻意煽情,依舊是《烈火英雄》丟分的地方。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黃曉明飾演的江立偉衝進火中關閘門。
這本來是一項爭分奪秒掉腦袋的任務。
在執行任務時,江立偉卻面對熊熊烈火,不停說騷話,大意如下:
大火,你就這點能耐嗎?放棄吧,你已經別我掐住脖子了。
江立偉勇不勇敢?
當然勇敢。
他的話傻不傻?
很傻。
一邊是熊熊烈火生死未卜,一邊是不停說各種文藝腔的臺詞。
這種處理是反人類本能的。正常人,面對隨時要人命的大火,還會有心情高喊口號嗎?
現實主義題材,出現這樣的設定,讓江立偉的救火行動淪為一種刻意的表演。
在關閉閘門的時候,他發現家人合照被火燒了。接下來開始展現江立偉的妻子去醫院看望兒子。關閉閘門那種爭分奪秒的緊迫感,被衝淡了。
我想導演的處理,就是不放過人任何一個讓觀眾哭的機會。
照片已經預定江立偉會壯烈犧牲,母子相親相愛平安無事。
事實上,江立偉關閘門 ,本來就是送人頭,平平淡淡表現這一行動已經足夠悲壯了。
讓他關閘門,又讓他喊口號看照片想念妻兒,戲份太滿了。
為了賺到更多眼淚,加大衝擊力,不惜用直給的臺詞和照片加戲。
然而,前者是違反特殊情境下人的本能,後者讓影片的節奏變得很彆扭。
好題材,因為導演才華不足,被浪費了。
說來也奇怪,這幾年強行催淚,刻意煽情的電影,似乎總能成為爆款。
今年三月份票房冠軍《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斬獲9億+,僅次於《驚奇隊長》。
這部電影為了讓人哭,正常人無法理解女主男主的腦迴路。
男主明明喜歡女主打死也不說, 女主知道男主喜歡自己,依舊要設計嫁給高富帥。
接下來的操作就很騷了。
這個高富帥竟然像地主家的傻兒子,被男主女主耍地團團轉。
男主,搞到高富帥未婚妻偷腥照片,高富帥沒有調查前因後果,果斷分手。
高富帥發現女主對男主餘情未了,對著男主照片犯花痴,不會吃醋。
明明知道男主女主同居多年,心特別大,讓男主陪未婚妻試婚紗。
這是《悲傷》最討厭的設定,為了展現男女主的感情,讓所有人都變成弱智,配合兩人殉情。
這種想方設法製造悲傷的電影,真的讓人受不了。
主打催淚牌,賺到超高票房,《悲傷》不是唯一一部。
這幾年,我們總能看到幾部口碑不行,票房堅挺的催淚彈影片。
算下來,17年有《前任3》,18年有《後來的我們》,19年有《悲傷》。
這三部電影為了讓你哭,枉顧人物邏輯,拒絕帶腦子,簡直要把中國觀眾催眠成淚腺發達的林黛玉。
正是由於這些票房大賣的電影,我們也能認識到,不僅有些導演喜歡刻意煽情,某些觀眾也是如此。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馮小剛就曾吐槽,中國有垃圾電影,也是因為有垃圾觀眾。
我覺得,首先是導演炮製垃圾,才會有垃圾電影。
有些導演拍垃圾片,是因為足夠聰(ji)明(zei)。
看到這麼多沒有節制的煽情電影,總能大賣,於是就炮製出適銷對路的影片,好讓某些觀眾流出腦袋裡面進的水。
當然,眼淚不應該是電影的原罪。它只是衡量電影是否動人的指標,不應該成為電影的目標。
現在的國產片就有這樣的傾向。為了讓人哭,不顧敘事情境,違反人物形象,犧牲正常邏輯,影片喪失分寸,影響電影質量。
說到這裡,我非常懷念《活著》時的張藝謀。
影片有大量招人落淚的哭戲,但它卻能夠讓人奉為神作。
最大原因是張藝謀沒有為了刻意煽情,丟棄人物身份,忽略敘事邏輯。
在《活著》的結尾,鳳霞難產而死。
這段戲成為很多人的淚點。鞏俐更是貢獻出一張淚臉就讓人落淚的神演技。
不信?大家看看這張圖。
在豆瓣上,這張劇照下面評論,看圖就想哭。
在原著中,家珍死於鳳霞之前,要為家珍加戲而沒注水感,是張藝謀面臨的困境。
我們先看鳳霞大出血時的情境,護士沒有經驗,像無頭蒼蠅手足無措。
葛優飾演的富貴和二喜跑得快趕緊去搬救兵,找批鬥的老專家。
作為鳳霞的母親,家珍急哭是本能反應。
面對孩子大出血 ,她的智商也會督促她想辦法找靠譜的醫生。
畢竟家珍向來機智,頭腦清晰。
原著裡面,她爹在富貴敗光家產後,敲鑼打鼓把家珍接走。家珍二話沒說,做坐轎子走人,鳳霞想坐都被她推下去了。
看起來心狠,其實卻是無言的溫柔。
當時家珍面臨的困境是,如果拒絕轎子,和富貴過苦日子,即將生娃的關鍵時刻,難死富貴也掙不起奶粉錢,窮苦日子,各種營養都跟不上。坐轎子,在娘家安心養娃,對富貴和孩子都有好處。
一年之後,家珍抱著娃回答富貴家了。
影片中沒有保留這個橋段,卻也展現家珍機智的一面。
比如,家珍聽到龍二因為地主身份被槍斃,立刻想到富貴算是參加過革命,趕緊衣服裡找相關證明。
再比如,鎮長下令拆掉皮影箱子,家珍看到富貴心疼,用「將來可以為民眾表演」保住了箱子。
從上面也可以看出,家珍的頭腦轉得快,她不會只受本能控制,一個勁兒地哭。
然而,找專家的這個動作,二喜和富貴已經去做了。
家珍再過去,就喪失了層次感。
留給家珍的路,只有一條,抱著鳳霞哭。
這裡面還有個困境,求大夫救鳳霞的臺詞是可疑的。
當時的情況是,靠譜的醫生沒有,王教授吃撐,形同廢人。
這裡面大夫只是一種形象,而沒有實體。
家珍說出來,竟然感覺很自然。
張藝謀也意識到這個題,所以只把鏡頭給了鞏俐。
而鞏俐用富有感染力的演技,鎮住了這段哭戲。
她的眼淚,讓觀眾淚流不止。
如果表演不好,觀眾就很容易想到,家珍是失了智嗎?沒有大夫可以幫忙,這個時候還求大夫。
有時候,你會覺得當一個中國電影的觀眾,挺讓人悲傷的。
看個戲都不能帶腦子,要在一些無腦劇情中浪費眼淚。
無論是大賣的《悲傷》《烈火英雄》,還是表現一般的《小Q》,都能讓人覺察到,榨出觀眾眼淚就能收割票房,已經成為某些創作者的共識。
而這才是最可怕的。
作為電影創作者,如果總是專注於如何榨出觀眾眼淚,那麼他就不能算是稱職的導演,更像個賣紙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