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1 上海
在地鐵站內便可了解社科大師的故事。青年報記者 吳愷 攝
「我不教學生做綿羊,我教他們做猴子。」這句話出自復旦大學老校長陳望道先生;「學術是我生命的延續,學生是我子女的延續。」這句話出自著名翻譯家、雙語詞典的編撰家陸谷孫先生……這些大師們留下的精選格言、音頻,上海市民將觸手可及。
青年報記者 劉昕璐
昨日起,由上海市社聯和上海地鐵共同舉辦的為期一個月的「禮讚上海社科大師」教師節特別活動,為進一步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大力弘揚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營造濃厚的氛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一座城市同樣如此。社科大師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他們把握時代脈搏、著眼群眾需要解疑釋惑、闡明道理;他們以高遠的志向、高尚的情操言傳身教、做出表率,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統一起來。上海社科大師的人格風範和治學精神展示了上海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現了上海「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形象。
如今的地鐵是城市運行的主動脈,也是城市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間。文化列車、地鐵音樂角公益演出、地鐵公共文化新品牌等,都將原本簡單的都市交通出行,逐漸變為「有溫度」的文化之旅。
此次活動依託地鐵人民廣場站、上海圖書館站、交通大學站、金沙江路站、江灣體育場站、陝西南路等10個車站的20個地鐵公益燈箱進行線下展示。市民可以通過燈箱海報直觀了解部分社科大師的精選格言,並通過掃描二維碼收聽《海上先聲》大師短音頻、收看大師紀念特稿,進一步了解上海社科大師的學術思想、師者風範和人格品質。活動期間,人民廣場站大三角區域的電子屏將播放三部大師短視頻,公眾也能通過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文匯報、東方網、學習強國「上海學習」平臺、社聯官方微信號的相關專欄,在線了解社科大師的故事。
上海是哲學社會科學重鎮,一直以來,上海社科界群星璀璨、名家輩出,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也是上海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之所在。
上海首批68位上海社科大師中有陳望道、吳蘊瑞、廖世承、舒新城、潘序倫、王蘧常、熊佛西、譚其驤、羅竹風、彭康、胡煥庸、賀綠汀、胡寄窗、馮契、賈植芳、陳旭麓、陳從周、張仲禮、王元化、洪文達、陸谷孫等,大師的弟子們有陳光磊、焦晃、葛劍雄、姜義華、熊月之、王戰、伍江、童世駿、陳思和、談敏,趙曉雷、廖昌永、吳曉明、胡曉明等。未來,上海社科大師紀念宣傳活動也將通過各種形式,持續、深入地推進下去。
青年報記者 劉昕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