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危難時,社科學者何為?或許,我們能從歷史中獲得啟迪。「他們的人生折射國家命運,他們的思想連接國家未來。國家危難時,他們匡濟時艱、胸懷天下;哪怕命運多舛,他們從不放棄……」2月10日起,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聯合推出大型系列傳記短音頻《禮讚上海社科大師——海上先聲》(第一季),將在FM90.9《一句》專欄溫情上線。
據悉,《海上先聲》第一季將推出10位社科大師,他們分別是(排名不分先後):朱東潤、陳望道、譚其驤、胡煥庸、陳其人、蔣孔陽、顧廷龍、馮契、陳旭麓、陸谷孫。這些大師所處時代不同,個人出身背景也不同,但是在他們身上無一不體現出濃濃的家國情懷、堅定的時代擔當、清正的學人風骨——
上世紀初,少年朱東潤雖有天分卻由於家境貧困而被迫輟學。17歲時,因偶然機會赴倫敦西南學院就讀,為籌集學費,他開始為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翻譯書籍,其中還有巴爾扎克的作品。
1920年,陳望道在家鄉義烏的小山村翻譯第一本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因為專注工作,錯把墨水當作紅糖蘸了粽子吃。
1926年,15歲的譚其驤一心革命,考入由我黨主辦的上海大學,並參加共青團,經常跟隨組織上街發傳單、演講。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時,他曾帶著手槍隨一位指揮員上過前線。
1935年,胡煥庸發表《中國人口之分布》,首創「胡煥庸線」,80年後,人們用物流、QQ在線人數、春運的大數據圖與他的「手工圖」對比,結果驚人相似。
1939年,故鄉淪陷,每次進城,陳其人都要被迫別上「良民證」。這段屈辱的記憶,以及後來因為戰亂顛沛流離的生活,都讓他暗下決心,「想到窮人,用功讀書,學好本領,報答人民。」
1946年,蔣孔陽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一家銀行工作,一年能拿18個月的薪水。但他內心依舊嚮往校園,常常請假去南京中央大學蹭課。
1955年秋,上海造紙原料聯購處從浙江收購了約200擔廢紙準備做紙漿,顧廷龍聞訊後連夜奔赴現場察看。經過連續11天的團隊勞作,一大批珍貴歷史文獻被搶救出來。
1960年,毛澤東寫信給秘書,希望找來「四、五、六、七、八本」《怎樣認識世界》,送給身邊的青年同志讀一讀。這本書的作者正是馮契。
1980年代一個中秋夜,十多位研究生到家中聚會,幾位學生埋怨學術之路幾乎要走不下去了。陳旭麓說:就算我做學問一個月只掙50元,只要我的研究對社會有貢獻,我就繼續搞學問。
1984年,時任美國總統裡根訪華期間在復旦大學聽課,講課者是陸谷孫。33年後,這位講課者的靈堂上,賣電話卡的小販嚎啕大哭,詢問原因,他說:「陸先生有時會幫我看攤子。」
……
上述只是這些社科大師人生中的小小片段,然而見微知著,他們是燭光也是火炬,為國家、民族和人民帶來希望和光明。他們中大多數人是師者,教書育人,但也是醫者,為提高民族文化和科學素質,讓人民擺脫愚昧而孜孜以求,他們更是戰士,披荊斬棘,勇克難關。他們的人生折射國家命運,從戰火走過,在苦難中鑽研,始終不忘為中國改革發展建言獻策。他們的思想連接國家未來,辛勤耕耘、潛心思考,始終堅持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他們中,有的在國運危難之時奮力守護國寶,存續一縷文明血脈;有的窮經皓首,著書立說,毫無保留地將畢生學問傳授後人;有的篳路藍縷,甘做拓荒者,傾力培養了一大批棟梁之才。靜守本心、矢志篤行,新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取得的歷史成就中凝聚著他們畢生的心血,他們的學術思想和人格風範也啟迪並激勵著當代學人,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努力前行。
上海是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重鎮,一直以來,上海社科界群星璀璨、名家輩出,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也是上海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之所在。2018年5月14日,在「紀念習近平總書記『5·17』重要講話兩周年暨上海社聯成立60周年」大會上,市社聯推出了首批68位「上海社科大師」。此次「禮讚大師」活動集中推出了一批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上海社科界辛勤耕耘、潛心治學,為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在學界具有廣泛影響和享有崇高聲譽的已故名家大師。
【連結】
首批上海社科大師名單(按出生年月排序):
徐森玉 呂思勉 陳望道 吳蘊瑞 廖世承 張耀翔
舒新城 潘序倫 郭紹虞 孟憲承 朱東潤 蕭孝嶸
周予同 陳子展 言心哲 周谷城 王蘧常 李劍華
伍蠡甫 熊佛西 吳文祺 彭 康 胡煥庸 沈志遠
潘念之 趙景深 方 重 張世祿 賀綠汀 王造時
胡寄窗 全增嘏 劉大傑 顧廷龍 蔡尚思 施蟄存
李亞農 李平心 金仲華 王養衝 陳彪如 譚其驤
羅竹風 李春芬 吳 澤 楊 寬 劉佛年 章 巽
王 中 馮 契 周原冰 賈植芳 蔣學模 陳旭麓
胡裕樹 陳從周 錢穀融 張 斌 張仲禮 寧樹藩
王元化 蔣孔陽 洪文達 陳其人 王運熙 夏禹龍
章培恆 陸谷孫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