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舞、KTV和冬令營,一個武漢姑娘的71篇方艙日記

2020-12-23 每日人物社

方艙醫院像一座微縮城市,阿布在其間遊走,寫下方艙日記,記錄不同的人間日常。這些小紅書上的日記,是在宏大的敘事之外,建立一份普通人的歷史存檔。方艙的日子一定都是快樂的嗎?應該是不會的。但是如果能在這些枯燥、充滿未知的生活裡尋找到一點點微弱的光芒,那些快樂的瞬間,是能夠給人帶來希望的。

文 |林念

編輯 |金匝

運營 |一凡

1

阿布記得,那是一輛白色的大皮卡,孤零零地停在街邊。時間臨近晚上7點鐘,路上沒有什麼車,武漢的氣溫降到了3度左右。除她之外,駕駛座後方的車鬥上坐著一位女士,三位男士。他們都裹緊了衣服,蜷縮在車鬥裡,臉上蒙著口罩,看不清彼此的臉。那位女士呼吸急促。她告訴阿布,她還在發燒,燒得有些糊塗了。而後,車開得飛快,風凜冽地刮在他們身上,每一次顛簸,都把車鬥裡的人震起。阿布擔心,自己會不會從車上掉下去。這輛皮卡的目的地是方艙的集中轉送集合點,抵達之後,阿布會被送往武漢客廳,過去它曾是城市文化地標,疫情發生後,它被改造為方艙醫院,床位達1461張,是武漢目前規模最大的方艙醫院,負責收治輕症患者。和阿布同行的4個人,都被確診了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阿布從未想過新冠肺炎會降臨在自己身上。得知武漢有疫情後,她做了一切防護的措施,每天在家裡噴灑消毒劑和酒精,奔去藥店買來了奧司他韋和蓮花清瘟作為預防的藥物,叮囑所有家人24小時戴上口罩,睡覺時也不摘下。買好儲備的食材後,她便極少邁出家門。「媽媽,為什麼不能出去?」3歲的女兒果果問她。「外面有一個大怪獸,出去很危險的。」阿布告訴她。得到這樣的回答,平時吵鬧的果果變得懂事,只是偶爾會忍不住張望窗外的天。症狀是慢慢顯現的。1月23日,阿布開始喉嚨發癢,吃了藥才轉好,一周後,她出現了頭痛、鼻塞的症狀,渾身冒起了虛汗。阿布的公公和婆婆也出現了類似的症狀,2月4日,他們被斷定為雙肺感染。阿布慌了。第二天,她和丈夫一同去醫院做了CT檢查。CT結果顯示,阿布的右下肺葉感染,得到結果的時候,「那一下,就像一道閃電擊中了我的腦袋,『嗡』的一聲,晴天霹靂。」阿布的第一反應是「一定要把女兒保護好」。她心裡後怕,果果依賴她,這些天來,母女倆都緊密地睡在一起。她不得已和丈夫、女兒分開,獨自住進了另一套親戚空置的房子裡。第二天一早,母親發來視頻請求。一看事情瞞不住了,她只好坦白自己肺部感染的事實,「你們先別緊張啊,我和你們說件事情。」「你是不是確診了?」母親問。阿布點點頭,這時候,手機兩頭的一家三口都陷入沉默,阿布看到,在一旁不發一言的父親瞬間掉下了眼淚,她也忍不住哭了。2月7日,她和丈夫、女兒前往酒店隔離,才抵達酒店,就收到了核酸是陽性的消息。半小時後,社區通知她去武漢客廳方艙醫院。不能和住在隔壁房間的果果正式道別,她只能發去視頻通話請求,「果果,媽媽要去醫院,因為媽媽生病了,你在這裡要聽爸爸的話,如果爸爸需要幫助,你一定要幫助他。」果果點點頭,「好的,媽媽,愛你喲。」「我也愛你。」阿布說。幾乎是毫無準備地,視頻通話結束,阿布提著一個簡易的塑膠袋,隨意地裝上幾件換洗的衣褲,坐上了那輛等待她的皮卡車。到達下一個集合點,已經是晚上9點鐘。他們被暫時擱置在路邊。在寒風中,阿布站得腿酸。她突然想到,她即將要面對的,也許是一段非常難忘的旅程。她在冷風中掏出手機,攝像頭轉向自己,「現在是2020年2月7號,我被確診了肺炎,現在要去方艙醫院了。」畫面裡,阿布戴著淡藍色的口罩,一身白色的羽絨服,齊肩的慄色頭髮塞在帽子裡。那是阿布第一條關於方艙的視頻日記,迄今,她在小紅書上共記錄下了71條方艙日記。

▲阿布選擇用記錄的方式來度過在方艙醫院的日日夜夜。圖 / 受訪者提供

2

來到方艙的第一個晚上,阿布沒睡好覺,早晨6點便睜開了眼睛。開放環境下,人與人之間幾乎沒有隱私。躺在病床上,阿布聽見了許多聲音。一位上了年紀的阿姨在哭。她才入院不久,焦急地衝醫護人員求助,「我80多歲的媽媽還在家裡,也感染了這個病,怎麼辦啊?她該怎麼辦?」一位男性操著外地口音,安慰電話那頭的母親和孩子,「不要哭,不要哭,不必擔心我,我在這裡一切都好。」撫慰完家人,他開始大口喘氣,暴露出剛才悉心藏好的病症。有人每隔半小時詢問自己的病情,反覆回答過的問題,他仍要找來醫生再確認一次,煩躁地在醫院裡來回地走動。還有人不斷嘀咕,「這裡是什麼鬼地方?不就是把我們拖來這裡等死嗎?」方艙才建成不久,硬體條件不好。移動廁所老出問題,水箱缺水,紙張和排洩物通通黏在排水口上。洗澡的隊伍排得老長,浴室裡,周遭的縫隙鑽進颼颼的涼風,在方艙的20天裡,阿布只洗過3次澡。但問題總要克服。沒有現成的晾衣繩,她把藍色的垃圾袋撕成條狀,擰在一起,製成一條簡易的塑料繩,綁在床頭,用來晾毛巾。她在角落發現了一個廢棄的噴壺,得到醫務人員的許可後,往裡面灌上消毒液,分給身邊的病友們。「我不想去抱怨這些東西不好,只想儘量去理解它,它在最短的時間裡能夠做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我總是這樣對自己說。」一場廣場舞讓人們看到方艙的另一面。2月10日上午10點,當時七八位A8艙的病友們起床做運動,有人提議跳舞,他們便打開了手機視頻,趁著音樂扭起了舞步。跳舞的視頻被旁人發上了網,引來了熱議。醫護人員們決定,廣場舞自此作為方艙醫院的保留節目。當天下午6點半,一位護士將擴音喇叭架在手機邊上,放起了音樂。正值飯點過後,管床的護士們到每個病床前鼓勵病友下床運動。公共活動的空地上,人漸漸多了起來。A區來了近四分之一的人,相互隔著1米左右的距離。一位甘肅醫療隊的護士在前頭領舞,跳起了《火紅的薩日朗》。

▲阿布用鏡頭記錄下的這場舞蹈,感動了無數網友。圖 / 阿布的小紅書截圖

阿布沒有跳,在一旁用手機錄下了這一切。她看到,醫護人員穿著厚重的防護服,盡力地跳出輕快的舞步。阿布給這支舞取名叫「方艙舞」,發布在小紅書後,吸引來了大量的點讚和評論。即使在這樣歡樂的時刻,衝突也不可避免。第二天,病友們照例跳著廣場舞,一個披著捲髮的高個兒大媽,快速衝上前,搶走了護士手中的話筒,對著話筒用高昂的聲音說:「你們是很開心還是怎樣?你們以為來這裡是享福的嗎?我告訴你們,過來都是來送死的,還跳跳跳……」人群停了下來,目光死死地盯住她,「你不跳你可以回去呀」,他們開始回擊,「你不想治病就回去」,聲音此起彼伏,越來越嘈雜,夾雜著當地特色的「漢罵」。大媽愣住了,不再出聲,把話筒往回一塞,罵罵咧咧走回了自己的病床。疾病面前,積極樂觀是一種錯嗎?阿布琢磨過這樣的問題。剛來方艙時,因為核酸遲遲不轉陰,阿布偶發焦慮和沮喪。沒有其他事情可做,她只能不斷刷新聞,墜入新一輪的失望和恐懼。進入方艙兩周後,做完第二次核酸檢測,結果依然是陽性,阿布給丈夫撥去電話,邊說邊紅了眼眶。她想念女兒,這是她和果果分別最長的一段時間。果果為她畫了一張畫,畫裡阿布穿著裙子,身上點滿黃色的病毒。畫完,果果揮舞著手裡的畫紙,在狹小的酒店房間裡邊跳邊喊,「希望媽媽早點出院」。這些情節屢屢讓阿布掉淚,「但我不想讓自己一直糾結在病情上,想把情緒轉換一下。看到的那些不好,我會自動地過濾掉,這樣才能保持愉快的心情。」

▲畫面中,果果揮舞著手上的畫喊著:「媽媽早點出院,愛你喲」。圖 / 阿布的小紅書截圖

3

為了控制自己的情緒,阿布卸載了其他的資訊平臺,獨獨留下小紅書這個生活方式社區,更新自己的方艙日記。視頻日記,她只拍快樂的部分。沒有專業唱歌設備,一位醫生舉著平時的擴音話筒唱《成都成都》,把歌詞裡的「成都」替換成了「武漢」,病人圍著他站成一圈,隨著音樂節奏搖擺。阿布還拍攝了自己參加合唱團的過程,她穿著棕褐色的迷彩服,和病友們站成一排,排練《我和我的祖國》。醫護人員不能帶手機,讓阿布給他們拍攝視頻向家人報平安。阿布的方艙日記登上了央視,連續播出了3集。她沒想到,自己第一次上央視,竟是以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身份。後來,她越來越熟練,舉著手機正兒八經地採訪醫生,還竄到方艙一些不惹人注意的角落,拍攝她覺得有趣的畫面。

▲阿布的方艙日記登上央視的畫面。圖 / 阿布的小紅書

條件艱苦,阿布也自得其樂。公共活動區域是一條露天過道,一邊是卸糞車,另一邊是移動廁所,阿布夾在中間悠然啃著蘋果。再往前走點路,能看到好一些的景色,「那裡能壓壓腿、拉拉筋,也挺好的呀。」她說。樂觀的情緒會被感染。和阿布同一批進來的病友都是上了年紀的阿姨,她注意到一位60多歲的阿姨滿臉愁雲,話少,沉悶地坐在病床上。阿姨的症狀比較嚴重,她告訴阿布,她和家裡人交代好了後事,「反正我是再也回不去了,要死也死在外面吧。」阿布和旁邊的阿姨們找她搭腔,「我們不會和她說,『你肯定會沒事的』這樣的話,那樣的力量太單薄了。大家會和她開玩笑,讓她真心地笑起來,她反而會慢慢地轉好。」五天後,那個阿姨終於露出了笑容。「回去還要操心做飯買菜,就在這裡待著,還有飯吃。」她說。

▲阿布入院第二天領到的飯菜。圖 / 阿布的小紅書

每回領飯菜或零食、發拖鞋,阿姨們都想著給阿布留一份。醫護人員發物資,如果有誰缺席,她們一定會多拿一套,生怕缺席的人餓了冷了。阿布習慣了晚睡,晚上12點多鐘,阿姨們看到她的手機還亮著光,衝她喊,「阿布,還不睡覺呢。」「阿布,早點睡覺身體才會快點好。」阿布無奈地笑,乖乖把手機關了。早晨起來,阿布挨個催促她們起床打八段錦,「你們快下床,別睡了,頸椎都要睡斷啦,還不下來運動?」方艙醫院像一座微縮城市,阿布在其間遊走,記錄不同的人間日常。人來人往,難免出現爭執,明明每人可以分到一瓶的酸奶,總有人成箱成箱地往自己的病床搬。因為各自想看的電視臺不同,兩位病人起了爭執,惹來了附近駐守的警察。方艙外人與人之間的貪婪、爭鬥,也毫不意外地在方艙裡複製上演。阿布在日記裡把這些畫面剔除,她更願意記錄病友間的互相支撐、醫護人員的關照,她想給艙外的人帶去能量和溫暖。在阿布看來,樂觀真的有用。她專注於挖掘生活裡溫暖部分的同時,方艙也發生著它的變化,某一天,她發現牆上長出了貼滿便籤的信心樹,過了幾天,醫院的圖書角又建了起來。「城市」在不斷變好,關係的藤蔓也在不知不覺間開始生長。即使醫護人員只露出一雙眼睛,阿布也能喊出他們的名字。阿布去領物資,一路上都有人和她打招呼,「阿布,你怎麼還沒出院?」「阿布,最近感覺怎麼樣?」。阿布覺得自己像參加了一場「冬令營」,病友們像是同學,共同為一場大考做準備。

▲阿布記錄下的方艙醫護人員。圖 / 受訪者提供

4

發布方艙日記後,阿布在小紅書上多了一些追隨者,他們每天守著阿布發視頻。阿布發得晚了,他們急得給她留言,擔心她的病情是不是出現了新變化。她成了大家在方艙的另一雙眼。這雙眼睛看到的,是實實在在的方艙生活。

像阿布這樣,在小紅書上分享疫期生活的用戶還有很多。武漢市同濟醫院腫瘤科的「牛牛媽媽」被調配到發熱門診後,開始在小紅書上記錄發熱病區的日常,「作為80後的我們,小時候沒有穿過紙尿褲,2020年,我們穿上紙尿褲,依然是美少女。」3月2日那天,發熱病區開設滿一個月時,牛牛媽媽和同事吃了「滿月蛋糕」,照片裡的蛋糕裹了一圈鮮黃色的芒果粒,「等大家都出院了,我們就可以『封科』啦。」一個名為「藍寶石」的小紅書用戶是馳援黃岡的一名護士。她分享了黃岡首例ECMO患者的搶救過程。由於沒有轉運呼吸機,送患者去往CT室的路上,他們只能用手來反覆捏呼吸囊,一路奔跑著,讓患者順利做了頭胸部的CT檢查,再將他送回了重症病房。「這是一輩子珍貴的回憶,等多年後來看看這些,曾經的我們那麼勇敢,為了心中的信念不惜一切,哪怕付出生命。」她寫道。封城封路的舉措讓線下的城市停擺,線上互動重要性凸顯,越來越多的人湧進了小紅書這座虛擬城市。小紅書社區生態運營負責人濟顛覺得,幽閉在家的日子裡,人們更渴望明亮的事物來照見生活。這個城市在自發地萌生出各種小眾的圈層,來到這裡,可以輕易地尋見氣味相投的人。頁面像一塊塊長方形的窗格,窗格裡傳來家常菜的飯香,還能聽到吉他彈唱的弦音,儘是日常。小紅書所在做的,是在宏大的敘事之外,建立一份普通人的歷史存檔。「方艙的日子一定都是快樂的嗎?我想應該是不會的。但是如果能在這些枯燥、充滿未知的生活裡尋找到一點點微弱的光芒,那些快樂的瞬間,是能夠給人帶來希望的。」濟顛說。屬於阿布的那一份故事存檔還在繼續。

▲阿布轉院前的最後一次記錄,她說自己是最後一次在這個「客廳」錄視頻了。圖 / 阿布的小紅書

2月27日,阿布接到了轉院的通知。她被轉去中南醫院進行下一步的觀察。核酸仍沒有轉陰,她沮喪得很,小紅書用戶們鼓勵她,「阿布呀,你就當作是高三沒考中重點,再復讀一年。到中南醫院就是讀到火箭班去了,你肯定很快就畢業了。」轉院那天,阿布和熟悉的醫護人員一一告別。不能接觸防護服,她在相距半米左右的位置,和她們隔空做了一個擁抱的姿勢。外地醫療隊的醫護們和阿布有一個約定,「等我們抗疫一周年,我們要再回來看一下。」阿布答應,「好,不管是你們來武漢,還是我去廣東或者甘肅,我們都要再見面。」A8艙的阿姨們給阿布打包行李,擔心她去了中南醫院吃不飽,她們把自己平時省下來的榨菜、水果,統統放到一個紙箱裡。零食越積越多,紙箱被塞得鼓鼓囊囊,一個阿姨手腳利落地用膠帶將它捆牢。來的那天,阿布只有一個玫粉色行李箱,臨走時,箱子變成了3個。6位病友拍了一張集體照,匆忙地建了一個「方艙戰友群」。再也沒有時間可以做更多的道別,阿布帶著這些零食,轉去了中南醫院。在中南醫院的檢驗科,她拿到了第四次核酸檢驗結果,顯示陰性。她興奮地洗了頭髮,衝了澡。她的病房正對著武漢的雙湖橋,晚上望過去,是一條紫色和白色交接的燈帶。橋兩邊的建築的燈火,一天比一天明亮。晚風吹了進來。阿布想,春天,總歸是要來了吧。

▲阿布在信心樹上留下的願望便籤紙。圖 / 阿布的小紅書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彭于晏與方艙醫務人員武漢同跳"廣場舞" – Mtime時光網
    在武漢傳媒學院的路演中,劇組請來了曾在抗疫一線方艙醫院辛苦工作的醫護人員前來看片,映後也將他們請到臺上來進行交流。  曾負責武漢客廳方艙醫院的患者護理工作的餘山楨護士來到了現場,她曾一直堅守在一線,通過多種方式疏導患者情緒,鼓勵她們戰勝病魔早日康復。在映後她也分享了自己的觀影感受:「驚心動魄扣人心弦,觀影過程中有笑聲,但更多的是一顆心提到嗓子眼的緊張。」
  • 除了跳廣場舞,方艙醫院還是自習室、圖書館
    近日方艙醫院裡的廣場舞刷屏網絡患者和醫護人員活力滿滿的舞姿讓大家感動、讚嘆其實,方艙醫院裡的生活還有很多面讀書、學習、備考……這些專心致志的身影讓我們感受到14日,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C區一名高三男孩在專心做數學作業他的爸爸最先感染媽媽和他為輕症他說,住進來之前已完成寒假作業要考試的六門參考資料都帶來了醫院
  • 方艙戰士口述日記Day.12|「方艙內的小蜜蜂」
    方艙醫護戰士吳萌萌口述日記方艙戰士口述日記2020.3.5周四在健康人眼裡,方艙醫院是個神秘的地方,可在醫護人員和患者們眼中,這裡就是戰場。為了讓大家更深入了解方艙醫院裡的戰鬥情況,經駐守漢陽國博中心方艙醫院的山東援鄂醫療隊同意,從2月23日開始,我們通過武漢廣播五套頻率,武漢廣播官方微信公眾號「武漢之聲Han News」以及武漢廣播五套頻率的微信微博,獨家推出反映方艙醫院醫療人員戰鬥生活的「方艙戰士口述日記」,今天推出第十二期——「方艙內的小蜜蜂」
  • 《2020武漢日記》亮相書展,方艙醫院治癒者黎婧暖心分享感人故事
    活動特別邀請了52集南京抗疫紀錄片《守望2020主播日記》作者趙迪遠程連線《2020武漢日記——方艙「手繪小姐姐」的抗疫畫集》作者黎婧,與讀者共同分享了疫情期間全民抗疫的感人故事,《2020武漢日記》也同時亮相江蘇書展。
  • 「湖北救援日記」方艙裡的「魔方女孩」
    講述人:安徽省第二批馳援湖北醫療隊隊員 楊奕時間:2月19日地點:武漢方艙醫院「等康復了我就去捐獻血漿,幫更多人康復。」前兩天,在我們方艙醫院,一個喜歡玩魔方的姑娘當上了「特約記者」,拍下一段採訪病友的情景與畫面,視頻一發布,不少網友都被她的樂觀感動,也讓在方艙工作的我們備受鼓舞。說來也巧,今天我巡視病區的時候偶然看到一位病人的床頭柜上放著一個魔方,於是問她:「你是『魔方女孩』嗎?」她楞了一下,便開心地應了,我們就此開始熟悉起來。
  • 武漢戰記47丨武漢14家方艙醫院的35個日夜
    清流哥與廣場舞 方艙裡的那些事兒14家方艙醫院,運行35天,收治新冠肺炎輕症患者12000多人……這串數字背後,方艙醫院上演了一個又一個故事。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的方艙醫院,一位年輕人躺著病床上專心看書的照片走紅,網友稱他為「清流哥」。
  • 方艙醫院休艙,是我們最大的收穫|天使日記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有這樣一群和死神賽跑的人,他們是父母,是妻子,是丈夫,是兒女……但在疫情面前,他們是身著白衣戰袍的「天使」。中國之聲《天使日記》第四十二篇,記錄「白衣天使」們的工作日常,捕捉「戰疫」最前線的點滴感動。
  • 《英雄城記》新書在漢首發 173篇日記見證武漢戰「疫」故事
    《英雄城記》收錄了疫情防控期間堅守一線的醫護人員、公安幹警、建設者、保供人員、志願者、下沉幹部、社區工作者、普通居民、青少年學生等173位作者的173篇日記。日記作者中,有來自重慶、上海、福建、遼寧、四川、陝西、海南等17個省市自治區的人員共38人,有武漢本地作者134人,還有外籍人士1人。
  • 山東醫生戰「疫」手記:漢陽方艙,傾盆大雨中我們來啦!
    作者 嬌妮 雙軍 文芳「望著窗外的大雨,從來沒想到會以這種方式來到武漢。門口的保安問我是哪個醫療隊的,我答,山東的。大叔對我豎起大拇指。」山東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李靜在她的戰「疫」日記裡這樣寫道。山東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李靜在她的戰「疫」日記裡寫道:大雨又何妨,我們定能勝利!
  • 【援鄂日記】我在方艙醫院工作的第一天
    【援鄂日記】我在方艙醫院工作的第一天 2020-02-09 17:49:36   來源:安青網
  • 帳篷中的首發式帶讀者走進《方艙記憶》
    本報訊 (記者金鑫)成稿於武漢客廳方艙醫院的《方艙記憶:萬眾一心抗疫情》近日由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推出。  5月12日舉辦的《方艙記憶》新書發布會重現了援鄂醫護的方艙歲月。本次新書發布會特別安排在位於上海浦東的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南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上海)的9號帳篷中,讓與會者仿佛置身於武漢方艙醫院緊張、艱苦又充滿濃濃情意的現場。  與會者紛紛表示,疫情終將過去,而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抗疫精神將成為我們的寶貴財富。
  • 【武漢日記】我們素昧平生,但都在「方艙醫院」通宵準備床位
    2月3日晚,武漢市連夜建了三所「方艙醫院」,分別是洪山體育館、武漢客廳、武漢國際會展中心,專門收治輕症患者。束凡不是武漢人,春節前夕為了和家人團聚才來到武漢過年。2月3日晚上,常年做志願工作的爸爸在微信群裡看到需要志願者消息,父女兩人第一時間一起來到洪山體育館。武漢人向明年前早早把爸媽送回老家,自己卻留在了武漢。疫情發生後武漢私家車的禁行,他靠騎電動車給武漢的各種朋友送物資,看到方艙醫院需要志願者的信息後,他騎了一個小時的電動車達到洪山體育館。
  • 支援湖北醫療隊日記(二十二)龍江四姐妹,武漢方艙九小時
    2月18日,武漢的天氣乍暖還寒。我省第五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四名隊員,走出武漢沌口方艙醫院都顯得非常疲憊,她們從昨天晚上10點鐘正式進入這裡到早上7點鐘走出,在裡面整整度過了九個小時。「方艙醫院在我們眼裡都是陌生的,但我們在進入之前就都知道,方艙醫院對武漢抗擊疫情的重要。」作為我省第一批進入沌口方艙醫院小組的組長,周愛君性格開朗說起話來也直奔主題。她說,雖然正式進來之前已經有過一次實地踏查,但當我們真正來到這裡,還是覺得它太大甚至有些太空曠。
  • 戰疫記者顧煒新書《武漢 71 日》英文版在南京發行
    71 天,他用相機記錄武漢抗疫史新書《武漢 71 日》英文版是現代快報首席攝影記者顧煒在武漢抗疫期間拍攝的照片集,由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出版。書中收錄的 200 多張照片,是從 4 萬張照片中挑選。 從 1 月 29 日到武漢,一直到 4 月 8 日解封,顧煒一直在前線拍攝了 71 天。
  • 合肥馳援湖北護士戰「疫」日記:方艙醫院第一個夜班溼透全身衣服
    2月28日,合肥市第八人民醫院馳援湖北護士何貞嬌在她的朋友圈裡記下了一則戰「疫」日記。今天是我馳援武漢漢陽體校方艙醫院的首個小夜班。我們居住的酒店離漢陽體校方艙醫院大概有半個小時的車程,雖然是晚上九點鐘接班,但晚上7時就從酒店出發去方艙醫院了。漢陽體校方艙醫院是武漢市體育運動學校運動場館改建而來的,位於漢陽區,方艙醫院的床位是960張,目前已經收治了200多位確診的輕症患者,目前由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和安徽援鄂醫療隊等五省醫療隊共同管理,剛開始還正處於磨合期。
  • 「我們都是不服周的武漢人!」方艙之聲裡,武漢伢王凱用地道武漢話...
    我也是武漢人,武漢人最不服莫斯啊?對鳥,不服周!我們都是不服周的武漢人,所以我們一定闊以戰勝困難,渡過難關!」近日,在湖北省委黨校方艙醫院廣播內,傳出武漢籍男演員王凱的聲音。他用地道的武漢方言,給方艙醫院裡的病友們加油鼓勁,引來病友們一陣激動歡呼。
  • 「微光」告別方艙
    3月10日,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大花山戶外運動中心江夏方艙醫院,江蘇醫療隊的醫護人員們在醫院外的草地上集合,準備拍攝集體紀念照。當日,隨著江夏、武昌兩所方艙醫院的患者全部出院或轉院,武漢所有方艙醫院正式休艙。
  • 和武漢人共飲一江水的新武漢人:想回武漢回不去
    從大年初一開始,這位作家每天寫下一篇武漢日記。她曾任湖北省作協主席,得過一連串的文學獎,小說被改編成電影,還實名公開質疑過湖北省人社廳對某詩人的職稱評定。這一切都沒有像「武漢日記」那樣,把她變成一個網紅。有人評價她是把手指按在傷口上的作家。高速傳播讓這位習慣了「小眾閱讀」的作家感到恐懼,但她決定堅持寫到封城結束的那天。有人稱她的日記就是武漢封城「信使」。
  • 20家「方艙醫院」馳援武漢!「方艙醫院」是什麼?一文了解
    另外,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20家「方艙醫院」正馳援武漢,收治觀察病例和輕症疑似病例的診療檢測工作。(詳情閱讀:國家衛健委:調集20家方艙醫院、3個移動P3實驗室支援武漢)  去年的國慶70周年大閱兵中,「方艙醫院」還被列入搶修搶救方隊,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
  • 新民快評丨方艙醫院「關門大吉」的標誌性意義
    今天,武漢最後兩家方艙醫院將正式休艙。這標誌著湖北、武漢的疫情防控,已經看到勝利的曙光。從3月初開始,武漢的十幾家方艙醫院陸續休艙,伴隨著的,是武漢新增確診病例日漸減少,治癒患者越來越多。圖說:3月9日晚,在武漢市洪山體育館武昌方艙醫院,患者應女士與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醫務人員曹晶磊擁抱道別 新華社方艙醫院的誕生,是因為病床供需矛盾大,定點醫院開放的床位滿足不了集中收治、應收盡收的要求。2月5日,武漢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已經確診的和很多疑似病人沒有住進指定醫院救治,形成了救治的「堰塞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