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鄰居寶寶出現便秘,三番幾次粑粑拉不出。
小臉憋得通紅,手掌握拳,使出吃奶的勁兒……
寶貝急得哇哇哭,父母也在一旁團團轉。
終於,憋出了幾顆「羊屎粒」,算是看到希望了。
相似場景,發生在無數家庭中。
據統計,我國城市兒童(12歲以下)便秘者佔19.8%,大約每5名兒童中就有一名便秘患兒。
寶寶便秘,問題嚴重嗎?
多數家長滿不在乎,認為便秘不過是大便幹點,排便費勁兒點。但如果無法排出食物的廢物,對寶寶而言是很危險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樣的情況說明寶寶便秘了?
寶寶便秘的表現:
排便的時間延長,每次排便間隔時間在72小時以上;便質乾結,嚴重的則如羊屎狀,即球狀;大便並不乾結,但排出困難;精神不振、食慾不好、腹脹;排便時肛門疼痛。
寶寶出現便秘,也可能引發嚴重健康問題。
01
寶寶便秘有哪些危害?
1、導致肛裂,引起排便恐懼
有時大便太幹,排不出來,甚至擠破肛門形成肛裂,由於有肛裂,排便時肛門疼痛,寶寶害怕排便,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
2、影響腸胃系統發育
會直接造成寶寶不愛吃飯,對食物不感興趣,口裡有異味,這都是食物在腸道內不能排洩產生的毒素。
3、經常性便秘,變得呆頭呆腦
日本營養學家飯野節夫在《兒童飲食與健腦》一書中指出,2~6歲的兒童長期便秘的話影響更為嚴重。
4、影響精神心理髮育
經常性的便秘,寶寶會覺得腹脹不適,但因無法表述自己的這種不適,更不能引起家長的重視,寶寶把注意力過多集中在腹部不適上,造成對外界事物淡漠。
寶寶便秘該怎麼辦呢?吃什麼會好?
別急!不同月齡,不同年齡的寶寶出現便秘,原因都可能不同。寶爸寶媽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莫隨便用藥,比如開塞露。一便秘就用開塞露,長期使用會形成依賴,降低直腸排便的敏感性,反而加重便秘。
非疾病導致的便秘,可以給寶寶服用益生菌來調理。便秘主要問題在於腸道蠕動變慢,有害細菌會阻礙腸道正常工作。益生菌產品調理便秘的主要原理在於抑制有害細菌,恢復腸道菌群平衡。
我們一起來看看不同月齡寶寶便秘的情況。
02不同月齡,寶寶便秘怎麼辦?
1、4個月以下寶寶
通常4個月以下小寶寶不會便秘,如果一段時間不拉粑粑,可能是攢肚子。
攢肚子,不必擔心。
攢肚子:
7天內不拉粑粑,寶寶能吃能睡,精神還很好,體重不落下,不噁心不嘔吐,肚子不脹,不哭不鬧不煩躁。這種情況下寶寶不拉粑粑,就不用著急。
真的便秘:
4個月以下寶寶排便困難,且粑粑幹硬,還睡不好,很可能因為母乳攝入不足,或者配方奶的水和奶粉比例不對。
建議這樣做↓
查看母乳餵養方式是否正確,寶寶生長發育是否規律。
檢查量奶粉的勺是不是專用奶粉勺,奶粉和水有沒有按比例調配。
如果媽媽都有好好做功課,餵養也好好的,那可能跟餵養無關,就要帶寶寶看醫生了。
2、4個月以上寶寶
相對於4個月以下的小寶寶,這個時期的寶寶由於添加輔食了,會更好應對。
西梅、蘋果、梨這3種水果都含有豐富的山梨糖醇,能有效改善便秘。所以可以給寶寶吃西梅泥、蘋果泥、梨泥,再大一點的寶寶,能直接吃水果更好。
果汁含糖太多,1歲內的寶寶不建議喝,如果實在要喝:4~8個月的寶寶1天只能喝10~120ml,8個月以上的大寶寶1天也只可以喝120~180ml。
用全麥穀物代替米粉,吃高纖維的水果和蔬菜,包括杏、梨、紅薯、西藍花、菠菜和豌豆……如果寶寶已經可以吃固體食物了,就放心大膽地給他補充高纖維吧。
每天至少喝960ml的液體也能緩解便秘。注意,這裡是液體,不是水,如果寶寶有喝奶和果汁的話,也是算在裡面的。
這些方法都做遍了,小屁屁還是不聽話,超過24小時不排便,就要上醫院檢查一下。
3、特殊情況引發的便秘
//如廁引起
對於在如廁訓練期的寶寶來說,便秘就像是一段小插曲,不一定是腸道問題。
此時,建議如廁訓練的寶寶適當停個兩三天,多多鼓勵,改善下寶寶的如廁環境。比如挑選適合身高的馬桶,挑選寶寶喜歡的馬桶花樣等,化解ta的抵抗情緒,順利拉下粑粑。
//牛奶蛋白過敏造成的便秘
這種原因導致的便秘,用果汁調理是無效的。需要提醒寶爸寶媽的是,牛奶蛋白過敏,還可能伴隨腹痛、便血、溼疹等,要特別注意。
可以這麼做↓
·奶粉餵養的寶寶應該立即停止正在餵養的奶粉,換成胺基酸奶粉或深度水解奶粉。
·喝牛奶的大寶寶要停止牛奶和所有奶製品,但是牛奶能停,營養不能停,要通過其他方式滿足孩子每日對鈣和維生素D的需求。
//疾病導致的便秘
寶寶便秘,有時並不是「不拉」這麼簡單。如果是疾病導致的,就不建議在家隨意擺弄寶寶了。
正確的做法↓
寶寶出生2天後沒有排出墨綠色胎便,會嘔吐,小肚子摸起來脹脹的。
寶寶可能存在外巨結腸等疾病,要找兒童外科醫生進一步診斷。
便便乾結,寶寶黃疸時間比較長,還變得懶懶的,活動少了,四肢沒有力氣,吃奶有困難,連哭聲都小了。
就要小心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症。需要帶寶寶到內分泌科醫生那裡進行檢查。
現在你還認為寶寶便秘「小事一樁」了嗎?勤快給寶寶調理,自己解決不了時帶寶寶去醫院檢查,警惕隱藏的疾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