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昆明青少年抑鬱症調查報告:隱秘在角落的痛

2021-01-21 澎湃新聞

原創 貓頭鷹小助理 昆明教育

今年9月份,雲南省某醫科大學的大四學生肖婷(化名)主動來到昆明市中醫醫院心理科,做了一名志願者。每周六早上,她會幫著叫號、陪聊、做測評。

而在9月份之前,她還是一名抑鬱症患者,沉浸在另外一個世界裡苦苦掙扎。

媽媽,我真的病了

小艾(化名)在昆明一所重點中學讀高一,學校每月考試都會排名。最近,她從進校時的年級300名跌出了1000名。身體上也開始出現不適,頭痛、發燒、腹痛。父母帶她做了全面檢查,都看不出所以然。

兩年前,讀六年級的小強(化名),告訴媽媽:學校做了心理測試,結果顯示自己得了抑鬱症。小強媽媽根本不相信,孩子整天能睡能吃沒有任何異常,怎麼可能得抑鬱症呢?隨後,小強經常以身體不舒服為由不去上學,一會兒說胸悶,一會兒說頭疼。媽媽也帶著他到醫院做了各項檢查,均顯示無異常。

最終,兩位家長的疑惑和焦慮在醫院精神科找到了答案。小艾和小強單獨進行了心理量表測查,包含抑鬱、焦慮、睡眠以及其他90項清單。通過自評和他評,填寫問卷,詢問家長,必要時還會打電話給老師,兩個孩子被確診為中度抑鬱。

「孩子交流一直很正常,以前覺得他是在裝,為不想上學找藉口。沒想到,孩子真的病了。」小強媽媽說。

楊建中是精神醫學博士,曾任職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精神科,2014年來到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開設精神科門診,從事青少年抑鬱症治療與研究已經10多年。

他曾為一名中學生開具了重度抑鬱的診斷書,父親情緒激動:「你憑什麼說我兒子得了抑鬱症?」楊建中博士耐心地一條一條解釋依據後,孩子哭了,衝父親大喊:「我和你們說過我不是矯情,我生病了,你們不信,現在醫生說了,你們還是不信,到底要怎麼樣你們才肯相信?」

楊建中認為,目前青少年抑鬱症最大的阻力之一來自家長的病恥感,大部分人不願意承認孩子生病了。

「如果能重來一次……」小強媽媽好幾次這樣說,她最後悔的是之前對兒子患病的事實選擇了不理解和逃避。她不知道孩子經常頭疼、心慌,其實都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被忽視的痛苦

抑鬱症是一種情緒問題的腦疾病,會伴有身體某一部位或多個部位的持續疼痛、不舒服,這在醫學上稱作"軀體化症狀"。這類症狀常常是青少年抑鬱症的早期表現。

在昆明市中醫醫院,心理門診已經開設了26年。每周三和周六,該科室的創立者宋慰春都會坐診,「那些高敏感、高智商、高純度的孩子更容易得抑鬱症。」宋慰春教授會為來訪者進行個人氣質方面的評估,他發現,抑鬱質的人更敏感易挫,更容易鑽牛角尖。

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精神科門診中,13-18歲的青少年和55歲以上的老人居多。其中,青少年佔到了70%,最小的孩子只有9歲。

楊建中認為,抑鬱症的病因是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確切原因和個人性格、氣質相關,也和一些生物學原因有關聯。對青少年而言,學業壓力、家庭矛盾、關係處理、抗挫能力、心理創傷等,都可能引發抑鬱症。

團中央西南區域心理學專家、雲南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特聘專家、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王鮮和做心理諮詢的孩子交談時,常會察覺到有些孩子情緒低迷,萎靡不振。深入交流後,還會發現孩子有一些自殘行為。

說起這兩年接待的個案,她很擔憂,「有一天總共接待了5個用刀劃手的孩子,他們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鬱。」在王鮮看來,抑鬱最重要的表現是沒有活力,而不是不開心或不高興,像一臺電腦卡住了、死機了。

這也印證了抑鬱症典型的三低症狀:情緒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

「如果情緒低落等抑鬱症狀持續2周以上,並伴有不明原因的身體慢性疼痛或不適,就需要到醫院看看了。」楊建中說。

抑鬱症的確診有一套國際化標準:

輕度及以下抑鬱症,可進行非藥物治療,即加大運動量、調整作息、加強社交、尋求家庭支持、心理調適。2—4周後,如果自我調整無效,再考慮用藥;

中重度抑鬱症,建議採用藥物+心理治療的方式;

如果到了重度階段,心理治療基本無效,必須以藥物控制為主,因為很多患者已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執行功能減退等高級認知功能受損的表現。

研究發現,抑鬱症是一種高復發疾病。如果接受了不規範治療或過早停藥,復發率為50—80%。三至五次復發後,大多數患者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治療。

抑鬱症並不可怕

14歲的阿丙(化名)休學了,沒有生病前,父母的交流方式是吵架、大吼、砸東西,甚至拳腳相向,當他被診斷出抑鬱症並伴隨手機上癮後,父母的相處模式,以及與他的溝通方式都發生了變化。

「現在爸爸媽媽之間、和我之間,都會好好說話,不過他們有時仍會高高在上。」目前,阿丙正在接受心理疏導,諮詢師建議他去練拳,將對手機的注意力轉移一部分到現實活動中。

小強媽媽給兒子轉了學,她現在已經接受了孩子患病的事實。除了按時吃藥,孩子也在做心理輔導。聽從專家的建議,小強媽媽適當增加了孩子的運動量,讓他大聲唱歌、朗讀。

有一天她帶孩子去坐過車山,孩子玩了一次又一次。雖然很害怕,她但還是咬牙陪孩子一起。「以前,孩子說不想去上學,我會劈頭蓋臉一頓罵。現在孩子說不想去,我會說好的,不想去今天就不去了,明天我們又去。」小強媽媽說。

肖婷在市中醫院心理科做志願者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她的初衷是自己走過這段艱難的日子後,想幫助別人,也想讓自己的內心更強大。

生病時,肖婷整天遛狗,「我和它說什麼,它都乖乖聽著,我流淚,它會過來蹭我的臉。」今年7月,肖婷被學校安排在會澤縣腫瘤醫院實習,「那麼多人那麼努力地要活下來,我為什麼要放棄自己呢?」慢慢地,肖婷覺得自己從抑鬱症的陰影裡走出來了。

康復後的肖婷,每周六都會在市中醫院門診裡幫忙。從就診的抑鬱症患者身上,她常常能看到自己過去的影子,也更能感同身受,「我希望用自己的經歷,幫助還在抑鬱症泥淖裡的孩子們,鼓勵他們早點好起來。」

昆明市政協委員畢曉芬在2019年2月16日遞交《關於加強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把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養成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以及衡量人才的基本條件,貫穿教育的全過程。」

她建議各級學校開設挫折教育課,有針對性地進行預防和幹預,並組織專家編寫挫折教育教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同時,畢曉芬和王鮮還組成一個公益宣講團,走進昆明的校園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今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要求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該方案明確了六項重點任務,其中在「加大重點人群幹預力度」中,青少年排在了第一位。

記者:楊世玥 楊豔萍

編輯:李思凡

美編:李春濤

責編:餘蘇晏

原標題:《深度丨昆明青少年抑鬱症調查報告:隱秘在角落的痛》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隱秘在角落的痛 昆明青少年抑鬱症調查報告
    而在9月份之前,她還是一名抑鬱症患者,沉浸在另外一個世界裡苦苦掙扎。媽媽我真的病了小艾(化名)在昆明一所重點中學讀高一,學校每月考試都會進行排名。最近,她從進校時的年級300名跌到了1000名,身體上也開始出現不適,早上起床後頭會痛,夜裡會發燒,有時臨上學前還會腹痛。父母很著急,帶她做了全面檢查,均查不出問題。
  • 防治青少年抑鬱症 從認識「糾偏」開始
    11月26日,昆明日報刊登《隱秘在角落的痛——昆明青少年抑鬱症調查報告》,通過記者的走訪調查將深深困擾昆明學生群體的抑鬱症問題呈現在公眾面前。據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同時,一項囊括38個項目,歷時18年的研究表明,中國學生群體的抑鬱發病率在23.8%左右;抑鬱症問題已經到了必須引起社會高度重視、廣泛關注和積極應對的時候了!
  • 《隱秘的角落》:故事愈「角落」 愈有震撼感
    正如有些冷靜的觀眾所評價的那樣,《隱秘的角落》並非無可挑剔,在後面的劇集中,節奏顯得拖沓,整部劇也與它的「推理」定位吻合度不高,而之所以觀眾認為「瑕不掩瑜」,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隱秘的角落》給觀眾提供了不錯的參與感,在打分網站與社交媒體上,許多觀眾都在猜測光明結局背後讓人不寒而慄的隱喻,不少解讀帖子都寫得很精彩。能為觀眾提供參與劇情討論的入口,就已經表明劇作已經佔位成功。
  • 重寫高考作文:從《隱秘的角落》看青少年的情理之中與意料之外
    青少年就像緩緩上升的朝陽,他們的未來充滿未知,也充滿希望,他們也像是畫著潦草筆墨的白紙,或許還看不出真正的圖案,但在色彩之間已有了若隱若現的輪廓。青少年是萌動的,是在懵懂中躍躍欲試的向上力量,也是神秘的,是在稚嫩與成熟之間的灰色海洋。
  • 抑鬱症在「隱秘」蔓延
    在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達到2.1%,學生群體呈高發態勢。但是,目前無論醫學還是社會對抑鬱症這一「被隱藏的疾病」認知仍不足,導致不少人「發現即是重症」。築牢完善多級抑鬱症防控體系迫在眉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黃悅勤教授在「中國抑鬱症流行病學和疾病負擔」的報告中表示,在覆蓋全國31個省份3萬多人的調查中,他發現,我國抑鬱症的終生患病率已超過3%。
  • 上海近5000名青少年社工照亮「隱秘的角落」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上海究竟有多少名青少年事務社工?他們究竟在做些什麼事?日前,在第五屆上海青少年社工節上,社工們正在做的事兒被拿到了檯面上對外發布。社工節由上海市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市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團市委、市民政局、市青少年服務和權益保護辦公室等主辦。據悉,截至2020年10月底,上海共有青少年社工機構85家,青少年社工人數近5000人,已建立起一批具有青少年社會工作崗位培訓功能的機構和青少年社會工作重點實訓基地。未來,上海將在青少年社會工作標準化示範方面進行更多探索和創新。
  •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抑鬱研究所
    去年底,我們發布了一篇關於抑鬱症現狀的數據報告《 2019 中國抑鬱症領域藍皮書》,詳細討論了抑鬱症的症狀、患者處境、精神心理健康領域的服務現狀等問題。在這份報告的調研數據裡,我們發現,抑鬱症患者依然面臨著疾病教育缺失,病恥感強,治病難等困難。
  • 每個家暴現場隱秘的角落都可能有個受傷的孩子要保護
    文丨圳論評論員 趙強每個家暴現場,都可能有個無辜的孩子躲在隱秘的角落瑟瑟發抖,身心受傷。2015年全國婦聯的一項調查表明,我國2.7億個家庭中約有30%存在家庭暴力。按每個家庭平均一個孩子計算,我國有近9000萬個孩子親眼目睹過親人間的施暴過程。這不是中國特有的現象,而是世界性問題。
  • 《隱秘的角落》之後,紫金陳又一小說改編成電視劇!
    《隱秘的角落》之後,紫金陳又一小說改編成電視劇! 今年夏天最火的影視劇題材當屬懸疑劇了。由愛奇藝迷霧劇場打造的精品短劇《十日遊戲》《隱秘的角落》等打開了國產懸疑劇的大門。
  • 紅網調查|青少年抑鬱症:正在慢慢被看見
    2020年9月1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確定了試點地區到2022年的工作目標,任務中特別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像胡果這樣患有抑鬱症的青少年,正在慢慢被看見。
  • 青少年對外表不滿意,成年後患抑鬱症風險更高
    比利時根特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哈雷邁·薩瓦(Haleama Al Sabbah)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的24個歐美國家青少年行為報告數據,約61%青少年表示對自己身體不滿意其中,14歲時男生對身體不滿意,可能使18歲時患輕度抑鬱症機率增加50%,與女生輕度抑鬱症的影響程度類似。
  • 新聞周刊丨大連少年殺人案民事賠償128萬 「隱秘的角落」如何照亮?
    白巖松前段時間我發現好多人都在看《隱秘的角落》這部劇,在這部劇裡,涉及到了未成年人犯罪這一主題,但現實中,未成年人犯罪絕不該躲到隱秘的角落,因為它是真實的存在,我們沒辦法做到假裝看不見。讓未成年人犯罪,不在隱秘的角落!「多少錢我孩子都回不來了」這個民事訴訟的判決書,賀美玲等這個判決書等了整整快十個月了。琪琪母親 賀美玲:有時候一天晚上都睡不著覺,天天尋思孩子這個事,我下定決心,必須討回一個結果。
  • 二刷《隱秘的角落》③丨張東升「犯罪心理報告」
    不卑不亢,行為有度,舉手投足間,言語表達裡……外在印象的張東升,給人有教養、有修養、有涵養的印象,但「隱秘角落」裡,藏著哪些不易察覺的蛛絲馬跡?他生命中的偶像笛卡爾,給予他的是正能量還是沉重的負擔?圖據網劇《隱秘的角落》官方微博,下同人們常說,沒有什麼理由是犯罪的藉口,但一個人走上犯罪之路,並非偶然。對人物心理抽絲剝繭的解析,或許能找到原因。
  • 紅網調查|青少年抑鬱症:正在慢慢被看見
    2020年9月1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確定了試點地區到2022年的工作目標,任務中特別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像胡果這樣患有抑鬱症青少年,正在慢慢被看見。
  • 《隱秘的角落》:「壞小孩」都從哪來的?
    《隱秘的角落》整個故事,一方面講述著發生在暑假中的一起謀殺案引起的蝴蝶效應,另一方面也在整個過程中展現著或說是在嘗試挖掘這些「壞小孩」都是從何而來的?也正因此,使得《隱秘的角落》沒有僅僅成為一個探案推理故事,而是圍繞著兇案展現了牽涉其中的各個家庭中成人們之間的勾心鬥角、痛苦和無奈以及各種幸與不幸,以及在這些環境中成長的小孩們所受到的影響。
  • 青少年抑鬱症調查:被困在「偏見大山」裡的孩子
    家長的埋怨喋喋不休,並用「青春期」和「叛逆」解釋這一切,直到孩子在醫院拿到一紙「抑鬱症」的診斷。在中國,抑鬱症患者已超過1億,像劉青一樣為抑鬱症所困的青少年,約有3000萬個。世衛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有3.5億抑鬱症患者,中國佔1億多,患病率為6.1%。但只有不足10%的患者接受了相關的藥物治療。且近年來抑鬱症有明顯的低齡化趨勢。
  • 青少年抑鬱症調查:被困在「偏見大山」裡的孩子
    家長的埋怨喋喋不休,並用「青春期」和「叛逆」解釋這一切,直到孩子在醫院拿到一紙「抑鬱症」的診斷。在中國,抑鬱症患者已超過1億,像劉青一樣為抑鬱症所困的青少年,約有3000萬個。世衛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有3.5億抑鬱症患者,中國佔1億多,患病率為6.1%。但只有不足10%的患者接受了相關的藥物治療。且近年來抑鬱症有明顯的低齡化趨勢。
  • 章子怡誇讚《隱秘的角落》 稱其可與英劇美劇抗衡
    章子怡誇讚《隱秘的角落》 稱其可與英劇美劇抗衡 時間:2020.06.25 來源:新浪娛樂 分享到:
  • 大連少年殺人案賠償128萬,央視聚焦隱秘角落的未成年犯罪
    來源:央視新聞大連少年殺人案民事賠償128萬,央視新聞周刊聚焦隱秘角落的未成年犯罪。白巖松:前段時間我發現好多人都在看《隱秘的角落》這部劇,在這部劇裡,涉及到了未成年人犯罪這一主題,但現實中,未成年人犯罪絕不該躲到隱秘的角落,因為它是真實的存在,我們沒辦法做到假裝看不見。
  • 隱秘的角落隱秘的究竟是什麼
    隱秘的角落 隱秘的究竟是什麼相信大家都已經看完這部劇了這部網劇短短12集劇情十分的婉轉曲折首先讓我們先來品一品作者起名的藝術所以他們想要通過自己來改變這種生活,但是走錯一步路就踏向了深淵張東升全劇最後說的一句話,你可以相信童話童話和現實本就是一線之隔,可以相信現實也可以選擇相信童話朝陽可以永遠是朝陽,但朝陽也可以東升這就看內心的選擇了隱秘的角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