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信息篩選:如何從信息洪流中獲取真正有價值的信息
第二課:明智決策:如何跳出認知偏誤,做出理性決策
第三課:思維升級:如何突破慣性思維模式,發現更多可能
第一課:信息篩選
1、 我們如何從外部獲取信息
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很多信息,但是很多信息被遺忘或者忽略了;通過學習獲取了很多信息,但是使用的時候卻想不起來;每天通過各種渠道獲取了大量信息,卻不知道是否有用。
人類無時不刻不在獲取信息,這些信息不但是我們感知認識世界的材料,而且會被我們加工後存儲記憶,成為以後做出判斷的決策依據。
人類處理信息的過程:知覺 ——> 記憶 ——> 思考 ——> 行為
知覺: 就是我們的感知系統,聽到的看到到等等,這是我們最底層的信息感知系統(好比input的過程);
記憶:在感知到信息後,可以選擇忘記,如果忘記了,那就沒有後面的然後。所以在感知信息後,我們需要記住,把信息存儲在大腦裡,作為以後思考和判斷的材料(好比數據的預處理過程);
思考:思考就是找出信息之間的邏輯關係,建立我們自己的思考模型(好比fitting的過程)。
行為:不但指具體的行為,還包括廣義上的判斷,決策等心理行為。本質上就是利用思維模型來處理和判斷的過程(好比predict過程)
五感,是我們人類獲取信息的主要感覺,我們叫外部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膚覺。
感覺與知覺的區別:感覺僅僅是指上述的感覺器官感受到了這些刺激,而這些刺激中真正被大腦接收,認知到的才可以稱為知覺;
輸入輸出:信息的獲取和表現
無論是人還是其他生物,在感受到外界刺激後,都會針對這些刺激做出反饋,包括:不經過大腦處理的植物性反饋,以及經過大腦處理的反饋;
經過大腦處理的反饋又分為:基於本能、情感、生理欲望的低級反饋,以及基於思考、意識的高級反饋。而後者只有靈長類動物可以做到;
人類的反饋包括了以上所有的形式。從單純的條件反射到處於情感的行動,再到理性的邏輯思考下做出的判斷,這些反饋都可以成為行為。而行為則是人類的認知系統輸出信息的表現形式。
2、 我們如何進行信息篩選
面對海量的知覺輸入,人腦不可能照單全收,所以註定是絕大部分的感知會被遺忘,少量的信息經過篩選後,被我們記住。
信息篩選的三個層次:
無意識。知覺系統的自動處理,無法意識到。比如對絕大多數視覺信息的忽略;
潛意識。經驗,習慣,長期記憶,一般意識不到。比如通過學習和適應引發的篩選範圍變化;
有意識。基於思考或者感情的具體判斷,有意識的篩選。比如主動的信息篩選;
在我們所有的認知系統獲取的信息量當中,經由視覺系統獲取的高達87%。
在視覺信息的獲取過程中,我們即使可以正確的認知一個視覺場景中的重要部分,或者理解視覺場景的整體概念,但是很難認知到這個場景的每個細節。我們會不由自主關注焦點部分,自動的忽略其他部分。
在有意識的信息篩選中,比較重要的是決定篩選信息的標準。通過篩選標準的指定,我們可以通過改變注意等方式影響無意識的信息篩選。
3、 如何判斷是否真正獲取了信息
記憶的三個步驟:
編碼(學習):將獲取的信息符號化以便進行存儲——編碼失敗則無法進行存儲;
存儲(保持):將符號化後的信息存儲於大腦——存儲失敗則無法進行讀取,
檢索(讀取):將存儲於大腦的信息調出,用於再現、思考或者表達等——否則無法回憶;
記憶的分類:
短期記憶
長期記憶
陳述性記憶:可以陳述出來的記憶,包括:
非陳述記憶:也可以分為兩種:
如何做到更好的記憶:
4、 如何判斷獲取到的信息是否有價值
判斷信息價值的原則:
思考的快與慢——學會兩個系統衡量信息價值
思維系統
說明
優點
缺點
快思考(系統1)
通過感覺(直覺)、情感、記憶、經驗做出的判斷
判斷速度快
適合應急處理
認知負荷量較小
容易被激活
容易受到認知偏誤影響
說服力較差
慢思考(系統2)
通過注意、理性思考和分析做出的判斷
合理性高(不容易出錯)
容易貫徹落實(引發行為)
容易被記憶
判斷速度慢
認知負荷量大
不容易被激活(惰性)
信息社會價值的三個層次
個人層次。一個人的喜好、成長發展等價值標準判斷信息;
群體層次。以個人所處的小群體的價值標準判斷信息價值;比如,對部門,對公司有利的信息;
第三層次。群體外層次/社會層次,符合社會共通價值標準的信息;比如各種正能量等;
第二課:明智決策
1、 非理性的認知偏誤都有哪些
認知偏誤,指我們的認知與現實有差別,但是我們卻感覺不到,或者以為我們是對的。
將錯就錯——可以被利用的認知偏誤
2、 為什麼會發生認知偏誤
3、 如何跳出認知偏誤,做出理性決策(個人)
啟發法——快捷高效的思考方式
善用啟發法
定錨與調整。定錨是指人們會把一開始得到的信息作為標準(錨點)進行判斷;
正向的利用定錨作用。由於我們容易受到錨點的影響,所以需要小心的處理首次接觸的信息,避免錯誤和誤解。同時,也需要不斷的調整我們的錨點,一避免被首次的錨定所約制;
反向的利用錨定。可以利用在談判中,利用錨點效應,把對方的思考錨定在有利於我們的地方;
4、 如何跳出認知偏誤,做出理性決策(團隊)
群體的力量真的大於個人嗎?
你相信集思廣益嗎?
三個臭皮匠真的能頂諸葛亮嗎?
群策略是不是一定比個人的判斷更加有效率呢?
群決策是什麼?
群決策是人類社會性行為的一種(群行為),指群體進行的思考和判斷行為。相對於個人的判斷決策,群體決策是更加全面和理性的一種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是基本正確的;從另一方面來說,群體決策也會導致決策成功的平均化,一般化,會埋沒高水平決策;
頭腦風暴
在頭腦風暴的過程中不做結論性的判斷;(禁止結論)
鼓勵任何想法,包括不切實際的;(自由奔放)
相比於質量,更加重視想法的數量;(數量優先)
可以將彼此的想法結合,改進發展;(結合改善)
群體極化
群體迷思
多元無知
旁觀者效應
第三課:思維升級
1、 我有慣性思維嗎
慣性思維是指人們習慣性的按照已有的思路和方式來思考問題,慣性思維是一種典型的「快思考」;
慣性思維的缺點
忽視新情況和細節,影響思考效果和準確性;
慣性思維一般很難產生創新;
慣性思維即使錯誤也很難被自己發現(確認偏誤);
慣性思維的方式其泛用性較低;
慣性思維的優點:
快速高效;
認知負荷小;
迴避責任和危險;
可以較容易說服別人,因為以前都是這樣做的;
《思考,快與慢》:我們的認知系統,包括思考,其實是很懶惰的。但凡可以用「快思考」解決的問題,我們一般不會主動使用「慢思考」,這其實是我們習慣使用慣性思維的主要原因;
思考的4個過程
思考過程
說明
分析
把事件分解為各個部分,或者各個屬性
綜合
分析的逆過程,把事件的各個部分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
抽象
把多個事物的共通部分抽取出來,並捨棄他們之間不一致的部分;
概括
以比較作為前提,比較多個事物之間的相同或不同之處,並進行歸納;
慣性行動
2、 慣性思維的敵人有哪些
批判性思維
邏輯思維
方法論
應用場面
說明
MECE法則
將事件分類
MEMC:相互獨立,完全窮盡。其實就是數學上的正交分解原則;
邏輯樹
問題的分析和整理
將複雜的整體問題分析為樹狀結構,類似思維導圖
框架分析
具體的問題分析工具
針對特定問題的各類分析框架:比如3C法則,SWOT分析,4P分析等等
逆向思維
3、 如何通過後設認知訓練減少思維慣性
後設認知:對自己思維方式的審視。也被稱為元認知,也就是「認知的認知」;
後設認知是對我們精神世界的一種自我審視,從審視到把握,再到控制自己的思想或者和思維過程,從而避免慣性思維,以及其他認知偏誤帶來的負面影響,升級我們的思維。
如何做後設認知的訓練:
睡前冥想,回顧和審視
內省法
後設認知法也可以在個體之間進行,做相互的審視;
4、 如何獲得創新思維
原課程講這裡講的不好,我說幾點。
大名鼎鼎的第一性原理,是創新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所有的問題解決方案,都應該從問題的最根本發起(即第一性),不要依賴其他已有的假設,已有的方案,要重新審視對問題的定義,重新梳理解決問題的途徑。
TRIZ開創性的提出了要從問題的難點出發,而且是最難的點出發,分析這些難點產生的約束到底來自哪裡,通過不同維度和層級的資源投入,最終解決問題的方法。通常意義上來說,問題所在之處,就是創新孕育之所。
大師唐納德的書,詳細的介紹了從問題的定義出發,先明確問題,明確是誰的問題,是那個層次的問題,只要明確了問題,解決辦法也就有了一大半。確實,在我們日常工作中,之所以存在許多糾結的問題,往往就是沒有把它定義清楚導致的。或者是上級的問題,讓下級去處理,只會越忙越亂。
彼得帝爾,也是我們老闆喜歡說的一個詞:顛覆性創新。意思是思考解決方案的時候,在設計之初就要求顛覆性的創新,要麼是性能10x以上,要麼是價錢1/10,再要麼是顛覆性的實現方案。不盲從主流的方案,不做無意義的基於他人的小步迭代。做即是顛覆性的,前所未有的。
類似於類比思維,要從多個維度,不同的實現方案之間交互的尋找靈感。比如光機電數,一般是用電解決的問題,能夠光電一體化來解決,或者用單純的光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