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大學念的一個月才掙三千塊錢」「啥大學生這不又回到家門口了」「三千塊錢能有啥出息」。近日,在某小區與幾位鄰居聊天時,有幾位談起本小區一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時,多是指責、埋怨、甚至是批評的語氣,都覺得這孩子大學白念了,一個月工資才三千塊錢。
這大學生怪不怪你事,影響沒影響你生活且不說,這心操的有沒有也且不說。單說這新畢業大學生三千塊錢的工資,咋地了、有錯嗎?
或許有人覺得這孩子大學讀的不錯,各方面都很優秀,不應該是這個結果。都想讓孩子往好了方面發展沒錯,留在大城市,收入高一些,工作體面一些,進步快一些,這些想法多是理想化,必須要回到現實。
要知道今年高校畢業生,加之回國留學生為歷年之最,超過900萬,特別是又遇上疫情的影響,就業的壓力、就業的嚴峻形勢前所未有。在這種情況下,應該說能夠穩定就業,早早地上崗,與那些還沒有著落、四處徘徊「待命」的大學畢業生相比好多了。
多年來,有些人一直有種誤區,認為大學畢業生就應該怎麼怎麼的,不應該怎麼怎麼地。這裡面有些事情要澄清:一是對大學生就業政策要了解。比如,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去、到艱苦地區去、回鄉創業等,這都是國家提倡和鼓勵的。二是鼓勵大學畢業生多到基層、多到一線「墩苗」。三是大學畢業生是大學生,未必都是人才。四是要正確看待大學畢業生個人的實際能力,有些出類拔萃,有的不過如此罷了。
對照上述這些,一些問號就能拉直了,一些大學畢業生選擇到基層就業、選擇低收入、選擇到偏遠地區、選擇回鄉就業就沒什麼奇怪的了。就業是最大民生之本。當下,解決就業很難,能夠穩妥解決就業值得慶幸了。對於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要摘下「有色眼鏡」,不能一方面歧視就業,另一方面又是就業歧視。
這裡的關鍵在於,大學畢業生個人的真才實學,能力素質,有沒有那「兩把刷子」,如果真有,即使現在掙三千塊錢,將來也瞎不了,或許能掙上三萬;如果沒有,或許這三千塊也保不住。從另一個角度講,在基層、在一線多「墩苗」不是壞事。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基層的這一課無法用金錢衡量,有了這一課將來拓展才有深厚的基礎。
綜上所述,大學畢業生掙三千塊錢沒什麼不正常的,奢望上來就掙幾萬才不正常呢?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妥之處請指正。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和更多人。對此話題感興趣的師友們可關注、可轉發,可在下面留言、探討、討論與點評。謝謝!
註:圖片來自網絡,與文章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