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往右走」,3月15日上午9點多中,記者隨著人群一出地鐵5號線天壇東門站A2出口,就看到兩位身著紅色馬甲的志願者不斷重複著這句話。她們是十幾人組成的指路志願者中的成員,他們很多都是家人齊上陣,有的是夫妻二人一起,有的是父子兵,還有的是祖孫四代。從2009年至今,義務指路風雨無阻、從未間斷。
記者採訪當天,正逢71歲的韓金玲和56歲的劉佩珍值班,而當天,本該輪休的韓金玲45歲的女兒也在現場。
「阿姨,請問685路公交車站在哪裡?」「大姐,請問到紅橋市場怎麼走?」當天天氣突然大幅降溫,兩位志願者並沒有添加太多的衣服。「我們有大衣,不用穿,這裡給大伙兒指道來回走動渾身也熱乎。」從幼兒園退休的劉佩珍顯得更加健談,她對記者說:「今天我們三人值班,這要是平時根本顧不上和你說話的。」
為何要到天壇這邊做義務指路人?韓金玲告訴記者,天壇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旅遊景點,附近的公交線路有50條左右,也有各個公交線路通往其他各個旅遊景點。不說外地遊客,就是北京人到了這裡也容易懵,因此到這裡給大伙兒指路是很有必要的。
志願指路人最初有十幾位,最為年長的是89歲的張洪瑞老人,因為身體原因近年才歇息了;剛開始指路時,劉佩珍也還在幼兒園上班,因此那時只是周末過去指路。到如今,這些指路人固定有8位,除了國慶、春節等節假日太忙需要增加人手外,正常每天兩位輪流值班,一年365天,風雨無阻,從未間斷。
劉佩珍家住馬連道,韓金玲則住在豐臺區馬家堡,距離天壇東門指路點都不近。要做個真正意義的指路人,需要對這裡的路線、建築等爛熟於心。「我們每年都要購買最新版的《北京公交地鐵乘車路路通》手冊,都要儘量記住。」劉佩珍從包裡拿出了這本書,手冊已經幾乎都翻爛了。
由於遊客需求越來越多,附近的銀行、廁所、賓館、小吃店、火車票出售點等信息都成了詢問的內容。對此,指路隊對附近的每條街現場踩點,對每棟建築、每家店面等摸清楚,並手工製作了一份詳細的路線路。記者注意到,從王麻子刀剪鋪、老北京豆汁到物美超市、旅遊集散中心等,每個地點在每條街道上標註得清清楚楚。
指路便條更是方便,志願者將遊客經常去的地方分門別類手寫了很多便籤。譬如去鳥巢的便籤上,寫著「地鐵5號線到惠新街南口,換10號線到北土城,換8號線到奧體中心」。
劉佩珍還給記者學了幾句英文,她說這是一個懂中文的外國人被他們的指路精神感動特別教給她的。原來,有一次指路隊為一個外國遊客指路,因為語言不通,正比劃著,正好這名外國朋友路過解了圍,臨走前特意教了劉佩珍幾句英文。
記者採訪過程中,三位指路人幾乎沒有閒暇的時候,連口水都顧不上喝。「我們不敢喝水,要不然上廁所要走到紅橋市場那邊,來回就得20多分鐘」,劉佩珍從口袋裡摸出一盒口香糖告訴記者,渴了我們就嚼下這個,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在地鐵出口處往北十米左右有個自行車停放棚,在這裡,也停放著指路隊的各種「家當」,各種小盒子裡,有創口貼、紗布、針線包、剪刀,還有很多疊得整整齊齊的一元錢紙幣。「這些都是為遊客準備的」,韓金玲說,外地遊客到北京,有的走路時間長了腳後跟磨破了,我們就免費提供給他們;他們沒有交通卡,又習慣微信支付沒帶零錢,我們都隨時準備著。
「這些指路人還成了這裡的環保員」,家住法華寺附近的方淑華阿姨告訴記者,「別看這個地鐵口現在乾乾淨淨,原來可不是這個樣子的。」原來有人從地鐵出來後,由於找不到廁所就轉到左側一個鐵門進去隨處大小便,又髒、又臭,還有人亂扔垃圾。但是自從義務指路人來到這之後,他們每天清掃,久而久之,這裡也變得整潔起來。
「這周邊原來還有一些亂擺攤點的小商販,城管一來他們就跑,非常影響首都形象。」韓金玲說,然而他們也是在指路隊的感染下,這些人最後都選擇了做正規買賣去了。
無論嚴寒酷暑、風吹雨打,9年來,這支義務指路隊從未有一天斷過檔。唯一變化的就是,83歲的指路人韓日升於2015年去世。
韓日升是韓金玲的父親,這個家庭祖孫四代都是指路人。記者採訪當天,韓金玲的女兒——45歲的陳靜告訴記者,她身體不好,但希望通過指路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每逢寒暑假 ,陳靜的女兒也到這裡做姥姥、媽媽的小助手,如今16歲的小姑娘,碰到外國遊客問路,都是她上前應答。
其實,指路隊中往往都是家人齊上陣,比如劉佩珍、張建國夫妻倆,曹忠和、曹少雪父子倆,還有八旬的陳一山、佟瑞媛夫妻倆,直到進養老院前還都在指路。
「義務指路時,遊客看到我們為大家服務這麼辛苦,很受感動給我們買水,送來水果表示感謝,我們婉言謝絕,有的遊客放下就跑了。」韓金玲說,指路時間久了,就連附近的老人家裡有什麼事情都找指路人了。有一次,恰逢劉佩珍夫妻二人值班,住在附近的一位80多歲的老人找到指路人說:他家住在光明樓,家裡煤氣壞了,而且是新買的卡,卻怎麼都打不著火。劉佩珍安慰老人別著急,張建國當即就給煤氣公司打電話請服務人員上門救援。
其實,指路人的工作不僅僅是這些,記者採訪中還了解到,韓金玲、劉佩珍等還有各種榮譽證書。原來,他們每周二還去養老院為老人提供義務理髮等服務。其實,韓金玲自己也是一位老人,但是為其他老人服務她樂此不疲。
劉佩珍說,她們一開始也不會理髮,後來就自己出錢購買理髮用具到理髮店裡學習實踐。「我們每個月輪流要去三個敬老院」,劉佩珍說,每次都還要為躺在床上的老人理髮時,因為老人不能動,需要一個人扶著老人的頭,另一個人理髮。老人看到我們耐心地提供服務,都非常開心。
這些指路人還常年向社會奉獻更多愛心,有給困難學生資助的,也有給南方水災捐款的。記者發現,這些指路人手裡都有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給他們出具的各類捐款憑證。
如果說義務指路幾天並不難,但是9年風雨無阻,到底是什麼力量支撐著這些志願者?「我們就是想為社會做點事情,提升道德素質,為人民服務,做點好事」,接受記者採訪的劉佩珍、韓金玲就說了這樣一句簡樸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