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堅持義務指路16年 平均每天接待1500名行人

2020-12-13 中國日報網

2008年,謝亮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受訪者供圖

姓名:謝亮

性別:男

終年:87歲

去世原因:病逝

主要事跡:在東直門公交站附近義務指路16年,平均每天為1500名行人指路

為什麼要上街給行人指路?

老謝講過兩次經歷。第一次,他在積水潭醫院附近找公交站,向路邊攤主求助,問了三遍,對方一聲不響。第二次是個7月天,有位老太太扛著行李問他車站在哪兒,他得知對方已饒了一大圈兒,心想要是有人指下路,就不用走這些冤枉路了。

「指路就那麼難嗎?」2001年9月,七旬的老謝扛著寫有「義務指路」的木板,出門了。

在那個網絡並不發達的年代,「路長在嘴巴上」,老謝成了活地圖——他熟悉東直門範圍內23個車次、485個車站的情況,平均每天為1500名行人指路,最忙時候平均6秒接待一位諮詢者。

他本想著,堅持10年就滿足了。但16年來,無論風雨寒暑,人們總能在東直門看到這個頭髮花白的老頭。

很少有人知道,老謝本名謝亮。大多情況下,人們親切地稱他「指路大王」。2月21日,87歲的他肺部感染病逝。

「什麼忙都幫」

決定上街「幫個忙」那年,老謝已是七旬老頭了。

退休後,他住在東直門公交站附近的小區。這裡人流量大,外地人也多,每次他出門,總能碰見暈頭轉向的問路人。

2001年9月,老謝找來一塊木板,用紅墨寫上「義務指路」四個大字,就這麼舉著下了4樓,走完一條街道,再穿過一條馬路,來到東直門公交站,耗時5分鐘。

早上七八點,這裡已經往來繁忙,他在站臺找個角落站著,開始指路。

「一大早出門,下午四點多回家。」兒子謝寧(化名)記得,起初,父親指路遭到母親抗議:除了往返10分鐘的路程,他在公交站臺上一站就是一整天,怕身體吃不消。

但老謝沒有理會,反而越做越認真。

那時,亞洲第一大交通樞紐站在東直門動工,許多公交車站牌移了位置,不但外地人找不到車站和路線,很多北京人也摸不清。

老謝把東直門範圍內23個車次、485個車站名稱全抄在筆記本上,並按次序匯總。他還擠時間把東直門轉了好幾遍,把人們常打聽的一些單位和建築記下來。

為了指出車站的準確位置和距離,每個車站老謝都要走上三四個來回,用步子測量,回答問路人時,能準確到米。

一段時間後,他指路時的隨身物品中,便多了個厚厚的筆記本,那是一步步走出來的「指路秘籍」。

謝寧回憶,父親除了指路,也常常給行人提供其他幫助。有位40多歲的婦女,哭訴打工被辭退沒錢交房租。老謝安慰一陣後,幫她扛著行李一路送到目的地,還付了車費。

見到舉著牌子乞討的,老謝也會伸援手。謝寧曾提醒他小心被騙,老人卻不以為然,「哪有那麼多騙子,萬一幫到人家了呢?」

他常跟家人念叨,指路這麼多年,最感動的不是一句句「謝謝」,而是他曾借錢給一個自稱沒錢坐車的人,過了一段時間,人家專程從山東老家趕回來還錢。

最忙時6秒接待一位諮詢者

老謝指路的第三天,張大姐決定跟他聊一聊。

她當時是東直門附近一所學校的老師,東直門公交站是上班的必經之地。「九月份,走幾步就出汗。我連續三天看到這個大爺在公交站指路,覺得很感動。」

張大姐印象中,老人穿一件汗衫,一米七左右的個頭,身材瘦小,臉曬得紅撲撲,一手舉著指路牌,一手拿著小本兒。「找他問路的人特別多,都排隊了,我在邊上等了20多分鐘,他才有空跟我搭話。」

她問老謝「辛苦嗎」,他只一笑,「多喝點水就好了嘛。」

謝寧也記得,時間久了,父親不僅不覺得辛苦,反而更起勁。「大風大雨天都要出去,飯都沒法按時吃。」

覺得在人群中指路不方便,老謝乾脆搬來一張木桌,放在東直門立交橋東北角的牆邊,在牆上掛一張北京交通地圖,再撐把遮陽傘,開始「擺攤」。

有人做過統計,他平均每天要為1500人指路,碰到節假日,一天有三四千人前來問路。指路站點最忙的時候,平均每6秒鐘就接待一位諮詢者。

指路不易。謝寧回憶,父親的指路攤位固定後,除了早出晚歸,還會遭到一些黑車司機刁難甚至威脅。「那時公交站混亂,很多黑車矇騙外地人拉活兒,父親指路影響到他們的生意。」謝寧記得,那幫人為了趕他走,經常罵人,甚至要動手。

家人都很擔心,但老謝卻不害怕,「我在做好事,有什麼可怕的?」

張大姐也見過這種場景,碰到別人來為難時,老謝就不予理睬,繼續指路。「時間久了,這些司機也習慣了他的存在,甚至還有來表達敬佩的。」

慢慢地,老謝指路成了東直門一道風景。2006年,東城區將他評選為年度十大感動人物之一;2007年獲得全國道德楷模入圍獎和全國十大社會公益之星稱號;2008年北京奧運,他成為火炬手,接過聖火奔跑在他熟悉的馬路上。

有人稱他「指路大王」,老謝開玩笑地回應說,「我姓謝,每天有很多人謝我,別人喊謝謝我就很開心了!」

年近8旬學英語為老外指路

老伴去世後,老謝一直獨居。謝寧為方便照料,多次勸父親搬到自己家同住,卻都被拒絕。

理由每次都一樣,兒子家離公交站太遠,他不願每天花幾個小時在路上。謝寧欣慰的是,老爺子身體還算硬朗,腳力也好。「年過80還能健步如飛,每天爬樓梯,走起路來我們攆他都費勁。」

在熟人看來,晚年的老謝,似乎只有一個愛好,那就是指路。一到指路站他就開心,就笑。

張大姐每次路過,總能看到滿臉笑容的老謝,有時候一聊就是一個小時。一次,她邀請老謝去給學生講課,他拿出年輕時的軍裝照,孩子們起鬨誇他帥,老謝眉角一揚,「那當然!」

高玉紅是老謝最早帶出的志願者之一,雖然歲數相差過半,但兩人相處得很好。「老爺子很樂觀,愛開玩笑,跟年輕人甚至小孩子都能打成一片。」志願者們在一起,都喜歡喊他「謝老」,他一聽就樂,「你們怎麼老是謝我。」

2006年,老謝在東直門有了一處義務指路亭,老張、老王、老劉們開始「上崗」。再後來,不少學生團體、青年志願者也加入進來,指路點變成指路隊,小小的藍色崗亭熱鬧起來。

一起指路多年的老梁回憶,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指路點一下子多了很多外國人,老謝便萌生學外語的想法。老梁年輕時有英文底子,老謝沒少麻煩他。「一句句死記硬背,每天說一些to、bus之類的英文,常常把大家逗樂。」

去年底,一向身體硬朗的老謝突然病倒,幾個月後離開人世。

2月23日的追悼會上,一批身穿馬甲的指路站志願者前來送行。有滿頭銀髮的老人,也有青年,送完老謝,他們回到東直門那間小藍亭內,繼續堅守。

義務指路站設就在公交站附近十字路口的拐角處,約10平方的白色鐵皮房,一米多高,窗臺伸出一排扶手,以便行人問路。附近數十米寬的車道上來往繁忙,多輛公交車、計程車在此停靠,一批批拉著行李的人下車,各自散去。

相關焦點

  • 16年,他把指路做成了事業!「指路大王」謝亮離世,眾人自發前來送別!
    >義務指路16載,平均每6秒鐘就接待一位諮詢者2001年,當時的亞洲第一大交通樞紐站在東直門開工,許多公交車站牌遷移了地點,就連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也「摸不著北」。也是在那個時候,已經古稀之年的謝亮,萌生了給人指路的念頭。2001年9月22日,當謝亮第一次舉著自製的「義務指路」牌出現在東直門,他可能自己也沒想到,這一舉,就是16年!
  • 「指路大王」謝亮:「別人喊謝謝我就開心」
    受訪者供圖  姓名:謝亮  性別:男  終年:87歲  去世原因:病逝  主要事跡:在東直門公交站附近義務指路16年,平均每天為1500名行人指路  為什麼要上街給行人指路?  老謝講過兩次經歷。第一次,他在積水潭醫院附近找公交站,向路邊攤主求助,問了三遍,對方一聲不響。
  • 成都八旬大爺義務指路20年 春節堅持「不打烊」
    成都八旬大爺義務指路20年 春節堅持「不打烊」 2016年02月19日 11:12:07 來源:華西都市報 ……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大家都忙著回家過年,或是出門旅行,家住金牛區城隍廟社區的冉世林卻每天準時到梁家巷公交站「上班」,義務為大家指路。    不論遊客是去旅遊景點、還是去市中心機場火車站,這都難不住他。
  • 北京天壇東門周邊的義務指路志願者 9年來風雨無阻
    她們是十幾人組成的指路志願者中的成員,他們很多都是家人齊上陣,有的是夫妻二人一起,有的是父子兵,還有的是祖孫四代。從2009年至今,義務指路風雨無阻、從未間斷。劉佩珍還給記者學了幾句英文,她說這是一個懂中文的外國人被他們的指路精神感動特別教給她的。原來,有一次指路隊為一個外國遊客指路,因為語言不通,正比劃著,正好這名外國朋友路過解了圍,臨走前特意教了劉佩珍幾句英文。不敢喝水備下「秘密武器」記者採訪過程中,三位指路人幾乎沒有閒暇的時候,連口水都顧不上喝。
  • 每天早上在東河邊為老人義務理髮 河南小夥肖申奧默默堅持大半年
    正在東河邊義務理髮的肖申奧肖申奧的理髮工具早上8點多,東河邊已經有很多人了,連著幾棵樹上都掛著鳥籠,畫眉鳥兒嘰嘰喳喳地蹦躂。「大伯,你知不知道附近有個小夥子,每天在河邊給老人理髮的?」東河綠道,有個小夥每天為老人免費理髮。昨天我們去找這個小夥時,從東河體育場路以南段開始,就有人幫著指路了。「你再往南走走,下一個廊橋附近有幾個涼亭,他經常在亭子裡理髮的。」一位遛鳥的大伯說。這一走,就到了鳳起路以南,坐在涼亭裡的阿姨抬手指:「就在前面。」
  • 義務指路外語接待 黃浦區拭亮"窗口"迎賓
    昨天,在武勝路、西藏路口,博物館西側停車場等處,記者看到了醒目的「義務指路處」指示牌,導路員被遊客團團圍住。短短五分鐘,導路員張佩芳就接待了20多位問路人,微笑、問好,說普通話耐心解答,「標準化服務」一次也不走樣。    豫園地區舊校場路公廁前,兩名聾啞遊客焦急地衝著管理員李娜打手勢,她不慌不忙以手語回應,遊客的眉頭很快舒展開。
  • 每天早上在杭州東河邊為老人義務理髮 河南小夥肖申奧默默堅持大半年
    「大伯,你知不知道附近有個小夥子,每天在河邊給老人理髮的?」東河綠道,有個小夥每天為老人免費理髮。昨天我們去找這個小夥時,從東河體育場路以南段開始,就有人幫著指路了。「你再往南走走,下一個廊橋附近有幾個涼亭,他經常在亭子裡理髮的。」一位遛鳥的大伯說。這一走,就到了鳳起路以南,坐在涼亭裡的阿姨抬手指:「就在前面。」
  • 連雲港圖書館新館開館每天接待人流量近萬名
    「我現在每天都來市圖書館新館打卡,這裡環境特別安靜,而且位置寬敞,也不用佔座就可以有學習的地方。」市民朱麗麗開心地說。據悉,筆者從市圖書館了解到,市圖書館新館館內藏書量120萬冊,功能館室50餘個,自開館後,每天接待讀者近萬名,節假期間讀者紛紛前來借閱,人數更是達到了一萬餘名。
  • 常年堅持為社區老人義務理髮(圖)
    (原標題:常年堅持為社區老人義務理髮(圖)) 和平區三盛裡社區為了給轄區居民提供便捷服務
  • 老人自創對聯 堅持15年義務為居民書寫
    熱心書法的武克明,不但創作了滿滿兩大本對聯,還堅持義務為居民書寫春聯15年。臨近春節,在蜀山經濟開發區綜合文化站,經常能看到73歲武克明的身影。「錦繡河山胸中藏,奇幻煙雲筆底生」……這些朗朗上口的對聯,都是他自創的。這些對聯除了表達祝福之外,還有對傳統文化、傳統美德的頌揚。退休後,武克明經人介紹加入了科學島書法協會。
  • 88歲老人義務守護無名烈士墓34年:「只要我活著,就要堅持下去」
    原標題:88歲老人義務守護無名烈士墓34年:「只要我活著,就要堅持下去」  「我又來看你們了。」清明前夕,河北省滄州市肅寧縣北曹莊村88歲的曹穎老人,踩著細碎的步子,早早地來到村北的48烈士墓前祭奠,這次掃墓已是他堅持為烈士掃墓的第34個年頭了。
  • 理髮店堅持22年為老人1元剪頭,網友:活該他們營業這麼長時間!
    楚天都市報10月10日訊(見習記者孫澤宇 記者劉孝斌)僅需1元錢,老人就能剪一個漂亮的髮型,一條「北京理髮店為老人1元理髮」的視頻,在網絡上爆火,一家美發品牌,將這一善舉堅持了22年。今日,楚天都市報記者聯繫上了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南禮士路的這家美髮店,了解了「老人1元理髮」背後的故事。
  • 張義斌:堅持22年義務為人刮痧
    無論酷暑還是嚴寒,每天義務為大伙兒服務,張義斌已堅持了22年。無論酷暑還是嚴寒,每天義務為大伙兒服務,張義斌已堅持了22年。  1  7本刮痧登記冊,記錄2000多名居民身體狀況  張義斌為大伙兒服務的地方,在西工區行署路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昨日上午,記者找到了這個面積不足10平方米的房間,房間牆上掛著的數面紅色錦旗非常顯眼,和灰白的牆面形成了鮮明對比。
  • 八旬老人堅持32年義務指導高考志願填報
    7月26日上午,在位於恆利社區的水利局老幹部活動室(區應急管理局旁),金慶良老人熟稔地分析著填報志願的各類注意事項。一問年齡,老人今年已經80歲。據了解,從1988年起,金老就開始義務為高考生指導志願填報,如今已有32年了。今年他額外準備了一塊小黑板,早在7月20日就把義務接受諮詢的消息提前「放」了出去。
  • 溫州83年歷史老屋 裡面10位老人平均83歲
    一座九間老屋裡住著10位平均年齡83歲的老人,時光在這裡像是慢了下來,對於他們來說,「60歲正青年,70歲正當壯年,80歲風華正茂……」為何這座「長壽屋」特別得到造物的眷顧?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進了蓬三村,仿佛進入了一個桃源世界。  在村中行走,小巷拐角、院落道坦裡,隨處可見拉家常、幹農活的銀髮老人。據了解,「長壽屋」有八十三年的歷史,正好同謝純源老人同歲。
  • 贍養老人是法定義務 贍養老人要跳出誤區
    贍養老人是法定義務 贍養老人要跳出誤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5日 10:20 來源: 1998年、2001年間,賀某曾兩次參與盜竊被判刑5年,其母為此一氣臥病在床,一家人全靠父親勞作和兩個姐姐的資助勉強維持生活,父母和姐姐苦盼賀某回來能改邪歸正,好好幹活孝敬老人,補貼家用。但賀某本性難改,吃不了幹活之苦,成天遊手好閒,偷雞摸狗。
  • 堅持每天遊泳500米 八旬老人活得很青春
    迎澤區迎澤街道雙西二社區,83歲的郭蘭梅老人,每天早晨6點都會到遊泳館晨練,蛙泳、蝶泳、仰泳、自由式都要遊一遍,過著別樣的老年生活,至今堅持遊泳近三十年。社區裡不少居民提起她,紛紛翹起大拇指讚不絕口。讓大院裡老年人最羨慕的是,郭大娘練就了一個好身板,看上去人特別年輕,面色紅潤、精神抖擻。
  • 百歲老人捐老屋建烈士紀念館 村民義務講解
    百歲老人捐老屋建烈士紀念館 村民義務講解 2014-10-01 10:01:15來源:武漢晚報作者:責任編輯:上官雲   百歲老人捐老屋建烈士紀念館
  • 老人開免費蜂療門診堅持24年 兒子承父業繼續善舉
    在阜陽路與沿河路交口的小樹林裡,有這樣一位老人,每天為幾十人免費蜂療,風雨無阻,一堅持就是24年。如今,老人因為患上了腦梗塞,再難繼續自己的堅持。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兒子義無反顧地接過了他的衣缽,繼續著父親的善舉。
  • 83歲老人義務撿垃圾十年,不撿不舒服,會一直堅持下去
    83歲老人義務撿垃圾十年,不撿不舒服,會一直堅持下去文/茄子大樂趣 大家好,今天是2019年的第一天,希望大家都能開開心心的度過這一天,只有這樣一年才能順心如意。小編在這裡祝大家元旦快樂!本文《83歲老人義務撿垃圾十年,不撿不舒服,會一直堅持下去》是小編茄子大樂趣的獨家原創作品,請勿抄襲和搬運。最近這幾年,全民素質的提高了很多,我們周圍的環境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即使這樣,有的地方還是比較髒亂。有一些人看到這些心裡就很不舒服,自己就會義務去收拾這些髒亂的地方。所以我們才聽到和看到有那麼多人在義務地為我們打掃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