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韓德讓為何在遼做官且官至攝政王?此戰讓其威震契丹青雲直上

2020-12-20 我就是小何彎彎

在史學界流傳著一句話,「二韓佐遼定天下」,這裡的「二韓」就是在遼國的兩個漢人血統的韓姓家族,其一是韓延徽家族,其二是韓知古家族。

這韓知古就是韓德讓的爺爺。有人不理解,身為漢人的韓德讓怎麼在遼國生活並官至攝政王呢?

這與唐末及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背景有關,當時,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造反,為自保,遂向契丹求援,割讓燕雲十六州,並自稱「兒皇帝」,認契丹為「父皇帝」。隨後,在契丹援助下,推翻了後唐,正式即位,定都汴梁,建立後晉。

燕雲十六州地圖

因此,遼國的境內有大量漢人居民,為有效治理漢人,遼國實行「胡漢分治」的基本國策,這有點類似於現在的「一國兩制」,為此設定了兩套行政機構,即南北兩院,北面官,保留契丹傳統部落的管理體制,主要負責軍事;二是南面官,仿照中原制度,「以漢制待漢人」,採用唐朝的州縣制管理漢人,主要負責燕雲十六州的行政管理,以及遼國的財政事務。

而遼國這種「胡漢分治」的治國施政方針離不開韓延徽,其深得耶律阿保機賞識,曾官至南府宰相。韓延徽與韓知古、韓德讓家族到底有何關係,歷史沒有明確記載。

今天咱們重點說說韓德讓。

韓德讓的爺爺韓知古,薊州人(今天津)。唐末,天下大亂,周邊遊牧民族經常深入內地擄掠。6歲的韓知古被遼人擄走當了家奴,最終送給了遼國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

但韓知古在為奴期間,勤於學習,精通漢、契丹兩種文化,被耶律阿保機賞識,官職越來越高,後被任命為總知漢人司事,官至尚書左僕射、中書令。

韓知古其中一個兒子韓匡嗣,官居南京(今北京)留守,即幽州最高行政長官,他就是韓德讓的父親。

到韓德讓這一代時,他已完全融入了契丹文化,他自幼受家庭影響和父輩薰陶,穩重敦厚、智勇雙全、深明治國道理,有志於建功立業。

北宋初年,宋遼戰爭不斷,歷史大舞臺上風雲際會,大浪淘沙,太多王侯將相死於沙場或內鬥。正所謂時勢造英雄,身為後浪的韓德讓被歷史洶湧的波濤推倒了前邊。

公元979年,韓德讓被推倒了歷史的風口,即將撞上岸邊陡峭的巖壁,他迎來了人生的一次生死大考。

宋太宗趙光義繼位之初,繼承哥哥趙匡胤遺志,也為自己樹立威信,率領大軍北伐,消滅了北漢。然後揮師幾十萬大軍攻取幽州。

這年6月,剛剛北伐成功滅掉北漢的十萬宋軍,隨著宋太宗一聲令下,快速行軍直奔燕雲。

6月23日,宋軍終於來到了幽州城城南,烏壓壓一片的宋軍很快包圍了幽州城。

第二天,趕來支援的遼國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率領的2萬遼軍,也被宋軍打得落花流水般散去。

幽州城本來是其父親韓匡嗣負責鎮守,前不久韓匡嗣突然生病了。此時,韓德讓是代替父親擔任幽州守將和負責人。

可是剛接手就遇到了宋軍的全面進攻,有些人面對這種大敵和危機,就想怨天尤人,感嘆不公,甚至選擇退縮和放棄。

可是危機、危機,有危也有機,危險與機遇並存。韓德讓絲毫沒有退卻,他臨危不懼、率軍死守。

幽州城屯駐著漢人士兵1.8萬人,由於兵力不足,他們根本無法同時應對來自四面的強攻。趙光義本人還經常親自前往一線督戰,這使得宋軍士氣大漲,甚至一度有300人攻上了城牆。

面對宋軍的人山人海,幽州城內人心惶惶,已有守將投降。但韓德讓卻在頑強堅守,等待遼國援軍的到達。

還好幽州城確實堅固,城牆厚達5米,高達十米,是遼國五個京都中最大、最堅固的城池,又有智勇雙全、沉著冷靜的守將韓德讓,宋軍短時間內也攻不下來。

趙光義每次一到前線督戰,數十萬宋軍集體「表演射擊」,弓箭手前後交錯列隊整齊,箭搭弦上,一聲令下,萬箭齊發,然後前後各隊交替完成蹲下、搭箭、起立、發射等全套動作,瞬間,幽州城上空黑壓壓一片。

7月初一,宋軍圍城第9天,韓德讓在城上度日如年,期盼著援軍吹著號角衝殺而至。他在城上看著宋軍運來了大量大炮、投石機。

「宋軍開始採取炮攻了,傳令全軍做好迎戰準備」韓德讓臉色凝重,語氣堅定的對屬下喊道。

突然,天降巨石,幾百門大炮同時轟擊,降落的巨石砸到城牆或城市聲如驚雷一般,威力巨大。這些大炮多數是投石機,可是大石塊不夠用,宋軍需要跑很遠去採集石彈。

這給了韓德讓喘息的機會,「各位將士,宋軍缺少攻城炮彈,暫時沒辦法攻城,我們的援軍正在趕來的路上,請務必堅持住,只要援軍一到,我們裡應外合,很快就能解決幽州危機」。

確實如此,遼景宗兩天前已收到了幽州被圍而援軍被阻而敗退的消息,已經重新派出了援軍增援。

炮攻未破城,宋軍開始用挖地道的方式攻城,準備繞開城牆給守軍最後一擊。可坑道沒有挖成,遼國的增援部隊已趕到幽州城外。

7月初6,宋軍已圍城14天,耶律沙率領十萬大軍已接近幽州城外,雙方在高梁河展開大戰,就是今北京西直門外這一片,這個耶律沙領兵作戰能力不行,三個多月前奉命領兵救援北漢時遭遇大敗,失去幾員大將,包括其親生兒子。

可是還有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率部待在戰場外圍,觀察形勢,伺機而動。當看到宋軍戰隊露出破綻之後,耶律休哥率部首先衝入了戰場。

他們直接從不同分隊之間的空隙,衝入宋軍陣中,使宋軍陣營措手不及。宋軍部署在側翼的輕裝騎兵,根本不是對手,一下子就被殺出的遼軍衝垮。

戰場態勢立即出現了重大逆轉,宋軍敗退,宋太宗屁股上還中了一箭,坐驢車高速南逃,這就是有名的高梁河之戰。

此戰,韓德讓面對大軍圍城,臨危不亂、指揮得當,身先士卒,以一萬八千人的兵力誓死抵抗近十倍於自己的宋軍,堅守半個月,使遼國的南京幽州城未被宋軍攻下,立下了莫大功勞。

可以說幽州保衛戰,即有效證明了自己對遼國忠貞不二的政治立場,又展現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此戰結束後,因此功勳很快被遼景宗破格提拔為遼興軍節度使。三年後,又升任南院樞密使,即南院軍委司令。

不久,遼景宗病危,韓德讓與耶律斜軫受顧命,幫助蕭燕燕剝奪了覬覦皇位的各路諸侯兵權,輔助蕭燕燕的兒子12歲的耶律隆緒為皇帝,監攝國政,小皇帝遼聖宗尊他為父,韓德讓死後葬在大遼皇陵,這是唯 一的一個漢人臣子葬在皇陵的人,可以說是官至人臣能達到的極限高度了。

本文由「我就是小何彎彎」原創,專注歷史文化領域,堅持創作優質內容,喜歡就點個關注吧,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遼國「攝政王」:你只知他的緋聞,卻不知他的牛掰
    漢、契混血的「官三代」高梁河戰後,守城大功臣韓德讓得到了封賞,擢升為遼興軍節度使。乾亨四年(982年),韓德讓再獲升遷為南院樞密使(相當於遼國境內管理漢人的最高長官),成為遼國漢臣中權勢最盛者。一名漢臣為何能在契丹人云集的遼國朝廷嶄露頭角,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呢?這還得從他的身世講起。韓德讓,出身於玉田韓氏。
  • 韓德讓雖不及多爾袞功高位顯權勢大,但他卻有壽年及愛情加持
    韓德讓,遼朝景宗及聖宗時期重臣、蕭太后蕭燕燕之情夫;他與清初攝政王多爾袞的人生際遇、頗有幾分相似,即一是均位極人臣、權勢薰天;二是與當時的當朝太后均有曖昧關係、且均留下了「太后下嫁」的傳說;三是當時的兩個幼帝均將其以叔父、以至皇父視之,且也多依賴於他們的全力輔佐或代為理政。
  • 蕭太后與韓德讓究竟什麼關係?
    君王身死,改朝換代,正是風雨欲來之時,身為南京留守的蕭思溫帶領軍隊連夜護送遼太宗的曾孫遼耶律賢奔赴懷州(今內蒙古赤峰內),搶先擁立耶律賢即位。星夜變換間帝位更替,耶律賢成為遼國第五位皇帝,史稱遼景宗。蕭思溫因擁立之功,被加官為北院樞密使,又兼北府宰相,按遼官制,這算是執掌了軍民大政。也是此時,一場政治聯姻讓蕭綽嫁給了遼景宗,不久便被冊立為皇后。
  • 遼國蕭太后和權臣韓德讓有曖昧,可能是來自於大宋的段子
    韓德讓的爺爺是曾經的大唐子民,在唐朝末年,被契丹軍隊擄掠到北方。因為其自身才能出眾,被耶律阿保機看重,以漢人身份在契丹當官,成為了契丹的打工人。這在當時的契丹是一件非常罕見的事情,這種成功也是難以複製的。雖然韓家祖孫三代都在遼國為官,但他們的漢人身份,仍然是制約韓家發展的重要阻力。然而韓德讓以顧命大臣的身份出現在蕭太后身邊的時候,一切都有了轉機。
  • 燕雲臺遼聖宗是韓德讓的兒子嗎 耶律隆緒和韓德讓什麼關係
    遼聖宗耶律隆緒並不是韓德讓的親生兒子。耶律隆緒是耶律賢跟蕭燕燕生的長子,不可能是韓德讓的孩子。後來遼聖宗繼位,蕭太后為了能夠鞏固其政治地位,並且籠絡韓氏,於是讓自己的兒子耶律隆緒稱韓德讓為義父。這在《宋朝事實類苑》中曾有記載,「吾常許嫁子,願諧舊好,則幼主當國,亦汝子也。」
  • 為何說遼國蕭太后殘忍又專情?殺死親姐姐,下嫁權臣韓德讓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燕雲臺》受到了很多觀眾的追捧,隨著劇情的發展,蕭燕燕開始了她的執政之路,她殺掉了阻擋她執政的兩個親姐姐,又為了愛情在眾目睽睽之下下嫁給了韓德讓。蕭燕燕所做的事情,在歷史上也是真的,這讓很多人難以理解:姐妹之間就算有深仇大恨,也是血脈相連,她為何要痛下殺手?下嫁韓德讓究竟是因為利益,還是忠於愛情?
  • 古代歷史,蕭太后與韓德讓,寵任韓氏
    此外,韓德讓多次建議減免經歷兵焚及受災地區的租賦,建議遼聖宗要「任賢去邪」。韓德讓以他的忠心、智謀和膽略贏得蕭太后母子的信賴。在耶律斜較去世後,蕭太后就令其兼任原由斜較擔任的北院樞密使,負責軍政要務。薊州韓氏,本來同皇室及蕭太后家族就有著非同一般的關係,韓德讓在政治舞臺的崛起,則使得該家族在契丹政權內的地位愈發顯赫,成為具有像遼太祖後裔一樣身份的新貴。
  • 蕭太后與韓德讓,相差十二歲的兩人,先是手段,才是情誼!
    然而畢竟是通過影視化然後呈現出來的,難免有了幾分失真特別是電視劇中,小燕燕和韓德讓的那一份相愛而不能相守的感情,讓很多人為之心痛,為之潸然淚下歷史上,蕭太后也確實和韓德讓有過婚約,但是若說電視劇中那般為情私奔,至死不渝,應是也沒有到那個地步蕭燕燕14歲的時候,便被許配給韓德讓,而彼時韓德讓已經
  • 這漢人的祖先是契丹奴隸,他卻娶了太后,死前還被皇帝當父親對待
    文/遐慕這漢人的祖先是契丹奴隸,他卻娶了太后,死前還被皇帝當父親對待一般來說,在其他民族的統治下,漢人的權益都會受到侵害,不說別的,有一句話不是說,非我同族,其心必異。而且與漢族相比其他民族的人數很少,所以儘管有的時候他們處於「高位」,但他們的內心深處對於這人數眾多的漢人還是很「懼怕」的。凡事都有例外,事無絕對,筆者今天要為各位介紹的這個人:他的祖先是契丹的奴隸,而他作為一個漢人卻娶了太后,在死前還被當朝皇帝當做父親一樣對待。
  • 韓德讓果真把耶律隆緒當親兒子看待?蕭燕燕和韓德讓最終成婚了嗎
    可惜在蕭綽10歲那年,被遼景宗選為貴妃,從此便跟韓德讓之間,彼此錯過了。17歲的蕭綽,被遼景宗冊立為皇后,她非常能幹,不僅給遼景宗生了4個兒子3個女兒,還主動幫助身體不好的遼景宗治理朝政。 其中一個兒子叫耶律隆緒,後來他繼承了大遼國皇帝的位置。令人費解的是,為什麼他會允許韓德讓陪葬蕭太后呢?
  • 揭秘《燕雲臺》:韓德讓是蕭燕燕的相好,耶律隆緒為何能容納他?
    韓德讓生前得到蕭燕燕的真心,曾與蕭燕燕結髮盟誓,蕭燕燕入宮後,韓德讓又得皇帝耶律賢的賞識和重用,一生軍權在握,戰功赫赫,成為攝政王。皇帝的兒子耶律隆緒對他十分孝順,拜為相父, 韓德讓病重時,太后親自服侍, 韓德讓死後竟也被耶律隆緒埋入皇陵,陪伴太后蕭燕燕。這聽起來不可思議,兒子耶律隆緒將父親耶律賢的「情敵」葬在母親蕭燕燕的身邊,三人共守一室。這似乎不合常理,但卻事出有因。讓我們一起分析。
  • 這為漢人是奴隸出身,睡了契丹皇帝的母親,死後還被埋在契丹皇陵中
    唐朝末期韓德讓的祖父韓知古被契丹人俘虜到遼國為奴,但到了韓德讓父親韓匡嗣時,由於能徵善戰,成為遼國一員不可多得的戰將。韓德讓從小就受到父親在遼國徵戰的薰陶,有勇有謀,為遼國立下戰功。韓德讓和承天皇太后有過一段特殊關係,所謂「有闢陽之幸」。蕭綽少年曾許配韓德讓,還未來得及結婚,就被景宗選為妃子。遼景宗去世時,聖宗才12歲,蕭綽才30歲,可謂「孤兒寡母」。
  • 江山愛情兩雙全,遼國蕭太后與漢臣韓德讓的君臣之戀
    遼朝自從遼太宗耶律德光南徵途中病逝之後,朝局一直動蕩不安,皇室內部,爭權奪位之事層出不窮。遼世宗耶律阮、遼穆宗耶律璟,均遇刺身亡。遼穆宗被刺殺後,蕭思溫封鎖消息,擁戴與自己關係密切的耶律賢即位。也就是遼景宗。 耶律賢即位後,馬上晉封蕭思溫為北院樞密使,並徵召蕭綽入宮為貴妃。隨後又封蕭思溫兼北府宰相,後又封魏王,並立蕭綽為皇后。
  • 漢朝唐朝都很強大,為何我們叫漢人而不是唐人,真相如此
    漢朝唐朝都很強大, 為何我們叫漢人而不是唐人,真相如此最初,華夏民族被稱為「漢人」。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了六國,實現了中國第一次歷史意義上的大一統。從此「秦人」便成了華夏民族的代名字。秦朝的名聲威震四海,即便帝國早已不復存在。印度、羅馬、希臘等國家仍將中國翻譯為「秦」。據考證中國的古稱「支那」,英文名China就是「秦」字在佛教梵文的譯音。到了東漢時期,班固在《漢書》中也還稱漢民族為「秦人」,但是隨著漢朝的統治時間越來越長,更重要的是在這四百多年的統治中,漢朝討伐匈奴、連通西域、平定西羌、東徵朝鮮,與鄰國的交往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自稱為漢人。
  • 大丞相韓德讓的遺憾:不僅自己生不出兒子,過繼來的兒孫們也絕後
    契丹人普遍早婚,還流行童婚,所以,韓德讓可能在十三四歲就結婚了,契丹方面的史料沒有他妻子的信息,在宋人傳播的小八卦中,則說韓德讓的妻子姓李,後來被蕭燕燕毒殺。但從韓德讓墓葬的挖掘中,並沒有發現李氏的蹤跡,遼國可是流行夫妻同穴合葬的,即便一個先死一個後死,也要重新合葬的,不知道李氏為何沒有與韓德讓合葬。
  • 歷史上的遼宋幽州之戰是什麼樣的?與蕭燕燕沒半毛錢關係
    今天夜讀史書就借這個話題與大家聊聊歷史上真實的遼宋幽州之戰是什麼樣的。遼宋幽州之戰的正式名稱叫「高梁河之戰」,它發生在公元979年。當時宋太宗趙光義率30萬精銳宋軍在攻克北漢(今山西中部和北部)後揮師東進,打算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