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很多選擇生二胎的家庭,一方面是怕孩子將來太孤,給大寶留個「伴」,另一方面是考慮到獨生子女將來養老負擔重,兩個孩子可以互相分擔一下。
這種想法的初衷自然沒任何問題,但無數多胎家庭的實踐卻證明,結果和想像不一樣。
多胎父母邁入晚年生活後才發現,子女大多忙於自己的生活和事業,一年都見不了幾次,憧憬中的幸福晚年很難實現,即便孩子再多,陪在自己身邊的也僅有一個,還不是自己心心念念的那個。
當年為了養兒防老,錢阿姨在生了女兒後又接連生了兩個兒子,兩個兒子也很爭氣,讀書十分用功都考上了名牌大學,大女兒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從小就在外打工補貼家用。
錢阿姨本來以為老了以後可以依靠兩個兒子過上幸福生活,但沒想到兒子畢業後都遠在外地,忙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一年到頭也回來不了一次,全都指望不上。
根本想不到,最後還是從小沒有享受到多少家庭關愛的女兒最為孝順,留在父母身邊噓寒問暖。
錢阿姨回想起來,不禁感嘆:人到晚年才明白,不管家裡有幾個子女,最後留在身邊伺候的總是這一個。
分析
家中有多個子女的,父母都認為付出最多,關愛最多,偏心最多的孩子會肯定會孝順,晚年可以依靠。
但事實上,最後能夠照顧父母陪伴父母並非是父母當年的「理想人選」,反而是那個自己不太在意,被自己偏心的那個。
很多老人在晚年才看明白這一切,才得知自己多年的養育過程疼錯了人,一番付出浪費了不說,還虧待了「本心」孝順的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和父母的錯誤教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有孝心的孩子不善於表現,被父母忽略了
有孝心的孩子懂得感恩,但更趨於實際,不在乎虛名
被常年偏心的孩子內心自卑,渴望獲得父母認可,用孝順差異來彌補
有孝心的孩子不討喜,有私心的孩子會刻意討好父母
總之,多胎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識別出「心中有愛」的那個,別疼錯了人。
如果說「養兒防老」,那麼,做父母的有這種心態,便是將孩子視為一種投資產品。
既然認為存錢不如存孩子養老靠譜,抱著投資觀念,那麼從投資角度看,你對兒子付出諸多,就該從兒子身上索要回報。
可惜,我們身邊上演的,卻往往都是在兒子成年之後,父母繼續供養兒子,給兒子娶老婆,買房子,卻指望女兒出嫁時要一筆豐盛的「嫁妝」。
從投資角度看,生女兒,真是筆一本萬利的生意,兒子卻是不良資產。
父母們深知這一點,但是,也正因為他們的觀念是「養兒防老」,生女兒,是沒有養老義務的;兒子不養老,社會輿論足以湮滅他,女兒不養老,鄰居只會說女兒家庭也困難。
如果當初,父母能給女兒提供和兒子一樣的教育資源,也許,生為女兒的我們,生活處境會比現在好一點,那麼,也會有更大能力幫助父母。
作為成年人,作為父母,請你學著為自己的選擇買單。
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不遺留給子女,應該家長是基本素質。
正如我們從未抱怨過,為什麼你不如別人的父母那麼有錢,能夠給我提供更好的生活。
爸媽,也請你停止抱怨和期待,我,雖然是你的孩子,但我沒義務沒責任讓你的晚年生活過得幸福。
我多麼希望,我們這一代,生孩子,不再是為了「養兒防老」,也不是為了讓孩子實現自己未曾實現的目標,更不是在我們年邁空虛時,催著孩子趕緊生個孫子以慰籍我們空虛無聊的老年生活。
我期盼,我們生孩子,只是希望孩子健康平安快樂地長大,成為一個能夠感受到幸福力的人。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和孩子一起分享這個世界的美好,我想給他更多的愛,把愛和美好根植於他心田。
我拒絕,做那種未經思考的次品父母,雖然做父母沒有考證,但是,希望我們自己有意識:
做父母,是一場漫長的修行課,這課程將持續一生,而我們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能夠看見自己成長時所受的傷,修復自己的靈魂,同時,亦有力量滋養孩子,再去潤澤父母。
為人父母者要從小對孩子多一些關愛,少一些冷淡,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愛護與關心;而對長輩要尊敬孝順,做好孩子的榜樣。這樣,孩子從小就心中有愛,懂得感恩,長大後就自然會孝順父母。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精彩的評論,我會置頂鼓勵,讓更多人看見你精彩評論!關注作者,轉發點評點讚收藏有價值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