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生這4種「特殊情況」,父母如果要打孩子,千萬別心慈手軟

2020-08-26 山爸爸育兒記

文/山爸爸育兒記

小孩子不聽話,還故意搗蛋,到底要不要打?有的小孩子看見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一定要拿到,如果不滿足,就原地打滾撒潑,死活不願走,這時候父母,難以控制情緒,就打孩子,孩子疼了就哇哇大哭,父母還很後悔,其實父母在平日就要做到以身作則,去影響孩子。

孩子發生了這4種「特殊情況」,家長要打孩子,可就不要心慈手軟了。

一、喜歡觸摸危險物品

孩子小的時候,不知道什麼是危險,又對周遭的一切很好奇,總是喜歡到處摸一摸,要不就放進嘴裡嘗一嘗,雖然這是孩子認知這個世界的正常方式,但是卻很容易發生危險,每年小孩子誤食異物,或者隨意觸摸發生的悲劇,都不在少數。

像有小孩子經常玩火,不小心將家裡的易燃物品點燃,或者總是用手指去插電源孔裡,還有的小孩子不聽話,總去河邊玩等等,都是每年悲劇發生的主要原因,如果不給孩子一點「嚴重」的教訓,當悲劇發生,真是後悔都來不及,所以孩子一旦發生觸摸或者食用危險的物品,就要「狠狠打」,心疼一時容易後悔一世。

二、不良行為習慣

孩子小時候,自我的獨立思考意識,還沒有形成,尚且模糊狀態中,就很容易受他人或者環境的影響,學了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對未來的生活會造成非常不好的影響,或許還會觸犯法律。

孩子上學的時候,受其他人影響,不好好學習,偷偷去網吧,還有的在超市買東西,趁沒人的時候,拿東西不付錢等等,這些行為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嚴重,避免孩子誤入歧途「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付出相應的代價,才會意識到嚴重性,打一頓可別心軟。

三、太自私自利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一家人好幾口人圍著一個孩子轉,而且生活質量也是越來越好,在蜜罐裡長大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分享,就不懂得什麼是付出,一味的享受,變得自私自利,別人都要聽他的話。

這樣的孩子在以後的社交中,是很難被其他人接受的,容易被人冷落,如果在未來生活中處處碰壁,嚴重的話,還會造成對社會對人的「仇視」,產生報復心理,最後走上了不歸路,這都是潛在的可能性,父母不要總是覺得長大了就好了,該打就要打。

四、犯錯屢教不思悔改

很多家長都說自己的孩子太「犟」,明明犯錯了,就死活不承認,都說不讓打孩子,要講道理,可是講了也不聽,聽了還不改,同樣的錯誤經常犯,不打怎麼能行,其實這樣並沒有什麼錯,有的孩子小時候就有逆反心理,你越是說教,就越是犯錯。

這樣的孩子就是因為沒有嘗到犯錯會承當的後果,說教對於他們不疼不癢,屢教不思悔改,不讓他們嘗到代價的「滋味」,就是不會改正,所以這樣情況打孩子,就大可不必顧及太多,給點「教訓」才會長記性。

雖然發生這幾種情況,打孩子不用心軟,但也要注意尺度,別太過分,孩子的一些脆弱部分,也不要打,像後腦勺、耳朵等,還有不要在情緒失控的時候教訓,或者在很多人面前打孩子,容易把握不好分寸傷了孩子,還容易傷了孩子的自尊,也不過頻繁的這樣教育,孩子容易產生「免疫力」。

今日話題:對於這件事你怎麼看?歡迎評論區留言。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一定要打,如果不打,將來老後孩子打你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這觀念國內父母植入得很深,導致了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溺愛。但。。。如果孩子有這3種表現,一定要打,不打就代表你沒威信,孩子就會不服你的管教,長大就更麻煩了。小編支持媽媽的做法,如果媽媽看到孫子打老人後,不加以制止,以後這小孩會更變本加厲,將來老後,說不定連父母都打。所以,建議父母孝敬老人時,一定要讓孩子看到你對老人的重視和尊重。潛移默化的給孩子傳遞孝心,孩子以後也就不敢隨意在老人面前撒野了。
  • 如果孩子有這3種行為,家長別嬌慣,現在不打將來他打你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孩子本身的責任外,家長也脫不了干係,熊孩子越來越多多半是因為家長不作為,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更是束手無策,有時反而會被孩子打幾下,這絕對是不應該發生的。當孩子有這3種行為時,家長一定要打,千萬別捨不得,不及時教訓以後孩子很可能打你。
  • 孩子如果出現這三種情況,一定得狠心打,絕對不能心慈手軟。
    在我國,很多家長都比較溺愛孩子,把孩子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但是小孩子小時候是非觀還不清晰,如果家長不加以引導,會將孩子往歪路上帶。有時候,適當的「動武」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出現這4種叛逆,該打就打,父母別慣著
    面對孩子6歲前出現的4種叛逆,父母該打就打,千萬別慣著孩子。這4種叛逆,該打就打1、不尊重長輩,沒有禮貌孩子對待長輩沒大沒小,不懂禮貌,甚至會惡言相向,這種情況父母不能一直慣著,要教會孩子最基本的禮貌。
  • 孩子被打時如果出現這3種反應,家長千萬要注意
    你敢說你沒打過自己的孩子?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打孩子是家長習以為常的舉動,雖說家長的本意並非如此,但孩子就是不聽話,家長也只好無奈出此下策。但家長打孩子的這種舉動究竟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你有想過嗎?一旦孩子出現以下3種反應,家長就千萬要注意了!
  • 什麼情況可以「打孩子」?李玫瑾:孩子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得打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經說過,教育孩子,一定不要心慈手軟,只要孩子犯了錯,那就必須要嚴懲。如果孩子做出了如下四個行為,家長可以採取體罰的方式,讓孩子改掉陋習,做一個合格的人。菜一上來,大伙兒還沒動筷子,那熊孩子就掐著腰說,你們都別動這些菜,這些菜是我的,後面還有一堆吧啦吧啦,言語極為驕橫難聽。說實話,大人本不應該和小孩子一般見識。但,這熊孩子實在是太氣人了。好生生的喜宴,氣氛全被這熊孩子給毀了。大家都對帶娃的同志說,你家這孩子如果不嚴點管著,以後怕是毀了。這位仁兄臉上掛不住,直接離席去教育孩子了。
  • 孩子這4種沒出息的習慣叫「假聰明」,家長別再引以為豪了
    關注「聰明」的孩子在學習、生活、工作中都有很大的優勢,但是怎麼定義「聰明的孩子」呢?是智商高?情商高?會說話會辦事?會討人歡喜?其實以上這幾種都是聰明的表現,但孩子小時候的一些特徵是「假聰明」,如果如果不正確引導,長大後孩子極大可能不會有什麼大出息。
  • 孩子也會有它?一旦出現這4種情況,父母要警惕
    我鄰居家的孩子妮妮,她是一個出生不足一個月的早產兒,雖然是早產,但身體還算不錯,平時飲食、睡覺都很正常,吃的也一點都不比別的孩子少,可奇怪的現象卻發生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要多多關注孩子,以下4種就是孩子患上糖尿病的症狀!
  • 孩子上幼兒園後,若發生這些情況了,父母要多加留心,別太大意了
    一般情況下,孩子到了三歲,父母們就會將孩子送進幼兒園。當孩子上了幼兒園後,會發生一些變化,和家裡多多少少有一些不同,而這些變化都是孩子成長必須經歷的。但是,孩子上幼兒園後,若發生這些異常的情況了,父母要多加留心,別太大意了!
  • 父母打孩子之後,孩子如果有這2種反應,可能是心理出了問題
    現在很多年輕的家長可能都覺得打孩子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但是可能也不能保證一次都沒有打過孩子。很多父母的想法是,我也不想打孩子啊,但是孩子怎麼都說不聽,我也是沒辦法啊。父母打孩子之後,孩子如果有這2種反應,可能是心理出了問題
  • 發生親子衝突,父母千萬別踩這4個坑!你越說,孩子越不聽!
    這4個溝通「坑」父母千萬要注意!有的時候衝突在親子關係中,也是一把雙刃劍,它的存在並不總是負面的。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改善家庭關係,讓父母與孩子都把內心的話表達出來,更有助力家人之間理解彼此,更寬容的對待個體差異。但,同時也要注意,這4種被稱為「沒有贏家的解決方案」——鎮壓、屈從、逃避與妥協。這是父母最常用到,解決與孩子發生衝突的辦法。
  • 李玫瑾: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時別慣著,該打就打,否則以後難改正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時,父母們千萬別慣著,該打就打,不然長大後很難改正。李玫瑾: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時別慣著,該打就打,否則以後難改正 但是現在有很多孩子都不懂規矩,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很多家長忽視了對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這就導致了孩子不懂規矩。 而從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孩子不懂規矩,那麼後果將十分嚴重。比如說不懂規矩的孩子,他就會頂撞父母、頂撞老師,這樣的孩子是受不到大家的喜愛和歡迎的。
  • 「我親手害了自己孩子」!父母最好看看,別再讓悲劇重演,太痛心
    這才發現孩子根本沒在家裡,趕緊下樓到車庫,才發現孩子被鎖在車裡,車庫裡又很少有人,導致孩子沒有被發現,當120趕到的時候,已經窒息死亡了。,父母說什麼也不聽,還偷偷玩,出現這樣的情況,父母該打就打,注意分寸的情況下,千萬別心慈手軟,意外悲劇的發生。
  • 千萬別動手打孩子,用這5句話就可以了
    導讀:千萬別動手打孩子,用這5句話就可以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千萬別動手打孩子,用這5句話就可以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建議在我們有把握的時候,我們認為有必要的時候,或者那件事確實有好好講一下的價值,才跟孩子共情。這個範圍太主觀,不好界定,那我們知道什麼時候不適合共情,排除這些情況就好了。一般來說,有4種情況是不適合共情的。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一般來說,有4種情況是不適合共情的。當然還是要聽孩子說話,讓每個孩子都有說話的機會,然後引導兩個孩子互換角度,從對方的角度去看這件事,這樣就把這個事變成培養孩子同理心的機會,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外人在場時也不適合共情。比如家裡老人在,兩代人育兒觀念不同,老人會不理解:「你怎麼這樣教呢?怎麼這麼溺愛孩子呢?」這樣的壓力讓我們很難靜下心來傾聽孩子。
  • 李玫瑾建議:如果孩子6歲前出現這4種行為,父母該打就要打
    ,以前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多半都是棍棒教育,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可是,現在的育兒方式都是倡導家長和孩子講道理,不要動手動打孩子,可是,這種口頭教育方式真的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嗎?6歲前出現這4種行為,父母該打就要打在心理學的範疇上認為,一個人在18歲之前分為6個時期,1歲以內為乳兒期;2-3歲之間為嬰兒期;4-5歲之間為幼兒期;6-11歲為學齡初期;12-15歲為少年期;16-18歲為青年初期,每個孩子到了不同的年齡段都會發生改變,雖然都是一點點長大,但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 孩子如果出現這3種「情況」,說明可能心理有問題了,父母要重視
    導讀:孩子如果出現這3種「情況」,說明可能心理有問題了,父母要重視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如果出現這3種「情況」,說明可能心理有問題了,父母要重視!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別慣著,該打就打,不打將來就晚了
    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別慣著,該打就打,不打將來就晚了&34;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是不是感覺特別熟悉,在生活中,太多這樣的&34;孩子了。孩子有這4種行為千萬不要慣著,該打就打。對於孩子一些合理的要求,家長可以滿足,但是對於不合理的要求,一定要學會拒絕,不可以一味的妥協。
  • 李玫瑾:若孩子有這4種行為,家長該打就別手軟,6歲後很難改正
    雖然這是一個寓言故事,但是現實中類似的真實故事也很常見。可見,孩子該打的時候就要打,指出他的錯誤遠比我們以為的「保護」要重要得多!但是很多寶爸寶媽都不知道到底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不該打。關於這一點,其實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早有提及:若孩子有這4種行為,家長該打就別手軟,否則孩子過了6歲很難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