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歲寶寶各階段語言發育標準
有的寶媽很苦惱,我的寶寶快兩歲了還不會說話,是語言發育遲緩嗎?
有句俗語叫「貴人語遲」
開始說話時間的早晚其實與寶寶日後的語言發展並沒有太大關係。但如果寶寶語言發展的情況與大部分寶寶比有明顯落後,就需要考慮以下原因:
1.聽力障礙
如果新生兒在聽力篩查中發現有聽力問題,一定要及時診療。
2.智力問題或社交障礙
如果寶寶除了語言發展之外,運動發展以及情緒和社交發展都有明顯落後,需要請醫生協助診斷。
3. 缺乏語言學習的環境
一些1歲多的寶寶動作以及情緒和社交都很正常,也沒有什麼疾病,唯獨語言發展的情況明顯落後,最為常見的原因是語言環境不好。這些寶寶的主要照看者通常是老人和保姆,因為老人通常不重視與寶寶說話交流,保姆沒有耐心與寶寶說話交流,寶寶很少有學習語言的機會。另外有些照看者與寶寶說話的語速太快,寶寶也無法理解和學習語言。
如果是缺乏語言學習的環境,父母們可以嘗試多陪陪寶寶,多與寶寶慢慢地說話交流,寶寶的語言發展很快能跟上同齡的寶寶。
如果是生活在雙語環境中的孩子,家長使用各自的母語與寶寶說話交流,多數情況下不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
先來了解一下0-3歲寶寶語言發展的三個重要時期
0至1歲的孩子處於語言準備時期
基本上以簡單的發音和稱呼為主,我們總能聽到孩子咿咿呀呀說個不停,卻不知道孩子在說什麼。其實是孩子在積累語言信息。
寶寶還不太會和大人交流,但嬰兒在短短的一年裡就可為語言的產生做好必要的準備,與寶寶的交流還是必要的。從寶寶出生起,家長就可以採取以下的措施,為寶寶學語言打好基礎。
爸爸媽媽要用兒語和寶寶說話
兒語的特點是頻率較高、音調誇張、詞語簡短、語調緩慢、重複多,常伴有目光接觸、誇張的表情和動作。兒語的特徵能誘導寶寶的注意,較高頻率的語聲適合於寶寶早期聽覺的適應範圍,從而引起寶寶的偏愛;在話語中音調範圍上升是為引起寶寶的興趣,誘發寶寶的反應;音調範圍下滑是為安慰痛苦的寶寶;鈴聲般的音調則為保持寶寶的注意;兒語能有效地與寶寶交流感情,因為寶寶最早對語言音調的理解超過對詞的理解。兒語讓寶寶產生與人對話的感覺,能使寶寶更多地交流。
1歲至1歲半,孩子處於語言理解時期
對大人的語言理解能力迅速提高,大人所說的話,孩子能夠很好的理解,但是往往還不太會表達,最多會用簡單的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意願。比如:「飯飯」表示想吃飯,「奶」表示想喝奶。一般來說,孩子是先理解名詞,慢慢理解動詞、形容詞和副詞。
這個時期的寶寶開始模仿家長的發音,寶寶開始把詞和對應的事物聯繫起來,開始對簡單的詞產生理解。這時家長要鼓勵寶寶說話,將這樣的詞和具體的實物聯繫起來去拓展寶寶的思維,加大他的聯想能力,增強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
1歲半後至3歲,是孩子語言發展的躍進時期
孩子學著用詞語和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可以用語言與他人進行交際了。
這個時期嬰兒的語言發展非常迅速,一般都已掌握了本民族的基本語言。從說單字到出現雙字詞,然後會說簡單句,能說短句,會用代詞你、我、他,開始接受"母語"所表現獨特的語法習慣,如用感嘆句來表示感情,用疑問句詢問等。能正確說簡單的話,如"媽媽上班去"等,會看畫說話,2歲到3歲能用代名詞,如"你、我、他。"
以下幾招有利於寶寶語言發育
1.父母是寶寶的第一任語言老師
嬰幼兒的語言發展與家長的教育和關注分不開。性別在語言發展過程中也有一定影響,女孩一般比男孩早說話。
2.寶寶對身體語言的掌握情況,直接影響語言發育
善用身體語言表達意願的寶寶隨後的語言發展會更快,性格也會更開朗。寶寶能學會多少身體語言,要看家長是否經常用身體語言和寶寶交流。
3.父母是寶寶最好的語言教練
你可以一邊給寶寶洗澡、撫觸、換尿布、餵奶……一邊用清晰而緩慢的聲音說明正在進行的日常活動;常常對寶寶唱兒歌念童謠,並鼓勵他跟著哼唱;隨時告訴他所看到的任何東西;通過誇張的表情和手勢幫助寶寶理解字詞的意思;和他一起讀故事看圖片;當他的發音聽起來像一個字時,你應該馬上鼓勵他跟你重複這個字,並誇獎他真棒。
4.與寶寶對話時使用成人語言
讓寶寶能聽到正確說法並掌握,要儘量保持語速緩慢、發音清晰且表述直接;要用心聽寶寶講話,對他說的內容表示感興趣;不要打斷他,並努力搞明白他說的是什麼,當你回應他的話時,使用成人語言。
5.給寶寶找個同齡的語言老師
讓寶寶和同齡寶寶(尤其是語言發展好的同齡寶寶)一起玩耍,是提高寶寶語言能力不錯的方法。
6.電視不會教寶寶說話
語言是在互動中掌握的,電視無法與寶寶互動。
7.經常給寶寶讀故事書
經常給寶寶讀故事書,並解釋故事書中出現的生詞,寶寶通常會很喜歡一次又一次聽同一個故事,而且會在這過程中明白越來越複雜的敘述方式。
佐鄰月嫂/育嬰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