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南次子講述父母愛情故事和在臺晚年生活

2021-01-07 搜狐網

家譜圖

民國三十八年胡宗南和葉霞翟在重慶合影。南都記者陳輝翻拍

胡宗南次子胡為善接受南都記者採訪。南都記者陳輝攝

胡家四名子女和媽媽葉霞翟合影,左起:胡為真、胡為美、胡為明、胡為善。南都記者陳輝翻拍

  在美國讀書時,一天,胡為善在教會碰到一位送女兒上學的浙江人。

  「你是什麼地方的?」一聽到姓胡,對方就問胡為善。

  「我是孝豐人。」

  「胡宗南是不是你的祖父?」聽他這樣說,對方將他衣領揪住,一把將他拎起。

  「不是,」胡為善這樣回答,對方才把他放開。

  胡為善,民國著名將領胡宗南的次子。

  尋根

  胡宗南在臺灣去世後極盡哀榮,他的兒子胡為善第一次踏上大陸時面對迥異語境

  從臺北乘火車,45分鐘後到達桃園縣中壢市。胡為善所在的中原大學就位於這座小城。從副校長任上退下後,他如今繼續擔任學校企業管理系、財務金融系教授。

  「父親如果不來臺灣就沒有我。」在校園內,談起父親胡宗南,胡為善不時爽朗地笑起。

  1951年,胡為善生於臺北。「讀小學時,我考三個一百分,父親才給我一張郵票作獎品。我後來集郵的愛好就是這樣產生的。」後來在學校講授投資學課時,胡為善將他收集的郵票給學生們看,學生驚訝得不得了。

  在臺灣,胡宗南去世後極盡哀榮。而當1995年,胡為善第一次踏上大陸時,他面對著迥異的語境。

  那次,他隨校長去雲南、西安學術訪問。

  「我們很討厭你爸爸。」有位年輕的院長對他說。「我知道啊。」他這樣回答。那次的海峽兩岸學術交流,身旁有很多記者,但沒一個記者拍攝他。

  小時候,胡為善看過父親佔領延安後的一張照片:一個公告欄上,字還沒有擦掉,上面寫著「活捉胡匪宗南」。

  早在1947年5月12日,《人民日報》將胡宗南描述為「野心十足、志大才疏、陰險虛偽的常敗將軍」。

  胡為善的父親胡宗南,長期以來在大陸演變為一個特殊符號。南都記者生於一個陝北山村,小時候,那裡的大人嚇唬哭泣的小孩,往往會說:「別哭了,胡宗南打過來了!」

  第三次去西安,胡為善去了父親當年創辦的黃埔軍校七分校。這所分校七年中收訓約四萬人,為抗日培養了大量軍事人才。

  七分校位於西安城南30公裡處的王曲,校址被一所軍事院校佔據。胡為善無法進入校園,只能在外面拍照。

  直到2010年12月,在浙江安吉縣政府部門的邀請下,胡為善帶著家人,首次踏上故土。他們先去了母親葉霞翟的故鄉松陽縣,後去安吉縣。在安吉縣,胡為善對著一座不太像的胡宗南雕塑鞠了一躬,還見到一些不知名字和輩分的親戚。

  邂逅

  黃埔一期最年長學生胡宗南與妻子葉霞翟的結合始於一次奇異的邂逅

  胡為善踏上的故土,在1958年之前叫孝豐縣。

  1924年,在孝豐縣教書多年後,29歲的胡宗南由上海到廣州,考取黃埔軍校,編入第二大隊第四隊為入伍生,為黃埔一期生中最年長的學生。

  黃埔軍校畢業後,他歷經東徵、北伐等戰役,成長為國軍名將。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人事登記卷上,胡宗南被評價為「最有希望之新興將領」。

  他與妻子葉霞翟的結合來自一次奇異的邂逅。

  葉霞翟生於浙江松陽縣。她父親葉慶崇為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生,後曾任浙江省立第十一師範學校校長,學生中包括陳誠。

  1930年夏天,葉霞翟16歲。在杭州國民新聞社社長胡國振的書房,她看到了牆上掛著的一個青年軍官的照片。他就是胡宗南。

  她迷上了這張照片。在了解照片中人之後,對他的仰慕之心越來越深。

  她等了七年,直到1937年的春天。那年她在上海光華大學讀大三。

  葉霞翟去杭州拜訪老師戴笠,在客廳邂逅了胡宗南,頓覺「臉紅耳赤,心頭亂跳」。

  在戴笠介紹下,他們相識了。

  那天,他們一見如故。見了四次,之後同在西子湖蕩舟。三個月後,他們訂婚。

  抗戰爆發阻止了他們的婚姻。在率部投入淞滬會戰之前,他交給她一封信,「上次之約必須展期,此為萬不得已,想妹定能原諒。一待戰事勝利結束,我必赴約。」

  漫長的愛情考驗在戰亂中開始。

  她每兩三天給他寫一封信,他則在鏖戰中的深夜讀她的信。這些信給了他很大安慰。在淞滬會戰中,胡宗南率第一軍與日軍激戰達三個多月,犧牲巨大。第一軍原有4萬多人,經多次補充,到奉命轉移時,只剩1000多人。

  「奇女子」

  葉霞翟是戴笠器重的學生,胡宗南與戴笠友情深厚

  1939年,葉霞翟去美國留學。行前最後一次見面,他們互相對愛情作了保證。

  在美國,葉霞翟開始在喬治·華盛頓大學就讀。她感到異樣的寂寞和孤單。「我母親剛去,前三個月沒有收到任何信,以為全世界把她丟棄了。她說,『我為什麼這麼辛苦?』三個月後,同時收到八封信,才破涕為笑。」胡為善說,裡面三封信為胡宗南寫的。

  她嚴守秘密。「大家聊天,聊到胡宗南,她也一起評論。但沒人知道他是她的未婚夫。」胡為善說。

  珍珠港事變後,他的信斷絕。「後來我母親成為基督徒,碰到困難就禱告,唱詩,讀經,求神讓兩人不要變心。」

  戴笠在葉霞翟學業上提供了資助。

  1933年,19歲的葉霞翟進入戴笠在杭州創設的特種勤務電訊訓練班,成為戴笠器重的學生,被其譽為「奇女子」。

  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畢業後,葉霞翟又去威斯康辛大學讀書。戴笠去電詢問學業,並急盼她回國服務,說如她沒有旅費,可向另一名留學生餘叔恆暫借。

  葉霞翟在美讀書時的生活費,由戴笠從公務費用中匯寄,按月給付。戴笠還自掏腰包,「惟讀書費用,系我私人負責。」

  「求學當以三民主義為遵」,戴笠在一封電報中對葉霞翟談道,「三民主義,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也。望你切實注意,否則即得到博士回國,亦無益於國家社會也。我對在國外同志,均以此相囑。」

  葉霞翟博士畢業後,一大問題就是回國的交通。戰亂中,機票一票難求。當時在美國,戰時不準女子購買機票。葉霞翟想以公務員名義向外交部申請購買機票,戴笠建議她乘船回國。

  胡宗南與戴笠也有深厚友情。1927年,蔣介石下野後,戴笠在胡宗南軍中從事聯絡工作,兩人一見如故,後訂為性命道義之交。

  一·二八事變後,胡宗南在南京就下榻於戴笠居住的雞鵝巷53號,兩人朝夕相處,常促膝長談。胡宗南生活簡樸,也不操心衣食瑣事。戴笠經常為他購置衣服。胡宗南臨終前身上一件穿得千瘡百孔的毛衣,就是戴笠20多年前所贈。

  1946年3月17日,戴笠離世後,胡宗南數夜失眠,還曾深居三日,常深夜哀嘆。當年冬天,他約友人到南京祭墓,在風雪中步行到墓地,徘徊了十幾分鐘,一言不發。

  七分校

  在臺灣的黃埔軍校七分校學生,每年都集會紀念胡宗南,今年孔令晟、連戰出席

  葉霞翟和胡宗南的通信斷絕時,後者正在艱難抗日。

  1938年,胡宗南率部駐紮關中,阻止日軍西進,屏蔽大後方四川。該年,他創辦了黃埔軍校第七分校,擔任主任,在淪陷區招收了大量青年學生。其中,在山東招考的17期14總隊,穿越淪陷區,走了1年零4個月。漫長的行軍中1000多人死去。

  現年90歲的孟興華,在臺北三民路家中安度晚年。1942年,孟興華考取黃埔軍校七分校19期,分到炮科,1945年畢業。

  孟興華回憶,軍校期間,每個周日的周會,胡宗南都來訓話,每次講兩小時。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胡宗南講述的《今日的戰士》。

  訓練環境十分艱苦。「我們住的是茅草棚,上山砍竹子、茅草等搭蓋成。還有的住在寺廟、祠堂裡。冬天穿的是質料很差的棉衣,沒穿幾天棉花就露出來了。」孟興華回憶。

  軍校的主食是槓子饃,用麵粉、玉米、小米等雜糧混合成。由於營養不良,許多人得了夜盲症。晚自習時六個人圍坐一圈看書、做筆記,中間點個土蠟燭,豆大的光。自習離開時,許多人看不清東西了。後來學校組織學生挖野菜補充營養,治癒了夜盲症。

  由於環境不潔,許多人得了疥瘡。學校就組織學生步行30公裡,去華清池洗硫磺溫泉治療。

  在臺灣的七分校學生,每年都會集會紀念胡宗南,今年是在8月22日。這天,《一代名將胡宗南》的發行儀式在臺北誠品書店敦南店舉行,連戰出席了活動。胡宗南著名的學生、西峽口戰役中成名的孔令晟將軍也坐著輪椅出席,97歲的他隨後在9月13日去世。

  重逢

  「八年歲月艱難甚,錦繡韶華寂寞思。猶見天涯奇女子,相逢依舊未婚時。」

  在美國兩年沒收到胡宗南的音訊,在獲得博士學位的第二天,葉霞翟收拾行李回國。

  1944年,在陪都重慶,他們闊別五年後重逢。他給她寫了一首詩,「八年歲月艱難甚,錦繡韶華寂寞思。猶見天涯奇女子,相逢依舊未婚時。」

  他經受了考驗。此前,宋美齡曾撮合胡宗南和孔二小姐孔令俊,但他沒有同意。

  七分校學生孟興華回憶,由於長期沒有結婚,抗戰時西安周邊謠言四起,稱胡宗南身體有問題,不能結婚。

  戰爭沒有結束,結婚仍然無期。30歲出頭的葉霞翟也處在焦慮中。

  直到1947年的一天,她收到了他發來的電報:請即飛西安。5月28日,兩人在西安興隆嶺結婚。但由於戰事,葉霞翟留三日就返回南京。

  此前的1947年3月19日,胡宗南所部佔領延安。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印行的《民國大事日誌》說,「國軍攻入延安,俘獲共軍一萬餘人」。《中國共產黨歷史》則稱,「西北人民解放軍主動撤離延安。」

  1947年底,他們的長子胡為真出生。胡為真畢業於政治大學外交系,曾任「國安會秘書長」等職,現擔任「總統府資政」。

  敗退「他自己反覆想,怎麼會打敗呢?一直請纓去前線」

  1948年,對國民黨軍隊來說,形勢急轉直下。該年12月,葉霞翟帶著胡為真來臺灣。中間經過一次短暫的大陸之旅後,她最終留在臺灣。

  1949年中秋節,面對軍事失利,胡宗南給在臺灣的妻子用詩歌傾訴內心的悽苦,「月自團圓我不圓。」他的部隊先在陝北戰場失利,後被迫放棄西安,經營秦嶺、大巴山防線。

  「親愛的霞翟,」1949年11月7日,在漢中的胡宗南致函妻子,「人生人生,人生如飛,得一知己共患難,共貧寒,共禍福者千難萬難,而況我和你柔情如海,恩愛如山,茫茫天地之間可算是鳳之毛麟之角而不能多見者。」

  這年年底,在成都被解放軍合圍,大軍潰散後,蔣介石決定經營在大陸的最後一個據點西昌。

  1949年農曆除夕,胡宗南受命獨自飛往西昌。葉霞翟則在臺北的鞭炮聲中徹夜未眠,苦等天明。

  無力回天。西昌的殘軍隨後也被解放軍八面包圍。

  胡宗南本想留下決一死戰。1950年3月26日深夜,在苦勸不過後,部屬將他擁上飛機,離開西昌。

  來臺灣後,胡宗南不甘失敗。「他自己反覆想,怎麼會打敗呢?一直請纓去前線反攻大陸。平常只有周末才回家。禮拜一到禮拜五,都在臺北錦州街的辦事處。平時有朋友去看他,準備三個菜,粗茶淡飯。」胡為善說。

  此後,他在大陳島組織遊擊部隊,突襲沿海島嶼。但除取得些微勝利外,無法撼動大勢。大陳島調職後,他寫信給蔣介石:「今後我恐無死所了。」

  泡影

  「鄉山一水隔,歲月二毛侵」

  晚年,胡宗南從基督教中尋找慰藉。

  胡為善自幼生於基督教家庭。每年聖誕節,他都陪母親葉霞翟到士林凱歌堂參加聚會。聖誕晚會結束,主持人就會說:「所有小朋友到前面來,我們總統會發給你糖果。」參加聚會的小朋友大部分來自華興育幼院。胡為善就會從蔣介石、宋美齡手上拿到糖果。他還從張學良太太趙一荻手上拿到她親自做的蘿蔔糕。

  哥哥胡為真有次去蔣介石家吃中飯。「我們小時候有句俚語,『總統請我去吃飯,碗裡有個荷包蛋。』我哥哥回來了,我就問他:『你碗裡有沒有一個荷包蛋?"胡為善說。

  大陸慘敗的塊壘胡宗南一直鬱積於心。1958年,葉霞翟請部屬給他慶賀身份證上的60壽辰,他拒絕:「海峽偷生,匆匆六十,慚恧悲苦,何能作壽?且待二十年後再作考慮。」

  「父親當年報考黃埔軍校超齡了,所以他不願意把真實年齡講出來。我媽媽連他的出生年月日都不知道。我媽媽每次催他,『你到底哪天生的,幫你慶祝生日啊!』有一天,我在他們前面跑來跑去。我爸爸被催急了,就說,『他的生日就是我的生日。』於是我4月農曆生日就變成了他的生日。」胡為善回憶。

  胡為善小時候家裡頗拮据。「我從小管帳,小時候問媽媽,『今天花的錢,比收到的錢多,怎麼辦?』她說拿紅筆,在那邊勾起來。我從小知道赤字要用紅筆勾。」

  1959年,胡宗南終於擺脫公務,過上正常的家庭生活。他會匍匐在地,讓孩子們「騎馬」,或與妻子打橋牌、散步等。

  隨著時光流逝,反攻漸成泡影,而他在慢慢變老。1960年秋,他與妻子在新店碧潭遊走。面對白雲拂過樹梢,他寫下詩句:「鄉山一水隔,歲月二毛侵」。

  離世

  他們毗鄰而葬,遠眺著再未回去的故鄉

  1962年2月14日,胡宗南離世。「那天上午,我正在上學,突然有人把我叫回家。夫人(指宋美齡)正在家裡安慰我媽媽。我步行很久,穿過層層警衛,才進入家門。」胡為善回憶。

  葉霞翟感覺墜下萬丈深淵。「父親突然去世,她難過得不得了。那天醫生還和她講,你放心,回去休息,沒有事的。」胡為善說。

  在沒下葬前,她每天都用頭貼著棺木,流淚向他傾訴。每次臨走都對他說,「明天見,親愛的!」

  他葬於陽明山的紗帽山麓,墓地被松柏、茶花和大花鹹豐草環抱著。他去世後那個春節,她來到墓前訴說。

  「親愛的,」她說,「在你離開我們的最初幾個月,我是那麼的絕望,那麼的空虛,神思恍惚,沒有個著落。」

  她寫了很多紀念他的文字。一本初版的《胡宗南上將年譜》,靜靜地躺在臺北師大附近一家二手書店內。在10月的一個下午,南都記者發現了它。書內有她的籤名「胡葉霞翟敬贈」。這本書是為了紀念胡宗南去世10周年出版的。

  在生命最後的時光,他曾和她聊到反攻「勝利」後在大陸做些什麼事。他笑著說,「我們去辦個學校好不好?你做校長我做教務主任。」

  她此後從事多年教育,曾擔任臺北師範專科學校校長等職。

  他去世19年後,她追隨他而去。

  經歷漫長的人世風雨後,他們毗鄰而葬,遠眺著再未回去的故鄉。

  注釋:

  臺北「國史館」檔案,檔號:129000098551A

  臺北「國史館」檔案,檔號:144-010107-0003-014

  臺北「國史館」檔案,檔號:144-010199-0003-074

  臺北「國史館」檔案,檔號:144-010199-0004-014~015

  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檔案,檔號:一般230/4578

  臺北「國史館」檔案,檔號:129000098551A

  專題顧問

  曾慶榴(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教授)

  李楊(廣州市社科院黃埔軍校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研究員)

  總策劃:王海軍 龔慰 王景春

  總統籌:王瑩 劉麗君 李豔 田霜月 王衛國 劉偉

  分組統籌:高龍 採寫:南都記者高龍

  參考資料

  臺北「國史館」檔案

  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檔案

  《天地悠悠》(臺北:幼獅文物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中共黨史出版社)

  《孤兒奮鬥記》(臺北:商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胡宗南上將年譜》(臺灣商務印書館)

  《一代名將胡宗南》(臺灣商務印書館)

  《教澤流芳》(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臺北教育大學)

相關焦點

  • 讀《天地悠悠:胡宗南夫人回憶錄》
    隨著兩岸關係的緩和他們的事跡也開始出現於大家的視野中,這其中也包括各種媒體、訪談、書稿的問世,這本《天地悠悠:胡宗南夫人回憶錄》就是這樣的一本書,以胡宗南夫人的回憶和紀念來從另外一個側面觀察胡宗南這位國民黨高級將領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舍小家而顧大家;在兩黨兩軍激戰的時候,痛苦多而歡愉少;在安度靜養的晚年裡,去迷茫而有信仰。
  • 胡宗南的愛情故事:憑1張照片,讓1個16歲的女青年迷戀了自己17年
    2014年,南都網的記者採訪過胡宗南次子胡為善,其中,胡為善提到了「父母愛情」,大致有著這樣的故事:1930年夏天,葉霞翟16歲。在在個長輩的書房裡,她看到牆上掛著的一個青年軍官的照片。這個青年軍官就是胡宗南。照片「迷住」了葉霞翟,她對他的仰慕之心越來越深。
  • 軍閥楊森逃臺後晚年安逸 90再娶17嬌妻;次子主動起義成解放軍師長
    軍閥楊森逃臺後晚年安逸,90再娶17嬌妻;次子主動起義成解放軍師長「一樹梨花壓海棠」是民間故事裡的一句詩,化用自元稹《白衣裳二首》中的「一朵梨花壓象床」,用來調侃老年丈夫迎娶年輕的妻子。這樣的事如果發生在現在,肯定仍然會是焦點,並引起很大的討論,但如果發生在民國軍閥楊森的身上,似乎就不足為奇了。
  • 浙江安吉修復開放胡宗南故居(圖)
    胡宗南出生於1896年,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一生經歷黃埔建軍、東徵、北伐、內戰、抗戰等,1950年去臺灣,1962年去世。記者今日來到浙江安吉縣鶴鹿溪村了解到,胡宗南7歲隨父親從浙江鎮海來此定居,l9l5年中學畢業先後受聘於當地小學,任國文、歷史和地理教員。後因與同校教員爭奪校長職位失敗後離家出走,1924年赴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從此開始戎馬生涯。
  • 國軍上將胡宗南來到臺灣生活悽慘,感慨道:當年應該自殺的!
    今天潮河君跟談談國軍一級上將胡宗南,他善於常言觀色,毫不誇張地說蔣介石的所有生活習慣他都知道,加上他跟蔣介石是老鄉的這層關係,所以他當時可是在蔣介石面前的大紅人。但是來到臺灣後的胡宗南生活並不是很如意,曾經對身邊的人說的:「我應該在哪裡自殺的?」
  • 跟隨CCTV1《故事裡的中國》回味長山列島上的《父母愛情》
    多年以前,這三對夫妻也曾帶著家人踏上這片散落在海岸線上的島嶼,鋪展開屬於他們的生活長卷,用一生相伴在上面綴著炊煙嫋嫋、細水長情。從1954年10月開始,數十萬軍人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一代又一代駐守在長山列島,在渤海咽喉守衛國門。與此同時,這片島嶼,也不斷見證著守島夫妻的愛情故事。
  • 《最後的我們》講述的故事就是生活裡會發生的事情,有關愛情
    《最後的我們》講述的故事就是生活裡會發生的事情,有關愛情這是一個關於「辜負」與「成長」的故事。它有關愛情,也有關失去,電影講述了北漂男孩見清與北漂女孩小曉的愛情故事。故事的結尾是偶遇後兩人分開,回到各自的生活裡。如果能夠再也不見,便是最好的結局。其實仔細想想,《後來的我們》講述的故事打動人心的緣故,很簡單,因為本身這就是生活裡會發生的事情。前任相見本已經是禁忌,而打消彼此之間的心結,更是對一段過往的總結。林見清把名利和物質看得更重了,方曉小把感情放在了第一位,他們最終都變成了對方當初的樣子。
  • 演員劉曉曄CCTV-1《故事裡的中國》走近「父母愛情」
    而這樣的好日子,在電視劇《父母愛情》裡,我們時常能看到。《父母愛情》由導演孔笙執導,劉靜編劇,郭濤、梅婷等等人主演的家庭情感大戲。是國產劇裡重播次數最多的電視劇之一,該片講述郭濤飾演的海軍軍官江德福和梅婷飾演的資本家小姐安傑相識、相知、相愛、相守的50年愛情生活。
  • 演員劉曉曄CCTV-1《故事裡的中國》走近「父母愛情」,再現守島人的...
    而這樣的好日子,在電視劇《父母愛情》裡,我們時常能看到。《父母愛情》由導演孔笙執導,劉靜編劇,郭濤、梅婷等等人主演的家庭情感大戲。是國產劇裡重播次數最多的電視劇之一,該片講述郭濤飾演的海軍軍官江德福和梅婷飾演的資本家小姐安傑相識、相知、相愛、相守的50年愛情生活。
  • 《裝臺》張嘉譯:父母老了,我不讓他們晚年流淚
    點擊關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動您!張嘉譯演廠裡的戲是本職工作,沒有酬勞,只有少量的生活補助。因為家裡孩子多,張嘉譯從小見證了父母生活的艱難。他將微薄的補助省下來,讓父母補貼家用。因為張嘉譯的孝順和暖心,他將哥哥和妹妹緊緊地團結在父母周圍,4個嫂子和一個妹夫也很服張嘉譯,稱他仗義、大氣。2019年春天,張嘉譯接拍家鄉的電視劇《裝臺》,外景地就在西安。拍攝期間,他不在劇組安排的賓館住,而是晚上回家陪父母。
  • 「西北王」胡宗南51歲時娶了戴笠的女秘書,生下的子女結局如何?
    胡宗南號稱「天子門生第一人」,他是黃埔軍校一期學生,因為深得蔣介石信任,所以成為了黃埔軍校晉升速度最快的學生,並且創造了黃埔軍校的五個第一。胡宗南最巔峰的時刻是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手握重兵幾十萬,號稱「西北王」。
  • 「生女兒」和「生兒子」,父母晚年的生活,差別之大不是一丁點
    在我們傳統的思想當中,多子多孫才是福,兒子是繼承家族和血脈關鍵,正因如此,也衍生出了重男輕女的顯現。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男女平等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重男輕女的顯現也越來越少,如果說按照傳統思想,那麼肯定是生兒子好,而現在"生兒子"和"生女兒"又是如何呢?
  • 我的父親胡宗南
    我父母於一九三七年訂婚,因為抗戰軍興而延展婚事達十年之久,當年是一段感人的愛情故事。母親雖是戴笠的學生,但她從來沒有做過情報工作。母親練就一筆好字,很受戴笠器重欣賞,介紹她認識了父親胡宗南。母親散文裡提起的「雨師」,就是戴雨農,戴笠。戴笠之所以能得到蔣先生(蔣介石)的信任,與我父親有關係。
  • 「雙兒戶」和「雙女戶」的家庭,父母的晚年生活,差距不止一點點
    1、操心程度不同在我國傳統的思想裡,照顧孫輩的主力軍應該是爺爺和奶奶。如果一個家庭有兩個男孩,那麼也就意味著父母要一直為孩子操心,不僅要操心他們的婚事,也要操心他們的子女,也就是自己的孫子或者孫女,自然而然也就沒有自己的晚年生活可言。
  • 埃裡克·侯麥「四季」系列臺灣重映 分別講述四段愛情故事
    埃裡克·侯麥「四季」系列臺灣重映 分別講述四段愛情故事  2020年是法國導演埃裡克·侯麥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日,為紀念這位在影史留下光輝印記的偉大導演,中國臺灣地區將於8月重映其代表作「人間四季」系列(《春天的故事》《夏天的故事》《秋天的故事》《冬天的故事》)經典數位修復版,並於日前陸續曝光了四部影片的預告片及重映海報。
  • 蔣介石愛將胡宗南,50歲結婚,遵其遺囑墓廬依山面海,遙見故鄉
    胡宗南,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號稱「天子門生第一人」,是蔣介石最寵愛、最重要的軍事將領。1950年兵敗後去臺灣,1962年2月14日因心臟病病逝。胡宗南,字「壽山」,原名「胡琴齋」,浙江鎮海人。他一生歷經黃埔建軍、東徵、北伐、內戰、抗日戰爭。
  • 他為蔣賣命一生,晚年生活悽涼,臨終前說了8個字,字字戳人心扉
    他為蔣賣命一生,晚年生活悽涼,臨終前說了8個字,字字戳人心扉文/宋哥讀歷史1949年,在我國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不得民心的國民黨節節敗退最終全面退往臺灣後,還有不死心的頑固反革命分子追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而這個時候正是天子第一門生的胡宗南,這個時候胡宗南還擔任著國民黨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參謀長
  • 秋牡丹花語和傳說,一段講述維納斯和阿多尼斯的愛情故事
    秋牡丹的傳說秋牡丹的傳說是一段講述維納斯和阿多尼斯的愛情故事。傳說,維納斯是一個熱衷於追求完美愛情的人,然而在維納斯漫長而曲折的羅曼史當中,唯有與阿多尼斯的愛情最為感人,阿多尼斯是一個年輕英勇的獵人,有一天,維納斯遇見了正在狩獵的阿多尼斯,於是二人很快墜入愛河,不久後,維納斯擔心打獵大危險了,就勸阻阿多尼斯,讓他停止狩獵,但是阿多尼斯不聽勸,維納斯氣不過就飛走了,這時候阿多尼斯在狩獵的時候遇見了一個十分兇狠的怪獸,在與其搏鬥的時候不幸身亡,維納斯在空中聽到阿多尼斯的呻吟
  • 《歸來》:講述的一個親情與愛情的故事沒有那麼多關於時代與背景
    大概是因為都是在那個時代發生的故事吧。如果說《芳華》講的是逝去的青春,那《歸來》大概是講的經過歲月沉澱後的深情。《歸來》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家庭的小故事。故事主線單一,事件也比較簡單。一直懷揣芭蕾舞夢想的女兒丹丹,為了自己的舞蹈私心,舉報了從勞改農場遷途中逃跑的親生父親陸焉識,從而阻止了母親馮婉瑜與父親的相見。夫妻自此二人近在咫尺卻又相隔天涯。
  • 蘇起辭職胡宗南之子接任 臺當局兩岸戰略不變(圖)
    中新網2月12日電 綜合臺灣媒體報導,年關將屆,臺當局人事爆出超級震撼彈。「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十一日以健康與家庭因素,向馬英九請辭獲準,遺缺由前「駐新加坡代表」胡為真接任。蘇起表示,兩岸正形成經濟互利、政治雙贏的新局面,「我相信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  蘇起閃電請辭   蘇起昨天下午臨時舉行記者會,親自宣布請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