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都不知道其實學前教育都有津貼,而且可減免學校學費。因此香港財經時報亦為此整合了2個與0至6歲可申請的津貼:
「幼稚園及幼兒中心學費減免計劃」是以學費減免的方式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資助,以減輕家長為子女提供學前教育的經濟負擔。申請人需符合以下條件:
而其評估方法是採用「調整後家庭收入」機制進行入息審,而學費減免設有100%,75%及50%三種減免幅度。按『調整後家庭收入』機制訂定申請人的資助幅度。
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轄下的學生資助處,會為符合資格的幼稚園學童提供「幼稚園學生就學開支津貼」(就學開支津貼),以支付學童的幼稚園教育和學習的開支。申請人需符合以下條件:
符合以上資格申請學費減免計劃的幼稚園學生,每人均可根據獲批資助幅度獲發就學開支津貼。
學生資助處管理下列各項為有經濟需要的中、小學生而設的資助計劃,申請學生必須符合以下資格:
以下為學生資助處所資助的津貼:
為就讀於官立學校、資助學校、按位津貼學校及直接資助計劃下的本地學校而有經濟需要的小一至中三或中六學生提供津貼,以支付必須的書簿費用及雜項就學開支。
為就讀於各中、小學或在認可的院校修讀全日制至學士學位課程、其居住地點與學校距離超逾十分鐘步行時間,及需要乘搭公共運輸工具上學,而有經濟需要的學生,提供車船津貼。
為有子女接受全日制中、小學程度教育,或修讀全日制毅進文憑課程或職業訓練局全日制相關課程而有經濟需要的家庭提供津貼,以支付子女家居上網學習的費用。
津貼發放以家庭為單位。合資格的家庭不論子女人數多寡,將獲發以家庭為單位的定額現金津貼。而2020/21學年全年的全額上網費津貼為每個家庭1,600元,半額津貼則為800元。
計劃是為參加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舉辦的公開考試而有經濟需要的合資格考生提供考試費減免。有關申請詳情和資格,請參閱考評局就減免考試費申請發出的通告。
而申請這些資助津貼,需接受入息審查。而學生資助處採用「調整後家庭收入」(AFI)機制進行入息審查,以評定申請人的資助資格及幅度。
基金對象包括在港就讀並家庭經濟有困難的中、小學生,為他們提供學業及課外活動上的資助(課 餘學習開支),扶助他們成長。相關資助並不與社會福利署發出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重疊,綜援家庭學生也可申請,惟必須保留有關開支單據及本 基金撥款通知信,有需要時供社會福利署查核。
助學金主要資助學生課餘學習開支,並不與社會福利署發出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重疊,綜援家庭學生也可申請,惟必須保留有關開支單據及本基金撥款通知信,有需要時供社會福 利署查核。每一學年約9月底,需留意官方網頁公布。
該基金於1955年成立,向經家庭入息審查評為有經濟上需要而在下列其中一間院校就讀全日制課程的學生,提供生活津貼:
津貼額:津貼額視乎當時可用的款項及合資格申請人的數目而定。
申請辦法:本計劃現正接受申請,申請書、申請指引及附表可於葛量洪獎學基金委員會索取(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13號胡忠大廈34樓)或在學生資助處網頁下載。
保良局何鴻燊博士紀念基金學生支援計劃在2020 / 2021年度由何超鳳主席為紀念先父何鴻燊博士,並秉承何博士畢生樂於行善的精神,以各界捐獻的帛金及其大額捐款成立。
其一直關注香港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學習需要,故成立上述「基金」,為面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幼稚園至中學學生提供學習上的支援,冀不會因經濟問題影響或失去學習及個人發展的基本所需。援助範圍有4項:資訊科技學習、支援急切學習需要、支援特別學習需要、境外學習交流活動。
專上及大專程度可申請的津貼有多個,而且不是只有政府資助學位的才有津貼,如:副學士、自資學生亦可申請,若要申請可先查看哪個適合自己需要。因此《香港財經時報》整合了6個可供專上申請津貼:
用於資助專上課程 (全日制)是一項須經過家庭入息及資產審查的計劃,為符合申請資格並考進認可院校而又有需要的全日制學生提供資助,所以是適用於修讀全數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或公帑資助的全日制課程的學生。
用於自資課程(全日制)是一項須經家庭入息及資產審查的資助計劃,適用於修讀以自資形式開辦並經本地評審的全日制專上課程的學生。申請人須修讀以自資形式開辦並經本地評審的全日制自資副學士學位、 高級文憑或學士學位程度專上課程。
本計劃旨在向合資格的學生提供資助,確保他們不會因經濟困難而失去接受專上教育的機會。資助包括助學金及或貸款。在計劃下,最高資助額包括︰
用於資助專上課程學生資助計劃或專上學生資助計劃的成功申請人,並需要入息審查。申請人必須符合以下條件方可申請:
居住地點與日常上課地點距離超逾10分鐘步行時間及需要乘搭公共運輸工具往返學校。
學生車船津貼資助額是根據學生在學期間往返居住地區及日常上課地區的平均車船費計算。資助幅度分為全額及半額資助。
扶貧委員會在2019年4月9日的會議上同意名為「院校宿舍津貼」的關愛基金項目按現行的運作模式延續兩年至2020/21學年。
此計劃適用於符合「資助專上課程學生資助計劃」或「專上學生資助計劃」申請資格,及通過入息及資產審查,並經就讀院校核實在資助項目推行期間的學期內居住於院校提供的宿舍的學士學位課程學生。
在2020/21學年,每名合資格學生可獲「院校宿舍津貼」的最高款額為9,740元。
扶貧委員會在2019年4月9日的會議上同意將名為「增加專上學生資助計劃下的學習開支助學金」項目按現行的運作模式延續兩年至2020/21學年。適用於符合「專上學生資助計劃」的申請資格,並通過入息及資產審查,而獲提供學習開支助學金的學生
在2020/21學年,每名合資格學生可獲發最高2,420元的額外學習開支助學金。
扶貧委員會於2015年3月27日通過,由關愛基金撥款,增加就讀專上課程有特殊教育及經濟需要的學生的學習開支助學金,以加強對他們的支援。項目由2015/16至2017/18學年推行,為期三年。在2018年6月21日的會議上,扶貧委員會同意將此項目按現行的運作模式延續三年,至2020/21學年。
每名合資格的學生於2020/21學年可獲最高額外9,200元學習開支助學金,實際可獲的津貼須按其在學生資助處的入息及資產審查機制下所評定的資助幅度而定。
各位打工仔每個月辛苦賺取金錢,所以更需善用金錢。而政府推出了不少津貼給在職人士,可資助有需要的打工仔,因此《香港財經時報》亦整合了5個與打工仔有關的津貼。
持續進修基金為有志進修的成年人提供持續教育和培訓資助。符合資格的申請人於成功修畢持續進修基金可獲發還款項課程(基金課程)後一年內及年齡屆滿71歲前,可不限次數申領合共最多20,000港元的資助。
首10,000港元資助的學員共付比率(即學員本身需負擔的費用的百分比)為課程費用的20%,而次10,000港元資助的學員共付比率則為課程費用的40%。
「在職家庭津貼計劃」的目的是鼓勵自力更生,紓緩跨代貧窮。在職家庭津貼(職津)計劃以住戶(包括1人住戶)為申請基礎。申請住戶達到工時要求,住戶的入息及資產符合有關限額,可以申領計劃以下津貼:
每名合資格兒童還可以申領兒童津貼。視乎住戶入息,津貼以全額、3/4額或半額發放。
「以個人為申請單位的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簡稱「個人交津」計劃)的目的是協助減輕低收入在職人士往返工作地點的交通費負擔,並鼓勵他們入職或持續就業。
申請人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為可在香港合法受僱的僱員或自僱人士;
往返工作地點需要支付交通費用;
符合每月入息及資產限額
疫情影響不少市民生計,令低收入的家庭生活雪上加霜。政府及非牟利團體因應基層人士需要,設立津貼及基金提供物質援助,以紓緩市民經濟壓力。《香港財經時報》整合了6個低收入人士可申請津貼供大家參考。
為了讓關愛基金履行宗旨,發揮基金補漏拾遺的功能及先導作用,醫管局於2017年8月推行2項新增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資助有需要而合資格的病人購買價錢極度昂貴的藥物(包括用以治療不常見疾病的藥物)以及購買指定的用於介入程序及在體內設置的醫療裝置。
該兩項新增計劃分別名為「資助合資格病人購買價錢極度昂貴的藥物(包括用以治療不常見疾病的藥物)」及「資助合資格的公立醫院病人購買指定的用於介入程序及在體內設置的醫療裝置」。
保良局扶弱基金是希望援助3類人士:
資助家庭或個人的日常、家居、學業及醫療需要
為保良局兒童住宿服務的兒童提供額外的援助
為家庭或個人遭遇突變而提供緊急的經濟援助
資助金額按申請個案的情況而定,而獲批最高金額一般為港幣6,000元。
保良局宏輝慈善基金的目的為援助低收入家庭,減輕需突然搬遷的財政壓力,並改善家居環境安全。主要緩助以下2類人士:
資助金額按申請個案的情況而定,而獲批最高金額一般為港幣6,000元。
因人口老化,香港長者亦愈來愈多。而香港政府亦推出了不少與長者有關的資助,因此《香港財經時報》亦整合了10個長者可申請的津貼:
長者咭提供一個普遍獲得承認的年齡證明,方便享用政府部門、公共運輸機構及商號為長者提供的優惠票價、折扣和優先服務。
申請資格:凡年滿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
申請所需文件:已填妥的申請表、證件相片(近照)一張及有效香港智能身份證副本
申請費用:首次領取費用全免,如需補領須繳付費用。
最新長者咭計劃優惠範圍:政府部門、公共運輸、公共事業、銀行、診所、社區設施、進修、娛樂、康復器材、飲食、購物、超級市場、旅遊、全港各區商業機構及其他。
公共福利金計劃是為嚴重殘疾或年齡在65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每月提供現金津貼﹐以應付因嚴重殘疾或年老而引致的特別需要。這項計劃包括普通傷殘津貼﹑高額傷殘津貼﹑高齡津貼、普通長者生活津貼、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申請本計劃下的傷殘津貼及高齡津貼的人士均無須接受經濟狀況調查。而這項計劃資格如下:
(a) 高齡津貼:年齡在70歲或以上
(b) 普通長者生活津貼:年齡在65歲或以上的申請人而每月收入及資產並沒有超過規定的限額
(c) 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年齡在65歲或以上的申請人而每月收入及資產並沒有超過規定的限額
(d) 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分別設有高齡津貼及長者生活津貼(包括普通長者生活津貼及高額長者生活津貼),詳情請參閱廣東計劃或福建計劃網頁。
香港政府在 2009 年推出長者醫療券計劃,透過資助減輕公共醫療負擔。長者只要年滿 65 歲並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證,即可享用醫療券服務。
2019 年最新的財政預算案更將醫療券(英文︰Health Care Vouchers)加碼,長者除了可獲發得一次性 1,000元 醫療券金額外,醫療券累積金額亦提高至 8,000元,同時設每兩年 2,000 元的視光服務金額上限。
讓長者和合資格殘疾人士,可以每程2元的優惠票價,使用指定公共運輸工具及服務,從而鼓勵他們融入社區,建立關愛共融的社會。受惠對象為65歲或以上長者。
保良局汪徵祥紀念基金 為欠缺支援、遭遇突變及危疾的個人或家庭,特別是長者及兒童,提供緊急經濟援助及改善生活質素。
援助範圍為保良局屬下安老及康復服務單位年齡達60歲或以上,而有需要的長者包括:患上嚴重疾病等。還有保良局社會服務轄下兒童住宿服務及幼兒服務單位年齡在18歲或以下的兒童、由保良局社會服務單位或社會福利署或醫管局轉介的香港居民。
關愛基金「長者牙科服務資助」項目正分階段擴展至所有領取「長者生活津貼」受惠人,首階段涵蓋80歲或以上長者。符合資格的長者可免費鑲活動假牙及接受其他相關的牙科診療服務。
資助服務內容:鑲活動假牙及其他相關的牙科診療服務(包括口腔檢查、洗牙、補牙、脫牙及 X光檢查)。
受惠對象
鑲活動假牙年齡 65 歲或以上
最近連續三個月正在領取「長者高額生活津貼」
從未受惠於關愛基金資助的長者牙科服務及衞生署的「長者牙科外展服務計劃」
已失去全部或部分牙齒或患有牙疾,而在日常進食或咀嚼食物遇到困難,共願意接受本資助項目的牙科服務資助及診療
以獲參與項目的非政府機構及牙醫,根據香港牙醫學會制訂的指引,評估為需要並適合接受鑲活動假牙及其他相關的牙科診療服務。
統計處公布最新有關傷殘人士及長期病患者統計調查結果,全港逾57萬殘疾人士,只有約7.6萬為就業人士。不少傷殘人士都出現經濟困難,因此《香港財經時報》亦整合了2個傷殘人士可申請的津貼:
是社會福利署(社署)為嚴重殘疾的香港居民,每月提供的現金津貼,以應付因嚴重殘疾而引致的特別需要。傷殘津貼的申請人無須供款及接受經濟狀況調查。可分為普通傷殘津貼及高額傷殘津貼:
普通傷殘津貼
1. 經由衛生署署長或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或在極為特殊情況下由私家醫院的註冊醫生)證明為嚴重殘疾( 請按此參考嚴重殘疾的定義)
2. 其嚴重殘疾情況將持續不少於6個月。
高額傷殘津貼
1. 符合上述普通傷殘津貼的資格
2. 須經由衛生署署長或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或在極為特殊情況下由私家醫院的註冊醫生)證實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他人不斷照顧
3. 沒有在受政府資助的院舍(包括津助/合約院舍及參與不同買位計劃院舍的資助宿位)或醫院管理局轄下所有的公立醫院及機構接受住院照顧,或在教育局轄下的特殊學校寄宿。
由2020年2月1日起,普通傷殘津貼的每月金額為$1,835,而高額傷殘津貼的每月金額為$3,670。
年齡介乎12至64歲並符合資格領取傷殘津貼的申請人,每月可獲發交通補助金。政府希望可透過此鼓勵他們多些外出參與活動,從而促進他們融入社會。
保良局蕭景聰紀念醫療資助基金資助癌症病人因接受化療,而需經常往返醫院的交通費、陪診費或購買營養食品等開支。癌症病人 (需有政府/醫管局醫生證明) 一生人可獲劃一資助4,000元。
在香港不少老師都要需要進修,以增加自己的知識有助日後事業發展。而不少機構亦有資助老師進修,以下其中是2個:
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 語常會 )由2004年4月推出「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獎勵津貼計劃」,鼓勵於2004至2005學年以前入職的在職中、英文科教師提升任教語文科目的本科知識和教學法的水平。
每名符合申請資格的教師在成功修畢獲批准的相關課程後,可獲發還整個課程的一半(50%)學費。若想了解「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獎勵津貼計劃」所認可課程,或相關申請需知更多: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獎勵津貼計劃
教育局由2014或15學年起,通過語文基金推行「教授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專業進修津貼計劃」,並再延長計劃至2021/22學年。此項計劃為在職中文科教師提供津貼,鼓勵他們修讀有系統的兼讀制課程,以提升其教授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所需的教學知識及技巧,並了解華語及非華語學生在文化上的差異,從而更好地裝備自己。
而且於2019至20學年及其後開始修讀本計劃認可課程的每名申請人,在成功修畢有關課程後,更可獲發還整個課程的50%學費,最多達64,000元。
疫情影響經濟,不少僱主都陷入經濟困難,而政府亦推出不少計劃以資助中小企或聘請僱員。而《香港財經時報》整合了4個除保就業外的津貼:
中高齡就業計劃是透過向僱主發放在職培訓津貼,以鼓勵聘用年滿40歲或以上的失業求職人士,擔任全職或兼職長工(兼職即每星期工作18小時至少於30小時),並為他們提供在職培訓,讓他們儘快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掌握工作所需的技能,從而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
聘用60歲或以上失業或已離開職場的年長求職人士的僱主,可在合資格僱員在完成計劃中的在職培訓後,每名僱員申請每月最高達5,000元的在職培訓津貼,為期6至12個月。而若聘用40歲至59歲失業求職人士的僱主,則可就每名僱員申請每月最高達4,000元的在職培訓津貼,為期3至6個月。政府希望透過卜心鼓勵他們接受及完成在職培訓,從而穩定就業。
「就業展才能計劃」的目的是透過向僱主提供誘因,鼓勵僱主提供職位空缺及工作適應期予殘疾人士,以加深僱主對殘疾人士工作能力的認識,從而協助他們公開就業。
參與計劃的合資格僱主每聘用一名有就業困難的殘疾人士,最高可獲發放35,000元津貼,發放期可長達8個月。僱主亦須委派一名資深員工擔任指導員,協助殘疾僱員 適應工作,並與同事融洽相處。指導員如成功協助僱員在 完成首兩個月的聘用期後繼續獲聘用,可獲贈1,000元獎勵金
香港有不少舊樓失修,但往往需要業主們真金白銀拿出來,因此政府提供財政資助,津貼維修自住樓宇的費用,以鼓勵業主門改善樓宇失修情況,加強的安全。以下有其中2個:
津貼計劃有效減輕舊樓法團在日常運作開支的負擔,並有助法團遵行法例的相關規定,關愛基金於二零一八年十月一日推出第三期津貼計劃。
第三期津貼計劃推出2項優化措施,包括調高住宅單位的每年平均應課差餉租值上限,以及調高法團在推行期內可獲津貼總額的上限,讓更多有需要的法團受惠。
有需要人士維修自住物業津貼計劃為有需要自住業主提供財政資助,津貼維修自住樓宇的費用,改善樓宇失修的情況,加強其居所的安全。
每個津貼申請上限為80,000港元。每位合資格申請人及其合法配偶(如已婚)可共獲批最高80,000港元的津貼。
因新冠肺炎影響令各行各業受挫,而失業率更升至5.9%創15年的新高。以下整合了其中多個仍然可申請失業津貼給大家,並更新各失業津貼或援助最新情況:
特區政府在2020年公佈多項紓困措施,計劃透過關愛基金,向為失業或開工不足人士提供支援。
申請資格:
1. 由今年4月1日至明年3月31日期間,如市民失業一個月以上,並在今年4月前曾領取在職家庭津貼或各項學生資助計劃的人士,可申請最多3個月現金津貼。
2. 開工不足的人士,政府建議今年在4月1日至明年3月31日,12個內領取在職家庭津貼的人士,符合較少的每月總工時時數,即可申請相關月份的現金津貼,最多3個月。
申請方法:有關建議仍在計劃階段
發放資助時間:政府預計申請人最快10月才能獲得津貼。
香港公益金於二零零四年初成立一項緊急援助基金,為身陷困境的家庭和個人,提供迅速的短期過渡援助。透過及時雨基金,為有需要人士紓解燃眉之急。
受惠對象:
但申請人需注意,申請人須為香港居民及年滿18歲,申請當時未獲其他基金及政府的援助。若成功申請,每宗成功的申請將獲發援助金約2,000元至10,000元不等。
另外每個成功獲得「公益金及時雨基金」資助的人士及其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員在6個月內不得再次申請援助。
僱員再培訓局希望可協助2019年6月1日後失業、就業不足或正放無薪假的人士,推出「特別・愛增值」計劃,提供2至3個月的綜合培訓課程。課程未有要求參加者需從事指定行業或設立學歷限制,每項課程出席率達80%的學員,可在課程完結後獲取特別津貼。每月最高津貼額擬增至HK$5,800。
申請資格:
申請日期:2020年7月1日至12月31日(第3期將於明年1月開始)
保良局是資助家庭或個人的日常、家居、學業及醫療需要,亦會為家庭或個人遭遇突變(如失業)而提供緊急的經濟援助
申請日期:全年任何時間
申請資格:香港居民或保良局兒童住宿服務的兒童或社會上有需要人士(包括家庭、兒童、青少年及長者)
申請方法:申請必須由保良局、社會福利署或醫院管理局註冊社工轉介,
發放資助時間:發放資助時間按申請個案的情況而定,而獲批最高金額一般為6,000元。
政府於2020年6月起在綜援制度下推出短期的「失業支援計劃」,為期6個月,政府放寬綜援資產限額上限一倍,而自住物業首12個月豁免納入資產限額。申請詳情如下:
申請資格:
保良局汪徵祥紀念基金是為欠缺支援、遭遇突變及危疾的個人或家庭,特別是長者及兒童,提供緊急經濟援助及改善生活質素。而保良局網頁提到,此基金援助範圍包括:保良局社會服務單位、社會福利署或醫管局轉介的香港居民,若遭逢個人或家庭突變或意外而未能維持基本生活。而每位受惠人士或家庭每次上限可得津貼8,000元。
本網亦有致電保良局查詢,若突然失業可否申請。而他們則回應若已失業幾個月則應該無法申請,而剛失業還有機會,但是亦需是保良局的會員才可有機會申請,並要經過審批。
賽馬會逆境同行食物援助計劃是幫助於2020年2月或之後,因受疫情影響而現正失業或就業不足的人士及家庭,或現時沒有接受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及沒有領取政府和其他定期或連續性的食物援助服務計劃。當中「煮飯食」食物包服務及「馬上食」網上點餐服務於10月已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