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永元年(1521年)十一月三日,當時武田家正在抵禦今川家的侵攻,武田信虎的妻子在躑躅崎館的詰城要害山城避難期間生下了嫡子武田晴信。
武田晴信從小就被武田信虎當做繼承人培養,武田信虎先後為其迎娶了扇谷上杉朝興之女(難產去世)、公卿三條公賴之女為正室夫人。不過,在天文十年(1541年)六月時,武田晴信卻與家臣們一同將正當壯年的父親給流放了。
在舊說之中,武田信虎被流放的原因是因為他寵愛次子武田信繁,想要廢掉嫡子武田晴信的繼承人之位,所以導致了這場政變。然而,實際上武田晴信作為武田家的繼承人,從武田信虎為其迎娶公卿三條公賴的女兒等來看,實在是沒有廢長立幼的理由的。除此以外,《勝山記》記載當武田信虎被流放以後,甲斐國自上而下都感到欣慰,並且武田家的這次父子內訌也沒有像其他家族那樣分裂,說明武田信虎被流放的原因可能沒有那麼簡單。
那麼,為什麼武田家的家臣們要流放讓武田家蒸蒸日上的武田信虎呢?這大概是因為武田信虎的窮兵黷武政策所致吧。在武田信虎被流放的前一年,即天文九年時,甲斐國曾遭到颱風的襲擊,導致這年農作物欠收。緊接著,第二年甲斐國鬧起了饑荒,根據《勝山記》的描述,這次的饑荒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大災荒。
在中世紀的日本,如果領國遭遇災荒的話,迷信的領民會認為這是領主不德所致,例如後來北條家在遭遇饑荒之後,北條氏康也引咎隱居,將家督之位讓給兒子北條氏政,同時頒布德政令,免除領民債務等等以恢復民生。反觀武田信虎,在天文九年的颱風、天文十年的大饑荒時,他非但沒有「罪己」、頒布德政令,反而還不顧領內民生凋敝,不斷地發兵攻打信濃國,加重了領民的負擔。
雖然後來上杉謙信以「流放親生父親」來指責武田信玄(晴信),但是在這次流放武田信虎的行動中,武田家沒有任何一個家臣站在武田信虎的一方,說明這次事件的主謀不僅僅是武田晴信一人,而是武田家全體家臣團結一致發起的政變。在流放武田信虎以後,武田晴信立即頒布了「一國平均安全」的命令,暫時停止了戰爭,甲斐國的民眾們紛紛奔走相告,慶祝改天換日。
武田家的政變讓海野棟綱、真田幸綱等人看到了機會。這年七月,山內上杉家為了支援海野氏、真田氏返回舊領,出兵信濃國,諏訪郡的諏方賴重作為武田家的盟友率軍出擊。不過,由於山內上杉家勢力強大,諏方賴重單獨與山內上杉家達成和睦,導致武田家的領地被上杉家佔領,這使得武田晴信指責諏方家背盟,兩家因此斷交。次年武田軍侵入諏訪郡,滅亡了諏方大祝家。
不過,這個月也發生了一件幸運的事情,那就是北條家的家督北條氏綱去世,其子北條氏康繼承了北條家。一般來說,在家督更替之際,家族通常會有兩條路可走:1、繼承前任家督的路線。2、單獨開創自己的路線。北條家由於要應付山內上杉家、扇谷上杉家,因此當武田晴信派出使者以後,武田、北條兩家很快就達成了和睦。不過,武田家的另外一個盟友今川家卻與北條家因為駿河國河東的領地打得不可開交,為此,武田晴信作為中介調解兩個盟友,最終讓北條家與今川家也達成了和睦,之後三家互相聯姻,締結了同盟,此即著名的「甲相駿三國同盟」。
穩定了後方的武田晴信繼續父親武田信虎的戰略路線,不斷地對信濃國發起侵攻。武田家先後平定了諏訪郡、佐久郡、上伊那郡,而後又侵入安曇郡、築摩郡與小笠原長時、北信濃的村上義清等作戰。
天文十七年(1548年)二月,武田軍在上田原與村上義清展開激戰,武田家重臣板垣信方、甘利虎泰戰死,武田家大受打擊。趁著武田家元氣大傷的局勢,小笠原長時動員起信濃國的軍勢想要反擊,結果在鹽尻峠被武田軍打得大敗而歸。從這場合戰可以看出,武田晴信作為武田家的家督,並不會被一、兩場合戰的勝敗所影響,在關鍵的時刻總能做出非常正確的判斷,這也是後來的武田勝賴所不具備的能力。
武田家與村上義清的戰爭異常艱苦,上田原合戰的兩年後,武田晴信再度率軍包圍了信濃國小縣郡的戶石城,結果在攻城未果撤軍時被村上軍反擊,再度慘敗。幸而在侵攻小縣郡期間,武田晴信赦免了小縣郡的國眾真田幸綱,命其返回本領,以「信濃先方眾」的身份參與武田家的攻略。真田幸綱就是舊說中的真田幸隆,也就是真田昌幸的父親、真田信之、真田信繁的爺爺,雖然電視劇喜歡將真田幸綱塑造成武田家重臣的形象,但是實際上真田幸綱只是武田家的一員城將,根本達不到家老的位置,真正讓真田家成為武田家家老得是真田幸綱之子真田昌幸出任家督時的事情了。
真田幸綱十分擅長計策,在他的調略之下,戶石城兵不血刃落入武田家手中,隨後武田軍繼續攻打村上義清的居城葛尾城,逼得村上義清北逃越後國,依附越後國的戰國大名長尾景虎去了。村上義清逃亡後,村上家麾下的屋代、香坂、室賀等國眾紛紛歸降武田家。
除了北信濃的大勝以外,武田家在這期間還攻略了木曾郡的木曾氏、下伊那郡的知久氏,甚至連美濃國的遠山氏都成為了武田家的家臣。不過,遠山氏在這時候屬於齋藤家、武田家的「兩屬家臣」,身份比較特殊。
基本平定信濃國後,武田家與越後長尾家的領地接壤,二者也因為邊境問題產生交鋒,武田家修築了海津城作為防禦長尾家的據點,長尾家也修築了飯山城用來防禦武田家。長尾家的家督長尾景虎就是後來的「上杉謙信」(下文統稱上杉謙信),十分驍勇善戰,被後人神化為「軍神」一樣的形象。關於上杉家的故事,我會在本號的專欄中與其他幾個家族作為獨家內容更新,歡迎大家關注。
長尾家與武田家在信濃國川中島一帶多次展開合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永祿四年(1561年)的第四次川中島合戰,此戰中武田信玄(即武田晴信)的弟弟武田信繁、重臣山本菅助等都戰死,武田軍也遭受了重大損失。不過,武田家、上杉家(長尾家)圍繞北信濃的戰爭頻率在第四次川中島合戰後逐漸減少,武田家轉而侵入關東的上野國,支援北條家與上杉家作戰。
永祿八年(1565年),武田信玄轉變了外交策略,與尾張國的大名織田信長締結了盟約。相對的,昔日的盟友今川家在今川義元死後江河日下,再加上與上杉謙信的戰爭陷入僵局,武田信玄便決定拿盟友今川家的領地下手。永祿十一年(1568年)十二月,武田信玄與德川家康結盟,一同對今川家的領地發起攻擊,今川家的家督今川氏真逃往遠江國懸川城躲藏,後來又流亡相模北條家。
奪取駿河國以後,貪得無厭的武田信玄覬覦起了原今川家領地的另外兩個分國——此時在德川家麾下的遠江國、三河國,因而武田家、德川家很快就變成了敵人,武田信玄也在元龜三年(1572年)年末率軍出陣,攻打德川家的領地。由於武田信玄的西進沒有通知盟友織田信長,因此武田家、織田家的盟約也就此告吹,織田信長給德川家派出了援軍,但是織田·德川聯軍卻在三方原合戰中被武田軍擊敗。然而,武田信玄的天命卻也到此為止了,次年四月,武田信玄舊病復發,在撤軍返回甲斐途中於信濃國去世,享年五十三歲。
武田家在武田信玄時代逐漸走向鼎盛,雖然信玄時代武田家的領地沒有武田勝賴出任家督時的大,但是信玄時代的武田家才是真正的指哪打哪,到處得罪人還不怕別人報復的囂張年代。
前篇文章有提到,武田信虎統治武田家時,武田家完成了戰國大名化的進程,而武田信玄時代則進一步地完善了政策,武田信玄制定了分國法《甲州法度之次第》,此舉說明武田家在自家領地內,推行了自家制定的《甲州法度》分國法,確定了武田家最高公儀的地位。除此以外,武田信玄進一步地完善了武田家的稅制改革,將「田役」與「棟別役」作為固定稅收,還對武田家的領地進行檢地,以便更好地統治分國。
然而,讓武田信玄沒有想到的是,織田信長在信玄死後不斷地發展壯大,最終成為促使了武田家滅亡的吹哨人。
本文作者:北條早苗
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