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從曾子殺豬這個成語,看中國人的教育困境。
曾子殺豬
先說為何要誠信?人類是一種群居動物,在智人發展出大規模協作體系之後,人類就不得不在獲取食物的時候,與他人一起協作。協作就意味著長期處於互信階段,如果沒有誠信做支撐,很難繼續,天然也可以篩除一部分不誠信的人,比如一群人遇到野獸,有一部分人逃走了,成果就不會給他們了,更重要的是,下次捕獵就不會帶他們去了。所以誠信是多次協作的基礎。
中國人並不希望孩子欺騙自己,可是卻對孩子欺騙,美名其曰是哄孩子。這背後有一個假設,也是人們的一句口頭禪,叫他還小,懂個啥?這其實是對孩子的認知能力持否定態度。可是,他們偏偏要要求孩子不能欺騙自己。也就是說,在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上,父母從常常採取的是單向灌輸,而不是雙向互動。
這種關係的形成其實源於最初父母與孩子建立的撫養關係,天然就是父母把資源無償供應孩子的不對等關係,這其實違背了誠信的生成條件。當然,這只是從表面上的感觀層面的理解。其實父母撫養孩子在生物學上是基因的傳承,這是一種生理上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現代人早已不是以生存為主要目標了,人們更像追求幸福。而幸福的條件是在人際之中的。只有走出自我為中心的困局,以他人的利益為終極目的才能有一種依戀與交付感,愛情可以承載一部分交付感,親情同樣也可以承載一部分,信仰也可以承載一部分。
而這些都有一個捷徑,即是撫養孩子,他是我們交付感形成最天然的形式。
所以,父母並不是單純地付出,他們收穫了交付感,也收穫了幸福。
理清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解決問題的最關鍵步驟,之後,我們要想維繫一個對等的關係,就必須付出誠信為關係建立基礎。
曾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他宣揚的是禮教。也就是說,他正是一個在混亂時代給人們樹立一個道德榜樣罷了。
其實,古人都是更重視言傳身教,也就是要想把孩子教育成什麼樣的人,最好的方式是自己成為這種人。
而現代,由於西方的理論邏輯體系是完全脫離現實的推導過程,它們是不可能以一個人的行為舉止來模仿的;這是古代師徒體系,以及儒家宣揚的修身,治國,平天下這一套流程被學校代替的原因。
而讓這整套理論邏輯體系大行其道的是大航海引發的格局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