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毛豆」:創幸福農場 做開心農民
本報記者 李新玲
丁瑞勇現在被人叫作「丁毛豆」,而且越叫越響,丁瑞勇的父母越來越高興:「要說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區別,就是踏實肯幹!」可3年前丁瑞勇辭職回村裡種毛豆的時候,他的父母真不願別人知道,因為這太沒面子了。村裡的好多年輕人寧可打零工也要留在城裡,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工作了幾年現在卻要回來,和祖祖輩輩一樣繼續當個農民。
1980年出生的丁瑞勇家在北京通州區於家務回族鄉大耕垡村,中專畢業後在亦莊開發區一家公司搞物流。他覺得自己學歷低,要想今後有點作為就得繼續學習,這樣他邊工作邊學習拿到了工商管理的大專文憑。
在外面工作的幾年,丁瑞勇周末都是回家幫父母幹些農活。但是他從心底不願幹,從小幹農活,風裡雨裡真有些怵頭了。丁瑞勇的父母種著幾畝地,主要是種毛豆和玉米,這幾年價格一直走高,收入還可以。每當收穫時,看著一麻袋一麻袋的毛豆,丁瑞勇都想著:「與其在外面給別人打工,不如回來守著熟悉的土地幹點什麼。」
有一次,小商販來收毛豆,丁瑞勇正好在家,就和他們談價錢,之後又隨收毛豆的人去了北京最大的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去看,發現毛豆的市場挺大的,而且還有發展前景。
說幹就幹。但這種幹絕不同於父輩那種一年年春種秋收的傳統做法。丁瑞勇先是參加了通州區勞動局的一個創業培訓,後來偶然得知了扶持年輕人創業的YBC,於是上網查了相關資料,非常認真地寫了創業計劃書。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獲得了5萬元的創業支持,此外還有創業導師的指導。本來在一家連鎖超市工作的弟弟看到哥哥勁頭這麼足,也辭職回村和哥哥一同創業。因為從小幫父母種地,丁瑞勇對地裡的農活不陌生,但他不像父母那樣就近去種子站買種子,而是上網查信息,詳細了解哪裡的種子好,然後和弟弟到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一家家挑選、比較,最後買回的500多公斤純度、精度都很高的良種。
2008年春天,丁瑞勇租來100畝地播下良種。到了收穫的季節,因為丁瑞勇的毛豆品種好、產量高,銷路非常好,最多的一天,他能賣出5噸毛豆。創業第一年就開了一個好頭,三四個月時間丁瑞勇就賺了一大筆錢。「丁毛豆」的稱呼也開始叫起來。
「可能是勝利來得太早太容易了吧,腦子太熱了。」丁瑞勇這樣總結第一年的成功,和第二年的失敗。因為第一年的順利,2009年,丁瑞勇租下了300畝地,準備大幹一場。可是成也種子,敗也種子,第二年的毛豆長得個頭大但粒不實,賣不出好價格。而且種植面積太大,後期的田間管理也出了問題。為了彌補損失,丁瑞勇在毛豆收穫後,補種了玉米,這才把損失補回來。
「第一年賺錢後,YBC的導師提醒過我,農產品種植的成功和氣候、市場、品種關係很大,有時是靠運氣。但當時自己對這種提醒很不屑,一味擴大生產,結果吃了虧。」丁瑞勇還特別認真地寫了一份總結,他說,只做農民不行,還要了解市場、懂得田間管理。今年丁瑞勇只種了100畝毛豆。這回收穫的毛豆不僅高產,而且質優,每斤的純利比往年高出五六角錢。
有了上次的教訓,毛豆賣得紅紅火火的時候,丁瑞勇還能保持著冷靜:如果只是種毛豆賣毛豆,那麼自己每年都會重複簡單的初級生產,要想有更大的發展,就應該有更多的辦法,例如延長銷售期、改良毛豆品種,或者改善種植環境,讓秋天冬天都能收穫。或者反季節銷售,把夏天收穫的毛豆進行食品加工生產,做成冷凍食品銷售。再進一步,如果能把種毛豆做成一個產業,種植、精加工、批發、出口等做成一條龍產業,那才能把買賣做大。但是自己的力量實在太微薄了。
這時,共青團北京市委的青檬創業夜校招生,丁瑞勇報了名。在夜校,他不僅學到了創業知識,還結識了一批有著同樣夢想的夥伴。開了一家小型網絡公司的曹志偉和他一拍即合:要創辦一個生態農場。目前他們已經註冊了一家名為「青蔬園」的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同時在村裡成立了農業種植合作社。註冊商標為「小丁家」的冷凍保鮮食品毛豆、玉米粒已經開始上市,銷路很好。前不久通州區農委主辦的農產品展覽會上,一兩個小時他們就賣出去幾千袋冷凍產品。
丁瑞勇一直在琢磨:「讓農業不再靠天吃飯,必須與產品深加工結合,與服務結合。」丁瑞勇已經給自己租來的土地取名為幸福農場。將採用社區支持農業的模式,為市民、社區、公司配送蔬菜,市民也可以到農場來租地體驗種植,農場給市民和公司提供代種服務。
「我們經過簡單的調研發現,現在許多三口之家很少在外面吃飯,主要是考慮食品安全,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丁瑞勇和他的合作夥伴已經與幾家社區網、團購網站接洽。他們的未來是一個集農業、網絡銷售、社區為一體的公司。他們還與農學院的老師聯繫尋求支持,而學校的學生今後也可以到他的公司兼職。
「人就得把眼光放長遠些,別人可能不理解我,但是我總覺得年輕人都離開土地,未來的農村是個大問題。」丁瑞勇現在給自己定的目標是當個出色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