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乾隆無用了,侵擾中原3000年的遊牧民族,被乾隆完美解決

2020-12-17 小宋古事匯

自古以來,我國就常常遭受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他們完全是馬背上的民族,憑藉其機動性總是打劫一番就揚長而去。

自先秦時期,我國就長期遭受遊牧民族的侵擾,他們居無定所,憑藉極高的機動性打家劫舍,之後揚長而去。令我們苦不堪言,昔年婦好(商朝商高宗王后)徵伐巴方,齊桓公尊王攘夷,秦始皇北築長城,漢武帝更是舉全國之力三討匈奴,期間雖然取得勝利,可遊牧民族對我國的困擾依舊如除不盡的野草一般。

到了清朝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主要勢力為噶爾丹汗國,康熙雖然平定了噶爾丹叛亂,但是疆藏地區以及西伯利亞南部的遊牧民族依舊猖獗,尤其是噶爾丹的後人噶爾丹零策將準噶爾發展到了全盛,並且將地盤擴張到了疆藏地區以及西伯利亞南部地區。

可以說,遊牧民族的問題困擾了我們3000多年。不過這個令我們頭疼不已的遊牧民族,卻被調侃為「只會遊山玩水談情說愛」「一無是處」的乾隆皇帝完美解決了。

康熙和乾隆爺孫兩雖然是隔代的皇帝,但他們兩位在總結自己一生功績時,有一個共同點:平定準噶爾叛亂。

「康乾盛世」貫穿始終的戰爭便是與準噶爾之間的較量,從康熙初年開始一直打到乾隆二十五年結束,清朝窮盡了三代帝王的心血與草原上的準噶爾一決雌雄。康熙以犧牲了33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和士兵生命的代價,最終使得眾叛親離的噶爾丹兵敗身亡。

但噶爾丹的失敗並未阻止準噶爾部落的擴張,準噶爾汗國的繼承者並未斷絕,經過多位首領的發展,全盛時期的噶爾丹汗國完全控制了新疆的大部分地區以及西藏地區,它的實際統治面積一度達到了500多萬平方公裡,而當時大清的其他地盤也才700多萬平方公裡。

可以說康熙皇帝在位期間,並沒有完全地搞定準噶爾部落的問題,只是在其擴張時便進行打壓,然後準噶爾汗國又重新崛起。

而雍正皇帝對於準噶爾的問題也沒有很好的辦法,可以說區區數十萬人的準噶爾,成為了人口超過2億的大清國的心腹之患。準噶爾問題真正意義上得到完全解決,是在自詡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的手裡,這一點任何人都無法否定。

而乾隆皇帝對付準噶爾的方式,尤其高明。

乾隆十年,準噶爾內部因噶爾丹零策去世大亂,各種派係為了爭奪繼承權相互廝殺,其中阿睦爾撒納因奪權失敗向東歸附了清朝。乾隆皇帝覺得自己的時機已經到來,相殺百年的準噶爾與大清國之間或許可以來一個了斷。

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皇帝在經歷了阿睦爾撒納的背叛之後,命令大將出徵準噶爾汗國,並且完全控制了整個天山地區。但餘下的準噶爾人繼續負隅頑抗,這使得乾隆皇帝意識到這支遊牧民族部落是無法馴服的,為此他命令手下的部隊將準噶爾人斬草除根,這就是準噶爾人遭到集體滅族的前因後果。

準噶爾人的戰鬥力絕對是相當強悍的,可以說這一幫人無論男女老少,都是天生的戰士。清朝花費了三代人百餘年的時間,都無法將這些人完全剿滅,反而在每一次戰爭中都耗費大量的人物和物力,可見準噶爾人的戰鬥力之強悍。

要知道,準噶爾在全盛時期連同老幼婦孺加起來,也不超過一百萬人口。但就是這樣令康熙都束手無策的準噶爾,為何會敗在乾隆的手中呢?以戰鬥力而言,康熙皇帝率領的是入關不久的八旗兵,這些人在打仗方面也是一把好手;以謀略而言,「滅鰲拜、平三藩、定臺灣」的康熙,顯然比乾隆更勝一籌。

乾隆皇帝卻另闢蹊徑,採用了獨特的方式來對付準噶爾:「一座喇嘛廟,可抵十萬兵。」

原來,準噶爾人後期戰鬥力的下降與他們的信仰有著很大的關係,作為漠西蒙古的重要一支,準噶爾人信仰的是藏傳佛教。正是在有了宗教信仰之後,準噶爾人開始大規模地修建富麗堂皇的寺廟,這些寺廟奢華而精美,裡面供奉著大量不事勞動生產的僧侶,這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準噶爾的財力。

同時,準噶爾人作為驍勇善戰的遊牧民族,他們原本的生活是「逐水草而居」的,但大量寺廟的出現改變了他們的生活習慣,準噶爾地區開始出現了以寺廟為中心的集市和城鎮。

乾隆二十二年的那場大勝利,實際上與乾隆作戰部隊的關聯甚少,實際上與當時流行在準噶爾人中的瘟疫和天花有很大的關係。乾隆的部隊在乾隆二十二年抵達天山地區時,準噶爾人已經陷入了一場相當恐怖的瘟疫之中。

自古以來,遊牧民族因為其部落過於分散的特點,基本上很難爆發大規模的瘟疫以及天花等傳染病。比如打到了歐洲的成吉思汗部落,即便是在歐洲黑死病肆虐的情況下,也基本上沒有受到什麼嚴重的影響,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們遊牧生活的特點。

但準噶爾部落在乾隆年間由於藏傳的盛行,使得喇嘛廟成為了聚集人群的中心,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遊牧民族人員分散的情況。大量的人員聚集使得瘟疫橫行,乾隆的部隊抵達天山之時,準噶爾人已經被瘟疫消滅得差不多了,乾隆可以說是撿了一個大便宜。

之前遊牧民族分散式的生活方式導致瘟疫病毒無法大規模傳播,因此可以說他們抵抗病毒的經驗少之又少,隨著群居生活的開始,病毒大規模傳播,他們根本無可奈何,這對於遊牧民族來說是完全不可想像的。

因此乾隆在總結自己平定準噶爾的事跡時,才會說出:「一座喇嘛廟,能抵十萬兵」這樣的話,這是相當符合事實的。當然了,無論如何,乾隆完全消滅了準噶爾汗國,正式地將疆藏地區納入了大清的懷抱,極大地擴充了中國的版圖。

但直到今天,天山地區都不再信仰佛教,這是以準噶爾人在這一地區完全死絕的結果,新的勢力開始成為了這一地區的主流。

相關焦點

  • 威脅中原兩千年的遊牧民族,為何被滿清玩得快要滅族?原因很簡單
    2000多年來,我們國家歷代中原王朝的最大的軍事威脅,均來自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歷史上更有幾個漢人王朝生生被遊牧民族屠滅的例子,自古以來,多少雄才大略的皇帝都解決不了來自北方的威脅,卻被滿清幾個小妙招生生解決,甚至玩得其快要滅族,這一點不得不令人佩服!
  • 一個強悍的遊牧民族,準噶爾部對抗清朝三代皇帝,最終被乾隆所滅
    一個強悍的遊牧民族,準噶爾部對抗清朝三代皇帝,最終被乾隆所滅在清朝的康熙時期,九子奪嫡的時候,當時西北地區的準噶爾部十分的強悍,因此康熙派去了老十四前去迎敵,當時可以說準噶爾部是一個十分厲害的對手,但是在康熙死後,老四繼位
  • 當乾隆徵討準噶爾時,曾經強悍無比的蒙古人為何不堪一擊?
    即使後來被朱元璋趕回漠北草原老家,蒙古人依然保留著相當強悍的戰鬥力,飄忽不定地襲擊和騷擾,不時地給中原政權帶來難以解決的麻煩。終明一朝直至後來清朝入主中原後的前期,中原政權與蒙古各部的交鋒始終是互有勝負,最多只能擊敗而無法消滅那些戰鬥力強悍、作戰方式飄忽不定的蒙古騎兵,更無法對於蒙古各部佔有的領地實施有效的管轄。
  • 最後的遊牧帝國準格爾,為什麼會被乾隆一舉消滅?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乾隆能夠一舉平定西北,是建立在從康熙到雍正、乾隆時期持續了長達上百年的對準格爾的打擊、壓迫、分化和拉攏的基礎上的。沒有康熙時期的壓迫,沒有雍正時期的分化和拉攏,乾隆是不可能徹底平定準格爾的。
  • 三國亂世,遊牧民族為何不趁虛而入?僅憑一點就足以讓中原人自豪
    三國亂世,遊牧民族為何不趁虛而入?僅憑一點就足以讓中原人自豪 歷史上遊牧民族一直以來都是中原王朝的噩夢,遇到強悍的王朝,帝王雄才大略,還能把那些遊牧民族拒國門之外。要是趕上中原王朝皇帝昏庸無能,國內內訌腐敗,這時遊牧民族的機會就來了。
  • 乾隆年間中原大旱,開倉賑災荒民卻越來越多,和珅一招解決問題
    相信大家都看過《鐵齒銅牙紀曉嵐》這部系列電視劇,由張國立、張鐵林、王剛飾演的乾隆,紀曉嵐,和珅的故事可謂是耳熟能詳,可以說是大家兒時共同的回憶了。在這部電視劇中,和珅被塑造成一個為人油腔滑調,隨機善變,終日在乾隆面前拍馬屁,甚得乾隆歡心的奸臣形象,但我們知道,乾隆雷厲風行,頗有作為,如果和珅真的如此無能,又怎麼可能得到重用呢?
  • 古人是如何解決遊牧民族問題的?漢武帝效率最低,秦始皇經濟實惠
    縱觀古代史,北方的遊牧民族始終是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脅。而且北方遊牧民族頻繁南下,不僅導致大量戰爭減員更是導致中原王朝急劇衰退。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北方遊牧民族要南下?古人是如何解決遊牧民族問題的?中原王朝經過兩千多年的摸索,最終總結了三套對待遊牧民族的方法。而這三種方法也有三位代表性人物,分別為:秦始皇、漢武帝、漢宣帝。
  • 遊牧民族與中原帝國的千年恩怨:究竟哪些因素決定了競爭的勝負?
    時,有一些同學提到遊牧民族和中原帝國的競爭問題。這個話題是坐觀君關注的重要內容。之前也分享過一系列文章。給大家做個連結,複習起來比較方便。最簡明中國遊牧民族關係史極簡中國遊牧民族史史上最有趣匈奴史匈奴人最終去了哪裡?」上帝之鞭「阿提拉契丹人今何在?
  • 金國被蒙古滅了,是因為漁獵民族打不過遊牧民族嗎?
    而女真也好,滿族也好,並非很多人印象中的遊牧民族,歷史課本告訴我們:他們是漁獵民族。圖:女真人和蒙古人女真人發源於今天東北地區的白山黑山之間,雖然也有廣闊的平原,但森林面積更大,還分布著大量的山地、溼地和河流,十分適合漁獵而並不適合放牧。
  • 乾隆盛世,真的是盛世嗎?來看看英國人筆下的乾隆盛世是怎樣的?
    清朝,從原始愚昧、野心勃勃的遼闊草原,進入中原,一開始不為漢人所接受,採取鐵血政策,康熙時期去懷柔,親漢學家,後來到康幹。因為雍正統治時間短,所以統治康幹盛世的不是他,尤其是乾隆,留下了很多關於自己的詩詞。在歷史上,他為長命皇帝製造了一個特殊的「乾隆盛世」。
  • 歷史上的嘉貴妃:性情溫婉,深得乾隆寵愛,但兒子一個比一個奇葩
    她之所以深受乾隆的喜愛,一個是她的人格高尚,還有就是她為皇上生了4個皇子。其實嘉貴妃的祖上並不是滿族人,而是屬於朝鮮族,是在後來才歸順的後金,慢慢的也就變成了正統的滿族人,嘉慶年間改為「金佳氏」。弘曆登基後,金氏被封為金貴人,根據史料記載,她本人並沒有那麼有野心,而是一個溫柔和藹的弱女子形象,而且乾隆給她的諡號「淑嘉」,更是坐實了這個說法。
  • 清高宗乾隆:十全老人的壯闊一生,步步為營的帝王籌謀
    而在經濟方面乾隆皇帝也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經過幾十年發展達到國家富足,國帑充裕,國力鼎盛,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經濟總量穩居世界之首。乾隆皇帝不單單是一位皇帝,他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戰略家。在中國封建歷史上被稱為政治家的並不多,而被稱為戰略家的更是少之又少。
  • 準噶爾部叛亂了68年,但乾隆僅用兩年就將其徹底平叛,原因很簡單
    這對於鞏固華夏國防,遏制沙皇俄國對我國西北邊疆的侵略,有著重要、積極的作用,也為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版圖奠定的穩定性提供了保證。縱觀乾隆年間對準噶爾的用兵,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二月,清軍兩路出擊,直搗叛軍大本營,僅用一百來天就勝利凱旋。
  • 富察傅恆:乾隆最信任的寵臣,六品官員到一品僅6年,卻英年早逝
    乾隆五年(1740年)擔任六品藍翎侍衛,2年後升為御前侍衛,1743年就已經是山西巡撫,又過了一年後,傅恆兼任軍機大臣、戶部右侍郎、內大臣,1747年升任戶部尚書,僅僅6年就做了一品大員,升遷速度在清朝來說是非常快的了,足以可見乾隆對他的信任程度。
  • 滿人蒙古人一夥,而漢人單獨一夥,為什麼他們遊牧民族要侵略中原
    文丨帝王史詩Li(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遊牧民族為什麼從古至今都要侵略我們中原?對於古代的他們來說生產力十分不足,正常的普通人沒有日常必需品,而貴族們又不像我們擁有奢侈品,他們這些都是得要從中原獲得。
  • 群眾:乾隆是蓋章狂魔,乾隆:朕的每一個章都不白蓋
    此卷是乾隆十年(1746年)入內府,乾隆的此畫卷時大喜過望,之後可謂五十餘年形影不離,恐怕宮中妃嬪都沒有如此厚遇。其興奮程度,不亞於明末清初《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的擁有者吳問卿。子明卷的畫面空白處寫滿了乾隆皇帝的題跋。其數量之多,用乾隆自己的話說:「以後展玩亦不復題識矣。」
  • 「乾隆下江南」的歷史符號學
    「巡幸」的原始含義就是打獵,而打獵的組織經驗又與戰爭十分相似,可見巡幸本身與軍事行動密切相關,這也是乾隆南巡的第二層象徵邏輯。清朝的先祖女真人起自東北的白山黑水間,通過武力奪取中原,於馬上得天下,獨特的滿洲八旗制度被認為是清朝之所以能最終立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 清 乾隆御筆《乾隆心經》欣賞
    清 乾隆御筆《乾隆心經》欣賞涵坊閣裝飾畫轉載▼標籤:家居 文化分類:禮品【作者簡介】>乾隆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卒於嘉慶四年(1799年),一生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個朝代,在位60年,加上三年多的太上皇帝,執政大 清帝國長達64年,不僅在滿清十位皇帝中是最具傳奇色彩的一個,在中國4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也堪稱是「千古一帝」。
  • 「十全老人」乾隆性格密碼:一個完美主義的強迫症患者
    其實乾隆一向是「愛民如子」的皇帝,對於賑災免稅等利民措施非常重視。據史料記載,康熙年間用於賑災的漕糧一共有240萬石,雍正十三年用了290萬石,而乾隆元年到二十年這個數字就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320多萬石。
  • 乾隆被稱為「十全老人」,具體指的是什麼呢?
    在乾隆十二年( 1747年 ),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叛亂,乾隆三次派兵進攻大金川,後來莎羅奔主動請降,第一次結束。乾隆中期,大金川土司再次叛亂,不斷侵擾進犯鄰近土司,乾隆在三次派兵出徵後才最終平定大小金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