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古代史,北方的遊牧民族始終是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脅。而且北方遊牧民族頻繁南下,不僅導致大量戰爭減員更是導致中原王朝急劇衰退。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北方遊牧民族要南下?古人是如何解決遊牧民族問題的?中原王朝經過兩千多年的摸索,最終總結了三套對待遊牧民族的方法。而這三種方法也有三位代表性人物,分別為:秦始皇、漢武帝、漢宣帝。
遊牧民族南下的原因
要想解決遊牧民族南下的問題必須要清楚遊牧民族南下的原因,遊牧民族在北方生活的好好的,為什麼非要冒著生命危險南下?長期以來人們對遊牧民族有一個誤解,那就是遊牧民族貪圖小利,經常趁中原王朝虛弱時趁火打劫。這個思想是不對的,如果可以和平安穩那麼沒有人會想著發動戰爭,遊牧民族南下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北方活不下去了。縱觀歷史,氣候永遠都是中原王朝、遊牧民族頭頂上的達摩克裡斯之劍。
人類歷史上有一著名理論,那就是馬爾薩斯陷阱理論,大概內容為:「人口增長一旦超過了食物供應,那麼人均佔有食物將會大大減少,最底層會因此餓死。」氣候驟降會導致土地產量大大下滑,食物不足以養活原本的人口,這個時候中原王朝就需要拿出錢糧賑災。人均佔有食物如果能達到標準線,那麼相安無事,但是如果人均佔有食物達不到標準線,那麼只有大規模人口減員才能緩解這一問題。人是不會心甘情願餓死的,在餓死之前他們會儘可能掠奪他人的食物,這就導致了戰爭出現。
「馬爾薩斯陷阱」就是遊牧民族南下的原因,當天氣降溫時北方將無法生存,為了生存下去遊牧民族只能拼命得南下與中原王朝掠奪生存資源。以明末清初為例,小冰河時期導致明朝土地大大減產,同樣塞外的遊牧民族生存條件更差,為了掠奪生存資源遊牧民族開始南下。最初明朝憑藉強大的體量將遊牧民族阻於山海關,但是國內農民為了獲取食物發動農民起義,賑災、鎮壓農民起義、遊牧民族南下這些都是需要錢糧的,但是當時明朝沒有足夠的錢糧維持這些開支,最終明朝土崩瓦解,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基於這種情況遊牧民族的問題是無法解決的,除非能把北方的遊牧民族全部消滅,讓北方成為無人之境。
在這裡還要說一句,我們眼裡好像是遊牧民族一直欺負中原王朝,但實際上是中原王朝一直壓著遊牧民族打。原本農耕民族只局限於黃河流域,但是憑藉先進的文明農耕民族一直輻射至北疆。農耕民族把遊牧民族趕到400等毫米降水線以北的地方,然後就停止了腳步。並不是說農耕民族善良給他們留下一塊棲息地,而是因為400等毫米降水線以北的地方不適合耕種。所以你看歷代版圖的變更,中原王朝實際統治區域一直是在長城以內的,長城以北的土地總是失而復得。歷史的大概脈絡也是如此,首先天氣降溫導致北方不適合耕種,而且塞北的嚴寒迫使遊牧民族南下,於是農耕民族退至溫暖的南方。當天氣升溫的時候,北方又適合耕種了,於是農耕民族一路推至長城,遊牧民族又被趕到塞北了。
秦始皇的方法
對於秦始皇北伐匈奴這件事歷史上的記載並不多,史書隻言片語就概括了這段歷史。不過從這隻言片語中我們可以得出兩個重點,那就是蒙恬北伐以及萬裡長城(注釋1)。史書記載:「匈奴單于日頭曼不勝秦,北徙。」意思就是說蒙恬北伐是很厲害的,匈奴單于打不過秦國,所以開始向北遷徙。但是秦始皇並沒有繼續擴大戰果,並沒有讓蒙恬持續北伐,反而是採納了蒙恬的建議,那就是把燕趙秦三國的長城連接起來,修築了「萬裡長城」。問題來了,為什麼秦始皇不繼續擴大戰果,反而轉為防守狀態?原因就是不划算。
秦國的史料太少了,對於北伐的成本也沒記載多少,反倒是漢朝有詳細的描寫。漢朝的主父偃說把糧食運到北方的代價太大了,運一石(120斤糧食)的成本為192石(注釋2)。秦漢時期在運輸方面並沒有大規模的突破,運輸手段、速度都差不多,所以運輸成本也不會差的太離譜。這個成本是什麼概念?漢文帝時期一個五口之家一年不吃不喝的耕種,最終才能積攢300石左右的糧食,也就是說一個五口之家一年不吃不喝所積攢的糧食才勉強夠運到前線一石多點(注釋3)。漢朝的大將軍月俸350石,也就是說漢朝大將軍的月工資還不夠往前線運拉兩石糧食。
而且運輸的壓力也非常大,葛劍雄根據史料推算要想維持邊疆60萬人的生存,那麼需要有900萬人專門為他們運輸糧食。《居延漢簡》記載一位士兵每個月大概要吃3.3石的糧食,十萬大軍每個月大概需要33萬石糧食,運33萬石糧食到前線消耗6336萬石糧食,需要有15萬人專門負責運輸糧食。所以說北伐的壓力是非常大的,這個壓力並不是能不能打過匈奴,而是後勤能不能撐住。秦國剛剛完成統一大業,國家存糧也並不富裕,根本就沒錢維持北伐。所以秦始皇就決定修繕萬裡長城,之後對匈奴的態度就從攻勢轉變為防守。有萬裡長城在匈奴很難南下,如果匈奴執意南下,那就讓蒙恬給他們一個教訓。
不得不說這一方法是最經濟實惠的,明朝時期朝廷要北伐,最後一扒拉算盤發現派八萬大軍北伐糧草、運費加起來耗銀1000萬兩,而且還不一定能打贏。但是如果召集五萬勞工去修葺長城,滿打滿算也不過百萬兩。一番比較朝廷果斷選擇修長城,這就是為什麼自秦始皇至明朝滅亡,一千多年內中原王朝不斷加固長城的原因,經濟實惠才是硬道理。
漢武帝的方法
漢武帝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北伐。根據《漢書·武帝紀》、《史記》、《漢書》的記載,漢武帝在位54年內發動了44次北伐,平均1.2年發動一次北伐。漢武帝在位時期國家豐盈,而且國內主站情緒高漲,完全可以支撐北伐的開支。因此漢武帝發動了河南之戰(收復河套地區)、漠南之戰(收復朔方)、河西之戰(收復河西走廊),這三場戰爭漢朝都有所收穫,尤其是收復河西走廊。如果漢武帝能止步於此,那麼是最好的。可惜的是漢武帝發動了漠北之戰,此次北伐成本頗高,但是並沒有實質性收穫。
由於受英雄主義史觀的影響,後世認為漢武帝此戰打出了漢朝的威風,自此漢朝獲得了長期的和平。實際上漠北之戰結束後,漢朝又恢復了與匈奴的和親,匈奴仍舊南下擄掠。漢武帝後期趙破奴帶領兩萬騎兵投降於匈奴、李廣利帶領三萬騎兵被包圍,損失十之六七、李陵的五千步兵全軍覆沒、李廣利的七萬騎兵全軍覆沒(注釋3)。而且漢武帝連年北伐導致財政壓力非常大,事實上在河西之戰結束後漢朝就沒錢北伐了,就連給士兵的俸祿都發不出來了(注釋4)。
那麼我們就要反思漢武帝北伐的效果到底有多大了,漢朝解決北方遊牧民族的問題了嗎?並沒有,雖然匈奴傷亡慘重,但是漢朝也好不到哪裡去。匈奴人口大規模減員,而漢朝社會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漢武帝後期天下流民數百萬計,平均十幾個人中就有一個流民,就因為這事漢武帝差點連廟號都不配有(注釋5)。河西之戰勝利後漢朝掌握了河套地區,並且截斷了西域諸國與匈奴的供血通道,此時的戰爭主導權已經被漢朝奪取。而且漢武帝築造朔方城,匈奴與長安之間也有了一片廣闊的戰略緩衝帶,邊患大大降輕。可以說北伐的收益是很大的,但是並沒有解決匈奴的問題,而且代價是非常沉重的,與其他兩種方法對比,漢武帝的方法效率是最低的。
漢宣帝的辦法
漢宣帝的方法就是拉攏匈奴,漢宣帝即位第二年就兵分五路攻打匈奴,漢宣帝一共發動了16萬兵馬,這是兩漢400年內最大規模的對外騎兵出徵。但是對於此次戰爭的記載並不多,只知道匈奴敗了,但是具體的戰績並沒有過多描述。而在這一次對外戰爭之後漢宣帝再也沒有大規模北伐,反而是休養生息。當時匈奴內部的矛盾越來越大,而且天災越來越嚴重,周圍國際形勢也十分不利。如果這事擱在漢武帝身上,那麼漢武帝想都不會想直接北伐。但是漢宣帝採納了蕭望之的建議,那就是放棄北伐選擇拉攏匈奴。
當時漢宣帝不斷派人去慰問匈奴,並且幫助匈奴度過災患。在漢宣帝的糖衣炮彈下,不斷有匈奴人投降漢朝,而對於這些投降的人漢宣帝一律厚待。甘露二年,呼韓邪單于投降漢朝,漢朝直接把他的地位抬高到諸侯王之上。南匈奴投降漢朝這件事的影響非常大,首先漢朝的邊境會相對和平很多,漢宣帝減少邊塞戍卒的數量,大大降低了軍費開支。而且匈奴分裂之後很難再成規模南下擄掠,漢朝也能做到「分而治之」。不得不說漢宣帝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匈奴分裂之後一直到王莽時期雙方都保持和平的局面(注釋6)。
最終梳理
一個牧羊人養了一大群羊,但是周圍的狼群對羊群虎視眈眈,經常伺機來吃羊。面對這種情況,牧羊人有三種方法。
其一是修籬笆,牧羊人在羊群周圍修築籬笆,避免狼群來吃羊。秦始皇對付匈奴就是採取的這一方法,秦始皇大修長城,其目的就是劃個分界線,我不想去打你,所以你也別來打我。如果你不聽,那麼我就派大軍討伐你。這種方法的好處是經濟實惠,所以歷朝歷代都在修繕長城,其目的就是抵禦遊牧民族南下。
其二是殺狼,牧羊人剿殺狼群,徹底杜絕狼群來吃羊。漢武帝的方法就是採取的這一方法,這種方法的弊端很大,因為成本太高了,一不小心就會成為隋煬帝。而且打仗還不見得贏,宋朝的北伐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如果對自身沒有絕對的把握,那最好別用這一招。
其三是養牧羊犬,用牧羊犬來對付狼群。漢宣帝用的就是這種方法,他分裂匈奴目的就是分而治之,而且有南匈奴在北方看家護院,北匈奴也很難打過來。
歷史不斷的重演這一幕,只不過後世更多效仿的是秦始皇以及漢宣帝,對於漢武帝的方法還是有所顧忌的,因為這個效率低而且風險大。
.
注釋1:《史記.列傳第二十八.蒙恬》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裡。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震匈奴。」《史記.本紀第六.秦始皇帝》記載:「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四十四縣,城河上為寨。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2:《漢書·主父偃傳》:"使天下飛芻輓粟,起於黃腄琅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顏師古注:"六斛四鬥為鍾,計其道路所費,凡用百九十二斛,乃得一石至。3:《前漢紀·文帝二年》載有晁錯復說上之言曰:「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過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畝產糧食3石左右)3:《漢書·卷六·武帝紀第六》:夏五月,貳師將軍三萬騎出酒泉,與右賢王戰於天山,斬首虜萬餘級。又遣因杅將軍出西河,騎都尉李陵將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與單于戰,斬首虜萬餘級。陵兵敗,降匈奴。4:《史記》元狩四年,大將軍驃騎將軍大出擊胡,得首虜八九萬級,賞賜五十萬金·······是時財匱,戰士頗不得祿。5:廟樂之爭:漢宣帝要褒揚漢武帝,所以令群臣為漢武帝制「廟樂」。夏侯勝直言抨擊漢武帝不應該有廟號,道:武帝雖有攘四夷廣土斥境之功,然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奢泰亡度,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者半。蝗蟲大起,赤地數千裡,或人民相食,畜積至今未復。亡德澤於民,不宜為立廟樂。公卿無力反駁,只能說這是陛下的旨意。6:「初,北邊自宣帝以來,數世不見煙火之警,人民熾盛,牛馬布野」。(《漢書.匈奴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