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解決遊牧民族問題的?漢武帝效率最低,秦始皇經濟實惠

2021-01-08 江郎說史

縱觀古代史,北方的遊牧民族始終是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脅。而且北方遊牧民族頻繁南下,不僅導致大量戰爭減員更是導致中原王朝急劇衰退。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北方遊牧民族要南下?古人是如何解決遊牧民族問題的?中原王朝經過兩千多年的摸索,最終總結了三套對待遊牧民族的方法。而這三種方法也有三位代表性人物,分別為:秦始皇、漢武帝、漢宣帝。

遊牧民族南下的原因

要想解決遊牧民族南下的問題必須要清楚遊牧民族南下的原因,遊牧民族在北方生活的好好的,為什麼非要冒著生命危險南下?長期以來人們對遊牧民族有一個誤解,那就是遊牧民族貪圖小利,經常趁中原王朝虛弱時趁火打劫。這個思想是不對的,如果可以和平安穩那麼沒有人會想著發動戰爭,遊牧民族南下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北方活不下去了。縱觀歷史,氣候永遠都是中原王朝、遊牧民族頭頂上的達摩克裡斯之劍。

人類歷史上有一著名理論,那就是馬爾薩斯陷阱理論,大概內容為:「人口增長一旦超過了食物供應,那麼人均佔有食物將會大大減少,最底層會因此餓死。」氣候驟降會導致土地產量大大下滑,食物不足以養活原本的人口,這個時候中原王朝就需要拿出錢糧賑災。人均佔有食物如果能達到標準線,那麼相安無事,但是如果人均佔有食物達不到標準線,那麼只有大規模人口減員才能緩解這一問題。人是不會心甘情願餓死的,在餓死之前他們會儘可能掠奪他人的食物,這就導致了戰爭出現。

「馬爾薩斯陷阱」就是遊牧民族南下的原因,當天氣降溫時北方將無法生存,為了生存下去遊牧民族只能拼命得南下與中原王朝掠奪生存資源。以明末清初為例,小冰河時期導致明朝土地大大減產,同樣塞外的遊牧民族生存條件更差,為了掠奪生存資源遊牧民族開始南下。最初明朝憑藉強大的體量將遊牧民族阻於山海關,但是國內農民為了獲取食物發動農民起義,賑災、鎮壓農民起義、遊牧民族南下這些都是需要錢糧的,但是當時明朝沒有足夠的錢糧維持這些開支,最終明朝土崩瓦解,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基於這種情況遊牧民族的問題是無法解決的,除非能把北方的遊牧民族全部消滅,讓北方成為無人之境。

在這裡還要說一句,我們眼裡好像是遊牧民族一直欺負中原王朝,但實際上是中原王朝一直壓著遊牧民族打。原本農耕民族只局限於黃河流域,但是憑藉先進的文明農耕民族一直輻射至北疆。農耕民族把遊牧民族趕到400等毫米降水線以北的地方,然後就停止了腳步。並不是說農耕民族善良給他們留下一塊棲息地,而是因為400等毫米降水線以北的地方不適合耕種。所以你看歷代版圖的變更,中原王朝實際統治區域一直是在長城以內的,長城以北的土地總是失而復得。歷史的大概脈絡也是如此,首先天氣降溫導致北方不適合耕種,而且塞北的嚴寒迫使遊牧民族南下,於是農耕民族退至溫暖的南方。當天氣升溫的時候,北方又適合耕種了,於是農耕民族一路推至長城,遊牧民族又被趕到塞北了。

秦始皇的方法

對於秦始皇北伐匈奴這件事歷史上的記載並不多,史書隻言片語就概括了這段歷史。不過從這隻言片語中我們可以得出兩個重點,那就是蒙恬北伐以及萬裡長城(注釋1)。史書記載:「匈奴單于日頭曼不勝秦,北徙。」意思就是說蒙恬北伐是很厲害的,匈奴單于打不過秦國,所以開始向北遷徙。但是秦始皇並沒有繼續擴大戰果,並沒有讓蒙恬持續北伐,反而是採納了蒙恬的建議,那就是把燕趙秦三國的長城連接起來,修築了「萬裡長城」。問題來了,為什麼秦始皇不繼續擴大戰果,反而轉為防守狀態?原因就是不划算。

秦國的史料太少了,對於北伐的成本也沒記載多少,反倒是漢朝有詳細的描寫。漢朝的主父偃說把糧食運到北方的代價太大了,運一石(120斤糧食)的成本為192石(注釋2)。秦漢時期在運輸方面並沒有大規模的突破,運輸手段、速度都差不多,所以運輸成本也不會差的太離譜。這個成本是什麼概念?漢文帝時期一個五口之家一年不吃不喝的耕種,最終才能積攢300石左右的糧食,也就是說一個五口之家一年不吃不喝所積攢的糧食才勉強夠運到前線一石多點(注釋3)。漢朝的大將軍月俸350石,也就是說漢朝大將軍的月工資還不夠往前線運拉兩石糧食。

而且運輸的壓力也非常大,葛劍雄根據史料推算要想維持邊疆60萬人的生存,那麼需要有900萬人專門為他們運輸糧食。《居延漢簡》記載一位士兵每個月大概要吃3.3石的糧食,十萬大軍每個月大概需要33萬石糧食,運33萬石糧食到前線消耗6336萬石糧食,需要有15萬人專門負責運輸糧食。所以說北伐的壓力是非常大的,這個壓力並不是能不能打過匈奴,而是後勤能不能撐住。秦國剛剛完成統一大業,國家存糧也並不富裕,根本就沒錢維持北伐。所以秦始皇就決定修繕萬裡長城,之後對匈奴的態度就從攻勢轉變為防守。有萬裡長城在匈奴很難南下,如果匈奴執意南下,那就讓蒙恬給他們一個教訓。

不得不說這一方法是最經濟實惠的,明朝時期朝廷要北伐,最後一扒拉算盤發現派八萬大軍北伐糧草、運費加起來耗銀1000萬兩,而且還不一定能打贏。但是如果召集五萬勞工去修葺長城,滿打滿算也不過百萬兩。一番比較朝廷果斷選擇修長城,這就是為什麼自秦始皇至明朝滅亡,一千多年內中原王朝不斷加固長城的原因,經濟實惠才是硬道理。

漢武帝的方法

漢武帝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北伐。根據《漢書·武帝紀》、《史記》、《漢書》的記載,漢武帝在位54年內發動了44次北伐,平均1.2年發動一次北伐。漢武帝在位時期國家豐盈,而且國內主站情緒高漲,完全可以支撐北伐的開支。因此漢武帝發動了河南之戰(收復河套地區)、漠南之戰(收復朔方)、河西之戰(收復河西走廊),這三場戰爭漢朝都有所收穫,尤其是收復河西走廊。如果漢武帝能止步於此,那麼是最好的。可惜的是漢武帝發動了漠北之戰,此次北伐成本頗高,但是並沒有實質性收穫。

由於受英雄主義史觀的影響,後世認為漢武帝此戰打出了漢朝的威風,自此漢朝獲得了長期的和平。實際上漠北之戰結束後,漢朝又恢復了與匈奴的和親,匈奴仍舊南下擄掠。漢武帝後期趙破奴帶領兩萬騎兵投降於匈奴、李廣利帶領三萬騎兵被包圍,損失十之六七、李陵的五千步兵全軍覆沒、李廣利的七萬騎兵全軍覆沒(注釋3)。而且漢武帝連年北伐導致財政壓力非常大,事實上在河西之戰結束後漢朝就沒錢北伐了,就連給士兵的俸祿都發不出來了(注釋4)。

那麼我們就要反思漢武帝北伐的效果到底有多大了,漢朝解決北方遊牧民族的問題了嗎?並沒有,雖然匈奴傷亡慘重,但是漢朝也好不到哪裡去。匈奴人口大規模減員,而漢朝社會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漢武帝後期天下流民數百萬計,平均十幾個人中就有一個流民,就因為這事漢武帝差點連廟號都不配有(注釋5)。河西之戰勝利後漢朝掌握了河套地區,並且截斷了西域諸國與匈奴的供血通道,此時的戰爭主導權已經被漢朝奪取。而且漢武帝築造朔方城,匈奴與長安之間也有了一片廣闊的戰略緩衝帶,邊患大大降輕。可以說北伐的收益是很大的,但是並沒有解決匈奴的問題,而且代價是非常沉重的,與其他兩種方法對比,漢武帝的方法效率是最低的。

漢宣帝的辦法

漢宣帝的方法就是拉攏匈奴,漢宣帝即位第二年就兵分五路攻打匈奴,漢宣帝一共發動了16萬兵馬,這是兩漢400年內最大規模的對外騎兵出徵。但是對於此次戰爭的記載並不多,只知道匈奴敗了,但是具體的戰績並沒有過多描述。而在這一次對外戰爭之後漢宣帝再也沒有大規模北伐,反而是休養生息。當時匈奴內部的矛盾越來越大,而且天災越來越嚴重,周圍國際形勢也十分不利。如果這事擱在漢武帝身上,那麼漢武帝想都不會想直接北伐。但是漢宣帝採納了蕭望之的建議,那就是放棄北伐選擇拉攏匈奴。

當時漢宣帝不斷派人去慰問匈奴,並且幫助匈奴度過災患。在漢宣帝的糖衣炮彈下,不斷有匈奴人投降漢朝,而對於這些投降的人漢宣帝一律厚待。甘露二年,呼韓邪單于投降漢朝,漢朝直接把他的地位抬高到諸侯王之上。南匈奴投降漢朝這件事的影響非常大,首先漢朝的邊境會相對和平很多,漢宣帝減少邊塞戍卒的數量,大大降低了軍費開支。而且匈奴分裂之後很難再成規模南下擄掠,漢朝也能做到「分而治之」。不得不說漢宣帝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匈奴分裂之後一直到王莽時期雙方都保持和平的局面(注釋6)。

最終梳理

一個牧羊人養了一大群羊,但是周圍的狼群對羊群虎視眈眈,經常伺機來吃羊。面對這種情況,牧羊人有三種方法。

其一是修籬笆,牧羊人在羊群周圍修築籬笆,避免狼群來吃羊。秦始皇對付匈奴就是採取的這一方法,秦始皇大修長城,其目的就是劃個分界線,我不想去打你,所以你也別來打我。如果你不聽,那麼我就派大軍討伐你。這種方法的好處是經濟實惠,所以歷朝歷代都在修繕長城,其目的就是抵禦遊牧民族南下。

其二是殺狼,牧羊人剿殺狼群,徹底杜絕狼群來吃羊。漢武帝的方法就是採取的這一方法,這種方法的弊端很大,因為成本太高了,一不小心就會成為隋煬帝。而且打仗還不見得贏,宋朝的北伐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如果對自身沒有絕對的把握,那最好別用這一招。

其三是養牧羊犬,用牧羊犬來對付狼群。漢宣帝用的就是這種方法,他分裂匈奴目的就是分而治之,而且有南匈奴在北方看家護院,北匈奴也很難打過來。

歷史不斷的重演這一幕,只不過後世更多效仿的是秦始皇以及漢宣帝,對於漢武帝的方法還是有所顧忌的,因為這個效率低而且風險大。

.

注釋1:《史記.列傳第二十八.蒙恬》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裡。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震匈奴。」《史記.本紀第六.秦始皇帝》記載:「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四十四縣,城河上為寨。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2:《漢書·主父偃傳》:"使天下飛芻輓粟,起於黃腄琅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顏師古注:"六斛四鬥為鍾,計其道路所費,凡用百九十二斛,乃得一石至。3:《前漢紀·文帝二年》載有晁錯復說上之言曰:「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過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畝產糧食3石左右)3:《漢書·卷六·武帝紀第六》:夏五月,貳師將軍三萬騎出酒泉,與右賢王戰於天山,斬首虜萬餘級。又遣因杅將軍出西河,騎都尉李陵將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與單于戰,斬首虜萬餘級。陵兵敗,降匈奴。4:《史記》元狩四年,大將軍驃騎將軍大出擊胡,得首虜八九萬級,賞賜五十萬金·······是時財匱,戰士頗不得祿。5:廟樂之爭:漢宣帝要褒揚漢武帝,所以令群臣為漢武帝制「廟樂」。夏侯勝直言抨擊漢武帝不應該有廟號,道:武帝雖有攘四夷廣土斥境之功,然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奢泰亡度,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者半。蝗蟲大起,赤地數千裡,或人民相食,畜積至今未復。亡德澤於民,不宜為立廟樂。公卿無力反駁,只能說這是陛下的旨意。6:「初,北邊自宣帝以來,數世不見煙火之警,人民熾盛,牛馬布野」。(《漢書.匈奴傳》)

相關焦點

  • 別再說乾隆無用了,侵擾中原3000年的遊牧民族,被乾隆完美解決
    自古以來,我國就常常遭受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他們完全是馬背上的民族,憑藉其機動性總是打劫一番就揚長而去。自先秦時期,我國就長期遭受遊牧民族的侵擾,他們居無定所,憑藉極高的機動性打家劫舍,之後揚長而去。令我們苦不堪言,昔年婦好(商朝商高宗王后)徵伐巴方,齊桓公尊王攘夷,秦始皇北築長城,漢武帝更是舉全國之力三討匈奴,期間雖然取得勝利,可遊牧民族對我國的困擾依舊如除不盡的野草一般。
  • 羅新:遊牧民族是如何參與中國古代的歷史進程的?
    撰文丨新京報記者 徐悅東遊牧民族是如何參與進中國歷史進程的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
    舉世聞名的萬裡長城徵用百萬勞工,歷時5年完成,民怨沸騰,但不可否認,後世朝代對萬裡長城的依賴性很高,非常有效的阻止了從戰國時代就開始的北方遊牧民族南下中原的燒殺搶掠。長城修築好後,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下就困擾重重,草原帝國就將目標瞄準了西方,從後來的歷史發展進程來看,這座宏偉的軍事工程確實改變了東西方歷史的格局。
  • 遊牧民族與中原帝國的千年恩怨:究竟哪些因素決定了競爭的勝負?
    時,有一些同學提到遊牧民族和中原帝國的競爭問題。這個話題是坐觀君關注的重要內容。之前也分享過一系列文章。給大家做個連結,複習起來比較方便。最簡明中國遊牧民族關係史極簡中國遊牧民族史史上最有趣匈奴史匈奴人最終去了哪裡?」上帝之鞭「阿提拉契丹人今何在?
  • 被從中國趕走卻稱霸西方的四大遊牧民族
    此時,桀的兒子獯粥和桀的妃子們有染,害怕被商湯懲處,就帶領部分人逃到了北方草原建立了自己的部落,並很快發展成一個民族,即匈奴。他和亡父寡妻結婚的行為,從此成為這個民族的傳統習俗。秦朝統一六國後,把遊牧民族擊退七百餘裡,並修建長城防範遊牧民族南下。遊牧民族要想南下掠奪,也必須走向統一。
  • 古代的「匈奴」是如今的哪個民族?他們現在大都居住在什麼地方?
    漢武帝時期與匈奴作戰的英雄。透過霍去病的話,可以感覺到匈奴曾經是大漢王朝的隱患,令人十分頭痛。但是,在我國歷史上,匈奴除了令人頭痛之外,還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早在先秦時期,就有關於匈奴的傳說,他們是北方遊牧民族,一直困擾著中原王朝。在秦始皇時期,蒙恬北築長城抵禦匈奴,在漢朝,通過與親,使匈奴的困境得到了一定的緩解。匈奴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被擊敗。
  • 萬裡長城矗立在農耕與遊牧文明的交界線,彈唱著一曲滄桑悲壯之歌
    或許只有長城,綿延萬裡,歷經兩千多年,從時間上,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的歷史滄桑;它矗立在農耕文明和和遊牧文明的分界線,從空間上,最能展示民族獨特的文化魅力。望著這道萬裡長城,我陷入了沉思:長城是如何興起的?為什麼放棄長城的漢唐,反而更強大,依賴長城的王朝,反而風雨飄搖?長城是如何悲壯地結束了自己軍事防禦的使命,然後又是如何成為民族精神文化的永存?
  • 漢武帝修了一萬裡長城,更是奠定今天華夏的基礎
    只不過,這一時期的西漢王朝已與建國初期不可同日而語,漢武帝立即對匈奴採取了多次軍事行動,均將匈奴擊潰。將匈奴人趕出河西之後,漢武帝開始向該地區移民,大力支持農業開發,並於邊境駐紮守軍,修建長城,防止匈奴再次進犯。
  • 漢族竟然不是中國原始民族?中原的原始土著去哪裡了
    在當時唐朝士兵和北方遊牧民族組成的混合部隊中,就以「漢蕃步騎」為名,由此可見,此時的中原地區的人就被稱為漢人了。 他將位於北方疆域邊緣的少數民族兼併之後,舉全國之力,建築了被載入史冊的萬裡長城,以此來防禦以突厥為主的遊牧民族的侵擾。 他在南方的動作同樣迅猛,秦始皇將版圖再次推移到南海,同時將位於秦國疆域附近的民族派遣至該地區,多達十幾萬的百姓和官員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民族遷徙這也是我國歷史上有記載的首次大規模移民。
  • 西漢初建,內憂外患,經濟瀕臨崩潰,如何在漢武帝時發展為高峰
    漢武帝一手鑄造了鼎盛繁榮的西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第一個發展的高峰,極大的擴充開拓了漢朝的領土,史書把他跟秦始皇並成為秦皇漢武。西漢初年,自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戰爭不斷,後秦始皇一統天下,迎來了短暫的和平,秦朝滅亡後,又是長達數年的楚漢爭霸,經歷了無數次戰爭的土地早已滿目瘡痍,經濟瀕臨崩潰,內有流民無數,外有匈奴虎視眈眈,西漢政權建立之初是如何發展經濟,並在漢武帝時期獲得空前繁榮的呢?
  • 從北宋談起:為什麼更先進的文明,容易被遊牧民族打敗
    另一方面,這些古老文明所在地區同樣不適合飼養戰馬,所以當遊牧的波斯民族抵達埃及,當遊牧的日耳曼人進攻羅馬,當遊牧的女真人包圍開封,他們的騎兵不僅擁有巨大的衝擊力,而且機動性極高,行軍上飄忽不定,列陣時又可以更快集中優勢兵力,形成了軍事上的極大優勢。
  • 漢武帝修萬裡長城,直接是奠定今天華夏的基礎
    其後,漢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在河套地區建立朔方郡,又遷往其他地方搞農業。漢武帝在朔方城秦萬裡長城原址的基礎上,又命蘇建對該段長城進行整修擴建。公元121年,河西之戰正式爆發,霍去病兩度奇襲匈奴,共殲滅敵軍4萬餘人,又編入亂軍4萬餘人,徹底粉碎了匈奴右部。此後,河西走廊又併入大漢版圖。和開發朔方郡一樣,漢武帝也重新設郡,並修建防禦工事。
  • 色楞格河,蒙古的母親河,北方遊牧民族的搖籃
    穿越歷史的時空,從蒙古歷史再往上追溯幾千年,色楞格河都無愧於北方遊牧民族搖籃的稱號。烏蘭烏德自然風光02遊牧民族的搖籃匈奴是第一個見諸於中國史冊並於中原糾集了上千年的遊牧民族,商朝時叫獯鬻,周朝時叫獫狁,到了戰國時方稱為匈奴。
  • 漢武帝一生開疆拓土,為何被人惡意冠以「窮兵黷武」的罵名?
    很多人以為,罵漢武帝窮兵黷武的是普通讀者,不懂歷史的人,恰恰相反,罵他的大多都是歷史學家們、文人、大師,唐太宗也這樣罵。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裡遍烽煙。何如一曲好琵琶,鳴鏑無聲五十年。這是著名史學家翦伯贊寫的,為了讚揚昭君出塞,就貶低漢武帝窮兵黷武。問題是,漢武帝之前打匈奴也和親,卻換不來和平,漢武帝之後和親就可以換和親,難不成漢武帝之後的和親女更美?
  • 漢武帝時期,匈奴女子為何在春季總要大量流產?實情讓人不寒而慄
    據史料記載,在漢武帝時期,匈奴的女子和雌性牲畜總是在春季流產,這對匈奴勢力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眾所周知,匈奴是一個很強大的遊牧民族,一直對中原地區虎視眈眈,秦朝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匈奴依舊侵擾中原邊境,幸得秦朝大將蒙恬英勇作戰才換得中原十幾年的太平,可是秦朝覆滅之後,匈奴又再次打起了中原的主意,特別是楚漢之爭紛亂之際
  • 秦始皇修建萬裡長城,一共花了多少錢,換算成人民幣是多少?
    而長城也被人們稱之為古人智慧的結晶,歷史上對於長城的評價很高,但你知道修建長城花費了多少錢嗎?歷史上的秦始皇,一直被人稱之為暴君,因為他濫用民力,不體恤百姓。三國以前,對於秦始皇的評價其實並不好,而在三國之後,對於秦始皇的評價才慢慢改變。
  • ...秦始皇 王來華 去聲 字音 漢武帝 殷歷 周曆 同音 讀音-上海...
    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又以夏曆的十月為端月,即十月初一為一年之始。這就是史書中通常所說的「夏朝建寅,商朝建醜,周朝建子,秦朝建亥」。漢武帝時期,恢復夏朝的月份排列法,並開始將春節固定在夏曆的正月初一,並由此逐漸升華為民族節日。  「正」一般讀作去聲,但奇怪的是「正月」的「正」卻讀作「長徵」的「徵」字音,這是為什麼呢?
  • 長城僅7米8,究竟是怎樣防禦遊牧民族千年的呢?
    起初,長城並不像日本人所說的「大而不當」,從戰國燕趙秦開始,它的作用就很明確,用於防禦北方少數民族。而且長城的作用也很顯著,春秋時期,雖然中原地區內戰不斷,但是少數民族是不可能乘機進入中原腹地的。但有人質疑,長城的高度不超過7米,能抵禦兇猛的匈奴騎兵嗎?不管怎樣,匈奴只要丟棄戰馬,徒手即可登上長城發起進攻。
  • 閱讀筆記/做知識的遊牧民族
    我也曾為這個問題困擾過,以前朋友們告訴我,要系統的學習一個領域的知識。記得周老師問過我「你現在對哪一個領域的知識有深入了解或者精通嗎?」這個問題問得我啞口無言,認真想一下,沒有一個說得上來的。後來我想了一下,如果我要從事某一類工作,首先我得系統學習這一塊的內容,至少基本的知識我要掌握。系統學習的好處在於全面,不是東一塊,西一塊的拼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