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建,內憂外患,經濟瀕臨崩潰,如何在漢武帝時發展為高峰

2020-12-16 歷史真鑑

自古以來,經濟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國家的命脈,國家的經濟狀況良好,國泰民安,百姓的稅收也少,百姓安居樂業,各種利國利民的基礎設施也得以建設,國家的統治才能穩定。如果常年戰亂,經濟不好,增大百姓的賦稅,百姓常常怨聲載道,苦不堪言。極易發生動亂,影響國家安全統治。

漢武帝一手鑄造了鼎盛繁榮的西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第一個發展的高峰,極大的擴充開拓了漢朝的領土,史書把他跟秦始皇並成為秦皇漢武。西漢初年,自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戰爭不斷,後秦始皇一統天下,迎來了短暫的和平,秦朝滅亡後,又是長達數年的楚漢爭霸,經歷了無數次戰爭的土地早已滿目瘡痍,經濟瀕臨崩潰,內有流民無數,外有匈奴虎視眈眈,西漢政權建立之初是如何發展經濟,並在漢武帝時期獲得空前繁榮的呢?

漢初輕徭薄賦,文景之治

西漢初年,劉邦採取了一系列旨在恢復經濟的「休養生息」政策和措施,推行輕徭薄賦,重農抑商,減少賦稅,對匈奴採用和親,力求邊境的暫緩與安寧,以謀求解決政權建立之初瀕臨崩潰的經濟狀況,崩潰的經濟慢慢得到了緩解。

漢文帝時期,智囊團的頭號人物,晁錯諫言執行了「人粟拜爵」的政策,這一政策的推行也使得漢初的經濟得到更加迅速的發展,人粟拜爵的大體內容就是統治者按照爵位的高低公開標價賣出,經商致富的人只要交夠足夠的糧食或錢幣,就能夠得到爵位,並且免罪、免除徭役,這樣富商拿出了自己的糧食,以充裕了國庫邊防,富商提高了自己的社會地位,同時,農民也因為商人需要購買糧食,使得糧價有所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也會隨之好轉,人粟拜爵最終促成了,國家,商人,農民多方共贏的局面。

漢文帝駕崩後,太子劉啟登基,為漢景帝,漢景帝遵從父親漢文帝的教導,勤儉治國,發展生產,與民休息,輕徭薄賦,使得漢朝的經濟慢慢恢復,發展了起來,被後人稱為「文景之治」西漢經過文景之治的苦心經營,至漢武帝時期,國家的經濟已經慢慢恢復發展了起來。

收回鑄幣權

漢初,各郡國都擁有自由鑄幣的能力,這種鑄幣的方式使得幣制極為混亂,嚴重阻礙了商品的正常交換。此外,地方一些大官僚、富商操縱造幣。全國大部分地區被異姓諸侯王把持,這時興起的富商大賈,幾乎控制了全國的工商業,他們以經濟為基礎,大肆擴張政治力量,侯王以政扶之,商賈以資滋之,兩者互相扶持,工商業者成為地方割據勢力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漢武帝下令宣布禁止郡國鑄錢,把全國各地鑄造的私幣運送到京城銷毀,把鑄造錢幣的大權收歸中央,漢武帝成立了專門鑄造錢幣的機構,鑄造的五銖錢,質量很高,便於流通,成為當時唯一的合法貨幣,收回錢幣鑄造權後,削弱了各地郡國的勢力,極大的發展了經濟。

公元前119年,武帝頒布了算緡和告緡的命令,所謂算緡就是向大商人徵收財產稅,這種財產稅額極大,所以瞞報、不報或者謊報的情況大量出現。隨後告緡政策出臺,規定:隱瞞不報或謊報者,鼓勵知情者揭發,凡是揭發屬實,一律沒收被告者的全部財產,並罰戍邊一年,並獎勵告發者沒收財產一半,此令一行,全國各地爭相告緡。通過這一措施,富商大賈,豪強,地方貴族的實力受到了限制和打擊,而政府的財政收入卻得到了極大的增加,加強了中央的經濟力量。

收歸鹽鐵

西漢初年,鹽鐵全部為私人經營,西漢政府只是設官對其運營徵收稅費。直到漢武帝時期,武帝頒布政策,把私人壟斷的鐵,鹽,等重要工商部門收歸國家所有,壟斷經營,在全國設立鹽鐵官,增加了漢政府的財政收入。後推出均屬平準政策,在各地郡國設立均屬官,負責管理調度各郡地徵收來的賦稅財物,派專人負責這些財物,作為管家資本,經營官營商業,並平衡各地物價,後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營,劉漢政權的財政收入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經過這一系列的措施,有效的削弱了富商大賈、豪強、各地貴族的經濟實力,極大地增強了中央的財政財產收入,使得國家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繁榮,創造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的高峰。

參考文獻《史記》 《漢書》

相關焦點

  • 漢武帝為何賣官鬻爵?糟糕的經濟政策,成就了漢武帝的偉業
    這就要從西漢初年一場戰爭說起,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後,面對北方的匈奴侵擾。劉邦決定御駕親徵,帶領久經戰陣的漢軍將士們出徵匈奴。漢軍求功心切,在白登地區,陷入匈奴大軍的包圍圈中。漢武帝也霸氣,拿出二十萬金,撫恤陣亡將士的家屬。西漢時期,一金相當於一萬錢,那麼二十萬金就等於二十億錢。這兩場規模不大的戰鬥,花費的金錢,是漢朝官吏每年總俸祿的66倍之多,可見戰爭的花費。漢武帝興起對匈奴的戰爭後,西漢的國庫漸漸被消耗殆盡。漢武帝看到這種情形,開始在帝國內部實行了一些經濟措施,支撐了西漢帝國的對外擴張。
  • 漢武帝統治時,修建章宮、建昆明池,相當折騰,為什麼沒有亡國?
    安居則是大興土木,秦始皇修驪山墓,阿房宮,漢武帝則是修建章宮、上林苑,建昆明池,隋煬帝則是營建洛陽,於長安到揚州更是營造宮殿四十餘處,一樣的勞民傷財。漢武帝為什麼沒有亡國?漢文帝之功主要有三條,一是剷除了漢初強大的功臣集團,把政權穩定在了劉氏手中,穩定了國家政局,二是奉行國家無為主義政策,既營造了良好的國外環境,又利用此環境恢復了民生,推進了民間經濟繁榮,三是發明舉賢良方正制度,為人才流動打開了一個缺口。
  • 漢武帝修了一萬裡長城,更是奠定今天華夏的基礎
    漢朝建立之初,北方匈奴趁中原正值內亂,悍然跨越秦、趙、燕長城,對北方地區進行慘無人道的燒殺搶掠。由於此時的長城年久失修,且漢廷沒有餘力在此駐軍,匈奴竟逐漸習以為常,反覆南下擄掠,對漢朝的初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 西漢時丞相的級別為一萬石,是否指俸祿能拿一萬石糧食?
    但是「石」的概念或許就有不少讀者存有疑問,如西漢時期的丞相、太尉級別最高,俸祿「萬石」。那麼這個萬石是否就是每年可以領取一萬石的糧食呢?這就要從西漢時期的爵位和官職制度說起了。西漢初年,官員既有爵也有秩俸,爵位是各級封建統治者政治地位和等級特權的重要體現。
  • 史稱秦皇漢武,那漢武帝為何能與秦始皇並論?
    古時候遵循的是嫡長子繼承制,這一點在皇家更是如此,但是漢武帝怎麼能立劉徹為太子,並繼承了皇位呢?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其母王娡在懷孕時,漢景帝尚為太子。王娡為劉啟生下一子三女,在懷著兒子劉徹的時候,夢到一輪太陽進入腹中。
  • 大漢帝國財政密碼:漢武帝是如何搞錢的?
    2真正為朝廷解決財政危機,並深刻影響後世的是幾場大刀闊斧的經濟改革。年輕的漢武帝先是將目光投向了貨幣制度。漢初,政府允許民間和諸侯國鑄造貨幣,採取貨幣自由競爭的制度。在漢武帝建設「國企」之前,統治者以黃老之學治國,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經濟發展十分自由,亞當·斯密都要酸了。有學者評價:「漢初實為中國商人第一次獲得自由發展之安定時期也。」漢高祖劉邦建國那會兒,出行還配不齊六匹顏色一樣的駿馬,一些諸侯和官員只能以牛車代替。大家都開不起勞斯萊斯,有輛五菱宏光將就一下就不錯了。
  • 漢武帝彪悍的不解釋人生
    漢武帝劉徹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他七歲的時候被立為太子,16歲登基,當了54年的皇帝。漢武帝登基以後,仍然實施漢初的休養生息的政策,聽從了大臣的建議,提出了推恩令,讓諸侯把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後代,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諸侯的實力,加強了中央集權。在軍隊和經濟上,他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將冶鐵,煮鹽,釀酒等事務收歸中央所有,不再讓地方製造。同時,他禁止諸侯國鑄錢,把財政大權牢牢把握在了自己的手裡。
  • 西漢體制變化,從軍國體制到輕徭薄賦,一個偉大帝國的興盛歷程
    也就是說,在秦及漢初之時,國家體制在軍事方面的管理其實是內外一致的,而只有發展到漢中期以後,才有了這種專門的軍事「邊地化」的情況。那麼這種內外一致發展為內外區別的情況,又是怎麼演變的呢?他們又有什麼區別呢?
  • 「皇帝」漢武帝:人生的樂趣,莫過於搞錢打匈奴
    說起漢武帝劉徹,那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西漢第七位皇帝,十六歲登基稱帝。漢武帝劉徹最初的名字叫劉彘,據說天生聰穎過人,慧悟洞徹,記憶力超強,有一手過目不忘的本事。縱觀歷史上這近500個皇帝,沒多少能比他家底殷實的了,妥妥的皇二代啊,所以,漢武帝7歲被立為太子,16歲登基稱帝就不奇怪了。漢武登基之初,天下安定,尤其是經過了文景之治後,整個國家富足安康。那麼問題來了,飽暖之後思什麼呢?,肯定是打仗啊!
  • 賈誼: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著有《過秦論》
    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賈誼(前200~前168),漢族,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字太傅。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餘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但是在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後,賈誼深自歉疚,直至33歲憂傷而死。
  • 初登皇位時,漢武帝只有十六歲
    初登皇位時,漢武帝只有十六歲,儘管他自幼聰穎乖巧,但對於統治臣民卻是毫無經驗。當時朝中許多軍國大事都是由他母親王太后和舅舅武安侯田蚡作主,因而王太后和田蚡是那時政權的實際主持者。而從最根本處控制這個新皇帝的還是漢武帝的老祖母竇太皇太后。
  • 觀點| 解讀西漢長安城地區鑄錢遺址與上林鑄錢三官
    陳直根據錢範銘文,認為相家巷錢範,未發現武帝時年號,最早的年號是昭帝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最晚的是成帝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  (三)高低堡鑄錢遺址  高低堡現屬西安市未央區三橋鎮,發現鑄錢遺存的村莊有焦家村、孟家村、東柏梁、高堡子、低堡子、北沙口等,分布範圍約7平方公裡。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在此建築建章宮。
  • 古人如何管理宏觀經濟
    春秋時期,奴隸制逐漸走向崩潰,商品經濟興起,政治上又呈現出諸侯爭霸的局面,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對實現經濟發展的突破提供了條件也提出了迫切要求,管仲於是提出了國家全面幹預經濟的主張,以實現「兵強、民足、國富」的目標,繼而稱霸天下,他的想法得到了齊桓公的大力支持。
  • 漢武帝修萬裡長城,直接是奠定今天華夏的基礎
    不過,這一時期的西漢已經和建國初期不可同日而語,漢武帝立即對匈奴進行了多次軍事打擊,終於把它擊潰。在把匈奴趕出河西後,漢武帝開始向河西地區移民,大力支持農業發展,在邊境駐紮守衛部隊,修建長城,防止匈奴再次進攻。公元127年,漢武帝向匈奴宣戰,漢軍兵分兩路北上徵討匈奴:漢軍主力由李息率領,從代郡出發,瞄準匈奴主力。
  • 七年級上冊歷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知識點+練習題
    【學習目標】1.知道西漢建立的基本史實,了解漢代之初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2.知道漢代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和基本內容,理解休養生息政策對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的作用。3.能簡述「文景之治」的概況,能正確認識中國古代的封建盛世局面。
  • 古代歷史:漢武帝對官制進行哪些改革?漢朝管理經濟機構有哪些?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漢武帝對官制進行了哪些改革?漢朝管理經濟的機構有哪些?從漢武帝開始,朝廷的官員有中朝(也稱內朝)和外朝之分。丞相以下的正規機構各官為外朝官,皇帝的侍從近巨組成內朝官。大司馬、友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漪、諸吏為中朝。永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外朝官為正式官制,中朝官為非正式官制,但中朝官因更接近皇帝,而握有實權。所謂朝,原是臣下見君主面商政事之意。
  • 西漢時期最著名的十大名將
    一、韓信韓信(約前231年—前196年),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傑之一,漢初三大名將之一,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梁、項羽,沒有得到重用轉而投奔劉邦,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率軍平定了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他又率軍北上降服了燕國
  • 德運崩潰?東漢末年的漢王朝為什麼沒機會像西漢末年一樣重生?
    01 民心喪盡西漢末年的天下大亂主要是由於王莽新政帶來的全方位社會混亂與經濟失調,意圖革新卻慘遭失敗的王莽政權招引了天下士民的集體憤怒。圖/劉秀反觀東漢後期,漢朝統治集團的生活極其腐化奢侈,較之西漢末年帝王猶甚。桓、靈二帝時,僅後宮彩女就多至數千人,衣食費用每天高達數百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 光武中興:興經濟易,興文化易,就是興皇權難
    雖然說王莽改革失敗無論是對新朝社會,還是後來的東漢社會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政治、經濟負面效應,但是如果單純的把罪責全歸咎在王莽頭上也是不夠客觀的,畢竟王莽在接手西漢政權時,西漢王朝就已呈現出了積重難返之勢。
  • 秦漢時吃飯居然不付銀子?來聽上博講壇挖掘西漢貨幣的趣味故事吧
    昨晚,由上海博物館與新民晚報社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博知識普及講座年末最後一期「上博講壇」《談談西漢貨幣的發展》,由上博研究館員周祥擔任主講。他沿著時間線以西漢為起點,挖掘出中國古錢幣的歷史文化價值背後不為人知的趣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