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是歷史上大有作為的雄主,我個人認為評價漢武帝有兩個君主可以作為參照,一是秦始皇,二是隋煬帝。這三人最起碼有二個共同點,一是頻繁大規模的用兵,二是大興土木,網羅天下美女。秦始皇用兵滅六國,平百越,卻匈奴,漢武帝更是對匈奴頻繁作戰,徵朝鮮,平甌越,通滇黔,出兵西域,隋煬帝則是三徵高麗,這三位君主對外用兵倒都是大作為。安居則是大興土木,秦始皇修驪山墓,阿房宮,漢武帝則是修建章宮、上林苑,建昆明池,隋煬帝則是營建洛陽,於長安到揚州更是營造宮殿四十餘處,一樣的勞民傷財。
漢武帝為什麼沒有亡國?因為漢武帝是一代卓越的君主,一是武帝得文景兩代君主良好的政治遺產,遺產包括穩定的國內政治和積蓄的強大國力,在某種程度上大幅度削弱了帝國內部反對勢力,同時充盈的府庫緩解了對民間力量的消耗,二則具有非凡的選人用人的眼光,創建制度化的選人制度,更具有非凡的御下才能,既掃除了帝國外患,實現了開疆拓土,穩定邊疆的目的,又沒有出現威脅政權的權臣出現,破壞帝國政治穩定,三是有手段有魄力的繳平了地方巨富豪右和郡國勢力,杜絕了地方實力派顛覆國家政權的可能性,四是通過侍從制度,牢牢把控軍隊,發現人才,這是維持帝國穩定,建立武功的國之利器,五是及時的改弦更張,緩解了帝國內部矛盾。以上五點,我個人認為是武帝雖然耗費國力甚巨,但是沒有亡國的原因。
文景二帝留下的良好政治遺產
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治世,二位君主留給漢武帝的都是良好的政治遺產,漢武帝武功甚大,不能撇開二位君主的功勞。漢文帝之功主要有三條,一是剷除了漢初強大的功臣集團,把政權穩定在了劉氏手中,穩定了國家政局,二是奉行國家無為主義政策,既營造了良好的國外環境,又利用此環境恢復了民生,推進了民間經濟繁榮,三是發明舉賢良方正制度,為人才流動打開了一個缺口。景帝的貢獻主要有兩條,一是繳平了國內的諸侯國勢力,即抹平了政治上潛在的威脅,開拓了中央政府的直轄領地,擴寬了中央政府動員全社會資源的能力,二是延續漢文帝的政府無為主義政策,經濟持續繁榮,國力持續增長。
可以說文景二帝削弱了國內的兩股政治勢力,即功臣集團和劉氏諸王,為漢武帝的對外積極用兵提供了穩定的內部環境。如果擁立漢文帝的功臣集團不解決,漢王朝的政局必定會出現震蕩,也就沒有對外用兵的局勢的到來,再者如果劉姓諸侯不剷除,武帝必定會掣肘於內部政治勢力。
如果以上問題都留在武帝一朝去解決,武帝對外用兵,難免會給敵對勢力以機會,更加無法集中帝國實力去抗衡匈奴,對於匈奴用兵則難以預料。同時由文帝開創舉賢良方正的平民精英的上升之路,比如武帝時期的董仲舒等。至於由二帝帶來的經濟繁盛的局面,則為武帝對匈奴用兵提供了強大的後勤保障基礎。如果沒有國庫巨大的累積,百姓的負擔只會更重,絕不會更輕。甚至,可以說沒有文景二帝的積累,漢武帝幾乎不具備叫板匈奴的實力和可能性。
武帝雄才大略,具有非凡的選人用人魄力,能臣輩出,御下有方,能臣出色地完成了帝國內外各種目標,儘可能地減少了帝國內部的消耗
漢武帝選人用人的眼光,在歷史上罕見的,武帝一朝人才之盛讓人嘆為觀止。比如騎奴衛青,十八歲的少年將軍衛青,在者諸如主父偃,公孫弘、汲黯、董仲舒、李蔡、莊青翟、朱買臣、石慶、公孫賀、劉屈氂、桑弘羊、張湯、趙禹等等。武帝用人不拘出身門第,所以人才繁盛。做大事,總以聚集人才為第一義。沒有人才,沒有挖掘人才的能力,武帝絕無建立巨大功業的可能性。同時創建察舉制,把人才的選拔制度化,為人才的上升,平民精英的崛起開拓了一個良好的渠道。
沒有衛青,霍去病,武帝對外用兵絕不會取得如此大的成效,戰爭沒有巨大的成效對於國內百姓來說就是巨大的拖累。對比隋煬帝三徵高麗而民怨沸騰,如果隋煬帝一徵而勝,隋帝國也許不會迅速的垮臺,這就是人才的作用。同時沒有主父偃諫言的推恩令,諸侯國的勢力不會更進一步的削弱,沒有桑弘羊主導的鹽鐵專營,平準均輸,與商爭利,沒有任用酷吏張湯,王叔溫等打擊豪強,皇族勢力積極開拓財源,帝國百姓的負擔只會更重。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能臣武將出色的能力,才沒有讓帝國因年年徵戰,加給百姓的負擔變得更重,更不能接受。對比崇禎皇帝換五十內閣首輔,而慨嘆諸臣誤我的可悲局面,才會明白漢武帝選人用人的水準是非一般的。即使到了武帝晚年,武帝更是託孤四輔臣,後霍光一人獨大而不篡漢,才明白武帝眼光的精到。
同時武帝用人又以賞罰驅使百官。比如名聲頗大的李廣不得封侯,這完全是因為漢武帝以軍功行封賞的原因,所謂無功不得封侯,後來李廣因為迷路耽誤行軍,被逼自殺,可知武帝用人的風範。
抑制瓦解郡國勢力,打擊巨富豪右,削弱了地方實力派
漢武帝抑制郡國勢力主要有四點,一是通過推恩令,將諸侯國一分為多,使得諸侯國在無力對抗中央,二是通過酹金案廢列侯106人,極大的打擊了郡國勢力,三是創白鹿皮幣制度,拿諸侯國開刀拓展財源,四是興起大獄,淮南王謀反一案被株連處死的列侯、二千石、豪強等有數萬人。這些諸侯王被抑制,王國,爵位封地被收回,無疑有利於提高國家動員社會資源的能力,擴充了中央政府的經濟實力。同時為了抑制巨富豪右對百姓進行土地兼併,通過告緡,算緡令,對商人進行徵稅,又實行平準,均輸,鹽鐵專營等制度,大幅度與商爭利,既達到了抑制商人勢力的目的,又為國家開拓了財源。結果國庫充盈,而商人大多破產,但這畢竟減緩了自耕農的課稅壓力。
對於豪強,遊俠勢力的打擊漢武帝也是不遺餘力。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將天下豪強大族與家財在300萬錢以上的富人遷移到關中的茂陵邑居住,還規定強宗大姓不得族居,這樣一來豪強大族就失去了田產與影響勢力。雖然豪強利益被剝奪,但畢竟穩定了地方。地方豪強的勢力對國家政局影響有多大,可以看光武帝劉秀與豪族共建的東漢。如果這些地方豪強與武帝末期風起的盜賊,流民攪在一起,其能量與綠林,赤眉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通過侍從制度,漢武帝發現人才,獨掌軍權,成了皇權穩固最重要的籌碼
軍權是皇權的生命線。按照西漢的三公制度,國家的軍事最高統帥是太尉,只是太尉一職不常設立,實際上軍權劃歸在丞相名下。漢武帝即位後,就任命舅舅田蚡為太尉,處理軍政事務,第二年田蚡遭到罷免之後,再也未設置太尉。後因衛青伐匈奴有功,漢武帝封衛青為大將軍,地位在丞相之上,大將軍成為最高軍職,這其實就是有意識地打壓丞相權力,後又任命大將軍衛青為大司馬,但這只是虛職,並無官邸與下屬。此時,軍權就由皇帝本人親自掌握了,這成為皇權穩定的根基之一,同時這也讓皇帝具備了高效動員,快速決策的制度基礎。
對於身邊的警衛部隊,武帝也是擴編。在原有的郎衛基礎上,又增設羽林,期門兩支禁軍。這三支部隊成為保衛皇權最核心的力量。漢武帝又收養在匈奴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孤兒,增設「羽林孤兒」,父子相襲,人數不加不限,充當羽林騎兵,自然這些人是帝國的鐵血捍衛者。郎衛、期門、羽林三支部隊有多重要,他實際上是在皇帝親軍侍從身邊建了一個人才儲備庫。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騎將軍公孫敖、「飛騎軍」李廣、丞相李蔡、博望侯張騫、關內侯李敢、騎都尉李陵、使節蘇武、左將軍荀彘、後將軍趙充國等等,都是武帝的這三支部隊出身。漢武帝正是有了這個鐵桿人才庫,才敢於讓這些既有能力,又忠心的侍從親軍外任建功立業,這是漢武帝維持統治,建立功業的基礎。
晚年改弦更張,調整國家大方向,緩和國內矛盾
漢武帝最讓人敬佩的就是「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的勇氣。這對於一個建立巨大武功的地王來說並不容易,晚年的漢武帝下《輪臺罪己詔》。詔曰:
上既悔遠徵伐……乃下詔,深陳既往之悔,曰:『……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請遠田輪臺,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今朕不忍聞。
晚年的漢武帝幡然悔悟,執行罷兵的政策,並改弦更張優待百姓。漢武帝於是推行薄賦政策恢復民生。
先帝哀憐百姓之愁苦,衣食不足,制田二百四十步而一畝,率三十而稅一
田賦並制定為三十稅一。降低田賦還不算,漢武帝積極改進推廣先進農業技術,提高農民生產力。漢武帝命令大農改良農具,推廣新的耕作技術代田法,並親自下令在全國推廣新發明的耦犁和耬車,這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正是有了罷兵,低賦稅的於民休養生息的政策,百姓離散,民生凋敝的大漢王朝元氣才得以獲得恢復。
結語
漢武帝正是因為繼承了文景二帝優質的政治遺產,才具備了建功立業,徵伐四方的資本。漢武帝本人又雄才大略,具有非凡的選人用人的眼光,雖然國家飽受戰爭的巨大消耗,然而有名臣幹吏名將出色地完成了建構帝國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目標,才儘可能地減輕了帝國對於百姓的盤剝。通過收回軍權,漢武帝建立了穩定高效的動員機制,利用侍從制度發現了許多優秀的人才,這些都是漢武帝統治的基石。等到晚年,漢武帝改變國家政策,重視民生,帝國平穩地度過了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