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依託漢唐昆明池遺址修建鬥門水庫(昆明池)項目
經過多年的鑽探與發掘,考古工作者確定了昆明池的面積和深度——西漢時期開鑿的昆明池面積約為14.2平方公裡,到唐代中期擴大為15.4平方公裡,約等於5個杭州西湖的面積。池底部深淺不一,最深處深約3.3米。
2012年秋至2016年夏,為配合陝西省鬥門水庫項目建設,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與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先後對水庫項目的起步區、試驗區和庫區地塊進行了多年連續的考古勘探。並於近日公布了系列考古成果,
除了確定了昆明池面積和深度之外,考古專家還確定了昆明池進、出水渠道——池水源來自秦嶺石砭峪。水流在香積寺向西到西甘河村西後向北,經三角村北、楊柳村東、普賢寺西一線,從石匣口村北側一帶注入昆明池。昆明池岸東側和東北側則存在有4個不同時期的出水口,通過水渠將池水引入池東的漕渠之中,與關中水渠網絡聯通。
在尋找昆明池東界的時候,考古工作者意外發現了一個面積近20萬平方米,外圍有一道寬約15-25米溝槽環繞的較大聚落遺址,時代從夏朝延伸至商朝前期。這一發現填補了西安地區夏時期、商代前期遺存發現的空白,是近年來關中地區夏時期、商代前期遺存的最重要發現。
昆明池是漢武帝在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和元鼎元年(公元前114年)於上林苑中先後兩次興建而成的大型湖泊,它除在當時訓練水軍的作用外,還實際性的成為了漢長安城的調蓄水庫,較穩定的解決了都城長安的蓄水供水,併兼有了防洪排澇、水產養殖、觀光巡遊等作用。在西漢之後雖上林苑已廢棄不存,但昆明池仍常被疏浚,其規模到唐代更有擴大,帝王行幸、文人歌詠的情況屢見於書。但在唐朝之後其日漸乾涸,到宋時已逐漸淪為農田。
編輯:強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