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區,浙江省寧波市市轄區,是其核心城區之一。位於長三角南翼,浙江省東部、寧波市中部沿海,西靠海曙區,北依江北區、鎮海區,東北臨北侖區,南接奉化區,東南與象山縣隔象山港相望。2019年以來,先後成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排行榜(全國百強區)第4名,入選了2019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2019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入選2019年度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第1名、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
01東錢湖
東錢湖又稱錢湖、萬金湖,是浙江省著名的風景名勝區,距寧波城東15公裡,湖的東南背依青山,湖的西北緊依平原,是閩浙地質的一部分,系遠古時期地質運動形成的天然瀉湖。被郭沫若先生譽為「西湖風光,太湖氣魄」。東錢湖由穀子湖、梅湖和外湖三部分組成,南北長8.5公裡,東西寬6.5公裡,環湖周長45公裡,面積22平方公裡,是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面積為杭州西湖的3倍。
東錢湖開鑿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經歷代開浚更具風採。唐天寶年間(744年)鄮縣縣令陸南金率眾修築壩堤,這以後王安石、李夷庚、呂獻之等歷代地方官除葑清界、增築設施,使之成為綜合利用的水域。
湖上有堤,東西長達4公裡,湖面劃分為二。環湖皆山,溪水七十二條匯集於此,形成個巨大的天然水庫。每逢天旱,開閘放水,可灌溉奉化、鄞縣、鎮海八鄉的農田,又是淡水養殖基地,故又稱萬金湖。東錢湖原有陶公釣磯、餘相書樓、百步聳翠、霞嶼鎖嵐、雙虹落彩、二靈夕照、上林曉鍾、蘆汀宿雁、殷灣漁火、白石仙坪十景等。
湖北月波山麓有平疇瀕水,山竹岸柳掩映成趣,臨澗聽空山鳥語,登高眺兩湖煙波,堪稱錢湖眉眼之地。宋淳熙五年(1178),史浩建月波寺於此,並壘石為巖築成石窟「補陀洞天」。明萬曆元年(1573),餘有丁在月波寺廢址四圍劃田百畝,築五柳莊,神宗御書「名山洞府」以贈。餘搜羅天下園林之勝,擇其精要而用,一竹一樹皆獨具匠心。因感陶淵明《歸去來辭》,莊園內樓榭亭居均以辭意名。餘有丁官至禮部書,授文淵閣大學士,晚年在此讀書自娛,其莊園遂以「餘相書樓」傳世。莊園書樓今已蕩然無存,其地今改為海軍療養院,然聲名依舊。
東錢湖岸線曲折,湖心常孤懸綠洲,以霞嶼、煙嶼奪目。霞嶼遙對陶公,背依福泉峻岭,山嵐積鬱,水氣彌朦,遠 眺孤嶼鎖霧,強鈐中流。宋開慶元年(1259)前後,資政殿大學士史巖之在島上鑿石窟「補陀洞天」,並在其旁築霞嶼寺,其寺於明洪武十九年(1380)廢,宣德八年(1433)重建,清末又廢。石窟也於此前後淤塞荒廢。1976年浚湖時被發掘面世,石洞為東西向隧道,長40米,高寬均約3米,中有石窟,成洞中之洞,洞龕內鏤有石佛、石龍。
二靈半島突兀於湖東,取山靈水靈而名。「東錢湖之名山水不可以一二數,而二靈為最奇」。(元戴良《二靈山房記》)其地有奔馬飲江,遊龍赴壑之勢,湖山景觀獨尊二靈。宋初,錢文王命韶國師在山上建七層石塔一座,山下有金蘭庵,宋熙寧末(1080前後),左正言陳禾築二靈山房讀書於此。
穀子湖有小島稱瓜嶼,一堤連岸。宋端平間(1234-1236)上建嶽鄂王廟,後屢廢屢建。廟旁沙洲舊時蘆葦連片,秋深魚肥、北雁南飛時,有古槐倚風,哀鴻陳空,更顯蕭瑟氣象。1990年,東錢湖風景名勝區開發基金會集資17萬元,將嶽廟及廟內十餘幀清代匾額修繕一新。
白石山為東錢湖北高峰,玲瓏峭撥,狀貌清奇。上有大石平坡,廣約六址平方米,傳說有兩仙姑在上弈棋,為牧童窺見,才把天機識破,故事傳遍。乃名其石為仙枰。
湖西南群峰間有山兀立陡峭,稱百步尖,因其狀似寶劍,有傳說謂能以百步上山尖者,可得一寶劍,故又名百步劍。昔人有「眾山俱繞膝,高鳥僅翔腰」形容其高峻。清鹹豐未年(1861)太平軍在此作寨,今留有古城寨基數座。
福泉諸溪以上、下水著名。緣上水溪行,有桃林夾岸,幽谷處有小村橫街,北宋乾德間(963-968)建壽寧禪院。南宋丞相史浩在其旁甃石百餘丈,宛若天成,稱「假巖」。清康熙間(1662-1722)僧超濟重構佛殿,更名上林寺。每當曉鐘敲響,澗谷共鳴,愈顯空山清幽。
在中國石刻史上,東錢湖南宋石刻以造型準確、形體動作多樣、表情生動而著稱。南宋石刻公園以「一門三宰相、四世兩封王」的南宋史氏家族的墓道石刻為主要展品,文臣、武將、蹲虎、立馬、跪羊等石刻雕刻精細、造型逼真,又分別寓意了「忠、勇、節、義、孝」。這些沉澱近千年的歷史珍品同時填補了南宋時期美術史、文物考古史、雕刻藝術史的研究空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錢湖核心景區之一,離市區最近的天然氧吧,瀕象山港於東南,臨東錢湖於西北,是一個山體旅遊與茶園旅遊相結合的旅遊項目。規劃面積20平方千米。景區內山巒起伏,山谷縱橫,溪水潺潺,地形變化豐富,形成不同的山地空間與自然風光。山峰多在海拔200—300米,其中望海峰556米,為景區內最高峰,是東錢湖區域的最高點,往西,觀看東錢湖全景和錢湖日落;往東,可觀看到東海和象山灣,是寧波大市內觀看東海日出最佳之地。由於福泉山山頂空氣清潔,幾乎沒有光汙染,山頂區域平坦,是寧波市天文愛好者協會指定的天文星空觀測基地。
02天童寺
天童寺,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東25公裡的太白山麓,始建於西晉永康元年(300年),佛教禪宗五大名山之一,號稱「東南佛國」。全寺佔地面積7.64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達3.88萬餘平方米。有殿、堂、樓、閣、軒、寮、居30餘個計999間。寺院坐落在層巒疊嶂的太白山下,「群峰抱一寺,一寺鎮群峰」。
少白嶺是去天童寺參觀遊覽必經之地。少白嶺上建有五佛鎮蟒塔,俗稱少白塔。相傳唐會昌年間(841-846年)有巨蟒作祟,吞噬行人,心鏡禪師以石饅頭誘殺除害,鎮於塔下,故俗稱鐵蛇關。
深徑回松是天童十景之一。從伏虎亭至景倩亭約1.5公裡,深徑兩側,千年蒼松,直刺青天。南宋袁奎詩云:「太白峰前三十裡,古松夾道奏竽笙;清輝秀色交相映,未羨山陰道上行。」
在寺東山腳幽徑旁,有一片翠綠竹林,遮蔽雲天,山風起時,秀竹婆娑弄影。傳說曾有鳳來儀,故稱「鳳崗修竹」,也是「天童十景」之一。盛夏來此,清涼沁人。在此路上還有清關橋,山上之水匯聚於萬工池流經清關橋注入溪流中。每當大雨過後,橋下溪流飛濺,噴湧似雪團,與萬松、鐵蛇合稱「天童三關」。此處也是「天童十景」之一,稱「清關噴雪」。
是指天童寺前的內外兩個萬工池,舊為放生池。池水清澈,碧瓦朱牆倒映入池,更添佳趣,池上方有琵琶石,以足頓之,鏗鏘發音如琵琶聲。這也是「天童十景」之一,就是「雙池印景」。
天童寺掩映於茂林修竹間,群山環抱,古木參天。天童寺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東30公裡的鄞縣東鄉太白山麓(現屬於寧波市鄞州區東吳鎮天童村境內),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天童寺創建於西晉永康元年(300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寧波東部地區最著名的兩大古代寺廟之一(另一座為阿育王寺)。僧人義興雲遊至南山之東谷,見此地山明水秀,遂結茅修持,當時有童子日奉薪水,臨辭時自稱是「太白金星」化身,受玉帝派遣前來護持。自此山名「太白」,寺曰「天童」。
寺內常住僧人上千,被稱為中興時期。淳熙十六年(1189年),日本僧人榮西本寺習禪,承臨濟法脈,回國後創立日本臨濟宗。宋淳熙五年(1178年),孝宗賜「太白名山」四字。紹興四年(1134年)虛庵禪師來寺住持,擴建千佛閣,高3層12丈,成為東南第一大殿。宋嘉定年間被列為「禪院五山」之第三山。天王殿四大天王特高特大,為江南諸剎所不及。